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1731 , 8 pages
10.12677/ASS.2021.104125

“五大发展理念”战略与大学生教育改革路径

胡吉亚,刘小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21年3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3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1日

摘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大学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重新界定了新时期人才的内涵和范围。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学生综合素质尚待提高、高校资源配置和交流开放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深层次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素质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完善高校国际交流。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战略,大学生教育,改革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Strategy and the Pa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al Reform

Jiya Hu, Xiaoyou Liu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Received: Mar. 16th, 2021; accepted: Apr. 13th, 2021; published: Apr. 21st, 2021

ABSTRACT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 and sharing”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lso re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scope of th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such a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opening of exchang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reform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further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Strateg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form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助力“中国梦”寄予厚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需要国民教育体系的支持和指引,因此,大学生教育改革终将是也会一直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2. 解读“五大发展理念”战略下大学生教育新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大学生教育工作明晰了方向,突出了大学生教育改革着力点。

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先导,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教育改革的工作指南。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是民族复兴的不竭源泉,创新发展处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2]。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深入贯彻到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摈弃照搬教科书的教育方法,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将创新深深植入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理念之中。协调发展主要强调国家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对于大学生培养而言亦是如此,协调发展意味着平衡发展,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升新一代青年的整体能力,补足短板减少薄弱环节,既增加“硬实力”,又增强“软实力”,厚积薄发,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才能。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相互依存,不可偏倚。当前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在青年一代的脑海中扎根,绿色发展的信念将会被一代代的传承,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已经逐渐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倾斜,在未来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将会进一步强化。

开放是共享在地域上的延伸,共享是开放在内涵上的升华。坚持开放发展,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互利共赢,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追求以民富为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新生代青年应有世界视角,胸怀天下,心忧民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但是规模较小,涉及领域较窄,在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完善的今天,打造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未来“人才”的培养将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一域,而是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和智慧结晶。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普及高阶教育,增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全面提升新一代从业者的劳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

3. 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再定义人才标准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定义也有所差别。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人才”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90年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兴起,但是,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研究和提倡,并未深入实施和贯彻。2000年以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输出不匹配的现象始露端倪,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改革问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新时期,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对于“人才”的标准也要因时制宜的重新定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3] 在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已经超越了技术创新的狭义内涵,延生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对青年一代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安于现状,不能被动抄袭,而是要以全球视角谋划和研发自主创新,遵循我国发展的历史规律,从我国发展现状出发大胆探索、积极进取,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 [4]。在大学生培养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正是体现了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青年一代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既需要攻坚克难,身怀一技之长,又需要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智力、体能等多方面均衡发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绿色发展并不仅仅指的是种植植被,满目苍翠,更多的是整体的生态环境,包括治理雾霾、解决城市拥堵、清洁水质、保护珍稀物种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4]。今天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正是明天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者,绿色发展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必不可少。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何职何业,都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座右铭,努力同时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目标。

中国的发展放眼于世界,立足于造福万民。“开放”和“共享”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最终归宿。未来经济的发展依靠“人才”的推进,未来社会的竞争也终将归结为“人才”的竞争,成长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的“人才”应具有全球视角,成为世界市场浪潮中的“弄潮儿”,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并致力于不断打造中国奇迹。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富强将最终转向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是新一代青年共同的使命。

4. 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早在2005年,钱学森就曾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5] “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激发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创新能力是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提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大学生教育应当成为社会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引擎和助力,但是,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来看,在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的关注度稍显不足,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造成大量摩擦性失业。

一般而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一国专利技术的研发、论文专著的发表、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状况等。

从官方数据上来看,见表1,2015年至2018年,我国高等院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从127,329项增长至193,027项,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高等学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R&D机构数和高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都有所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创新能力虽然逐年增强,但增速较缓,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差距。

Table 1. Part of indicators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in China

表1. 我国高校及产业创新能力部分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N0T01&sj=2018。

根据IFI Claims提供的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PTO) 2018年度授权专利的统计结果,授权专利共计308853件,美国的授权专利数量最多,美国公司占46%,亚洲公司占31%,欧洲公司占15%。中国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仍然表现突出,其获得的专利数量仅次于德国。IBM公司名列榜首,授权专利9100件;三星电气(SAMSUNG ELECT)名列第二;佳能(CANON)公司排名第三;第四名是英特尔(Intel);LG公司(LG Electronics)位于第五名,前五中未有中国企业在列 [6]。

根据麦可思调查研究,我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有2.9%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大约有21.3万人次,而在创新创业中,我国的大学生在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和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7]。

4.2.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早在1999年,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正式进入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共同提高,学习成绩、生活技能和精神文明的全方位进步,协调发展;其二,大学生所学所思与社会需求步伐一致,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长期以来对于学生考核模式的僵化,导致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仍放在书本之上,考试是学生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在大学考核模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学生的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人数增多等现象愈加严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其次,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独立、自由、创新、科学、文明、求实、和平等理念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体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兰伯特·罗素说:“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进步将不会持久。”纽曼也指出:“自由教育造就的是绅士。绅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魂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 [8] 而从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报考的专业集中度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时间分配仍大多具有功利性,以尽快回笼学习成本,实现经济价值为第一目标,对于大学精神的培养尚待提高。

再次,在最近几年的校园招聘会上经常会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同时出现,体现出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人为的造成摩擦性失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资源浪费,凸显出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4.3. 高校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不仅仅指的是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减少浪费、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在高校发展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大学生教育中植入绿色教育思维,普及和引领生态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改革高校管理模式,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社会各方面对于绿色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房屋建设、水污染治理、各种机械污染排放控制等等无一不与绿色发展相关。而在当前的高校专业设置中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专业开设相对较少,绿色校园文化欠缺,并且在金融、计算机等原有的热门领域有逐步扩张的趋势,这与现实生活中对于绿色发展领域人才需求的实际相脱节,引发人为的摩擦性失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此外,高等教育的优秀资源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西部区域分布较少,教育资源在地理位置上的分配不均不仅会造成教育发展区域性失衡,而且与教育公平、共享相左,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失衡。

此外,高校整体制度上也亟待改革。目前国际上对于高等教育的层级设置已经较为成熟,普及本科教育,加强研究生教育已成为趋势,此外,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也早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开展,而在这些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尚显欠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而我国2019年在读研究生273万,在读普通本科生1697万,在读高职高专生1122万,三者的比例为1:6:4,导致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完全适应 [9]。并且,办学主体较为单一,教育层级划分和终身学习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4. 高校交流开放有待加强

从宏观上来看,高校的交流开放主要体现在交流的深度、广度和有效性三个方面。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在国际交流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国际学院,设立了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从国际交流的广度上来看,我国留学生数量和世界分布范围在近些年来有了稳步的增长和扩展,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万人,中国留学生在读人数占据了多个主流留学目的国的榜首位置,分别为日本(43.98%)、澳大利亚(34.8%)、美国(32.51%)、加拿大(29.3%)、新西兰(28.56%)、英国(19.53%);共有超过460万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 [1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中的主力,“去精英化”已经成为这股最大留学潮的鲜明特点 [11]。

但是,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从深度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出国交流的领域较为狭窄。从2019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专业分布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商科、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以2019年我国应届海归就业情况为例:IT行业(32.5%)、金融(11.4%)、教育(10.6%)、广告传媒(9.7%)、房地产(5.6%) [12]。在其他领域则涉足较少。其次,我国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有效性不足。据调查,“海归”的实际薪酬水平普遍略低于预期。留学回国人员中73.5%的博士生、86.6%的硕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的专科生月薪都在1万元以下。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硕士生、47.74%的本科生、51.14%的专科生月薪在5000元以下 [11]。虽然,这只是从薪酬一个方面反映留学生现状,但是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对于大学生国际交流浮躁化、非规范化的不认可。

5.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大学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5.1. 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深层次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更主要的是从教学和就业导向上进行改革完善,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得创新、突破、改革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有赖于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考核机制和激励方式。

不少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他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13]。这就要求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内容,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陈旧的知识概念,在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紧跟时事、依托社会资源,拓展教学范围、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考核机制是教育的“指挥棒”,改革考核机制是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采取期末“一纸试卷定乾坤”的传统模式,考试合格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资格。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僵硬和体制化,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充分考虑人才供需均衡,以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安排,制定一套可动态调整的大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既统一考核标准,又体现地方性时代性特色,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是从内涵上深层次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那么,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则是从外延上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觉自发地去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和配合,从创新领域的指导、政府财税的补贴、高新技术专利的保护、高校技术知识的支撑、社会需求信号的释放以及社会资金的引入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谐的大环境。

5.2. 加强高校素质教育,使社会经济教育协调发展

提倡大学生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目标的反思和再定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改变当前高校理论化教学的思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尽可能地补齐短板,实现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综合改革,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转型发展。

加强高校素质教育,首先要弘扬大学精神,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思想形态,是支持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指引。大学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学校园内,还通过大学生的走出校园而辐射全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这些都要求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弘扬大学精神、民族精神,传承国家传统优秀文化。

其次,学以致用是许多发达国家所崇尚的教育理念,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作为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着重鼓励和支持。例如,美国政府经常与高校签订项目合同推动高校科研,推动大学对中小企业开发开展技术转让;德国和日本都建立有专门的应用科学大学着重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和推广,并积极保护科研成果,尽早促成科研成果转化。这些发达国家在产、学、官合作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最后,加强高校间协同发展,建立校际联盟,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加强校际交流能够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界充分流动,实现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在与国内外高校的学习交流中,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现状,充分考虑我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他人经验。

5.3.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共享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一方面是指合理分配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减少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再定义人才培养标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实现绿色发展。

目前,我国优质大学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少,这与经济区域发展相对应,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其客观阻碍因素存在,这些因素并不能够通过高校自身努力来改变,所以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在优化配置高校资源方面至关重要,国家政策和政府资源应当充分考虑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分布。

其次,经济和产业机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人才智力作为支撑,高等教育的改革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结构,在保障高校学术性的同时,体现高校教育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必然会有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而朝阳行业冉冉升起,产业调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产业的转型要求高校中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同步变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人文的发展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紧跟时代步伐。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在增删部分专业设置,但是,仍没有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全对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需要持续的调整,对于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专业和课程应果断的叫停,而对于社会急需人才的领域应着力建设,在国家宏观层面指导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尽早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协调,避免摩擦性失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在大学生教育中应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大学文化之中,强调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创造社会价值。

5.4. 完善高校国际交流,构建新型立体化交流平台

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角,其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国际化人才必须学习国际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活动、引领国际潮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立足于本国现状,放眼于世界,在选择性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扩大我国高校的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目前,大学生国际交流主要分为学校组织和自费出国两个方面。国际交流的资源大多集中在“985、211”等重点大学留学项目中,其他高校的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自费留学的学生受到学分、语言、费用和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择面往往较窄,在办理出国手续的过程中还容易受到中介机构的诱导和欺骗。因此,实现高效的大学生国际交流深造,必须由政府主导,依托高等院校平台,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国际交流体系。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国际交流体系必须遵循权威化、透明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原则。首先,大学生国际交流体系应当由政府主导,平台发布的信息、收集的数据以及公布的新闻应当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方向性,由政府统筹国际交流事由,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引导大学生的交流方向和交流期限,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其次,高等人才国际交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使得所有的大学生能够公平的获得信息和资料,理解政策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找准交流切入点,最大限度的杜绝盲目跟风、“海归变海带”的现象。再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应当立体化,体现层次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高等人才的国际交流不应当仅限于理论交流或者以取得学位为最终目的,而应当分为多个层次,既包括本科层面、硕士博士层面的学习交流,也涵盖职业技术领域的学习交流,其专业领域应呈现多元化特征,囊括发展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方方面面。

最后,高校的国际交流应当是双方向的,既有我国大学生的“走出去”,又有国外人才的“引进来”,双方共赢,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GDJY2020005)。

文章引用

胡吉亚,刘小友. “五大发展理念”战略与大学生教育改革路径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Strategy and the Pa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al Reform[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4): 928-9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4125

参考文献

  1. 1. 共产党员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Z/OL]. http://www.12371.cn/2019/10/31/ARTI1572515554956816.shtml, 2019-10-28.

  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51.

  3. 3. 习近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N]. 人民日报, 2020-11-17(04).

  4. 4. 张少虎. 关于生态环境, 习近平对这些行为说不[N]. 中国日报, 2017-06-05(02).

  5. 5. 新华网. 温家宝: 钱学森之问对我是很大刺痛[Z/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2010-05-05.

  6. 6. 雪球. 2018年度美国专利排名[Z/OL]. https://xueqiu.com/3436225335/119531063, 2019-01-10.

  7. 7. 麦可思研究.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Z/OL]. https://www.sohu.com/a/241850072_781087, 2018-07-18.

  8. 8. 光明网. 理解“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Z/OL]. http://news.gmw.cn/2014-10/20/content_13582726_4.htm, 2014-10-20.

  9. 9. 国家统计局. 2019统计年鉴[Z/OL].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2019.

  10. 10. 南京金之博. 2018, 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再居世界榜首[Z/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077945491012425&wfr=spider&for=pc, 2018-12-17.

  11. 11. 教育在线. 大数据为您解读: 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Z/OL]. http://cq.xhd.cn/hotcontent/529405.html, 2015-10-27.

  12. 12. 前瞻经济学人. 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及海归人才发展现状[Z/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647515470151138&wfr=spider&for=pc, 2020-03-09.

  13. 13. 邬小撑, 吕成祯. 论高水平大学创业教育的三个转变[J]. 复旦教育论坛, 2015(2): 44-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