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6350 , 8 pages
10.12677/ae.2024.145659

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许敏*,张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4月4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3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10日

摘要

新文科建设勃兴于新时代,是对传统文科的革故鼎新,同时也是中国开创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特长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争取更多社会紧需型人才的输出。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当前理工类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规律性做法,以此为同类理工科高校在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上提供值得借鉴的教学与改革经验。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Field of Vision

Min Xu*, Li Zh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Apr. 4th, 2024; accepted: May 3rd, 2024; published: May 10th, 202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era, is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 to create a new era of higher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with 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operation ability,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peci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o the output of more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The new concept of liberal ar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in this paper, we will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raining programs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majors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gular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provides the teaching and reform experience for the similar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running the major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Keywords: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New Liberal Arts, Compound Talent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山东威海组织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集结号。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新文科建设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益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的变革、调整和优化满足新时代、新趋势和新需求。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被列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由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办,迄今在国内的发展已有25年。从开设数量和招生规模上看,该专业的扩张速度是非常迅猛的,2000年开办院校为57所,2001年增至132所,2007年已有322所,截至2011年,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432所 [2] 。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体育、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高校,很多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近几年,相比于人文社科基础好的文科类或综合性院校,无论在师资、生源还是学科支撑上,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都显现出相对的劣势。随着国家本科扩招政策的收紧,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普遍受到招生难、就业率低、专业发展前景迷茫等问题的困扰。同时,也由于工作岗位需求的缩减,很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在逐渐的撤销,在理工类高校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外双重压力的考验下,如何定位专业特色,结合理工类高校的优势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打造成特色专业还需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向多类型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讲,一些高校仍旧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明显,专业实用技能薄弱等问题,新文科建设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从新文科视角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1. 恢复与重建期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身是大学管理学这一大门类中的行政管理专业,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国家经济体制有了重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新的国内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以在各个国家重点大学进行恢复和重建。当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大趋势和经济政策大方向有了大的转变,因此,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3] 。但是,公共事业管理这门专业的涵盖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的人才需求,即进行计划性人才的培养。

2.2. 整合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内第一个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建成,国内许多个省份和地域都开始自行成立专门的行政管理学会,因此,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迎来了整合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国外诸多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被引进至国内,国内高校也在此时大量吸收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学科创新与整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公共管理人才进行培养。这个时期,以国外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国内高校大力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2.3. 优化提升期

2005年,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进入了优化和提升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开始注重发展质量,注重培养具有高素质公共管理的人才,开始注重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重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自此,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被列入了学科发展计划。

2.4. 探索转型期

自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文件正式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又更明确地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习总书记“5月17日讲话”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部署 [4] 。至此,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了探索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新文科建设结合在一起,努力打造成适应新时代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至此,全国高校对新文科建设开展了新的研究与实践。

3. 新文科建设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1. 新文科内涵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其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在现有专业内涵基础上,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了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是传统文科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更新升级,是人文素养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要求 [5] 。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文科的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3.2. 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性探索。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符合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条件、途径、方法、课程体系、质量标准。按照多学科共融建构综合知识体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跨学科学习机会,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对于卓越拔尖人才的需要 [6] 。

其次,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一支文理交融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合适的师资队伍规模可以有力地支撑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实现,但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面更应该加强文理交融型师资力量,针对新文科特点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激发其创新潜力和活力。

再次,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公共管理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内相关岗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打破文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学术界限,积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专业技能。

最后,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型科学技术正在推动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稳步向前发展,而我国的政府建设也要求管理人才具备熟练使用新兴科学技术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新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与发展 [8] 。

4.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多维比较

本研究选取了三所理工类高校作为研究院校,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上海理工大学。选取这三所院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这三所院校同属于理工类院校,并且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均设置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次,这三所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估体系当中的排名相对靠前且位次相差不大,在面对新文科建设转型的背景下,三所院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上面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选取这三所院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新文科建设转型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 人才培养目标

三所样本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共同之处,即既注重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术性主要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标大学教学人员、政策分析者和政策研究者等学者型人才;应用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实务人员。

三所样本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每所高校都结合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培育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重视文理交叉融合,以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为培养特色,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全过程,从而形成培养特色。华东理工大学更加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希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的全面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结合学校的特色与学科优势,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成为某一管理领域里的专门人才。三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际倾向上虽然略有偏差,但实际上均体现了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理工类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上面所做出的转型与发展。见表1

Table 1.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1.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4.2. 课程体系设置

在对样本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三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体现出了新文科要求下的文理融合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跨界,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增加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政府的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官员必须要有数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府数据资源开发行为具有合理性和专业性 [9] 。因此,三所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中都增加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GIS与城市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上海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数据库基础、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华东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电子政务与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课程,这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字治理思维,增强学生的数据获取、使用、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创建多学科融合课程,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跨界。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所涵盖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新文科的知识体系要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工科、理科等知识的专业课程群。从三所高校的课程体系来看,都开设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类课程,比如上海理工大学设置了政府经济学并将其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将政府与经济学理论相互融合,形成政府经济学课程,并将其设置在第三学期,成为必修课程,华中科技大学设置了城市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形成特色化的经管类学科知识,三所高校在对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上面都充分结合了本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将本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多种学科间的交叉跨界以及融汇贯通。见表2表3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ypes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表2.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类型分布

Table 3. Core undergraduate courses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major

表3.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

4.3. 人才培养过程

首先是学业学风建设,学业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优良学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三所理工类高校在学业学风建设上都秉持着良好的教学风气与学习风气,在入学前教育以及日常教学管理方面都严格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请假考勤等制度,考试作弊等违反学术道德要求的行为也将会被严格处理,严格考试纪律与上课的课堂纪律;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对此,高校也都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包括开展学科竞赛、举行学科论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其次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三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均以管理学为核心,但加入了许多创新性课程,包括系统模拟与仿真、GIS与城市大数据等课程,开展多样化课程教学,在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三所高校在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等教学硬件设施,在师资配备上面,注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文理交融与学科间的交叉跨界,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结合文科、理科以及工科等多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引入国内外优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与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公共事业管理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在国际合作方面,三所高校均与国内外优秀院校合作,加强院校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科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中国经验与方案,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也更加注重生源的国际化,在澳门开展境外MPA办学,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东盟专项”,招收东盟国家的国际学生 [10] 。在公共事业管理国际合作的建设上面,一方面,三所高校都聘请了优秀的外国学者来校任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将国外的前沿理论、先进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引进公共事业管理当中,另一方面,三所高校均派遣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学去国外交流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国际前沿学术动态,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从而开展创新型实践教学活动。

4.4.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它不仅对教学中的主体、客体具有开放性,而且教学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方法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11] 。因此,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改革也应具有多种实践形式,理工类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三所高校都设置了较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各具特色。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一些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其中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论坛为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在创新性实践上面则设置了一些区县政府实践、应聘模拟以及实习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高校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实验室以及创办了大数据决策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科研平台,成立了“电子决策剧场”,学生不仅可以在电子政务实验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制作网站网页,而且可以在“电子决策剧场”中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城市运行过程和政府管理过程。

5. 讨论与建议

新文科建设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科交叉融合是核心内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人是时代需求 [12]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三所样本理工类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改革举措,对其他高校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5.1. 结合市场与行业需求,构建多方向专业培养模块

新文科建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结合社会上行业与市场的需求,也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根据公共事业发展改革的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并且注重每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的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去,能够在相对应的管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培养模块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要和学校培养的学习模块相对应,并且学校导师要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与联系,加强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5.2.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要更加注重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便是要打破学科壁垒,破除学科专业长久以来形成的体系化、秩序化的知识结构及其带来的学科障碍,要求从宏观层面进行学科之间整体而复杂的深度交叉融合,建构新文科学科体系。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对多个学科的先进理论进行融合与提炼,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综合化、多元化。要加大对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程理论的学习与数字政府的建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治思维和创新能力。

5.3. 强化课程实践导向,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课程教学中强化课程教学与新的科技变革、社会实践的深入结合,强化专业课的实践导向,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本科实践教育遵循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顺应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召唤,加快本科实践教育体系的转型与重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公共管理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在理念、内容、方式上优化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兼具理论和实践素养,成为德行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城市危机管理”(s202303001)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化’改造路径研究”(r202303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许 敏,张 莉. 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Field of Vision[J]. 教育进展, 2024, 14(05): 80-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59

参考文献

  1. 1. 王铭玉, 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 概念与行动[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4): 3-22.

  2. 2. 马立超, 蒋帆. 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案例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6): 6-10.

  3. 3. 何云峰, 郭小兰. S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实施叙事与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21): 43-45.

  4. 4. 许晓东, 樊博, 汤志伟. 理工科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9): 47-52.

  5. 5. 杨艳东.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1): 85-97.

  6. 6. 蔡劲松, 王琪全, 任丙强, 等. 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5(5): 11-19.

  7. 7.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3): 30-36.

  8. 8. 王牧华, 袁金茹. 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2): 66-72.

  9. 9. 林飞, 郭亮, 李晓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92-94.

  10. 10. 魏红征.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 教学评论, 2013(6): 24-26.

  11. 11. 王娜, 张应辉. 高水平本科教育背景下新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1): 32-35.

  12. 12. 尚晓倩, 朱佳林, 马明华. 我国新文科领域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 图书情报导刊, 2022(7): 56-65.

  13.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