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7501 , 6 pages
10.12677/ae.2024.145785

中式英语对初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葛雨轩,吴慧敏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4年4月22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28日

摘要

随着社会对我们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中式英语的逻辑思维却对初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了阻碍。因此本研究决定从跨文化交际及中式英语的内涵入手,探究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中式英语思维对初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为初二学生规避中式英语思维,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方法。

关键词

中式英语,跨文化交际,原因,影响,解决办法

The Influence of Chinglish on the Learn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Yuxuan Ge, Huimin W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pr. 22nd, 2024; accepted: May 21st, 2024; published: May 28th, 2024

ABSTRACT

With the society’s increasing demand for our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Chinglish has hindered th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grade two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fore, this study decided to star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hinglish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hinglish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glish thinking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grade two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provide methods for students in grade two of junior high school to avoid Chinglish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Chi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use, Influence, Solu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中式英语产生的背景及缘由

基于历史及社会原因,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家及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越来越深入,因此社会对我们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逐渐变成一个热门话题。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中式英语”的表达形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和文化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传播的同时,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其中一项重要的流变,就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域,为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英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变体形式 [1] 。“中式英语”则是一种中国人为使英语适应自己语言表达方式所形成的变体。

2. 跨文化交际及中式英语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一定的情景下,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交流 [2]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既指使用不同民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指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以英语为载体的文本信息以及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提取能力以及输出能力,能较为轻松自如地进行语言交流与信息处理。即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个人应具备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适当、有效互动的能力。而关于中式英语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3] ,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式英语是受中文干扰的讲话与写作;有些学者对于中式英语则是这样定义的,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4] ;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式英语是畸形的混合的语言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但可能被形容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5] 。

3. 初二学生的中式英语产生原因

在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初二某三个班级学生为对象,以问卷及现场交流的形式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选取该学校初二年级某三个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收集整理所有的调查问卷及反馈之后,我们发现,参与的189名学生,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对一些较为常见或是基础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我非常喜欢……”大多还是翻译成“I like…very much”,符合英语表达要求,只有少部分学生将其翻译成“I very like…”但是大多学生在进行例如“我有一个大家庭”的翻译中,会选择“big”来表达“大”的意思,这其实是因为对英文单词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仅凭中文释义来推测单词的使用语境从而导致“中式英语”表达的产生,根据调研结果来看,189名学生中超出一般的学生在完成调查问卷及现场交流的过程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中式英语”表达。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分析得出中式英语的表达习惯普遍存在于初二学生群体当中。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中式英语的出现,大多体现在其课堂回答问题以及作业上,我们发现,由于中文思维的影响和限制,初二的学生英语表达大多存在直译、增译、减译等。在考察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吃、喝、玩等方面的表达时,我们发现:例如就喝汤而言,初二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其直译为“drink soup”,但喝汤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而西餐汤里一般很稠,没法喝,必须要送到嘴里咀嚼,因此喝汤的地道表达法为“eat soup”。研究表明虽然可能现在初二学生的“中式英语”的表达还无伤大雅,但当前社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但中式英语的思维和习惯一直影响着孩子们纯正英语的表达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习者都是在建立起完整母语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这也就使得二语系统的建立是不完整的且依附于母语系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母语会给二语学习带来较大影响 [6] 。许多学者表示导致出现“中式英语”思维由于以下几种原因:第一,英汉思维的差异 [7]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活动,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刘必庆先生认为:“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因为中国人和英语母语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表达习惯也大相径庭。例如在中国在表达“我……”时,人们绝大部分都会使用主动句,而英语母语者则会选择使用被动句来表达意思。第二,汉英词汇存在差异(英语在表达过程中有许多固定的搭配)。例如:在表达“我们的确……”,我们会很自然地说出“It is indeed that…”,而事实上英语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表达形式,英语母语者会说“It is true that…”;第三,英汉文化的差异。例如在翻译“水中捞月”时,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因此我们会将其译为“fishing the moon in the water”,而了解过英国历史的人则会知道英国渔业、航海业发达,那么英语母语者则会表述为“fish in the air”;第四,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因为我们语言环境的影响,我们常常选择把汉语的表达习惯运用到英语的表达中去。

4. 中式英语对初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邀请的外国友人在与随机从初二三个班中选取的90人进行日常交流对话的反馈中我们发现,90个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多存在“中式英语”的表达,例如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通常会说“In my opinion, I think…”,语义重复,有些中式英语的表达甚至在两人之间造成了理解的偏差,这就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发现中式英语对于初中生跨文化交际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第一,由于中式英语中蕴藏中式思维,它的大部分表达都不符合英语语法和用语习惯,所以在学生们使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差异,阻碍双方正常的沟通。例如,当我们的学生在表达“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洗衣机吗?”时,他们通常会说“Can I borrow your washing machine?” [8] 事实上,英语母语者通常会说“Can I use your washing machine?”因为在英语中borrow往往代表“借走”,所以在我们想以borrow表达借用之意时,会使他们产生误会,误认为我们想要搬走他们的洗衣机,阻碍双方顺利的沟通。第二,我们发现在初二学生知道自己英语表达中的不妥之处后,尤其是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让对方无法理解导致对话无法继续,他们会开始自我质疑,开始变得不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再次使用英语与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时,他们开始逐渐畏惧退缩,这种心理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错误,如此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第三,初二学生既为青年群体,则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21世纪强大中国的重担,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不地道的中式英语很可能在未来严重影响他们的对外交际,进而影响国家的对外长足的发展。

5. 初二学生规避中式英语的方法

当前社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会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而英语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因此帮助尚且处于学习阶段的初中生构建良好的英语体系,摆脱中式英语的思维则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对象主体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这些初二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9]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理解并背诵相关的语法结构和固定搭配以便在需要使用时能够有一定的储备让自己调用。在初中英语课本中,英语有自己一套标准的句式结构,例如在表达“这个用英语怎么说”时,不能说“How to say English?”而要说“How do you say this in English?”。这套句式结构规定了基本句子要如何表达,句式结构是怎样构成的等。因此,初二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必须应用标准的、规范的句型来表达,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中式思维去“生造”句子。只有先打好英语表达的根基,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到地道英语表达的句法结构。其次,要积极接触地道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学生们要阅读英文原著、报刊等,观看一些英文电影,了解英语母语者的用语习惯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自己的西式思维,避免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双方理解的偏差甚至是沟通困难。例如,在表达“吃药”时,中式英语的表达会是“eat medicine”,而实际上,英语有自己的固定的表达方式“take medicine”“take pills”。如果应用句子来表达现在是吃药的时候,可以应用“It’s time for your tablets, dear”,或表达一个孩子不愿意吃药时,可以应用“Sit up and have your medicine” [10] 。最后,要不断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每一次练习和沟通中体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总结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成功收获自信。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第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11] 。通过一些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通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英语,例如在早晨上课前教师让两位同学互相询问“你吃饭了吗?”,学生大多会说“Have you eaten yet?”教师在这时则可以在这两位同学对话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如果直接向西方人询问“Have you eaten yet?”,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误认为你要请他去吃饭,使学生更加能够接受知识,而非一味的灌输或者死记硬背,一味的灌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英语,当他们需要使用时很有可能因为记忆偏差而造成很多错误的产生。第二,教师应当多使用中英对照式教学 [12]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讲解,运用英语和汉语对学生分别呈现针对性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分辨出汉语和英语在表述方式和表述含义的本质区别。例如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英文里从形容词形成的抽象名词,从动词形成的抽象名词,中国字典里可以说没有一个词和它们相当的。在中国词的形式上,咱们辨别不出抽象名词的特征;它们是和形容词或动词完全同形的。由于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虚化手段,因而常常用比较具体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含义。如在表达“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诧异。”时,英语则会采用动词名词化的形式,翻译为“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沟通交流的环节,模拟英语母语者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将自己的掌握情况展现出来,方便自己对于学生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正,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早已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跨文化交际早已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初二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为未来对外交流奠定基础。这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各方面现实且迫切的战略需要。我们需要重视对于初中生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他们作为祖国最新鲜的血液,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熟练掌握英语并能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学生和教育者,甚至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初中学生能够尽早避免母语的消极影响,不犯或者少犯中式英语错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文章引用

葛雨轩,吴慧敏. 中式英语对初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hinglish on the Learn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J]. 教育进展, 2024, 14(05): 926-9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85

参考文献

  1. 1. 罗小芳.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国英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珠江论丛, 2021(1): 346-353.

  2. 2. 汪洋, 沈平.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和中国英语[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5): 88-90 94.

  3. 3. 赵慧敏.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式英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13.

  4. 4.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 18-24.

  5. 5. Pinkham, J. (1998) The Translator Guide to Chi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

  6. 6. 帅婷.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式英语成因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6): 105-106.

  7. 7. 陈哲.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校园英语, 2020(33): 235-236.

  8. 8. 兰英.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引进与咨询, 2006(4): 88-93.

  9. 9. 张杨, 戴雪芳. 中式英语现象研究[J]. 英语广场, 2020(29): 69-71. https://doi.org/10.16723/j.cnki.yygc.2020.29.019

  10. 10. 夏静静. 浅谈初中英语交流时规避中式英语交流的方法[J]. 学苑教育, 2019(22): 64.

  11. 11. 许琦聪, 汪洋.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策略[J]. 海外英语, 2021(22): 169-170.

  12. 12. 王令浩. 母语思维下的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的根源与对策探究[J]. 海外英语, 2021(20): 93-94.

附录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