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Management
Vol. 12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978 , 5 pages
10.12677/MM.2022.12507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衔接框架研究──以广西六堡茶为例

姚喜龙1,林玉莲2

1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2南宁新财子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8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31日

摘要

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将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本研究以广西六堡茶为案例,引用Porter钻石模型来探究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框架。主要研究发现:工艺创新包括文化创意、制程改良等;保护/传承要素包括影像和文字记录、培养文化传承人等;需求条件包括公民素质、地方文化代表、品牌推广等。研究结果将可作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案制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Study of the Connection Framework betwe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Taking Guangxi Liubao Tea as a Case

Xilong Yao1, Yulian Lin2

1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2Nanning Xincaizi Co., Ltd., Nanjing Guangxi

Received: Apr. 18th, 2022; accepted: May 23rd, 2022; published: May 31st, 2022

ABSTRACT

In the post er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is rich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onn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thy research issue. This study takes Guangxi Liubao Tea as a case, and uses the porter diamond model to explore the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 There are three main findings. The first one is process innovation including cultural creativity, process improvement, etc. The second one is protection/inheritance elements including scraping images and written records, cultivating cultural inheritors, etc. The final one is demand including citizen quality, local cultural representatives, brand promotion, et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1月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及2020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显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后扶贫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自治区政府除了加大力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外,也持续开发其他方式和产品来衔接乡村振兴,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六堡茶,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六堡茶产于广西梧州,当地的地形与气候造就了六堡茶独特的品质特征,使六堡茶在黑茶产业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六堡茶的种植面积5600亩,年产量3250吨,综合产值85亿元,已稳居广西茶产业第一位。因此如何通过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值得讨论的议题。

2. 文献综述

非遗的保护有助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1],而民族地区非遗更可体现出民族文化,除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将有助于该区发展,更通过非遗保护,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 [2]。

国外学者在非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非遗保护及非遗旅游为主题为主 [3]、非遗的内涵及演化和保护体系 [4] 等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探索非遗的保护、传承尤其是使其服务于旅游开发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研究工作 [5] [6]。此外,非遗文化资源价值可以让农村经济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得以转型发展,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7]。案例研究表明采取非遗“样本保护和活态生产两条腿走路”,加强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推动文化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探索景区商业开发项目准入制度 [8] [9],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0] 等作为可促进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在非遗在传统村落的振兴模式上则存在旅游示范型、文化创意型、保护储备型、主题民宿型 [11]。

学者杨军昌和颜全己(2020) [12] 认为将“茶”列入非遗是体现茶在文化的重要性。茶文化可代表一个地区的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传承性、经济性等,这些特点可从唐代陆羽的《茶经》体现。陆羽将当时产茶的地区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8区,而目前非遗茶文化项目的所在地与陆羽描述的区域大致相同。此外,《茶经》也详细记载当时的茶叶采制、饮用经验、茶事风俗等,证实了我国茶文化已具备连续性和传承性 [12]。

在梳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历程、乡村振兴过程和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Michael E. Porter (1990)的钻石理论模型,基于工艺创新、保护(传承)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机会、政策等因素构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框架(如图1),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论解构,并以六堡茶为例进行分析。

Figure 1. Framework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图1.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论框架

3. 案例分析

广西自古就是茶叶生产区,茶产业也成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六堡茶是较为出名的一款茶类。广西六堡茶已经沿袭了1500年,曾出口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如今在广西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广西六堡茶的种植、加工、储存和销售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目前较为知名的品牌有三鹤、中茶、茂圣、熹誉、濡菲、苍松、芊河、圣源、苍顺、金益等,其中苍松有8000亩茶园,是六堡茶最大的初制厂;茂圣是梧州市行政属下唯一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中茶为中粮集团旗下的企业,为国内最大的六堡茶生产出口企业。这些厂家都自有合作的种植场,茶源稳定且对于六堡茶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此外,这些厂家对于种植六堡茶为扶贫项目的茶农,多采取“企业 + 村委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不仅发挥企业资源整合优势将“六堡茶 + 扶贫”的扶贫效果最大化外,也通过文化振兴方式传承六堡茶的非遗文化。非遗文化侧重保护和传承,在广西梧州市的政策扶持下,六堡茶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名片,但在衔接乡村振兴时,六堡茶的发展仍以产业振兴为主。本研究根据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框架(图1),汇整出六堡茶在非遗保护和衔接乡村振兴的分析表(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Liubao Tea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表1. 六堡茶在非遗保护和衔接乡村振兴的分析表

传统的工艺传承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的目光,所以在六堡茶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需依赖文化创新方式。支持广西高校开设茶学专业或课程,培养茶业优秀人才,通过年轻人的想法、创意和话语体系,有助于六堡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将种苗优化、茶制程改良、茶储存环境改善,这些作为不仅提升六堡茶质量,也提升农户持续种植的意愿,而这将降低原扶贫户返贫的概率。

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多数仍采取影像、文字和培养传承人的方式,其中传承人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薪酬支持,所以需要企业和政府同时给予扶持。根据文旅非遗发(2018) 8号文《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目前广西有韦洁群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且广西在圣源、同堡等厂家,已实行传承人培养的项目。在传承人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将六堡茶制作工艺传承外,也通过年轻人间的信息传递,满足年轻人在现代社会中关于乡土情怀的归属感,从而提升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意愿。

非遗保护的需求条件源自于对人们生活模式的演进和缅怀,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现,也体现人们生活“素质”在持续提升中,以及社会对人的一种期望,而此一期望提醒人们基本生活方式,故文化可作为一个地方或一个族群的代表。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就是将特有地方文化加以宣传和拓展,而六堡茶作为一个文化、一个品项和一种生活方式,代表广西的文化和生活。此外,通过企业资源整合,由政府和企业联手打造六堡茶品牌,并将六堡茶推向全国,除了对外展示广西文化和人的素养外,也借此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业资源投入,虽已将广西六堡茶拓展至旅游、医疗、艺术、食品加工等业别,但受新冠疫情影响,近期已造成六堡茶在推广上的困难。目前六堡茶的厂家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六堡茶外,也通过储存环境的改善,在不改质量的前提下缩短茶熟成的时间,借以加快销售的进程。

4. 结论

六堡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梧州市旅游业、广西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题。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挖掘乡村振兴发展的机会及需求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有助于加快沿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通过政策支持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工艺创新,培育出带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最终使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与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1548120)。

文章引用

姚喜龙,林玉莲.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衔接框架研究──以广西六堡茶为例
Study of the Connection Framework betwe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Taking Guangxi Liubao Tea as a Case[J]. 现代管理, 2022, 12(05): 586-590.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5078

参考文献

  1. 1. 爱川纪子, 唐璐璐.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J]. 民俗研究, 2020(1): 30-36.

  2. 2. 林继富.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9(1): 149-159.

  3. 3. Munjeri, D. (2009) The Reunific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Museum Interna-tional, 61, 12-21. https://doi.org/10.1111/j.1468-0033.2009.01661.x

  4. 4. Cominelli, F. and Greffe, X. (2012)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for Creativity.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3, 245-250. https://doi.org/10.1016/j.ccs.2012.10.003

  5. 5. 朱赟, 叶新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惠安女聚集地为例[J]. 旅游论坛, 2015, 8(2): 89-94.

  6. 6. 陈炜, 凌亚萍. 基于RMP分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8(6): 62-65.

  7. 7. 黄永林.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 文化遗产, 2019(3): 1-12.

  8. 8. 肖远平, 王伟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 文化遗产, 2019(3): 23-28.

  9. 9. 刘志阳, 李斌, 陈和午. 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J]. 学术月刊, 2018, 50(11): 77-88.

  10. 10. 马知遥, 刘垚瑶.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 文化遗产, 2020(2): 19-29.

  11. 11. 何艳冰, 张彤, 熊冬梅.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及差异化振兴路径——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10): 230-239.

  12. 12. 杨军昌, 颜全己. 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 41(12): 131-13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