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

——以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为例

王彦胜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2日

摘要

本文以学生的学校顺应问题为例,运用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旨在为应用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提出一定建议。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坚持应用性与实用紧密结合的原则;二是探索在研究单元里建立新的社会生态模型;三是去繁就简,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干扰;四是注意事后评价与反馈。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应用路径,学校顺应

On the Application Paths of Social Psychology

—Taking the School Adaptation Behavior of Students as an Example

Yansheng W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Received: Aug. 21st, 2023; accepted: Oct. 4th, 2023; published: Oct. 12th, 2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ssue of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as an example, using observation and case study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mmarizing previous experiences, it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social psychology, aiming to provide certain suggestions fo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application psycholog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social psychology can be attemp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losely combining practicality with practicality; secondly,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ecological models in research units; thirdly, simplifying to avoid interference with research subjects; fourthly, paying attention to pos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Keywords:Social Psychology, Application Path, School Adapt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学科,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课程。近年来,社会心理学被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学校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应有的赞誉和自我成长。新时期内,面对社会环境未知的新变化,在国家重视社会心理建设和研究的背景之下,怎样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23年7月7~8日,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烟台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功举行,“社会心理学赋能家庭教育”的会议主题为本土心理学工作者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指引。此外,说起家庭教育的提质升级,必然避不开“家校合育”,因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有效开展的载体。所以笔者以此为契机,以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为例,浅谈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

2. 学校以及学校顺应的定义

本文中的“学校”指的是中小学以及高校。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时蓉华,1988)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定义,学校顺应即儿童对学校要求和期待的适应状况。如果儿童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表现合乎学校的期待,则为顺应良好;反之,则为顺应不良。与学校顺应相关联的,是多年来被普遍提及的各个学段和各个层次的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入学适应指的是新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学校生活环境而不至于出现抵触心理的社会行为。

3. 学生学校顺应的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笔者以为,可以反映学生学校顺应现状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些研究者(梁宝仪,2004;邱君,2013;殷婷,2012)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显示,学生的学校顺应现状良莠不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说,是个不利的因素。在笔者看来,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学校顺应水平。而有研究表明(王芷梦,2021),在特定情境之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适应性或可通过心理干预来实现改善和提高,而学生学校顺应水平的优劣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更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去做好铺设。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里适应性的研究表明(卞军凤,曾永慧,冉步青,2023;徐承,2020),通过改善道德氛围以及教育措施等提高学校顺应水平的做法也是有益的尝试。

4. 社会心理学在学校顺应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可应用性分析

(一) 社会心理学在学校顺应行为方面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学校既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由于学校管理方式、学校校园文化、学校社团机构建设、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学校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完整社会,而且具备不容易轻易改变的结构。综合来看,研究学校顺应行为可以在统合政治、权力、文化、经济和教育等背景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校顺应情况,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入学适应能力甚至社会化水平的优劣,以及学校作为育人载体的发展质量,

提供相关建议,努力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成熟。微观地说,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以及学习和思考(2013.03~2015.05),认为学校管理秩序以及教育质量水平,跟学生群体行为中的学校顺应行为有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 社会心理学在学校顺应行为方面的可应用性分析

目前,学生顺应学校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地方和学校也把入学顺应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顺应不良是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载体,以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契机,将学校顺应行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去,可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建设和教育进步。

5. 学校顺应工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行效果

(一) 学校顺应工作的理论背景

塔菲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他(她)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她)而言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个体附属并投身于他们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之中。社会认同的过程包括社会类化、社会认同以及社会比较。依据社会认同理论,通过调节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可以增进群体凝聚力和和谐程度,改善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

(二) 学校顺应工作的实行效果

研究者针对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小学生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问题,跟学校顺应不良可能有很大关系,其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特别是在年级更迭其间更困难。于是采用个别谈话法,在某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选取了若干名学生,与其交谈,了解到了内群体和外群体现象的存在并巩固,甚至看到同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倾向(2016.05) (见表1)。通过交谈和沟通以及进一步的心理咨询干预后观察发现(2016.06),学生们拥有了更多融入学校生活的意愿,在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方面也有所改善,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有一定程度增强。

Table 1. Main issues of poor adaptation presented in individual interviews

表1. 个别访谈中呈现的主要顺应不良问题

6. 如何做好学生的学校顺应工作

1) 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校顺应的概念。

研究者假设学校顺应行为指的是,一种学生基于对学校这个社会的情感认知之上的具有显性情绪色彩的态度和行为。

2) 调查研究在校学生的学校顺应水平。

使用《学生心理适应性》和《学生社会适应性》等量表,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为测量指标,对在校学生进行施测,对测量结果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全面了解他们的学校顺应水平,将表现优良的维度与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应,对于不足和欠缺的地方,需要重点进行分析和讨论,目的是为了获得解决的策略。运用访谈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更加细致微观地了解学生在学校顺应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最后针对表现不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还可以对比和参照学生新生入学期间的入学适应能力,然后给出相应的应对方案。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社会心理体现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它是学生个体与教学情境互相作用时前者的心理规律(覃晓燕,2007)。所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很有必要的。

3) 验证概念假设,确定该学校学生的学校顺应的标准水平。

通过个性化访谈或者字词联想法,让被试自我报告对学校顺应行为的认知,通过对比第二步中调查研究的学校顺应水平,确定该学校的学生学校顺应的标准水平,并根据此水平,编制学生顺应水平的检测工具。

4) 筛选和甄别顺应不良的学生。

运用编制的检测工具,对在校学生实施测验。然后进行较准确地统计分析,以及结合访谈活动收集到的经验,进行主观层面的思想剖析,按照主客观7:3的比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判定顺应不良的学生。

5)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并举,开展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健康人格总基调建设,心理咨询负责处理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宣讲健全人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格特质,对于有心理偏差的个体,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去纠正。

6) 敦促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

还可以敦促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对学生学校顺应行为的培养,通过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自我认同,加深对学校和校园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育环境之中,以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的目标。

7.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

1) 坚持应用性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

以客观、公正和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认真积累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把学科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相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生活,勇于突破和创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知识体系和最大化地体现知识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方法,充分了解研究工具,有序有效地展开研究活动。

2) 探索在研究单元内建立新的社会生态模型。

一定研究单元之内,在不破坏和扰乱原有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生态模型,为现实提供比较明确的参照,以期优化原有的社会生态格局,使得研究单元内的社会心理更加地科学和健康。对比之下,为被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比较有益且温和的可能性。拿学生学校顺应行为来说,经过干预之后,学校生活环境必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校学生会通过体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会敦促新的社会生态的形成,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既要兼顾,有时候也要分清主次。就像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F·奥耳波特所言,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冯长荣,1985)。

3) 去繁就简,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干扰。

坚持多元研究方法取向,积极探讨、发现和实践恰当的研究方法(徐君蕃,1987),努力让研究过程简洁明了,研究工具的难易程度力求适中,避免让被试感到负担甚至焦虑。还需严格控制研究变量,跟研究对象无关者务必排除在外。要做到这一点,在普遍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不确定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臧雷振,陈香妤,2023)。对于社会心理学而言,把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和思想作为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以及规律来看待,就像学校顺从行为一样,研究者可以研究学生整体顺应情况的良好与否,也可以调查顺应不良的原因,更可以筛查及矫正顺应不良的学生,只不过,这其中任何一个研究举措都得明晰研究对象,而不能含混不清甚至混淆。

4) 注重事后评价与反馈。

做好事后评价与反馈,可以让研究工作更加完善和科学,特别是能够跟现实实现更好地对接,更加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样可以避免闭门造车,不断地丰富学科理论体系,还会使得研究成果越来越具有推广意义。

文章引用

王彦胜.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路径——以学生的学校顺应行为为例
On the Application Paths of Social Psychology—Taking the School Adaptation Behavior of Students as an Example[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231-423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33

参考文献

  1. 1. 卞军凤, 曾永慧, 冉步青(202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感对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学校道德氛围的中介作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1), 149-158.

  2. 2. 冯长荣(1985). 论社会心理的研究对象. 天津社会科学, (4), 40-44.

  3. 3. 梁宝仪(200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教育导刊, (6), 32-34.

  4. 4. 邱君(2013). 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11), 80-84.

  5. 5. 时蓉华(1988). 社会心理学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6. 6. 覃晓燕(2007). 浅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0), 46-48.

  7. 7. 王芷梦(2023). 疫情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焦虑情绪——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及干预研究(64 p.).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8. 8. 徐承(2020). 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 现代教育研究, (1), 92-93.

  9. 9. 徐君蕃(1987). 试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兼谈建立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几点浅见. 见 中国心理学会(编), 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 136-137). 出版者不详.

  10. 10. 殷婷(2012). 元认知干预技术: 改善工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实证研究(95 p.).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11. 11. 臧雷振, 陈香妤(202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换的内在逻辑: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徘徊. 浙江学刊, (1), 61-7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