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2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71565
,
5
pages
10.12677/VE.2023.125111
国学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 探析
陈美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
摘要
国学文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看,国学文化教育能够提升文化涵养,塑造正确的三观、涵育良好家风家教,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自信和荣誉感,厚植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国学文化教育仍存在着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社会认同亟待提升、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深化国学文化内涵及科学化建设,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搭建国学文化传播平台,营造浓厚教育氛围、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
国学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nalysis of the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Ways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Meiyu Chen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Jul. 25th, 2023; accepted: Aug. 25th, 2023; published: Aug. 31st, 2023
ABSTRACT
Na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erms of value,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m the correct view of the values, promote family happiness and social harmony, enhanc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honor, and cultivate a sense of national unity. However, the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lso faces the dilemma of the need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methods,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social acceptance, and th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sist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create a strong educational atmosphere,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build the high level of faculty,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国学文化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思想、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甚或研究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进而推动全体社会成员文化自信自强。
2. 国学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提升国学文化涵养,塑造正确的三观
人的思想观念培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源头。通过国学教育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积淀,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国学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是塑造人性格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1] 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修身养性的独特智慧。例如,《论语》中强调的“仁者爱人”及“修身养性”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论语·子罕》中提到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强调人生修为之要,在于知、仁、勇。孟子也指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达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主张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思想虽然迄今已有数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散发出真理的光辉。国学教育使人们认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化自我修养、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国学文化教育强调培养道德伦理,因此,我们以渗透国学教育塑造美好品格为着力点,增强国学教育的引导性,促进个体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水平提升,深刻影响行为发展,助推人的全面发展。
2.2. 涵育良好家风家教,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涵育了良好的家风和家教,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孝”是家庭道德的基本内核,家庭则是孝道的前提条件。《弟子规》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主张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回应;父母交待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孝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和尊重,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表现出来。孝道作为道德伦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家庭的精神纽带,是建立和谐家庭的基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孝、仁、诚”等美德融入家庭生活中。在现代社会中,孝顺父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孝道的实现方式也不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是不断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比如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物质补偿和具身陪伴,还包括了更多的精神陪伴和情感关怀。
由此可见,国学文化教育是社会良好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良好家风家教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践行良好的家风家教,为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厚植民族共同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国学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是构建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厚植民族共同意识、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国学强调“孝悌、仁义、忠信”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代代传承,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基础,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根本的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文化教育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必须有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底蕴。在国学文化教育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卓越传统,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此外,吸纳国学文化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国学文化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突破一切地域、文化和条件的限制,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而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培养公民道德,国学文化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国学文化的作用,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走向更加和谐、文明、进步的方向。
3. 国学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国学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尽管其内涵蕴含丰富的智慧与价值,然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却缺乏及时的更新和现代转化,往往局限于经典诵读以及古代文献的研究,忽视了实际应用和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这使得国学文化教育难以与当代社会同步前进,其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变得相对不足。当前,国学教育的课程主要聚焦于《论语》《诗经》《周易》《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虽然这些经典著作在文化价值上堪称瑰宝,但过于偏重特定内容,很难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而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授课内容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深入解读,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效果未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国学文化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巨大变革,仅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要求。如今,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国学文化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进行全面革新。国学文化教育亟需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社会认同亟待提升
国学文化教育在社会认知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国学文化教育已经逐渐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然存在着陈旧、过时的文化刻板印象,难以有效融入到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之中。这种局面制约了国学文化教育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其对于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影响也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这也导致学生们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难以被充分激发,使得国学文化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难以达到持久的教育效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年龄差异、教育背景和地域的不同对于国学文化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年轻一代更多地关注现代化、科技和娱乐文化,对国学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兴趣,而中老年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国学的价值。因此,国学文化教育仍受到陈旧刻板印象的制约,难以融入现代生活。这对其传播与发展造成限制,也影响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培育。
3.3. 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变革,国学文化教育的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快速转型的新变化、新需要。从古代国子监到“传习堂”的设立,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学热潮,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因被重新重视,各高校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等机构。然而,国学尚未正式被列为一级学科,这在国家教育体制中构成一道阻碍。这影响了国学文化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缺乏学科地位的支持,使得国学文化教育难以融入到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限制了其在教育体制中的发展空间。
尽管国学的正名呼声已久,社会上的争议不小,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学文化教育的资源还相对不足,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足。这导致国学文化教育的普及率不高,许多人缺乏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学知识,限制了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此外,国学文化教育还需要关注课程设置、传播机制、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进展,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长期任务。
4. 国学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4.1. 深化国学文化内涵及科学化建设,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
国学文化是积淀在中华文化中最深厚的文化,国学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各种思想理论,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国学作为文化载体,贯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国学文化,对国学文化要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在儒家、道家、法家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该从学理层面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将庞大而抽象的结构融会贯通的学习,科学化地解释进而加快国学文化科学化的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 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 国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丰富的智慧和力量。通过科学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2. 搭建国学文化传播平台,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国学文化的普及带来了新的便利,线上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便捷途径,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云端”学习国学文化,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诸如腾讯会议、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质的课程,也为国学教育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则成为了推送传统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以简短、生动的方式呈现国学文化常识,使知识获取变得更加高效。通过构建专题网站,融合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国学经典故事生动地呈现于眼前,甚至运用VR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这种富有趣味性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普及国学知识,还能够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促进国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学夏令营、话剧表演、诗词歌赋大会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为青年人提供更亲近、有趣的接触途径,还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传承弘扬国学文化的热情。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借助网络平台和创新传播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普及国学文化,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3. 国学教育课程融入高校,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中国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思想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201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然而,国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学文化的内容涉及广泛,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需建立完备系统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将国学文化纳入高校课程和实施计划中。通过将国学理论分为不同专题、层次有序融入教学计划,从而创造出整体融合思想政治课程与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方案。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本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来编制相应教材。
其次,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国学师资队伍。教师是承担教育、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力量,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学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举办学术论坛、邀请专家来校、组织非遗工作坊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培训。以增强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为着力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文化素养,实现知识育人与精神铸魂融合一体的目标。 [6] 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学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目标。
文章引用
陈美玉. 国学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Ways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J]. 职业教育, 2023, 12(05): 713-71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5111
参考文献
- 1. 伊志坚.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当代价值[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5): 136-139.
- 2. 李广宽. 国学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发展路径[J]. 文学教育(上), 2020(7): 140-141.
-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8.
- 4. 孙开, 李效东.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2): 74-79.
- 5. 侯秋月. 国学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9): 33-35.
- 6. 郭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3):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