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7220 , 4 pages
10.12677/ML.2021.96201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伤寒论》中方剂名英译策略研究

刘康宁,董敏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1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5日

摘要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英译本成为了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伤寒论》中方剂名往往涵盖着作者的学术内涵,由于译者的思想与英译策略的差异,造成译本之间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以罗希文与魏迺杰(Nigel Wiseman)的《伤寒论》英译本为例,浅析二者方剂名英译存在的差异以及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利弊。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英译策略,罗希文,Nigel Wiseman,伤寒论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Prescription Names in Shanghan Lun in the Wordwide Transmission of TCM Culture

Kangning Liu, Minhua Dong*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Oct. 26th, 2021; accepted: Dec. 8th, 2021; published: Dec. 15th, 20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mong the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anghan Lu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assic,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dia for it to go 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prescription names in this classic often contain and denote the author’s academic connot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lators’ thought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ay lead to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Therefore,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by Luo Xiwen and Nigel Wisem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rescription name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uo Xiwen, Nigel Wiseman, Shanghan Lu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类型,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经典古籍往往蕴含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其文献英译本的出版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进而助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自国家“外文版中华文化典籍重大出版工程”立项以来,中医四大经典英译刊物相继出版,引发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1] 。其中,《伤寒杂病论》作为唯一具有明确作者的文献,可为后世研究其成书背景、学术体系等提供条件。《伤寒论》更是开创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辨证施治的学术内涵是中医治疗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该书共载有112方,具有组方严谨、用药精湛等特点,且其方剂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作者主要的辨证思想以及用药重点,因此《伤寒论》方剂名的英译研究对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伤寒论》方剂名英译翻译策略分析

2.1. 《寒论》方剂名英译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中医翻译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中医术语英译的国际标准化问题始终存在,当引起广泛关注 [2] 。因此,有学者根据其中医名词标准化程度等可将《伤寒论》英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3] ,不同阶段的译本对于《伤寒论》方剂名的翻译策略与英译形式存在显著差异:第一阶段译本多以读者接受程度为导向,第二阶段则注重传达典籍原意,第三阶段更加重视临床实用性 [4] [5] 。纵观国内外对于《伤寒论》译本的研究,不难发现其研究重点多局限于中医词汇层面 [6] ,而鲜有聚焦于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播,从而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众多《伤寒论》英译本中,罗希文作为英语专业出身,语言功底深厚,专业背景通透,其所翻译的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 (Shanghan Lun)为首部《伤寒论》英译更具有代表性意义;而魏迺杰(Nigel Wiseman)虽以英语为母语,但他贯通中西并长期钻研中医理论知识及中医文化,因此其《伤寒论》英译本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以此二位译者的译本为代表,立足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原文含义的保留度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度,进而分别探讨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手段与策略优缺点,力求对中医经典英译工作有所启发。

2.2. 以魏迺杰译本为例

2.2.1. 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优点

为了保留中医术语的原始含义,魏迺杰在翻译时普遍选择以源语言为导向,使用仿造法 (loan-translation)为主的系统化翻译模式 [7] ,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即强调译文要在语言形式以及内容表达上尽量保留源语的特点和内涵 [8] 。因此,魏迺杰在其《伤寒论》英译本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 (以下均称魏本)的翻译中大多采用直译 [9] ,进而保留了中文的传统表达习惯,也全面地反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如“伤寒论”即以中文拼音“Shang Han Lun”表示,在后面加以“On Cold Damage”来额外注释书中记载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外感风寒邪气所致,此种翻译策略以原文的语言形式为基础,既保留其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特点,又针对目的语读者进行解释以加深理解;又如方剂名“茯苓四逆汤”在《伤寒论》中,以“茯苓”和“四逆”进行命名,意在突出方剂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茯苓,“四逆汤”则是强调其所治病证特点以四肢手足不温、从四肢末端逐渐向上进展为主。因此魏本以Poria (Hoelen) Counterflow Cold Decoction (fu ling si ni tang)进行英译,用“Counterflow Cold”表达“四肢寒冷如逆流”的症状表现,切近原文含义的同时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该方剂所治病证特点。

由此,魏本以源语言为基础,采用“异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伤寒论》原书样貌,亦使读者在了解中医概念和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领悟传统中医独特的思想框架和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国际上研读《伤寒论》提供了有利的文字基础,增强了译文可读性,进而可有效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

2.2.2. 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缺点

《伤寒论》中大量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中医术语,往往为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文化负载词,文字凝练、内容深奥,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10] ,因此对于目的语读者更是需要在一定中国经典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理解阅读。而魏本采用直译的方式,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虽可体现古籍原貌,但对于初学者易造成理解偏差,如白虎汤White Tiger Decoction (bái hǔ tāng):白虎在中华经典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神兽中“战神”的象征,故在《伤寒论》中以“白虎”代指其方剂清气分壮热效果之佳;以white tiger翻译无法准确表达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歧义,因此有学者 [11] 提出可以采用“Baihu Tang: decoction for clearing away heat from Qifen”对“白虎汤”进行英译。

2.3. 以罗希文译本为例

2.3.1. 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优点

罗希文开创国人全面翻译《伤寒论》之先河,为中医翻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 (Shanghan Lun) (以下均称罗本)主要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灵活使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手段,强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且译本句式灵活、简洁易懂,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本的可读性。同时,罗本更将原文信息扩展深入,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2] 。

以方剂名“理中丸”为例 [13] ,罗本将其翻译为Lizhong Pills,相较于魏本减少了以英文解释说明的部分,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医方剂名简洁性的特点,又保持了中文的原汁原味,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对我国的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接受度;又如治疗寒食结胸的“三物白散”,是由桔梗、巴豆和贝母三者磨粉混合而成的白色粉末,罗本译为“Baisan powder”采用音译手段重在强调其方剂名的读音。相较于其他译者以“small white powder”代替,罗本缩短了所读音节,从而显得更准确易懂、简洁明了,对于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加深阅读印象,同时亦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含义 [14] 。因此,罗希文的译本降低了源语言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理解的偏差,保证了国内外中医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2.3.2. 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缺点

罗希文所著译本多以“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在方剂名译文中使用大量音译,虽保留了源语言中医文化,防止原文传递失误,但却不可避免地失去了部分原语言的文化底蕴。如“通脉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增加附子和干姜的用量,意在增加其温阳通脉之力以治疗少阴寒化之重证,罗本将其译为“Decoction of Tongmai Sini (Tongmai Sini Tang)”,同为“四逆”魏本将其翻译为Counterflow Cold,而罗本选择单纯地使用音译法进行表达,既无法表示其主治病证,又很难突出其疗效,因此对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方剂组成与功效帮助甚微 [15] ;又如方剂名“大承气汤”译为“Decoction of Great Chengqi (Da Chengqi Tang)”,仅以音译“chengqi”代之,不加注相关注释,也无法体现出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之效,反而增加读者阅读困难。因此,相关研究学者王娜曾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文化负载词都为西方所熟知,不加注解地音译一些文化负载词反而更增加阅读者的障碍 [16] 。

3. 结语

翻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译本的形成都会受到译者所处的翻译环境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当时科技、文化、经济等形势制约,因此《伤寒论》英译工作也处于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医经典古籍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考虑文字意识的对等,顾及目的语与源语言之间自身文化的差异,同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合理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手段才可使译本既保留源语言特色,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文章引用

刘康宁,董敏华.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伤寒论》中方剂名英译策略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Prescription Names in Shanghan Lun in the Wordwide Transmission of TCM Culture[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6): 1472-147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201

参考文献

  1. 1. 张宗明.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2): 71-77.

  2. 2. 李照国.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 2008, 29(4): 63-70+96.

  3. 3. 陈骥, 何姗, 唐路. 中医典籍《伤寒论》英译历程回顾与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39(11): 1400-1403.

  4. 4. 张国利, 柴可夫. 译者主体视角下《伤寒论》英译本研究[J]. 浙江中医杂志, 2017, 52(8): 618-619.

  5. 5. 张存玉. 《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J]. 环球中医药, 2020, 13(6): 1108-1111

  6. 6. 张存玉, 方廷钰, 赵霞. 经验功能对等视角下的《伤寒论》英译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11): 149-151+155.

  7. 7. 周义斌.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18): 5-7.

  8. 8. 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隐身[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02-103.

  9. 9. 宋聪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0. 10. 范延妮. 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以《伤寒论》为例[J]. 西部中医药, 2019, 32(11): 157-160.

  11. 11. 张景珊, 穆海博. 《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策略与方法探析——以Nigel Wiseman译本和罗希文译本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20, 7(30): 191-193.

  12. 12. 蒲钰萨, 李红霞.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伤寒论》英译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2): 16-18.

  13. 13. 李苹, 贾怡涵. 基于《伤寒论》的中医术语翻译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10): 36-37.

  14. 14. 唐路, 陈骥. 从中医典籍翻译看中医文化传播——以罗希文《伤寒论》英译本为例[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11): 1-4.

  15. 15. 盛洁.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伤寒论》病证名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6. 16. 王娜, 闻永毅. 浅谈《伤寒论》罗希文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J]. 中国翻译, 2020, 41(5): 130-13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