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10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52587
,
10
pages
10.12677/WLS.2022.102026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及文学作品传播之旅中的 译者
苏程,王晓梅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17日

摘要
日本藏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行脚僧河口慧海的西藏之旅,迄今已有百余年历程。藏族作家作品是藏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藏族作家作品作为考察对象,从出版数据、出版时间、出版社等方面厘清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现状,并从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双维度梳理作品传播之旅中译者的学术轨迹。以期为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藏族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性参考价值。
关键词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文学作品传播,译者

Translator in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Writers’ Work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
Cheng Su, Xiaomei Wa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pr. 28th, 2022; accepted: Jun. 9th, 2022; published: Jun. 17th, 2022

ABSTRACT
The study of Tibetan studies in Japan bega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on a journey to Tibet by the foot-footed monk HekouHuihai, and has been going on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works of Tibetan writ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studies, and this study takes the works of Tibetan writer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clarif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Tibetan writers’ work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ation data, publication time, publishing house and sorts out the academic trajectory of translators in the journey of dissemination of works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writers’ works in Japan and the “going out” of Tibetan excellent culture.
Keywords:Tibetan Writers’ Works, Japanese Translation,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ranslator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日本藏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行脚僧河口慧海的西藏之旅,迄今已有百余年历程。20世纪60年代伊始,日本藏学界开始藏族文学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收集整理主要来自于藏族民间人士向日本学者的讲述,其中典型代表为次仁卓玛向日本学者星实千代等人讲述诸多西藏民间故事、民谣等 [1]。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日趋密切,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参与其中,将藏族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等介绍到日本。2006年,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员大川兼作、东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星泉等藏族文学爱好者组成日本藏族文学研究会,开始了藏语现代文学的阅读、研究及翻译活动。本研究以藏族作家作品作为考察对象,从出版数据、出版时间、出版社等方面厘清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现状,并从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双维度梳理作品传播之旅中译者的学术轨迹,研究日本对藏族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为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藏族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性参考价值。
2.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
笔者利用Yahoo、Google等网址,学术机关储存数据库IRDB、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J-STAGE等数据库,以及Twitter、“亚马逊日本”等社交购物平台,收集查阅藏族相关数据资料,通过对收集数据进行筛选与确认,系统整理了藏族作家作品日译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学者数据。
2.1.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统计
经系统整理筛选,结果显示藏族三位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色波三位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拥有一定的受众,且存在相应的日译本在市面上发行。日译本共26本,其中扎西达娃作品日译本数量相对较多,所著《没有星光的夜》《古宅》《世纪之邀》《沉寂的正午》《江那边》《去拉萨的路上》《夏天酸溜溜的日》《风马之耀》《朝佛》《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冥》等11篇短篇小说,先后翻译并出版16本日译本。在此说明一点,扎西达娃作品《去拉萨的路上》,先后由川口孝夫、池上贞子及牧田英二等三位日本译者分别翻译为作品『ラサへの路で』、『ラサへの道にて』和『ラサへの道』。21世纪以来,翻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把翻译活动仅仅局限在语际转换层面上,这样便忽视和遮盖了广义的翻译所囊括的丰富内涵,以及语际翻译的全过程所承载的重要文化和历史意义” [2],另一方面,“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发挥着作用” [2],基于此,虽是同一文本的译作,但由于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主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差异性,三本日译本传播模式、受众群体、译入状况也应当有所差异,因此,本文中笔者将三本日译本算作三本不同日译作品。阿来和色波作品日译本数量相同,均为5本。此外,《没有星光的夜》《古宅》《世纪之邀》三本小说日译本各2篇,虽同为牧田英二所译,但出版社、收录书、发行年月状况不一,本文中亦算作不同的译本。阿来作品5部,日译本5本,其中2篇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3篇短篇小说《蘑菇》《鱼》《阿克顿巴》。色波作品《圆形日子》《在这里上船》《幻鸣》和《竹笛·啜泣和梦》等4部,日译本5本。牧田英二先后翻译两次《圆形的日子》,因其出版社、收录书、发行年月各异,本文算作不同译本。
2.2.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分析
2.2.1. 出版时间
笔者基于所收集整理资料,制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统计表。如表1所示,纵览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出版时间,1987~2004年,时间跨度近20年,且不难看出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出版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或是在日本文学都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形势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急于要同世界对话。为了与世界对话,中国文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根” [3],因此,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国文学掀起“寻根文学”热潮,检索得出具有日译本的三位藏族作家阿来、扎西达娃和色波均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寻根热潮”中涌现出来的藏族作家,也是同一时期藏族代表作家,阿来是四川藏族作家代表,色波和扎西达娃是西藏藏族作家代表。而在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小说发展历程中,20世纪80年代也可以说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时代,其发展状况和形成原因可以在郑靖茹在《当代藏族汉语小说史上的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彰明较著。色波在访谈录中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西藏小说,是一段必须单独记载的历史。一块提前收割了的文学麦田,小说史上一道鲜美耀眼的疤痕。这是我给那个年代的西藏小说下的结语。依我看,由于今天的小说已经与那个年代以前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衔接,即便是将那个年代里的主要作品从西藏文学史上删去,今天和今后的人们也不会从中发现任何问题” [4]。加之这一时期中国出版界的复苏和繁荣,催生了大批国内外读者。需求创造翻译,部分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能敏感捕捉中国文坛的新创作趋向,及时将当代作家作品介绍翻译到日本,供日本学者、读者学习交流。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由此应运而生。从国际形势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世界历史,其主要时代特征是世界呈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5],世界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共存趋势下 [6],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联系日趋紧密,社会文化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就日本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亦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全球化语境下呈多元态势” [7],在国际文学大交融的背景下,自古便交往密切的中日两国文学交流愈发活跃。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胡澎在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文学交流成果时强调,“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带来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中国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越来越活跃。两国文学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这20年来中日文学的交流称得上是两国文学交流史上最生动的一页” [8]。这种交流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中日文学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迎来新节点,两国文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呈现出斑斓多姿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促进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
Table 1. Statistics on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Tibetan writers’ works
表1.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统计
2.2.2. 出版机构
概略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出版机构,主要有近代文艺社、未来社、青土社、苍苍社、JICC出版局(现称为宝岛社)和勉诚出版6家出版社。近代文艺社的出版物以文艺类书籍为主,对写真集、辞典、随笔、评论等书物的出版亦有涉及。未来社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戏曲类型书物、影视的出版,此后以学术系出版社闻名,主要出版人文社科类的学术书籍,主要领域为思想、民俗、宗教和教育等。而青土社出版物以书籍、杂志为主。书籍方面专门从事出版神话、语言学、哲学、文学、宗教、文明论、科学思想、艺术等人文学科类的专业书,享有盛名;杂志方面,青土社创办的杂志「ユリイカ」,主要收录诗及艺术方面的文章,创办的杂志「現代思想」,则是收录关于现代思想和哲学研究探讨方面的文章,在普通大众群体中颇具影响力。宝岛社成立之初取名为“JICC出版局”,主要从事作为面向自治区的宣传杂志和地图等事务。1993年改名为现在的“宝岛社”。出版杂志涵盖时尚类杂志「ファッション雑誌」、娱乐类杂志「娯楽雑誌」及女性向杂志「レディース」,受众群体多为10~40岁。勉诚出版,曾用名勉诚社,主要从事文学、时事、社会问题领域的出版。从出版社属性及出版刊物类型来看,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出版日译本或有交集或各异的特性。
其中,苍苍社和JICC局出版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较多,且译者均为牧田英二,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译者对原作和出版社的影响。未来社出版川口孝夫翻译的扎西达娃小说3篇,该3篇后收录在川口孝夫1989年译集『中国現代少数民族文学選』中,亦由未来社出版。与此相对,近代文艺社、勉诚出版及青土社像是试探性的仅出版过一本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这与国外出版社对待中国作家的经营方式不无关系。域外译介最多作家之一的苏童在2013年的访谈录中提及外国出版社时指出,“他们对一个中国作家的经营方式,与经营旗下重要的本土作家有很大的区别,大多并不坚定,有时候甚至是三心二意的。毕竟隔着语言和文化,他们了解并信任一个中国作家需要时间,展现一个中国作家完整的真实的创作风貌,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这对于他们是冒险的,因此,选择一次性的较为安全的选项,根据他们对市场的推测,做出试探是外国出版社较常见的思路” [9]。因此,获得国外出版社的信任并与他们取得合作,对于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2.3. 译本比较
据调查,“亚马逊日本”仅存在书单阿来《尘埃落定》《空山》日译本。现分别将《尘埃落定》《空山》中日版本封面及基本信息进行对比。
《尘埃落定》是阿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0年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空山》亦是阿来颇有影响力的小说,现分别从第一版、最新版、日译版探析不同版本的差异。
如图1、图2所示,从左至右分别为《尘埃落定》《空山》第一版、最新版及日译版。第一版书名占据极大的篇幅,以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关注到这部新作;而最新版添加了诸如作者简介、《尘埃落定》《空山》的文学地位、作品内容的概述等文字内容,同时配上了与书名相得映彰的图画,这些内容对文本信息进行了强化和补充,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封面标注了作者及作品的英文名,说明作家阿来的两部作品同时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此外,最新版印刷精美,纸质优良,令人赏心悦目;在日译版中,《尘埃落定》《空山》两部作品书名分别译为『塵埃落定——土司制度の終焉』『空山——風と火のチベット』,都添加了副标题「土司制度の終焉」「風と火のチベット」,作为主标题的辅助和补充,简洁明了,主题突出,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便于关注“土司制度”及对当代藏族乡村图景的读者快速把握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同时在文字部分添加了译者的名字,这是对译者翻译工作的尊重,也便于感兴趣的读者通过译者对阿来的相关研究了解阿来及其作品。
3. 文学作品传播之旅中的译者
据笔者收集数据,藏族作家作品共有牧田英二、山口守、池上贞子、川口孝夫、西海枝裕美和西海枝美和等6位译者。日译本26本,其中牧田英二译本20本,其次为川口孝夫译本3本,山口守及池上贞子各译1本,西海枝裕美和西海枝美和合译1本。
3.1. 专业背景
六位译者身份各异,其中牧田英二、山口守、池上贞子3位译者是日本有名的汉学家,都曾多次到中国进行研究考察,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特别是牧田英二,他专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具
(1998版)
(2020版)
(2004版)
Figure 1. Various versions of Red Poppies
图1.《尘埃落定》各版本
(2005版)
(2021版)
(2012版)
Figure 2. Various versions of Hollow Mountain
图2.《空山》各版本
备丰富的领域知识和词汇,翻译能力从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数量可窥见一隅。“术业有专攻”,山口守和池上贞子虽是汉学家,但分别专攻巴金研究和张爱玲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域知识和词汇相比于牧田英二较少。西海枝裕美曾是日企的一名中文翻译人员,后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扮演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桥梁。译者身份的不同,翻译水平的不同,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译介及传播效果也有所不同,认知并了解他们的学术轨迹一定程度上对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提供借鉴意义。
3.2. 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
译者在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因此,了解文学作品传播之旅中的译者至关重要。而“译者本身就是文化中的个人,即使是最专业或职业化的译者,他/她的活动不可能只限于翻译活动,而这些翻译活动跟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是挂钩的、配合的,甚至互动的。文学译者的例子最易理解,他们的创作跟翻译是整体性的,不讨论他们的文学活动,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 [10]。由此可知,认知并了解译者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对真正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从而促进原作在译入语国家的接受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2.1. 牧田英二
牧田英二,1937年1月出生于大阪市,是日本华文文学家、中国学者。“他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眼镜,性格文静,颇有学者风度” [11]。牧田英二本科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硕士就读于东京都立大学专攻中国文学。1990年代伊始,担任日本广播协会NHK主办的《中国语讲座》中国语讲师,同时担任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教授。2008年牧田英二退休,此后担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
牧田英二一直专注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日本的推广。他精通汉语,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长期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曾多次来我国考察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状况,对我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熟悉。现担任我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郎樱在访日期间,于“中国民话之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结识了牧田英二,两人都专攻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因此“席间我们谈得很投机”,此后郎樱在期刊“民族文学”中谈及牧田英二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时提到牧田英二说自己对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把读过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专门做了卡片,其中有40多个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在牧田英二的卡片中有所记载。
牧田英二致力于宣传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12]。一方面,他写研究文章,所著《中国的边境文学》是日本首次系统评介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作家及作品的专著 [13],于1990年5月由日本同学社出版。该书共介绍了中国25个少数民族的32位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其中包括藏族的扎西达娃和丹珠昂奔。书中附有作家的近照和其它有关照片,并附有中国几次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的资料。中国学者夏宇继在杂志“民族文学研究”中评《中国边境的文学》一书时讲道,“牧田先生从文学的角度向日本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受到日本读者的欢迎。迄今为止,这种综合性介绍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书籍,在日本尚属首次出版。”同时,他在NHK主办的《中国语讲座》上开辟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专栏,该专栏专门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在日本拥有很多读者与听众,影响力十分巨大,是向日本人民介绍我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一个重要窗口。该栏目首篇便是牧田英二所作,以确切的事例、精准的数据介绍我国少数民族形成及发展概况。另一方面,他积极翻译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想要将它们介绍给日本人民。据笔者调查,日本学者共翻译藏族作家作品26部,其中20部由牧田英二翻译成书。可以说是藏族作家作品日译的代表译者。1991年出版书籍《风马之耀——新的西藏文学》,是所翻译藏族作品的译文合集,其中包含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没有星光的夜》《去拉萨的路上》《风马之耀》《古宅》《朝佛》《世纪之邀》等7篇,色波的《竹笛·啜泣和梦》《幻鸣》《在这里上船》《圆形日子》等4篇,共10余篇译文。
牧田英二除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并产生系列研究成果,同时也延伸到了现代中国文学,如冯玉祥《蒋介石真面目》、郭沫若《历史人物》、王蒙《淡灰色的眼珠》、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等。同时,牧田英二重视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先后与白庚胜、汤晓青合作发表论文《〈风马之耀〉译后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登载在民族文学研究杂志上,2002~2004年期间与中国留学生杨立明合作开展研究课题“从汉语圈远程授课中发现的跨文化交流的新可能性和问题”(「中国語語圏における遠隔授業に見られる異文化交流の新しい可能性と問題点」),促进中日学者友好交流,合作共赢。
3.2.2. 山口守
山口守,1953年出生于长野县,专攻中国当代文学。1976年,他从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毕业,1983年修完东京都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中国文学专业博士课程。曾任复旦大学外文系外籍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人、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访问学人、台湾大学文学院白先勇人文讲座客座教授。山口守特别专注对巴金的翻译研究,“现在日本专门研究巴金并有实绩的中青年专家大概只有五位” [11],山口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另一位日本学者坂井洋史所著书籍《巴金的世界》,“对于巴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发现、发掘和论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资料,是巴金研究中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成绩”。陈丹晨在“边读边说”专栏中,评价山口守之学方法特点,指出其为了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像打井一样深入开掘下去,广泛搜集资料,查阅旧的报刊书籍文献,向同时代同一事件的参与者、当事人多方请教采访求证,还到传主经历生活过的现场旧迹踏勘访求,循迹追踪到有关的图书资料馆所,尽可能发掘出新的重要资料史实,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陈丹晨评价道,“在这部《巴金的世界》中,山口守最重要的研究结晶是对巴金在20年代与外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交往的详尽探讨”。巴金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不可胜数,新的论著、新的资料、新的诠释不断涌现,但是在《巴金的世界》问世之前似乎并没有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专题研究。为探究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山口守亲自探访瑞士、荷兰的两个研究所:社会历史研究所IISA和无政府主义资料国际中心CIRA,在那里找到巴金写给西欧无政府主义者高德曼、柏克曼、奈特罗、凯尔、保理斯·叶林斯基、鲁道夫·洛克尔的十多封信件以及他们写给巴金的信。充分体现了山口守重考证、重材料的治学态度及研究方法。
山口守的教学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主,特別专注于巴金的作品,著有『巴金とアナキズム:理想主義の光と影』《黑暗之光:巴金的世纪守望》,与坂井洋史合著《巴金的世界:两个日本人论巴金》3本专著,另一方面,山口守撰写过有关北京文化的专著,翻译过诸多中国作家作品,比如:鲁迅、巴金、张辛欣、白先勇、张系国、黄春明、钟理和等,译作有『北京の想い出:1926-1938』『リラの花散る頃:巴金短篇集』『遥かなる大地』『空山:風と火のチベット』『台北人』『星雲組曲』『精神の歴程:中国文学の深層』『張辛欣:同じ地平に立って・他』,此外,发表论文《阿来的汉语文学:多语是加法还是除法?》《作为离散的母语——阿来的汉语文学》登载在杂志“阿来研究”上。山口守也注重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1981年与胡志昂共同发表论文《巴金的<寒夜>及其它》,1987年与赵博源合作发表《三篇王鲁彦论巡礼》,1996年与李今发表论文《1927年7月23日凡宰特致巴金的信》,除此之外,2009~2019年10年期间,山口守经常参加我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研究国际化。
3.2.3. 池上贞子
池上贞子,1947年出生于埼玉县,是日本的汉学家、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她主要研究和翻译华文文学。池上贞子从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东京都立大学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池上贞子曾说,自己的文学之路是从中国民话之会起步的。1972年,硕士研究生的池上参加了村松一弥的研究班,随后加入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1974年改名为中国民话之会)。负责为同人杂志《中国民间文学月报》写稿、印刷等。1972年,池上贞子参与村松一弥主编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上、下卷翻译项目,主要负责翻译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赫哲族、朝鲜族的民间故事。并在翻译过程中对我国北方的人参故事产生兴趣,并写了《越过渤海海峡——“人参故事”的世界》登载在会报上。后写《谈谈骆宾基的短篇小说集》,并与东北作家骆宾基开始通信。
1979年9月,池上贞子随松冈洋子访华团第一次访问了北京、包头、呼和浩特、四子王旗和大同等地。访问北京期间,池上独自去访问了中国民研会的办事处,一年后写下报告《访问中国民研会》。此后,应中国民研会的邀请,1981年3月18日到4月1日,池上再次随中国民话之会组织的访华团经香港去了昆明和大理访问。在大理,池上对观看的白剧《望夫云》产生兴趣,于1985年写下《望夫云考——谈谈云南白族的一个民间故事》。1981年8月到1983年8月,池上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日语专家,与丈夫和两个儿子在天津生活。在上海生活期间,池上结识了很多中国学者,并由此走上了研究现代文学的道路,先后翻译研究多部张爱玲专著,而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发表《失落的时机——白先勇与张爱玲》《焦桐创作中的女性表征》《谈席慕蓉的诗作与她的思乡之念》《从中国民话之会起步》《从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开始》《张爱玲文学中“绢”的形象和“恋衣”》等相关论文;著有《张爱玲:爱·人生·文学》,诗集《黄的搅乱》《同班同学》,与张国(口述)合著《中国人的生活生涯好日》《中国是这样的国家!素颜的“汉流”生活》,与余振领、三宅登之合著《华丽初级中文》;译作有张爱玲《倾城之恋》;平路《行道天涯》;平路《何日君再来》;朱天文《荒人手记》;四方田犬彦、也斯《守望香港:香港-东京往复书简》;许佑生《男婚男嫁》;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利玉芳《利玉芳诗选》;与市川宏、久米井敦子合译池莉《生活秀》;与深谷真理子合译齐邦媛《巨流河》等等。
3.2.4. 其他译者
除了牧田英二、山口守及池上贞子等三位汉学家对藏族作家作品进行研究与翻译之外,西海枝裕美、西海枝美和与川口孝夫对藏族作家作品亦有关注及研究。
西海枝裕美,毕业于京都外国语大学,曾在株式会社三叶电气制作所(现株式会社Mitsuba)的海外营业部工作,担任中文翻译。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取得硕士学位。此后又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12月24日至26日参加日本东京大学召开的东亚鲁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给西海枝裕美带来很大的启发,次年在期刊《鲁迅研究月刊》发表相关论文《“1999东亚鲁迅学术会议”综述》,其中讲到这次会议“为我展现了到达未知的世界之路的入口”,2003年分别在《上海鲁迅研究》和《鲁迅研究月刊》发表期刊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紫色形象——围绕着<过客>中的女孩的形象问题》《在异国中学课堂里的<故乡>——以新加坡与日本为例(修改稿)》。
西海枝美和,曾就读于帝塚山大学,就读期间多次到中国留学,除了在西北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语言外,还在天津中医学院学习了按摩和针灸,对我国各方面都很熟悉,是一名“中国通”。与西海枝裕美合译阿来《尘埃落定》,2004年由近代文艺社出版。
川口孝夫于1989年陆续发表扎西达娃作品译著『酒売りの少女ナゼン』『江の向こう岸』『ラサへの路』,同年9月由未来社出版,后收录在川口孝夫译集『中国現代少数民族文学選』中,亦由未来社出版。
4. 结语
本研究以藏族作家作品作为考察对象,系统收集整理了藏族作家作品日译的相关文献史料,从出版数据、出版时间、出版社等方面厘清藏族作家作品日译本现状,并从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双维度梳理作品传播之旅中牧田英二、山口守、池上贞子、西海枝裕美、西海枝美和、川口孝夫等6位译者的学术轨迹。译者也是读者,同时具备“他者”的独特视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和借鉴“他者”视域下新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正和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提升文学译介和文化传播之旅。
本研究仅是对藏族作家作品在日本的译本及译者进行综合性考略,尚未提及作品在日本的困境与出路、接受与影响情况,而日本学界对藏族作家的关注仅集中在个别作家个别作品身上,对作家作品的译介也仅在个别译者上,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是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素材,如何改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传播现状,构筑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顺畅路径,仍然是值得思量探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贵州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GZZD34)的阶段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苏 程,王晓梅. 藏族作家作品日译及文学作品传播之旅中的译者
Translator in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Writers’ Work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02): 164-17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2026
参考文献
- 1. 李彬.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走出去”的困境与出路——以现代藏语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 2016(3): 69-74.
- 2.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 3. 文英才. 近400年中国文学思潮史[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4. 索朗仁称. “杂草”丛生的圆形跑道——色波访谈录[J]. 西藏旅游, 2003(1): 1-2.
- 5. 林歆, 蒲利萍. 历史单元复习指导之(十八)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世界格局变迁[J]. 历史学习, 2007(1): 25-29.
- 6. 寇才军. 由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当今藏族作家文学的发展[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3): 8-11.
- 7. 孟庆枢. 全球化语境下的日本当代文学理论——从作品论到文本论、超文本论[J]. 历史学习, 2004(1): 25-29.
-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Z/OL]. http://ijs.cass.cn/xsyj/xslw/rbwh/201508/t20150826_2606483.shtml, 2022-05-13.
- 9. 光明网. 中国文学有着宿命般的边缘性[Z/OL].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5/01/nw.D110000zhdsb_20130501_1-05.htm, 2022-05-13.
- 10. 王宏志. 作为文化现象的译者: 译者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 长江学术, 2021(1): 87-96.
- 11. 郎樱. 牧田英二与中国少数民族[J]. 民族文学, 1985, 27(8): 92+96.
- 12. 夏宇继. 新时期西藏文学在日本——读牧田英二新译作[J]. 民族文学, 1992(2): 74-74.
- 13. 陈丹晨. 两位日本人的巴金研究——关于《巴金的世界》[J]. 博览群书, 1997(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