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5(2017), Article ID:20770,4 pages
10.12677/AP.2017.75089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Yayun Me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y 9th, 2017; accepted: May 23rd, 2017; published: May 27th, 2017

ABSTRACT

Rural left-behind women in China gener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y not o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ave more researches about them. In this paper, we rea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home and abroad. We summated them, and then stated the definition of left-behind women,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aims to furnish some references for future.

Keywords:Rural Left-Behind Women, Mental Health

农村留守妇女相关研究进展

孟亚运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5月9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7日

摘 要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类特殊的人群,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国内外的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从留守妇女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运用的方法进行表述,为以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留守妇女,心理健康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

留守妇女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的人群,指的是年龄在18至55岁之间,丈夫长期(通常指的是半年以上的时间)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人群的农村已婚妻子(吴惠芳,叶敬忠,2010)。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社会发展速度高度提升,人们为了让自己和家人都能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进入其他的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的户籍制度,仍未完全瓦解的城镇二元化制度,异地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家庭固有困难等各种原因,在人员流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实现全家总动员的地步,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种新的群体——留守妇女(范丽娟,程一,2005)。调查发现,1980年之后劳动力外流陡增,且规模不断扩大(陈浩,1996)。截止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的流动人口规模大约为2.1亿人,与之相应而生的留守妇女人群据估计已经达到500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有关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男性流动的几率以及流出模式对各省留守妇女人口进行排序,其结论中排名较前列的为:江苏、安徽、重庆、四川、广东等(周福林,2007)。如此庞大群体面临着由于丈夫的缺位而需要承担的更多的家庭责任的压力,比如赡养双方的父母,子女教育以及农业生产等等。沉重的负担使得她们不仅身体疲惫,而且精神上更加的空虚。但是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得不到实质上或心理上的安慰,使他们的诉求只能压抑在心里,无处释放。这可能会导致留守妇女有着与一般妇女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功能,她们的身体、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与一般妇女相比较更大的压力,因此对这特殊群体的研究渐渐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问题较多的墨西哥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而关于丈夫外出务工对于留守妇女的影响,国外的研究结论也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由于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面对原本属于两人共同承担的家庭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压力。这使留守妇女相对于非留守妇女承担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健康状况也不乐观。但是她们却认为这是维持家庭正常生计必然的选择,所以只能默默地承受(Deneva,2012; Lipton, 1980; Popiel, Cioli, & Erasmus, 1984)。相关研究还指出丈夫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而言在某些方面有着促进的作用,比如使她们在家庭决策过程中有更高的决策权,能够更好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Go & Postrado; Gray, 1993)。但是相应地也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这主要集中在子女的教养以及对于丈夫外遇而染病或者在务工国家定居的担心(Bell, 1991; Ngondo & Djamba, 2004)。国内关于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因: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等因素(王菲,2007);2、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这一群体的现状以及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李楠,杨洋,2008; 许传新,2009; 薛子帅,李化树,2008);3、了解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覃金玲,2007; 叶敬忠,2009)。而相关的研究结论在某些方面也不一致。在婚姻方面,任义科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丈夫长期缺位使留守妇女处于一种精神空虚和性压抑的状态,以至于出现精神出轨或行为出轨的现象(任义科,杨力荣,2014);杨立军的研究也同样表明,结婚年龄、婚前交往时间、通婚半径对于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大于非留守妇女,使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更低(杨立军,2014)。而有的研究显示,丈夫的长期外出使得两者相处的时间更加的亲密的现象(郑真,解振,2004);叶敬忠等运用问卷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妇女的婚姻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仅有5.6%的留守妇女报告丈夫外出务工使自己对婚姻的满意度降低,而70.2%的留守妇女报告无显著差异,而24.2%的留守妇女报告他们的夫妻关系比丈夫外出务工之前更好了(叶敬忠,吴惠芳,2009)。在社会地位方面,有的研究指出虽然丈夫的缺位使留守妇女在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是由于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使得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相应的提高(金一虹,2009;孙琼如,2006)。而魏翠妮的研究则指出,留守妇女所从事的生产类型会影响其社会地位(魏翠妮,2006)。叶敬忠的研究也指出,丈夫的家庭缺位提高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叶敬忠,吴惠芳,2009)。健康方面,大量的关于留守妇女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指出丈夫的外出务工使得这一群体相对于非留守妇女而言出现更多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疾病(陈丽et al., 2015;李丽娜et al., 2013;颜雅娟et al., 2015)。周洋洋运用多阶段抽样法对安徽地区的2000多名留守与非留守妇女进行问卷测量,结果显示相对于非留守妇女来讲,留守妇女表现出了严重的睡眠方面的问题并且焦虑和抑郁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严重(周洋洋,2014)。苗春霞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WHOQOL-BREF对江苏省825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劳动压力,及时就医情况,文化程度,丈夫回家频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妇女在心理及生理方面均低于正常水平。但陈雪娥对于皖北某村的留守妇女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测量其主观幸福感,结果却发现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陈雪娥,2007),这与很多研究都不相同。

3. 讨论与展望

留守妇女作为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特殊群体,其与留守儿童与老人一样均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而这一群体在家庭中的核心作用导致,提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能够维系家庭的稳定,进一步对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的研究仍有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加强对国外研究的借鉴:对国内外的研究整理发现,两者有相似的方面,比如丈夫的缺位会让留守妇女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国外的部分研究还指出丈夫的缺位会使留守妇女的决策地位有所变化,另外对于丈夫务工期间是否会因为不良性行为出现艾滋病,性病等有较多的关心,这对于国内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

改进研究方法:现阶段对于留守妇女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探究其心理及生活状况。未来的研究应该编制更有针对性的问卷,比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问卷》,并制定相应的农村留守妇女常模团体。从而能够更加迅速地诊断出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加强心理建设:现阶段对于留守妇女所面临的问题,主流的解决观点是敦促政府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而忽略了对这一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心理素质培养,比如开展心理团辅工作,进行放松训练的学习等等的角度来探讨使留守妇女生活质量提高的途径。

文章引用

孟亚运. 农村留守妇女相关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5): 720-723.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508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浩(1996).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 人口研究, 20(4), 1-11.

  2. 2. 陈丽, 吴建军, 窦世强, 郭蕾, 张灵俐, 郑贵森(2015). 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医学与社会, (8), 98-100.

  3. 3. 陈雪娥(2007).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皖北某村留守妇女的调查.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4. 4. 范丽娟, 程一(2005). 留守女: 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2(2), 9-13.

  5. 5. 金一虹(2009). 主体的寻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妇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1(3), 9-11.

  6. 6. 李丽娜, 崔向军, 赵茜茜, 王莹, 张郢, 陈晓美, 苑杰, 等(2013). 孤独感对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 现代预防医学, 40(2), 233-235.

  7. 7. 李楠, 杨洋(2008). 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4), 54-60.

  8. 8. 任义科, 杨力荣(2014). 婚姻合约的脆弱性:留守妇女精神出轨和行为出轨. 南方人口, (3), 28-34.

  9. 9. 孙琼如(2006). 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 29-33.

  10. 10. 覃金玲(2007). 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调适——以咸丰县官坝苗寨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4), 19-22.

  11. 11. 王菲(2007). 留守妇女: 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 中国社会导刊, (4), 26-28.

  12. 12. 魏翠妮(2006).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13. 13. 吴惠芳, 叶敬忠(2010).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0(3), 138- 147.

  14. 14. 许传新(2009).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四川农村的报告. 南方人口, 24(2), 49-56.

  15. 15. 薛子帅, 李化树(2008).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情况调查报告——以四川省南充市留守妇女为例.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4), 76-78.

  16. 16. 颜雅娟, 苗春霞, 刘慎军, 王问海, 高行群, 卓朗, 宋慧(2015). 江苏省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42(20), 3690-3692.

  17. 17. 杨立军(2014). 婚姻特点与婚姻满意度: 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5), 95-99.

  18. 18. 叶敬忠(2009).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1(3), 16-21.

  19. 19. 叶敬忠, 吴惠芳(2009). 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 中州学刊, (3), 130-134.

  20. 20. 郑真, 解振(2004). 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54(8), 511-512.

  22. 22. 周福林(2007). 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 西北人口, 28(1), 63-66.

  23. 23. 周洋洋(2014). 安徽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合肥市: 安徽医科大学.

  24. 24. Bell, C. (1991). Markets, Power and Productivity in Rural Asia: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36, 373-393.

  25. 25. Deneva, N. (2012). Transnational Aging Careers: On Transformation of Kinship and Citizenship in the Context of Migration among Bulgarian Muslims in Spain. Social Politics, 19, 105-128. https://doi.org/10.1093/sp/jxr027

  26. 26. Gray, L. (1993). The Effect of Drought and Economic Decline on Rural Women in Western Sudan. Geoforum, 24, 89-98.

  27. 27. Lipton, M. (1980). 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of Poor Countries: The Impact on Rural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World Development, 8, 1-24.

  28. 28. Ngondo, S., & Djamba, Y. K. (2004). Implications of Male Migration on Female Status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19, 7-24.

  29. 29. Popiel, I., Cioli, D., & Erasmus, D. A. (1984). The Morphology and Reproductive Status of Female Schistosoma mansoni Following Separation from Male W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14, 183-19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