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747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263
论《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会通
葛志严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6日

摘要
二十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现象层出不穷,该以何种方式观察时代之变,应对时代之变?作为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周易》是一部中国圣贤在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宇宙、人生运动变化规律的智慧之书。《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会通之处,包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四象的辩证唯物发展观、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整体观、时与位的时间与空间辩证统一。通过挖掘并阐释《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存在的关联,对《周易》哲学思想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有裨益,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引。
关键词
《周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 Ching and Marxist Philosophy
Zhiyan Ge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1st, 2022; accepted: Nov. 21st, 2022; published: Dec. 6th, 2022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and various phenomena emerge in endlessly. In what way should we observe and respond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s one of the oldest extant book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 Ching is a book of wisdom written by China sages who summed up the changing laws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movement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explor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I Ching a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clud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phenomena and essence,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development view of Four Symbols (China), the natural holistic view of Tian Di Ren,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ime and space. Excavat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 Ching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I Ching philosophy and the China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lso provides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I Ching, Marxist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变化,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究竟哪一个思想与真理相符合?哪一个思想与具体实际相一致?哪一个思想可以推动人类的进步?这是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类之问。《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在实践基础上对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同时指导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周易》中蕴含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的思想,代表了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世界现象的思考与世界运行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同之处,但在表达内容与方法上又有相通之处。
本文以《周易》为中心,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阐述《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会通之处,并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得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一般性方法论。通过《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可以使《周易》中哲学思想内容得以现代性阐发,使《周易》中包含的古人智慧得以现实性应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使两者结合的哲学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国具体实际的时代实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 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周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象与本质的哲学思想。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及其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决定了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远古部族首领伏羲氏通过远观天上的风云雷电、地上的泽山水,近观人身的眼耳鼻舌,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等现象,归纳宇宙万事万物背后的八种基本性质,并用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来表征这八种基本性质。八种基本性质称为八卦,天为乾,表征刚健;水为坎,表征陷险;山为艮,表征静止;雷为震,表征能动;风为巽,表征着适顺;火为离,表征明丽;地位坤,表征容纳;泽为兑,表征喜悦。八个卦象背后的性质交互作用,构成了世界运动变化的丰富多彩。八个卦象的功用在于分析宇宙万事万物存在、变化、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把握事物的发展态势,在问题发生萌芽阶段化解矛盾。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学分析方法,蕴含着《周易》透过形而下的万事万象,通达宇宙人生形而上本质的哲学思想,也是现象与本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的具体体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学思想,启示人们重视事物的现象,善于观察事物的现象,通过现象直接感知而获得事物的本质认知,从而对复杂事物以及突发情况进行决断。
3. 对立统一规律:阴阳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为矛盾规律。事物内部的固有矛盾(对立面)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而对立面的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 [1]。《周易》蕴含的阴阳哲学思想,是往圣先贤长期观察世界而直观感悟到的,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等等。阴阳哲学思想,贯穿《周易》的始终,与对立统一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一致。《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反映了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状态存在于宇宙万有之中,阴阳相互交感作用是宇宙的普遍法则。阴阳对立统一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但是缺乏相关联性的事物,就无法构成阴阳对立统一的存在。阴阳具有相对性,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白天属阳,而白天上午为阳,下午为阴;夜晚属阴,而夜晚上半夜为阴,下半夜为阳。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构成阴阳的条件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有可能朝着相反方向转化。《周易》用取之于自然的阴阳哲学思想,阐释世界客观存在状态,论述了阴阳交互作用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周易》阴阳哲学思想,启示人们把握事物的阴阳属性,即事物对立统一性,推动事物阴阳属性的交互运动,实现事物和谐发展,既实现事物内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对统一性。
4.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四象
《周易·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是宇宙本体的表征,太极生出天地阴阳即“两仪”,天地的运作生出四时的四种爻象 [2]。四种爻象,是宇宙运行法则的体现,可以借用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表示,也象征天地之间的春夏秋冬四时。四象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过程的具体体现,与唯物辩证发展观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指的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过程,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1]。《周易》的“四象”,从观察世界现象视角,阐述了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将事物发展过程的节律性与周期性,归纳为四个显著阶段,用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表征。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运动过程是形式上不断循环往复,而实质上又是前后相互关联,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四象”的发展观体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诸多现象之中,比如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轮替,而动植物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不断地繁衍演进向前发展,又比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轨迹,由复苏、繁荣、衰落、萧条四个相续的阶段构成,在实质上又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旧的发展模式,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发展过程。《周易》四象的哲学思想与唯物辩证发展观相契合,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认知事物发展的节律与周期,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相应的策略转化事物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推动事物可持续向前发展。
5. 自然整体观:天地人三才
《周易》中天地人三才的论述,体现了自然整体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周易·系辞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的“道”指的是法则、原理,天代表时间,地代表空间,人则是存在于无形时间与有形空间共同作用之中的智慧生命。因而,天道是时间运动的法则,地道是空间变化的法则,人道则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的生命运动规律。《说卦》又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认为只有“兼三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存物(“成卦”) [3]。可以看出,天地人三才是同时存在的,同时发生作用,缺一不可,都是宇宙本体生化出来的。天地人三才的辩证统一,是中国自然生态哲学特有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蕴含着自然整体观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自然按照人类出现前后,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个阶段,自在自然的运动是自然规律作用的体现,而人化自然运动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统一于广义的自然,即物质世界的总和 [1]。《周易》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整体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不同之处在于,自在自然包含三才中的天、地,没有考虑人的要素,人化自然与广义自然完整地包含着天地人三才。自在自然是广义自然初级阶段,仅仅有天地二才构成的物质世界,缺乏了创造的因素;与之相反的是,人化自然是人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自然,人化自然是广义自然的高级阶段,因而人化自然与天地人三才的内涵相一致,是广义自然的高级阶段。广义自然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广义自然自始至终都与天地人三才的内涵相一致。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整体观,也可以假设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切割为两个部分,即天地的自在自然与人存在的人化自然。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整体观,要求我们在顺应天地运动发展的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性,实现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6. 时间与空间辩证统一:时与位
“时”与“位”是《周易》中描述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重要概念,体现了时间与空间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周易》中的“时”,是古人直观觉察天地四时、昼夜变化而得出的时间运动一般性规律,如《观卦·彖传》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贲卦·彖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系辞下传·第五章》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井然有序,万物自然适应四季变化生发有序,圣人用心观察天地四时变化的现象,总结背后的变化规律,教导民众按照四时变化的规律,从事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出,这里“时”有两重含义,既包括自然界中时间流转、四季变化的描述 [4],体现了对时间知解与时间运动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5]。《周易》中的“位”,一般指的是爻位,依据爻的自身位置和上下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爻位阴阳属性,分为当位与不当位。“位”也引申到人事上,《系辞下传·第九章》云:“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乾卦·彖·传》云:“在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人事上的“位”含有尊卑、贵贱、吉凶等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大多数学者,从“位”的上述两个含义,认为“位”不包含空间的含义。进一步推究,无论是抽象的爻位,还是人事之位,发生条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周易的“位”广义上是空间之位,而爻位、人事之位都是具体的“位”、狭义的“位”。“位”不离“时”,“时”不离“位”,“时”需要“位”显其义,“位”亦依“时”而有其成 [5]。“时”与“位”的辩证统一,和“时间”与“空间”辩证统一相一致,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充分考虑到“时”与“位”的变化,依据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来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时间与空间的要求。
7. 结语
上文论述《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会通之处,并列了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五个观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从《周易》如何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角度,论述了人的思维过程立足于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并且透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周易》始终的哲学思想,源自对事物存在现象的观察,概括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四象的辩证唯物发展观,揭示了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具有周期性与节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整体观,以天地为条件,讨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人在自然界的使命。“时”与“位”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世界万事万物运行的条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结果与时间空间密切相关。《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在,都是来自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最终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回归于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对《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哲学思想与现实的交互研究,推动《周易》哲学思想的现代化,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结合,服务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
文章引用
葛志严. 论《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会通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 Ching and Marxist Philosophy[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543-154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63
参考文献
- 1. 徐光春, 主编.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7: 23, 29, 31, 36.
- 2. 杨天才, 张善文, 注.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98.
- 3. 任俊华, 李朝辉.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J]. 理论学刊, 2006(5): 88-91.
- 4. 张宜. 《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格[J]. 人文杂志, 2002(1): 25-32.
- 5. 林丽真.《周易》“时”“位”观念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J]. 周易研究, 1993(4):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