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5(2017), Article ID:20675,6 pages
10.12677/ASS.2017.65085

Zhang Xun Belief in the Reg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of the Song Dynasty

Yingying W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May 5th, 2017; accepted: May 19th, 2017; published: May 25th, 2017

ABSTRACT

In the Battle of Suiyang, Zhang Xun, as a local official of the Tang Dynasty, died at his post unfortunately when he fought against a Lushan’s rebel force. Zhang Xun was awarded posthumously Dudu(都督) of Yangzhou by Emperor Suzong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Emperor Suzong of Tang built a temple in Suiyang for Zhang Xun and commanded the people to worship Zhang Xun every year. Zhang Xun was awarded posthumously the first-class Meritorious Statesman by Emperor Xizong of Tang.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 which was mad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spreading of stories of Zhang Xun’s heroism and loyalty among the people broadly. The scope of Zhang Xun belief’s influence expanded continuously because of the worship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Song Dynasty, Zhang Xun was also awarded posthumously by the ruler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emples were built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praising Zhang Xun’s heroism and loyalty. In a word, Zhang Xun belief spread gradually from the region of Suiyang to the reg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praise of 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e migration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Keywords:The Song Dynasty, Zhang Xun Belief, Jiangsu and Zhejia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简论宋代江浙地区张巡信仰

王莹莹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收稿日期:2017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9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5日

摘 要

唐代睢阳之战中,地方将领张巡顽强抵抗安史叛军,最后不幸以身殉职。张巡死后,唐肃宗下令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并在睢阳为其建庙,要求百姓岁时祭祀。唐僖宗时,又继续追封他为一等功臣。随着中央政府对张巡的不断封祀,其英勇忠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百姓对其十分崇拜,使得张巡信仰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展。尤其是到了宋代,中央王朝统治者继续对其追封,并下令在各地大量地建祠立庙,歌颂张巡的英勇义烈和忠君爱国精神。总之,随着宋王朝的提倡、文人的赞颂和北方人口南迁,张巡信仰从睢阳地区逐渐扩展到江浙地区。

关键词 :宋代,张巡信仰,江浙,地域分布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内涵也十分丰富,包括妈祖信仰、城隍信仰、观音信仰等等。目前对于此类整体性民间信仰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例如张巡信仰的单独研究很少。大多都是张巡和许远的双忠祠、双忠庙、忠义祠在一些具体地方的研究,如潮汕、獭窟岛等地区。本篇主要论及张巡事迹、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地域分布概况、张巡信仰扩大到江浙地区的原因等内容,借此探求张巡信仰对江浙地区的社会影响。

2. 张巡事迹及其入祀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一说蒲州河东人)。“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天宝中,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1] 张巡在为官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政绩显著。天宝初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夺取战略位置重要的江淮地区,安史叛军南下,很快攻入河南境内。“先是谯郡太守杨万石以郡降安禄山,逼真源令河东张巡使为长史,西迎贼巡至真源,率吏民哭于玄元皇帝庙,起兵讨贼,吏民乐从者数千人;巡选精兵千人西至雍丘,与贾贲合。” [2] 身为真源令的张巡,招募士兵,抗击安史叛军。在这样的环境下,富有文采的张巡作《守睢阳城诗》,用来鼓舞士气。诗中有云“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3] 不仅体现了张巡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分析,也表现出他以身报国的决心。之后双方发生多次战斗,张巡亲自领兵作战,不断击退叛军的进攻。之后贼将尹子齐复围睢阳城,“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 [4] ,由于长时间无粮草供应,士兵被饿的无力作战,仍然“据城死守至十月,救兵不至,城遂陷” [5] 。最终张巡等将士被叛军所俘,皆不屈而死。

张巡与许远以千人之力斩敌数万,有效的阻止了叛军南下,保障了江淮地区的安全。《(万历)望江县志》中曾记载“公守睢阳,有保障江淮之功” [6] 。张巡等人的英勇战斗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显著功劳,有效地为唐朝反攻争取了准备的时间。“古今以城守特闻者,莫如张巡之在睢阳。后侍郎张镐使中书舍人萧昕诔其行。众以食人之事有异议焉。 [7] ”当时的侍郎张镐令萧昕书写张巡的功德,并上书皇帝旌表二人,但因为“食人事件”(睢阳之战中,因缺少粮草供应,张巡下令分食城中妇孺),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名士张澹和李翰等人据理力争,最终唐肃宗下令追赠张巡“扬州大都督”,并在在睢阳为张巡、许远二人建庙,世称“双庙”,每年祭祀。宋人陈淳的《北溪字义》中有言“凡此忠臣义士之祠皆是正当” [8] ,由此开始了张巡入祀,唐宋时期修建或重修了很多张巡祠庙。

3. 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分布

地方将领张巡作为忠烈的化身,成为唐王朝认可的供奉神后,地域影响不断扩大。张巡信仰从河南地区不断向外扩展,尤其是宋代的江浙地区,张巡信仰曾盛极一时,兴建了许多张巡祠庙。从祠庙的兴建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地方民间信仰的兴盛与否。宋代资料中对江浙地区的张巡祠庙具体记载情况有限,将已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如下,借以清晰地展现宋代张巡祠庙在江苏和浙江两地的分布情况(表1)。

表格中所列的这些祠庙都是单独祭祀张巡的,关于张巡与人合祀的祠庙,如二忠祠、双忠庙,本篇没有提及。由于部分地区如江阴县、太湖县、龙游县等资料缺失,本表并未将宋代江浙地区张巡祠庙全部罗列出来。但是从上表依然可知,宋代江浙地区,张巡祠庙的称呼不一如嘉应候庙、张忠靖公祠、东平忠靖王庙、张中丞庙等,从中可以看出张巡祠庙称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张巡信仰在当时盛行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可知除睢阳地区之外,江浙地区也成为了张巡信仰的一个新的祭祀中心。由于南宋统治者对忠孝的大力提倡,对张巡“忠义”精神的认可,在定都临安之后,将汴京所有祠庙悉数迁到临安,以临安为中心,向江浙其它地区扩展。

4. 张巡信仰扩大到江浙的原因

唐代将领张巡在雍睢之战中,为抗击安史叛军力屈而死,其英勇忠烈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张巡以少数兵力,屡次打退敌人,不愧是一员猛将。其子张亚夫也是一名将领,“巡子亚夫,以巡死国,拜金吾大将军。巡守睢阳时,善出奇败贼,因名千胜将军” [9] 。南宋时,在杭州建有千胜庙以祀巡子亚夫。张巡以战神的形象到历代百姓的崇拜和祭祀,很多关于其显神的传说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成化)重修毗陵志》中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张中丞祠在锡山麓,祀唐御史中丞巡。宋封忠靖景佑真君,元加封护国弘济,祠前有卢至柔丹井,病者汲饮辄愈,俗号灵泉。景泰六年大疫,祷祠饮米,疫乃已” [10] 。在此,“张巡的忠义精神似乎转化成为驱除的法力” [11] 。百姓和王朝统治者一直比较推崇忠君爱民之人,认为他们和自己内心期望的神的形象比较接近,因此人们往往将历史上的一些将相名臣当作本地的神灵,

Table 1. Distribution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of Song Dynasty Zhang Temple

表1. 宋代张巡祠庙在江苏和浙江两地的分布

希望他们保佑本地安宁,以免遭遇天灾人祸。张巡为抗叛军,以身殉国,确实令人景仰,在北方其桑梓之地和殉职地皆有庙祀,也不足为奇。但是在江浙地区也有很多张巡的庙祀,在衢州府志、常熟县志、常州府志等地方志中均有记载,笔者认为其原因大致如下。

4.1. 唐宋中央政府的大力提倡和不断追封

唐宋中央政府,始终推崇忠君报国的思想,推动了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扩展和传播。张巡忠臣的形象能体现封建礼制的要求,历代统治者希望用其忠臣典范来教化官员和下层民众。自唐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地对张巡加封晋爵,将其作为忠烈教化的范例。唐肃宗时,在雍睢保卫战中,因张巡“斩将二十,杀万人。有诏拜巡,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 [12] 兼拜御史中丞,“死赠扬州大都督。以守睢阳死难,故天下称张睢阳云” [13] 。宣宗大中初年,诏求张巡等三十七人的画像挂于凌烟阁。唐朝这些不断加封的官方政策,是希望通过提倡英雄主义,带动将士杀敌报国的精神。王朝统治者对于张巡信仰的大力推崇,通过信仰加强对下层人民的控制。宋时,封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初王著神南土号封累加其曰,东平威烈昭济显庆灵佑王者。宋景定元年十一月所封也” [14] 。宋代对张巡忠义精神的重视,激励将士英勇抗敌,是符合当时国家军事需要的。当时处于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希望出现像张巡这样的忠臣,为国家安危而挺身而出。

中央政府通过对“战神”张巡的不断封敕,建庙进行祭祀,表示对张巡精神的赞赏和歌颂,借机希望在地方官员和下层民众中形成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扩大张巡信仰的影响范围。“张巡的塑像或者神位作为国家所倡导的忠义精神的象征似乎逐渐转化为一种代表国家正统的符号。作为象征国家正统的符号,‘张巡’这个名称已然成为忠义精神的代表之一。国家当然希望符号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对民间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15] 。就这样,张巡信仰一步步地进入国家祀典,为其跨区域传播提供了礼制依据。

4.2. 文人对张巡主要事迹及精神的记述与赞颂

张巡、许远等人,忠君爱国和英勇义烈的精神在后世广为流传。历代的文人学者赞颂张巡的英勇、忠烈,使张巡事迹在江浙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百姓中广为流传。首推的应该是唐代的李翰和韩愈。李翰为张巡好友,客居睢阳之时,亲眼看到张巡守城之事。“张巡之守睢阳,粮尽食人,以至受害。人亦有非之者。上元二年,卫县尉李翰撰《巡传》,上之。因请收葬睢阳将士骸骨,又采从來论巡守死立节不当异议者五人之辞,著于篇” [16] 。张巡等人虽然有功于唐朝社稷,但在张巡死后,因为“食人事件”,备受争议,于是李翰就写了《张巡传》和《进张中丞传表》上给唐肃宗,赞扬张巡的忠诚和功劳之大,恳求皇帝追封张巡。李翰为当时名士,为张巡正名的文章在当时产生了一些影响。因为李翰《张巡传》中,在记载史实时存在缺漏现象,韩愈接着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张中丞传后续》,继续为张巡正名,其中有言“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17] ,表现了张巡面对死亡时镇静无畏的精神。这样才使张巡的忠君爱国的形象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另外,韩愈曾被贬到南方做官,并在当地大兴文教,提倡忠义,使以忠烈殉国的张巡事迹为当地百姓熟知。唐代文人柳宗元曾写“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碑记,其中不乏对张巡的歌颂。在此期间兴建了许多张巡庙,使张巡信仰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宋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赞颂张巡的诗文。北宋诗人王令的《张巡》一诗中,“恨身不毛剑无翼,不能飞去残贼咽。翁躯腥刀子磔俎,日嚼肉血犹经年” [18] ,表现了张巡消灭敌军的决心。文天祥更以张巡为榜样来鼓舞自己的抗元斗争 [19] ,文天祥的《沁园春•题张巡庙》,诗中有云:“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刚。” [20] ,歌颂张巡、许远二人刚烈不屈的崇高气节,希望后世人能像他们学习。这些文人的作品,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张巡忠勇义节的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的发展。

4.3. 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南迁

宋朝北方中原地区往南方地区的不断移民,对张巡信仰的地域扩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北宋时期,北方战争不断,而南方相对安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尤其是靖康之乱和南宋定都杭州,大量的北方士绅、百姓,举家迁移到江浙地区。他们带给江浙地区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人口、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的文化信仰,张巡信仰就是其中之一,“宋时,祔祀汴都巡庙,南渡后杭人別祠” [21] 。不仅迁移到江浙地区的北方人信仰张巡,在江浙一代的南方地区,如吴县、杭州等地也纷纷建造了很多张巡庙。张巡誓死保卫睢阳,忠君爱国的气节使他能很快被江浙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5. 张巡信仰的社会影响

5.1. 促进民间贸易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江浙地区的人们趁着张巡诞辰日祭祀,在庙前进行集市贸易,“东平忠靖王庙,在县西太阳村,祀唐扬州大都督睢阳张中丞巡。神显于宋,汴京南渡后,谷邑奉祀之七月二十四日诞辰,居民致祭聚会酬愿百货贸易集焉” [22]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的百姓在奉祀张巡庙时,也会举办包括庙会在内的各种活动。张巡庙会、都天会等成为了地方的民俗活动,有各种技艺表演,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逛庙会的过程中,身心都得到放松。

5.2. 稳定社会秩序

唐宋中央王朝通过对张巡信仰的大力提倡,扩大了对庶民教化的影响力,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南渡之后的宋王朝希望通过歌颂张巡忠烈精神,提倡张巡崇拜,给民众灌输“忠君爱国”的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王朝统治的目的。因为“忠”是贯穿着张巡信仰的主线,朝廷通过建张巡祠庙,表彰张巡忠君报国的精神,从而能够起到安抚百姓的作用,因此在宋代江浙地区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次数比较少。

6. 结语

张巡信仰经历了唐中后期和两宋的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参与,总体趋势是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在宋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对张巡作为民间神的大力支持;渴望稳定的江浙地区人民对张巡保家卫国的英雄崇拜等等,推动了张巡信仰在江浙地区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以睢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逐渐发展到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随着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以江浙为中心的张巡信仰不断传播到江西、湖南等地。通过对江浙地区张巡信仰的研究,可以知道宋代是张巡信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他的忠义,宋朝中央政府对其信仰大力提倡,大量文人对他赞颂不断,这些因素导致了宋代张巡信仰内涵不断丰富和张巡祠庙在江浙地区的广泛兴建,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巩固王朝统治的目的。

文章引用

王莹莹. 简论宋代江浙地区张巡信仰
Zhang Xun Belief in the Reg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of the Song Dynas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5): 610-61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508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唐)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2. 2. (宋)范祖禹. 唐监[M]. 上海: 上海古籍, 1980.

  3. 3. (清)曹寅. 全唐诗[M]. 上海: 上海古籍, 1986.

  4. 4.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5. 5. (唐)李白. 李太白诗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6. 6. (明)罗希益. (万历)望江县志[M]. 台湾: 成文出版社, 1985.

  7. 7. (明)姚康. 太白剑[M]. 清光绪刻本.

  8. 8. (宋)陈淳. 北溪字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9. 9. (清)赵世安. (康熙)仁和县志[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10. 10. (清)卓天锡. (成化)重修毗陵志[M]. 上海: 上海书店, 1990.

  11. 11. 孙跃. 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76.

  12. 12. (清)王士俊. (雍正)河南通志[M]. 广陵古籍出版社, 1987.

  13. 13. (清)徐旭旦. 世经堂初集[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8.

  14. 14. (清)谢旻. (雍正)江西通志[M]. 成文出版社, 1984.

  15. 15. 王处辉, 等, 编. 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 传统社会思想与当代核心价值建构[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48.

  16. 16. (唐)李肇. 唐国史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17. 17. (唐)韩愈. 昌黎先生文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8. 18. (清)吴之振. 宋诗钞[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9. 19. 陈建林. 略论张巡领导的雍睢保卫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 133-140.

  20. 20. (元)凤林书院. 名儒草堂诗余[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9.

  21. 21. (明)刘伯缙. (万历)杭州府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2. 22. (清)程兼善. (光绪)于潜县志[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