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311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9463

基于认知心理的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对 初中道法课的启示

朱彧彤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

摘要

奥苏贝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其中,“认知同化”是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石,强调新旧知识不断进行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心理意义,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习得、巩固、内化与迁移。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包含意义学习的基础概念,内部心理机制,两大教学原则、应用策略及三大心理驱力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及心理特点。目前,初中道法课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减退等问题。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初中道法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二者有机融合,有助于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切实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和情感因素,从而优化初中道法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手段。

关键词

认知心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The Enlightenment of Ausubel’s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Yutong Zhu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8th, 2023; accepted: Aug. 31st,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202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usubel studies students’ cognitive process and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meaning learning. Among them, “cognitive assimil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Ausubel’s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of old and new knowledge to form new psychological meaning, so as to promote learners’ acquisition, consolid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usubel’s theory of meaning learning contains the basic concept of meaning learning,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wo teaching principle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ree psychological drive theories, which are in line with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boring teaching content,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decreasing interest. The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of Ausub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iddle school Daofa cours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emotional factors of students’ 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so a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eans of the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Key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 Ausubel,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其在认知教育领域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奥苏贝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过程,主攻学生在学校课堂教育中的认知学习过程,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且形成了系统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继承并发展了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同化概念,强调“认知同化”是知识学习的内部过程,将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有机结合,从学生的知识获得、知识迁移、认知结构以及情感因素等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寻找影响学生学习的多重因素,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背景及心理特点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组织原则与教学策略及学习动机理论。现代教育教学倾向于采用更加科学的论断加之实践来辅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路的革新。在此背景下,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辅助功能日益彰显。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有机融合的典范,深耕学校教育,剖析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优化其认知过程,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提升“学与教”的双重效率。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系统的包含着“学”与“教”两大方面,因此,其对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功能与借鉴意义。

初中道法课全称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它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此课程主要围绕这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与法治知识教育,旨在培育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与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情感态度。初中道法课同一般思政课程一样,在内容上稍显枯燥与抽象,因此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内化效率、学习心向、情感态度等,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克服学科特性,切实提高道法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些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联系性。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融入初中道法课的教学中,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切实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提升初中道法课教学效率。

2.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内在的包含着两个维度的学习,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要想真正理解“意义学习”的概念,首先要厘清这两对基础概念。对于这两个维度学习的划分奥苏贝尔采用了不同的、独立的依据。“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是按照学生学习的效果划分的,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则是根据学生实现学习的途径进行划分的。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从语意上来解释就是获得“新意义”的学习(韩婷,2021),他认为“新意义”是通过新的学习材料或新的知识和学习者原本认知结构中已经存在的相关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后所产生的。获得新意义的过程就是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新知识的意义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发生积极的、综合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新旧知识的意义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认知同化的过程。反之,机械学习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的是一种任意的、非实质性的联系,即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而意义学习所建立的联系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因此,进行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有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愿意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二是新的学习内容具有潜在意义,即新知识中存在可以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联结的内容。具有潜在意义性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且具有价值的(任蕊,2021)。学习者是否拥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取决于是否能够通过意义学习将新的学习内容的潜在意义转化为现实意义,从而获得心理意义。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的知识或经验是来自于他人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是一种将学习材料以既定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不需要学习者进行任何独立发现的,学习者只需要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后再将知识进行内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教师将已成定论的知识向学生进行传授,这就是接受学习。而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独立发现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后将所得知识进行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相较于发现学习缺少了一个学习者自主发现的阶段。简言之,二者的外部条件、心理过程及其在认知活动中作用都不相同。

2.2.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与应用策略: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新旧知识的联结。认知同化是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奥苏贝尔将学习者进行意义学习的过程视为是学习者进行认知同化、塑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进行意义学习的过程的实质就是新旧知识不断进行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者若想获得关于某一新事物的心理意义,则学习者的意识中要存在与该事物相关的“东西”,这里的“东西”代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即意义学习需要满足内外双重条件,内在条件是学生的固有认知背景,外在条件是与固有知识存在联结的学习材料(郭馨泽,2022)。意义学习除了注重新知识的输入,还注重新旧知识交互后的重新整合,以此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

基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目标出发,奥苏贝尔提出了两大教学原则——“逐渐分化”与“整合协调”。逐渐分化,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安排理念,“具体”的新知识处于“一般性”的旧知识的涵摄之下。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原则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应当始于一般性的,包摄性广的概念,然后逐步分化到具体的、特殊的概念进行学习,采用这样的教学原则能够降低学习者学习的难度以及其对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整合协调,旨在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归纳、整合,使其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一举措有助于学习者理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厘清一些错误的、易混淆的知识,从而明晰认知结构,将习得知识系统化,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吸收与内化,促进认知的动态发展与完善。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基于上述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原则提出的具体应用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的难度的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以起着有效固着作用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针对这一难点采取的具体措施。“先行组织者”,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教学任务前针对即将要传授的知识所组织的一个引导材料。引导材料的包摄度高于新知识且能够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郝琦蕾,姜晋国,2003)。引导材料会为新旧知识提供一个“固着点”。“固着点”的含义如图1所示,学习者将要所学的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图式存在重合的部分,重合的部分就是“固着点”,它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提供承上启下的作用,呈现出桥梁般的过渡功能,能够有效地将新的学习内容被学习者理解、消化,从而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Figure 1. “Fixation point” meaning diagram

图1. “固着点”含义图

2.3. 促进意义学习的心理因素:三大驱力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除去智力因素以外,心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奥苏贝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观察学习者的心理动机,探究促使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动机因素,而后提出学习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促使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因素由三个方面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学习者主动要求获取知识、认知事物,阐释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内在需求。认知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即获取知识(陶薇,2022)。认知内驱力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对某些事物或知识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究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个人经历的增加,学习者希望通过提高学业水平获得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更高地位的学习动机就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相比认知内驱力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动机需求,处于该动机因素下的学习者追求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由于知识所带来的地位的满足。附属内驱力是学习者渴望得到周围人(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求,这同样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奥苏贝尔所提出的三大学习驱动力在不同的学习者身上所呈现出不同的占比,具有个体差异性。三大驱动力的占比会随着学习者的性格、所处的年龄段、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动态变化。

3.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3.1. 教材的内容设计契合学习者的学习心向与原有认知结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思政改革背景下,各学段的教材编排更加注重衔接性,这一点在教材内容和教材所传递出的价值体系都有所体现。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性。小学思政课主要是围绕道德教育展开,同时辐射普法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与初中道法课的教材内容有所重合,初中道法课与小学思政课在教材内容上满足新旧知识的包摄性,有利于初中生展开对道法课的意义学习。初中道法课的教材编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接小学,下接高中,教材内容结构的安排兼顾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结合初中生成长的生活背景,一来使得知识点呈“螺旋上升”的形态,二来从价值启示促使初中生不断产生意义学习的心向。无论是从教材的知识点还是教材传递的核心价值来看,教材的内容都为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3.2.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应用策略可为传统课堂的转型注入新活力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素质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传统课堂也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常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进行的是机械学习。传统课堂应当向启发型课堂进行转变。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认知同化,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及认知结构的构建。初中道法课由于其学科特性,内容涉及道德和法律两大模块,知识点多而碎,稍显枯燥、抽象。面对这样性质的课程,应当注重学生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自主思考等能力的培养。

奥苏贝尔基于认知同化提出了“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通过有意识的教学安排,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内化知识点,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先行组织者”策略则是具体的应用策略,通过教学者设置的引导材料形成承前启后的“固着点”,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固着点”进行认知铺垫,既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又能巩固原有的知识。通过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具体策略的应用能够帮助初中生在道法课的学习中轻松理解知识点,优化关于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传统课堂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先行组织者”策略则提供了具体的应用方式,二者都为初中道法课传统课堂的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3.3.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的实施提供了主体条件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在此阶段的初中生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进行抽象思考和复杂的逻辑运算及演绎推理。因此,处于该阶段的初中生有着积极思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探知欲旺盛等特点。这些特性符合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中的认知内驱力的来源,新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初中生的认知内驱力。情感因素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因素之一,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动荡且渴望接纳(刘荣华,2001)。初中生开始对自我进行审视,自尊心增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非常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些由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与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中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联系紧密。

在此学段,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适当设置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便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奥苏贝尔所提出的三大学习动机都能够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上一一对应,即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的实施提供了主体条件。

4.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初中道法课的教学启示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与初中道法课的融合进行研究。以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点,阅读有关书目与文献,深刻理解学生进行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心理因素,结合初中道法课的课标要求,整体掌握初中道法课的教材编排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框架,以探索能够激发中学生心理和提升初中道法课实效性的教学启示。此外,通过对初中道法课中的知识点如何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建立联系进行了举例,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从而探究出关乎“学”与“教”两个维度的教学启示。

4.1. 深入分析学情,重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当新的学习材料存在能够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产生联结的部分时,学习将有效地发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将关联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房雨晴,2022)。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资源,教师吃透教材有助于了解学情。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思政课程的教材具有衔接性。例如,小学道法课设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课时,在初中道法课中同样设置了“理解权利义务”的课时。学生已经在小学课程中学习过“公民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些基础性知识,因而能够与初中课程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新知识产生联结,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进行问卷调查、摸底考试、谈话等都是了解学生学情的方式,教师应当重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不仅仅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进行分析,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心理状况也同样重要。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概念乃至生活背景都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最大程度服务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设置“我国有哪些法律?”“我国公民具有哪些义务?”“你对这门课程的感兴趣吗?”“你希望在课堂中增设哪些环节?”等问题,借问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对学习该课程的心向。

4.2. 注重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善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引路人”,更加应当注重启发式的、引导式的教学。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认知同化,强调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认知结构,其两大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策略都强调设计具有逻辑性的、启发性的引导材料。先行组织者通常设置于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可通过语言或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意识到新的学习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促进意义学习的有效发生(林明昕,王冬梅,2023)。在初中道法课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课堂引导。合适的引导材料应当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引导材料本身或引导材料的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二是引导材料能够唤醒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使得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恰当的课堂引导能够使学习更加轻松且高效。先行组织者是具有桥梁般作用的引导材料,它分为说明性和比较性两类,在呈现形式上有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是文字、音频、图像等材料,也可以是教师进行口头阐述、提问、设置情境等。

说明性的先行组织者通常运用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存在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的时候。例如,初中道法课中设置的有关“我国国家机构”课时,这是学生在小学道法课中没有接触到的知识。教师导入关于此知识点的相关说明性视频作为课堂导入,使学生对“国家机构”产生初步印象,而后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常在易混淆的知识学习时出现,以此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例如,在学习“我国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时,学生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将知识点可视化,使得学生更容易区分。简言之,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设置先行组织者。

4.3.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法课的重要渠道。处理好三大驱力关系,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得三者发挥最佳效果,关乎课堂质量(杨萍,2018)。初中道法课由于其学科特性,存在内容抽象、枯燥等问题,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求知欲下降,缺乏学习激情等情况。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应当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通过创设情境、知识竞答、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是教材内容中相对比较抽象的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道德小品”的方式来导入课堂。采用小品的方式,直观且受学生喜爱,一来可以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中感悟生命的珍贵,二来能够引发作为观众的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为课堂注入了活力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此外,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采用积分制的方式评比出“最优小组”、“最优个人”等。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通过外部动机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5. 结语

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能够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启发。从认知的方式、内部心理机制到影响认知的心理因素,心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于初中道法课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包含“学”与“教”两个维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下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为切入点,为初中道法课提供教学创新的实践理路,强调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联结,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构建完善的学科认知结构。基于认知心理的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与初中道法课的融合能够引起对思政类学科更多启发性的思考。

文章引用

朱彧彤. 基于认知心理的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对初中道法课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Ausubel’s Meaning Learning Theory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 of Junior High School[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9): 3712-371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463

参考文献

  1. 1. 房雨晴, 姜建文, 陈水亮(2022). 基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键”的比较及建议. 化学教育(中英文), 43(11), 12-20.

  2. 2. 郭馨泽(2022).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舞蹈教学实践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3. 3. 韩婷(2021). 基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探究——以S小学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4. 4. 郝琦蕾, 姜晋国(2003).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13-116.

  5. 5. 林明昕, 王冬梅(2023).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研究与实施——以人教版高中美术《中国古代绘画》为例. 艺术教育, (4), 143-146.

  6. 6. 刘荣华(200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历史教育. 历史教学问题, (2), 50-51.

  7. 7. 任蕊(2021).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启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7), 158-160.

  8. 8. 陶薇(2022). 老年人学习内驱力来源及赋能——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内驱力理论视角. 中国成人教育, (8), 12-15.

  9. 9. 杨萍(2018).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科教文汇(中旬刊), (29), 109-1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