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652 , 7 pages
10.12677/TCM.2023.122064

滇西民间推拿捏脊法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周月倾,刘常逊,杨淳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 保山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2日

摘要

捏脊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滇西小儿推拿发展受明清时期南迁汉族的影响,民间许多手法与主流手法相似,但也受到地域的影响。捏脊法在滇西小儿推拿中应用广泛,其操作方式与常规捏脊法略有差异。捏脊法可对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皮部及腧穴产生直接刺激,并通过经络的联属调理相关的脏腑组织结构,故其治疗范围较广,涉及临床各科病症,在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中,主要用于积滞、厌食、泄泻、腹痛等脾胃系疾病的治疗中,亦有用于夜啼者。

关键词

捏脊法,民间推拿,作用,应用

Experience of Treating Pediatric Diseases with Folk Chiropractic Therapy in Western Yunnan

Yueqing Zhou, Changxun Liu, Chun Y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Received: Jan. 19th, 2023; accepted: Feb. 10th, 2023; published: Feb. 22nd, 2023

ABSTRACT

Chiropractic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technique in pediatric mass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assage in West Yunnan is influenced by the migr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to the south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ny folk techniques are similar to the mainstream techniques,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region. Chiropractic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western Yunnan children’s massage, and its operation method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chiropractic method. Chiropractic method can produce direct stimulation on the back of the du meridian, bladder, skin and acupoints, and regulate the structure of related zang-fu organs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so its treatment scope is wide, involving various clinical diseases, in western Yunnan folk infantile massage, mai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such as stagnant, anorexia, diarrhea, abdominal pain, and also used for night cries.

Keywords:Chiropractic Method, Folk Massage, Ro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捏脊,亦有称为“捏积”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见于东晋·葛洪所著之《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中,原文记载:“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1] 滇西与缅甸毗邻,为多民族聚居或杂居区,其民族构成,既有原住的白族、彝族、傣族等,亦有不同历史时期迁入的回族、满族、蒙古族。至明清时期,大批汉族迁入云南,部分少数民族被迁入的汉族移民融合,遂形成若干区域性的汉族群体,汉族在云南逐渐成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 [2] 。如明代初,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领领兵三十余万进军云南,平定云南后,这些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留下驻守云南。洪武十七年,又将军属接至云南。洪武年间,先后分批自江南、江西、湖广、南京、西安等地移民逾一百万入滇,分布在昆明、楚雄、曲靖、保山、玉溪、大理等地区,彻底改变了云南汉族人口结构。据《弥渡县志稿》(卷八)记述:“吾弥种族纯系汉人,聚族而居。盖于傅、沐、蓝三公定滇后,兴屯田制,以弥渡之垠膏腴,其部多屯于此。”

小儿推拿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随着汉民族的迁入流传到滇西地区,并融合到了滇西各民族医药文化当中。现滇西各地民间推拿所用捏脊之法,主要为明清时期流传而来。本文将从操作方法、作用原理、病症应用几个方面对滇西民间推拿捏脊法与常规捏脊法的异同进行论述。

2. 手法操作特色

2.1. 常见捏脊操作方法

吴高鑫等 [3] 运用文献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小儿按摩经》等13部文献古籍中有关捏脊疗法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特征提取,发现其部位为龟尾穴至大椎穴,操作方法有从大椎穴起向下直推、从龟尾穴起向上直推、从大椎穴起向下旋推、从龟尾穴向上提捏推移、先从大椎穴向下提两侧皮肤再向上提捏、摩脊柱两侧皮肤6种操作方式。冯氏捏脊手法是使用推、捏、捻、放、提、揉、按法,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半屈在下,从龟尾穴起向上捏拿至大椎4~6遍,第2遍起,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在相应背俞穴上采用“重提”操作,最后以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 [4] 。《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 [5] 则将捏脊法分为以下三类:补法——自龟尾穴向上捏3遍;泻法——自大椎穴向下捏3遍;平补平泻——先自龟尾穴向上,再自大椎穴向下,后自龟尾穴向上,共3遍。《小儿推拿学》 [6] 中捏脊法的操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双手拇指指腹在后,与在前的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夹持住皮肤后,自龟尾穴向项枕部捏提推移并交替捻动;二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在前,与屈曲在后的食指桡侧缘对合,夹持住皮肤后,自龟尾穴向项枕部捏提推移并交替捻动。

2.2. 滇西民间捏脊操作

滇西民间推拿受到明清时期从南京等地迁入的汉族影响,所用捏脊法的操作,包含捏、提、推、捻、放、抹五个动作,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坐于其身侧,具体操作可分为如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三指指腹对合,捏持住皮肤,自龟尾穴起,沿着脊柱,向上捻动推进至大椎,2~3遍;第二步,两手略分开向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处,三指动作同前,捏持住脊柱两侧皮肤,稍向上用力提捏,旋即放松,再提捏,如此重复提捏两次,散开手指,放下所夹持的皮肤,略向前移动后,按相同的方法做提捏、放松、再提捏的动作,自骶尾向项部往返移动2~3遍;第三步,五指并拢,掌指伸直,双手放于脊柱及两侧,指尖朝向项枕部,自上而下抹动4~6遍,既可增强手法作用,又可缓和捏提捻动带来的刺激。

2.3. 滇西捏脊特色

滇西民间捏脊法特色有二:一是注重对背俞穴的刺激。滇西捏脊法操作分为三个步骤,重点在督脉和膀胱经,整个过程中无“捏三提一”的操作,但在使用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在第二步捏提膀胱经时重点刺激相应背俞穴,针对性地调节脏腑、阴阳、气血。二是重视三因制宜。滇西民间捏脊法亦遵守三因制宜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者,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促进生长发育时,宜于上午捏脊,以醒神健脾、升发阳气。因地者,滇西脾胃系疾病常见,捏脊法在滇西运用时,通过对背俞穴的刺激,达到健脾和胃的效果,故在滇西运用有较好效果。因人者,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小儿,在捏脊时,手法的轻重有异。一般三月内小儿,因其皮肤娇嫩,不宜重刺激,故操作时以推、抹为主,不用捏、提、放;年龄稍长、体制壮实的小儿,则可捏、提、推、捻、放、抹皆用。

3. 手法作用机理

3.1. 对经络的作用

滇西民间推拿之捏脊法的操作部位为脊背部,捏取的经络首为督脉。督脉者,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 [7] 。督脉的作用有三。一为“阳脉之海”:背部属阳,督脉亦属阳脉,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故督脉总督一身阳经,对全身阳经有调节、统摄作用。二与肾的功能相关。《针灸大成》有言:“督任原是通真路”,即督脉为原气所发之意,而原气发于肾,藏于丹田。督脉所起之处为小腹,即为丹田所在之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8] ,且督脉“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故督脉与肾功能相关。三与脑髓的功能相关。《灵枢·经脉》记载:“督脉者……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难经·二十八难》也记载督脉“入属于脑”,脑为髓海,督脉的循行与脑髓关系密切 [8] 。捏脊法捏取脊柱部位皮肤,对督脉给予适量的刺激,可提振阳气、温通经络、温煦脏腑、益脑生髓,既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又可治疗各种阳虚病症、神志病、脊柱病症等。

捏脊法亦捏取到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由此可见,足太阳膀胱经伴督脉而行,或行于脊正中旁。膀胱经为十二正经中循行路线最长、部位最广、腧穴数量最多、联系脏腑组织最多、涉及病症最广的经脉 [9] 。捏脊法捏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循行节段,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症,还可调治其联系的脏腑组织病症。

3.2. 对穴位的作用

脊柱及两旁的腧穴有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华佗夹脊穴。

督脉贯穿脊柱,联系胸腹,上通于脑。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督脉穴可主治脊柱病症、脑(神志)病症等。督脉交汇诸经,联系众多脏腑,贯通上、中、下三焦,其穴多依所在部位不同,而用治三焦各部位疾病 [10] 。在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七胸椎腧穴主治上焦心肺病症;第七胸椎至第二腰椎腧穴主治中焦脾胃肝胆病症,第二胸椎至尾骨端腧穴主治下焦生殖、泌尿系病症。

膀胱经穴共67个,刘立公等 [1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膀胱经穴的主治进行分析,发现在2958条文献中,涉及症名310个,总计8500症次;膀胱经穴的常用功效共有19项,包括健脾和胃,壮肾利尿,补虚,调腹,安神,消肿,止血,清头健脑,宣肺,清热,散寒,梳理脊背、腰臀、下肢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左右各39个穴位,通过提捏背部刺激膀胱经穴位,可调治脏腑、气血、脊背、腰臀、下肢等病症。

华佗夹脊穴位于背部,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个椎骨棘突下旁开0.5寸,各有一对夹脊穴。夹脊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提捏刺激可同调二经,平衡一身阴阳,通调脏腑气血。侃会玉 [12] 等以“夹脊穴”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2019年临床应用夹脊穴的文献412篇,发现临床应用华佗夹脊穴治疗各系统疾病已达70种以上。

3.3. 对皮部的作用

《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说明皮部是十二经脉以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肤表面的反映。《素问·皮部论》有载:“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经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府藏也。”由此可知,皮部的位置为人体最表层,病邪侵袭人体,最先犯于皮部,再内侵经脉,最终损及脏腑。皮部既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中医外治方法的最先作用部位。从发病角度看,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皮部,促使病邪自皮部而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13] ;同时通过激发卫气,加强皮部门户的防护,以达到增强免疫能力而治未病的作用。另外,因皮部隶属经络,并内联于脏腑,故捏脊法通过捏、拿、推、捻等动作对皮部产生刺激,可疏通皮部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14] ,从而起到全身的调节作用。

4. 临床应用

捏脊法应用范围较广,《肘后备急方》将其作为治疗卒腹痛之法,最早运用于成人,而非小儿。在推拿发展过程中,后世医家将捏脊法运用于儿科疾病的防治之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滇西主要为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少数民族众多,虽仍以汉族为主,但受气候和各民族文化影响,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如白族喜食生肉和乳制品,傣族、景颇族喜食酸辣,各民族喜饮酒水等。滇西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易致脾胃系统损伤,脾胃系病症也因此较为常见,民间对脾胃系疾病防治较为重视,并做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小儿推拿在防治脾胃系疾病上各有心得,而其中捏脊法的运用极为普遍。

4.1. 小儿积滞

积滞亦称为“伤食”“食积”“食滞”“食不消”“乳滞”“乳积”等 [15] ,是因小儿喂养不当,乳食停积于体内,脾胃运化失司所致,症见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块,大便酸臭或便秘,舌红,苔白腻或黄厚腻,指纹紫滞 [16] 。滇西民间小儿推拿治疗积滞者,既有乳积,亦有食积。处方:腹部按诊、摩腹、捏脊。具体操作如下:患儿先仰卧位,术者以手按腹,自右下腹起,以脐为圆心,顺时针方向移动,至有板滞或硬结处,以掌面或指面揉至松软,而后顺摩腹部约5分钟。患儿再取俯卧位,术者捏脊:先捏提捻动自下而上推进3遍,继而提放往返移动3遍,提放时,以脾俞、胃俞、大肠俞为重点;最后,掌指伸直,两手并拢,自上而下抹动5~6遍。

4.2. 小儿厌食

滇西各民族喜食生冷肥甘,小儿喂养不精,常随大人食之,故易于损伤脾胃而致厌食。症见长期食欲不振,强迫进食则腹胀,甚则拒食,伴形体瘦弱,短气懒言,面色少华等。处方:腹部按诊,摩腹,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具体操作如下:患儿先仰卧,术者自右下腹起顺时针按其腹部,中脘、气海处重点揉之,时间约3分钟;环摩腹部5~8分钟。患儿俯卧,行捏脊之法,后以拇指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各1~2分钟。

4.3. 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病 [17] ,可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等所致,证型繁多,滇西民间小儿推拿擅治伤食泻和脾虚泻。伤食泻者,治宜消食导滞,处方:补脾经、揉板门、腹部按诊、捏脊、揉龟尾。具体操作:患儿仰卧,补脾经、揉板门各100次,自右下腹起顺时针按腹部,在板滞处揉动至松软,然后两手掌指并拢伸直,自剑突下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5~6遍;患儿俯卧,行捏脊之法,后揉龟尾100次。脾虚泻者,治宜健脾温阳,处方:补脾经、摩腹、摩丹田、捏脊、揉龟尾、按揉足三里。具体操作:患儿仰卧,补脾经100次,摩腹、摩丹田各3分钟;患儿俯卧,捏脊、揉龟尾。

4.4. 小儿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病,可由各种内外科疾病引起。推拿所治的腹痛,主要是功能性腹痛。滇西民间推拿多治疗乳食积滞和脾胃虚寒所致之腹痛。乳食积滞所致腹痛者,其治疗与积滞相似,加用拿肚角、按揉足三里之法;脾胃虚寒腹痛者,则与脾虚泻治疗相似,方用补脾经、补肾经、揉外劳、揉中脘、摩揉丹田、捏脊、按揉足三里。

4.5. 小儿夜啼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但入夜则啼哭不安的病症 [18] 。小儿夜啼常因脾寒、惊恐、心火、食积所致 [19] 。上个世纪,滇西地区四种原因所致的小儿夜啼皆可见,但随着现代生活观念的改变,惊恐所致者不再常见,脾寒所致者亦越来越少。惊恐者,因神气怯弱,异常响动或非常之物致心神不安而夜啼。脾寒所致的夜啼,因孕妇素体较弱,胎儿禀赋不足,或日常护理不当,致使寒邪犯于脾脏,夜间阴盛,脾寒更甚,致腹痛而啼哭,治宜温脾散寒。处方: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腹部按诊,摩神阙,捏脊。心火所致的夜啼,因孕母性情急躁,或嗜食炙煿之品等,小儿为纯阳之体,“心常有余”,感邪易化火(化热),心火上炎,阳浮于外,烦躁不安而啼哭。治宜清心安神。常用清心经、揉小天心、按胸腹、捏脊等法治之,其中,捏脊法操作时,先自上而下推脊柱,再以前法捏脊。食积所致的夜啼,常因喂养不当,乳食积滞于胃肠,胃不和而卧不安,故夜啼。滇西民间小儿推拿治疗食积所致之夜啼,重点在消食导滞,方法与积滞治疗大致相同,在捏脊时,除了脾俞、胃俞、大肠俞外,亦刺激心俞。

4.6. 案例举隅

患儿,男,3岁5月,2020年9月至保山市龙陵县朱氏处就诊。其母代诉:纳少伴腹胀1月余。患儿近1月来纳食减少,脘腹胀满,时有腹痛,间见呕吐食物残渣,气味酸馊,大便秽臭,烦躁,夜寐欠安。来诊时,患儿神清,精神欠活泼,面色尚可,低热。咽稍红,腹胀满且热,舌红,苔稍黄厚腻,脉弦滑。诊断为积滞–乳食内积证,治以消积导致兼清热。处方:补脾经、清天河水,腹部按诊、顺摩腹、捏脊。连续治疗3日,患儿热退,腹温正常,腹胀明显缓解,纳食稍增,大便通畅,未见呕吐。前方去清天河水继续治疗2日,患儿无腹胀、腹痛、呕吐,纳食增加,余症状明显好转。再以补脾经、摩腹、捏脊巩固2日,诸症皆除。按语:本案患儿为乳食内积,中焦气机郁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胃部不舒,则夜寐不安、烦躁;积滞中焦,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不思乳食、呕吐;食积化热,则腹温升高,全身低热。清天河水可清凉退热,热退后不必继续使用;腹部按诊,先按诊后治疗,即先找到硬实板滞之处,后加以局部按揉,可除胀导滞;顺时针摩腹能理气消积;捏脊法重点刺激脾俞、胃俞,既能消积导致,又能健脾和胃;“小儿脾常不足”,补脾经健脾和胃,脾胃和则纳食佳。补脾经、摩腹、捏脊合用,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不仅可用于积滞的巩固治疗,也可用于小儿日常调护和保健。

5. 结语

从上述所举的病症推拿治疗中可发现,滇西民间推拿在应用时,更加注重对脏腑所对应局部的手法操作和调理,选用特定穴较少,擅长使用腹诊推拿和捏脊疗法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文中所述捏脊法的操作方式和应用方法,为滇西民间推拿之共识,先提捏推捻脊柱正中,再捏放两侧膀胱经,最后抹动局部,既可以增强对督脉、膀胱经、腧穴和皮部的刺激,增强手法疗效,又可以有效缓解手法刺激后的疼痛不适感。捏脊法在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应用广泛,包括脾胃系病症、儿童保健等,亦有将其用于夜啼、小儿脑瘫 [20] 等病症的报道和研究,因其操作简便,效果明确,在滇西民间推拿中广受欢迎。但滇西小儿以脾胃系病症最为多见,故捏脊法在脾胃系疾病的应用最广,积累的经验最为丰富,使用时多与腹诊推拿相结合。腹部的推、按、揉等推拿操作,可直接刺激脏腑组织所对应的局部,同时可刺激腹部的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与消化功能相关的经脉,从而对消化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背部的捏脊法则通过对经络、背俞穴等的刺激,调节消化系统的生理病理状态。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亦将捏脊法运用于其他病症如肺系疾病中,但积累的经验较脾胃系病症少,疗效较脾胃系病症也稍差。

滇西民间推拿传承以家传方式为主,其操作方法、应用方式和范围等主要靠口传心授,无明确、完整的文字记载,其传承中易生他变,且易于遗漏。再者,因缺乏交流,手法的发展受到地域、习俗及常见病等的影响。综上两点,滇西各地捏脊法的操作方法虽有共识,但各家应用时仍有一定差异,且总体来看,其发展日渐衰微,令人遗憾,故搜集整理其相关资料尤为重要。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J0782)。

文章引用

周月倾,刘常逊,杨 淳,魏 娟,王朝晖.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穴贴压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of Auricular Point Pressing Interferes with COVID-19 Based on Data Mining[J]. 中医学, 2023, 12(02): 431-43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2065

参考文献

  1. 1. 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0.

  2. 2. 方铁.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J]. 烟台大学学报, 2006, 19(1): 79-87.

  3. 3. 吴高鑫, 崔瑾, 粱忠培, 龙奉玺. 基于古代文献整理的捏脊疗法作用机理探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6): 32-34.

  4. 4. 王佳琪, 佘继林. 佘继林运用冯氏捏脊手法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经验[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6): 169-171.

  5. 5. 骆竞洪. 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248-252.

  6. 6. 吕明, 顾一煌. 小儿推拿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7. 7. 张建斌, 赵京生. 从《太素》记载探索督脉经的起源[J]. 中国针灸, 2008, 28(3): 234-236.

  8. 8. 曹奕. 督脉在中医脑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 24(11): 1035-1037.

  9. 9.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房敏. 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依据[J]. 中国针灸, 2015, 35(3): 295-298.

  10. 10. 马惠芳, 李瑞. 督脉经穴主治作用规律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22(3): 77-79.

  11. 11. 刘立公, 顾杰, 沈雪勇, 李盛. 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 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12): 42-43.

  12. 12. 侃会玉, 秦晓光, 雒明栋. 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20, 48(1): 67-71.

  13. 13. 刘应科, 曹桂霞, 石君慧, 等. 小儿捏脊疗法探析[J].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6): 1-2.

  14. 14. 龙抗胜, 叶勇, 李铁浪, 李洪亮. 从经筋-皮部系统探讨脏腑疾病的推拿治疗[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3): 195-198.

  15. 15. 侯树平. 积滞病名源流及学术争鸣[J]. 中医药信息, 2008, 25(3): 82-83.

  16. 16.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38-139.

  17. 17. 刘世红. 小儿推拿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15-118.

  18. 18. 孟璐, 陈斌, 李富震, 等. 夜啼源流考[J]. 江苏中医药, 2022, 54(2): 65-68.

  19. 19. 赵思楠, 韩国伟, 赵丹, 韩佳璇. 韩国伟应用晋阳中医儿科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夜啼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3): 38-40.

  20. 20. 陆婷婷. 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现状[J]. 甘肃科技, 2021, 37(11): 148-150.

  21. 21. 斯日古楞, 刘欢欢, 乌日汗,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22, 43(7): 939-945.

  22. 22. 王典, 邵天怡, 江德鹏.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犹豫研究进展[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2, 12(5): 396-400.

  23. 23. 赵倩, 胡彩虹, 冯仁杰,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症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 53(6): 432-436.

  24. 24. 霍小宁, 赵东荣, 李峰, 等. 58名SARS隔离留验人员的情绪状况调查结果[J]. 四川精神卫生, 2004, 17(4): 245.

  25. 25. 荣云娜, 肖蕾, 赵亚珍. 耳穴压丸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J]. 江苏医药, 2020, 46(6): 550-552.

  26. 26. 冯博, 金世宏, 吴进兵, 等. 耳穴压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焦虑情绪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 54(9): 16-19.

  27. 27. 夏方妹, 徐敏芳, 赵勇, 等.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12): 3-6.

  28. 28. 季湧, 高峰, 杜娟,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构建[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13(36): 26-29.

  29. 29. 乔青翠, 王蕊, 李婷, 等. 79例湿热蕴肺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护理体会[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1): 25-28.

  30. 30. 张皓, 黎晓静. 中医外治法对新冠肺炎疫期公众不良情绪的调适作用[J]. 江西中医药, 2022, 53(1): 77-80.

  31. 31. 杨超, 马艳, 梅俊华, 等. 八段锦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失眠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1, 41(3): 243-246.

  32. 32. 李爱军, 姚淳, 邝春燕, 等. 耳穴压豆联合八段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21, 28(6): 48-52.

  33. 33. 罗莹华, 罗云丰, 胡宋锋. 耳穴压豆配合易筋经改善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应激性情感障碍的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 2021, 22(1): 57-59.

  34. 34. 韦炎彬. 清肺排毒汤联合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治疗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 河南中医, 2021(4): 491-494.

  35. 35. 郭素云, 杨毅华, 李丹娟,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人的中医症候特点和辨证施护[J]. 全科护理, 2020, 18(9): 1085-1088.

  36. 36. 彭红. 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7): 237-238.

  37. 37. 秦秋霞, 金璐. 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中医护理体会[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7): 90-93.

  38. 38. 毕媛, 郭路.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J]. 天津护理, 2020, 28(6): 676-677.

  39. 39. 柯颖, 胡春媚, 林新兴, 等. 中医综合护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J]. 江西中医药, 2020, 51(4): 48-50.

  40. 40. 陈扬, 苏同生, 宋琴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药物干预方案汇总分析[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4): 19-25+34.

  41. 41. 王瑞平, 李欣, 王振伟, 等.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程和住院天数分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 54(8): 25-30.

  42. 42. 李静, 景静, 谢晓磊, 等. 耳穴压豆对新冠肺炎患者失眠的疗效观察[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6): 2086-2091.

  43. 43. 荣培晶. 耳部迷走神经穴位按摩缓解COVID-19流行下患者情绪困扰: 一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C]. 2020: 9-10.

  44. 44. 关丽, 刘娜, 马娜, 等.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J]. 北京中医药, 2020, 39(11): 1166-1168.

  45. 45. 任延妍, 王树苓. 3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 天津护理, 2021, 29(2): 211-212.

  46. 46. 王锐卿, 刘敬萱, 张子迪, 等. 针刺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方案探讨[J]. 针刺研究, 2020, 45(5): 345-350.

  47. 47. 黄亮亮, 陈明燚, 陶文婧,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及案例分析[J]. 福建中医药, 2020, 51(4): 4-7.

  48. 48. 岳树锦, 李卫红, 苏春香,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居家中医护理康复指引[J]. 北京中医药, 2020, 39(5): 427-430.

  49. 49. 周芳, 蔡威, 李旭成, 等. 基于Ucinet和Netdraw的国内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8): 5-11+259.

  50. 50. 李克雄, 郜文辉, 贺佐梅, 等. 曾普华辨治新冠肺炎(COVID-19)临床经验浅析[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 36(4): 14-17.

  51. 51. 龚国胜, 汪卫萍. 中医外治法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应用探讨[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29(6): 41-42.

  52. 52. 刘禹翔, 李燕君, 徐慕娟, 等. 援鄂深圳中医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治疗新冠肺炎经验总结[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1): 83-85.

  53. 53. 刘婉芬, 张小培, 叶日春,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 6(5): 74-77.

  54. 54. 王凤玲, 许晨耘, 黄惠芬, 等. 非定点收治中医院脑病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7): 622-623.

  55. 55. 邓建华, 马雪玲, 张敬,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规范[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15): 9-13.

  56. 56. 陆寿康. 刺法灸法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34-135.

  57. 57. 陈秀萍, 李元阁, 童丽,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COVID-19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案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 21(12): 4-7.

  58. 58. 陈满盛, 王旭东. 针灸防治新冠肺炎的思路和探讨[A].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20: 270-272.

  59. 59. 王美芝, 王德敬, 董淑敏, 等. 耳压法配合心理护理干预1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7): 84-85.

  60. 60. 黄爱民, 金梦, 张静芬. 中医耳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患者的治疗影响探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7): 108-109.

  61. 61. 张丽, 刘姝, 杨艳明, 等. 中医特色疗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运用进展[J]. 中医研究, 2022, 35(3): 76-80.

  62. 62. 罗安. 耳穴治疗癌痛研究进展[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3): 1551-1552.

  63. 63. 王洋洋, 郑怡, 刘晶, 等. 癌性疼痛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4): 56-58, 77.

  64. 64. 赵传琳, 任秦有, 郑瑾, 等. 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30(4): 740-744.

  65. 65. 施俊晶, 江华, 刘荣辉, 等. 耳穴压贴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分析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3): 1551-1552.

  66. 66. 陶涛, 陈婷, 杨爱明, 等. 耳穴贴压辅助全麻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8): 632-635.

  67. 67.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2): 96.

  68. 68. 李晓东, 刘保延, 王宜, 等.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的解读[J]. 中医杂志, 2020, 61(11): 928-93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