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2256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314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李花芳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7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9日

摘要

马克思对异化持“扬弃”态度,异化应有其评价尺度;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货币神力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因素。要掌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必须将“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出发点。文章总结了异化的不可消除性、可转化性等评价尺度,将资本家纳入异化对象的范围,从“工资的获得”和“工资的利用”方面分析,指出资本家与劳动者互为异化的存在这一事实,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消极面始终存在的原因:资本家越剥削劳动者,他自身就越只能以“寄生”的形式生存;劳动者的类本质越只能维持生存,他就越巩固资本家寄生的权利。研究异化理论,为我们批判西方社会思潮提供了有力武器,也为中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借鉴意义;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我们用辩证与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的意识,也为如何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异化,完整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the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and Its Modern Value

Huafang Li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7th, 2022; accepted: Mar. 2nd, 2023; published: Mar. 9th, 2023

ABSTRACT

Marx’s attitude toward “alienation” (Estrangement) is to “receive and abandon” it. It has its own evaluated scale. Under the private ownership, the divine power of money, in capitalist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leads to alienation. To grasp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Marx’s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the complete human beings must be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lienation as ineradicable and transformable; the capitalists are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alienation as well. By analyzing them in terms of “acquisition of wages” and “utilization of wages”, it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capitalists and workers are mutually alienated beings. Besides, it reveals that the more the capitalist exploits the laborer, the more he himself can only survive in the form of “parasitism”; the more the laborer’s species-being nature can only be maintained to survive, the more he consolidates the capitalist’s right to parasitism. The study of alienation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powerful weapon to criticize Western social trends, 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it enhances our consciousness of solving problems dialectically, and with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s well. Besides, it provides us new ideas for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giving new perspectives on how to achiev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Keywords:Alienation (Estrangement), Complete Human Being,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Human and Natur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异化”一直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对异化的研究有很多,有学者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建构与解构角度出发,从四个层面1阐释工人遭受的异化 [1] ;有学者从异化劳动的前提、原因、表现形式、后果、历史形态、功过、未来命运与消亡途径等方面,对该理论系统进行了全面严整的分析 [2] ;有学者由人的异化概念出发,通过对物与人的扬弃这两个维度,探讨人走出异化的理论路径 [3]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异化理论:第一位学者侧重于主流的处理方式,第二位学者在主流方式之外进行了重新解读,第三位学者探讨出了解决异化的理论路径。相对而言,以下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其一,应当辩证地看待异化的存在,对异化持有评价尺度;其二,应将资本家纳入异化对象的范围,分析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的神力、讨论“工资的获得”与“工资的利用”问题。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基于马克思对异化持有的“扬弃”态度进行论述,总结出异化的不可消除性、可转化性等评价尺度;将资本家纳入“人”的范围来讨论异化,从“工资的获得”与“工资的利用”方面分析,指出资本家与劳动者互为异化的存在这一事实,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消极面始终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这两大阶级的问题,调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 异化的评价尺度

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是为了强调人作为人复归的重要性,让人作为完整的人存在。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需要明确两个基本点:异化的不可消除性和积极存在面。

首先,异化是不可消除的。当运动发展成为常态,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克服遇到的问题以进入新阶段。因此,异化不可能被消除,消除的也只是此阶段的异化,人类仍要面对下一阶段出现的新异化。异化的这种不可消除性,它保证了人类是前进的,而不是简单的倒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异化作为积极的存在,引导人类开创文明历史。这就引出异化的另一个尺度:异化存在的积极面。

其次,异化可以作为积极的存在,具有可转化性。也就是说,异化并不总是作为消极的存在,是可以转化为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人。人如果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将消极的存在视为积极的引导,那么,这种异化就是可以转化的。在人类史前史阶段,人类就完成了这种转化。按照马克思的逻辑,人类史前史阶段也存在异化:该时期的人类将人作为人的本质仅仅用来满足动物机能的需要,就是说,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生存的手段。这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样的情况,区别只在于发展程度不同。在蒙昧时代,人敬畏着自然。由于自然的力量远超出人类,人的需求受到限制,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中获取天然养料,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没有体现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但人类不满足于现状而开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异化作为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人类开创出特有文明和历史。在野蛮时代,人类已经能够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能够根据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人类还发明了语言文字系统,用于文献记录和日常交流等。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了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 [4] , p. 38)。但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也使得黑人被用于交易,人被赋予了交易属性。整个社会本应实现所有人类的共同发展,但因受利益的驱使,一部分人利益的获得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牺牲基础上。因此,异化能否从消极转化为积极的,关键在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同样有其积极面存在。马克思对异化秉持着“扬弃”的态度,尽管马克思批判资本家浑身上下沾满了淋漓的鲜血,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总量远超出人类全部社会中的生产。马克思本人也肯定了工业社会中因异化存在的积极成分,他指出,“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5] , p. 193)。私有财产显示出空前的积累,尽管是以全社会进行异化劳动的方式体现,但也不能忽视这其中凝结的人的本质力量。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使人类进入新阶段:人的穿着、饮食、住所和出行变得丰富多样,物品的价格降低,物质生产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克服了人力高投入、高成本的缺陷,人人都能享受到机器生产带来的便利。生活便利程度的提高,都离不开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

同时,私有财产出现所导致的异化,也为我们扬弃异化劳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奴隶阶级的出现用于帮助生产,奴隶并不能占有自身的全部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足以克服这种异化,剔除前一发展阶段需要剔除的部分,并将人真正从中解放出来,但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使整个社会增添了更多需要剔除的部分,最终,人类只不过是以精致的形式退回到最贫乏的状态。尽管社会生产表现为迅速的进步,但人的价值不断受到贬损,人不断退化至动物类中。可见,能否将异化转化为积极的存在,关键在人。

总而言之,异化和人类发展共存,人类在克服现阶段的异化过程中实现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并且,人要自主将这种消极面进行转化,人人共担解放人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与异化积极共存。

3.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但已有的研究只讨论工人阶级的异化,忽略资产阶级的异化问题,只将“人”视作工人。要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必须既讨论劳动者,又涉及到资本家这一“寄生虫阶级”( [4] , p. 182)的存在。如果说人凭借劳动确证为“人”,那么,资产阶级遭受的异化,是通过寄生在劳动者群体、失去劳动这一确证自身为人的机会导致的;劳动者则因资本家的寄生而异化。

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私有制的存在,但最直接的缘由,不过是因为货币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神力,因此导致人对货币产生了极度需求:资本家依靠货币利息生存,拥有不用劳动的权利;工人阶级拼命占有维持生存的货币,却越来越将人的类本质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

私有制下,货币更成为人生存的必要。“无度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货币成了真正的创造力( [5] p. 246)。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而产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本该继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却衍生了其他属性。货币具有了神力,人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货币占有外部对象:货币拥有了万能的本质,人通过货币就可以满足需要;人的劳动结果外在化,人通过劳动占有的只是“工资”,而不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此外,货币的万能神力可以转移,占有货币的人可以直接获得货币拥有的神力,人不再由个人特征决定能够做什么,而是由货币决定能够购买到什么:丑的但是占有货币的人能够买到最美的女人,这种美与丑的本质被货币化为乌有( [5] , p. 244)。货币本身并不具有神力,而是因为受到人的需要、人的追捧而具有了这种神力。人越推崇货币,货币就越变成奴役人的力量而存在,人不再具有支配货币的力量,反而被货币所支配。穷人想要发展,他就必须首先获得货币,并且只有在占有货币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存与生活中的安全感;富人想要发展,他就越想设法从别人身上夺回这种货币,实现货币的再生功能,从而免除劳动的义务。而正是争夺货币的过程,使资产阶级牢牢稳固住支配地位。资产阶级在劳动者获得工资与利用工资的过程,都设置了不同的障碍,阻碍他们从自身手中夺走货币。

3.1. 工资的获得

在获得工资之前,劳动者还要经受不可改变的境地:

首先,劳动的价值不能储蓄,也不能积累,这是由资本家定夺的。一切事物被贴上了价格标签,不占有任何资本的人只能出卖自身的劳动去获得货币。但是,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尽管以明码标价的方式进入市场,但它在被附上价格标签之后,其价值并不能凝结:劳动必须随时出卖,否则价值就会消失。如果工人无法出卖劳动力,劳动的存在对人而言毫无用处( [5] , p. 202)。此外,这种价值并不是恒定的,劳动主体并不能决定这种劳动的真正价值,在受到市场、价格因素调配的同时,还要受资本家的需求与喜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次,劳动要获得工资,就必须做好牺牲全部自由时间的准备。因为是被雇佣的角色,只能依赖他人的生产资料生存。劳动者的被动与不平等程度,从出卖自由时间的多寡中体现。在马克思看来,人如果要维持自由平等地位,就不能出卖全部的时间,而只能出卖一定的时间( [6] , p. 195),且人如果要作为人而生存,就不能将全部时间为资本家服务( [7] , p. 70)。但即便如此,现实中的劳动者并不能在“一定时间”与“全部时间”中做选择,而只能在“劳动”与“不劳动”之间做生死抉择。人只要在劳动范围内,就必须自觉利用全部时间为资本家服务,否则就“偷窃了资本家”( [6] , p. 269)。如果他拥有家庭,他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还要考虑家人的生存问题。

即使幸运地获得了工作机会,也是“幸运中的不幸”: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才刚刚开始。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将自身置于不平等的境地,在获得工作机会之后,这种不平等关系只会深化,不断巩固资本的绝对支配权。工人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都由资本家决定。资本家想方设法剥削劳动者,从劳动者身上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让货币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积累自身依靠货币生存的力量,同时也巩固支配地位。

并且,对单个个人的剥削还不够,这种贪欲已经从个体延伸到了家庭。在男性进入社会劳动时,家庭一直作为社会劳动的后方补给地带,为资本运转提供着远程支持。在社会劳动中获得的工资并不包含劳动者家庭生活资料的支出,如:食物、燃料等;尽管这部分的运转支出并不被考虑在内,但却“必须由(社会劳动)每天的平均收入来补偿”( [6] , p. 200)。资本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女性在社会劳动后方所做的无形贡献,不再满足于女性在家庭中“制造日常再生产劳动力的所有劳动”( [6] , p. 106),而选择让女性走出家庭,“受资本的直接统治”( [6] , p. 454)。

机器的普遍化,似乎为改善劳动者家庭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契机,但事实远非如此。女性参与劳动,一方面让男性劳动力贬值了,男性的反抗力量也减弱了,这是对资本家有力的境况;另一方面,已婚和未婚女性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在马克思看来,女性参加社会劳动不但没有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还增加了家庭的生产费用。当女性被资本直接统治,也就意味着母亲的角色被“资本没收”,照料婴儿和喂奶等家务事,不得不通过购买现成商品来代替,这种生产费用的增加就抵消了收入的增加,“节省地合理使用和配置生活资料成为不可能”( [6] , p. 455)。更多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劳动,只不过是在偿付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将资本直接地、平均地分配在每一个人身上。此外,工业还摧残着人性,使得女性丧失了与其子女之间的自然感情。马克思通过列举英格兰不同范围户籍内工人子女的死亡率,并根据官方医生的报告指出,同因疟疾和低洼沼泽地区所特有的其他疾病所导致的高死亡率相比,工业化致命的概率甚至更高( [6] , pp. 458-459)。

机器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本应满足人美好生活需要,却反过来侵蚀着人性。劳动者越发展,就越局限于自身所处的阶级;资本家越发展,自身越成为“单方面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 [6] , p. 463),成为非劳动的寄生虫人群。

3.2. 工资的利用

劳动者占有了一定货币,本应享受美好生活,但并非能如愿。资本家执着于占有更多的货币,以至于想法设法将已支出的部分再从劳动者手中夺回来。有需要就有新的牺牲,资本家指望劳动者陷入新的经济破产,以为寄生提供空间。

首先,劳动者在基础生存方面做出牺牲。如:住房需要等。原始社会时期,人居住在洞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不断发展,将人的洞穴升级成精致明亮的住房,但这种精致需求的背后,造成的是“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 [5] , p. 225)。尽管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居所,但也只不过是满足人最原初的基本需求,并且,为了维持对“明亮”地享受,人需要付出代价:他必须通过劳动–工作偿付房租,必须时刻警惕维持着这种偿付的状态,一旦没有经济来源,就会失去这种享受资格并流落街头。这种精致化升级,实则是对人的粗陋化需求的倒退。因为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并没有这种危机感,他们自由地享受自然界给他们提供的安全感,尽管是在粗陋的环境中生存,但不用担心被抛弃。

其次,劳动者在娱乐项目上做出让步。资本家为劳动者量身定制了两种娱乐项目:烧酒和纵欲( [8] , p. 443)。劳动者需要这种欲望来解除身心的疲乏,以便忘却痛苦重新投入到工作进程。但是,一旦沾染上这种恶习就会产生依赖,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工作来维持这种享受。劳动者的家庭毫无乐趣可言,这种娱乐项目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吸引力。这两种娱乐项目使得劳动者群体内部彼此消耗,也破坏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环境,为资本家赚取货币提供了可趁之机:当无产者维持着这些享受,就足够让他们走向经济破产,他们就必须工作;这种经济破产让家庭陷入无休止的纠纷,家庭中的人就更想逃离,向外寻求享乐。而为了维系家庭的运转,家庭成员必然会更多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当中;肮脏的生活环境,不间断的口角,成为工人生活的必备品,劳动者的后代也必然局限在与父辈一样的生活圈,无法完成阶级跨越,只能在“文明的阴沟”( [5] , p. 225)中无限循环。劳动者越陷入在困境中,资本家这种占有者的种族便越长久地在商品市场中延续下去( [6] , p. 199)。

无论如何,劳动者在私有制社会的生存是艰难的,通过劳动赚取货币,也仅维持基础生存需要。且当人越需要货币维持生存,其劳动成果越被无限地侵吞,人在需求中异化;资本家越对货币占有产生贪欲,他的重心就不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而在贬损人的价值。他越剥削别人,他就越不用劳动,因此也就越失去确证自身为人的机会。也正因如此,异化反过来奴役人,让社会进步处于停滞状态。

4. 异化研究的当代价值

研究异化,在理论上与现实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理论上来说,异化理论为我们批判西方社会思潮提供了有力武器,也为中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意义;现实层面上来看,由理论研究出发,增强了我们用辩证与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的意识,也为思考新发展理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4.1. 理论意义

第一,为我们批判西方社会思潮提供了有力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试图以消费异化解释一切社会问题,把消费异化看作是产生资本主义一切弊病的根源 [9] 。异化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节点,马克思将异化视为一个经济事实,而不是用异化解决一切问题,避免陷入唯心主义 [10]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本存在不同。掌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与错误思潮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

第二,为中国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意义。异化理论由点及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内在逻辑的关键点。我国要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也应当找到这样一个关键点。当找到该关键点时,就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1] 。

4.2. 现实意义

第一,增强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做好处理新异化问题的准备。在技术进步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利用工资的获得和工资的利用环节,不断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人的生存空间与时间都受到侵占;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人本应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其结果是:人的科技成果被用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生产、完成更多的任务,整个社会呈现出加速状态( [12] , pp. 13-20)。可见,异化伴随着人的对象化活动存在,当下的社会化进程中仍需积极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异化问题。当然,异化的存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将新异化问题处理好,将其视为积极的引导并不断提升能力水平。

第二,为实施新发展理念提供新的切入点,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新视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新发展理念,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但发展除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离不开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没有自然界,人类什么也不能够创造,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作为实践过程的主体,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人就不能形成劳动合力,这种合力作为一种积极力量,不仅能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还促成人的发展。因此,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平等,才能将合力最大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一一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才能发展,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13] 。

文章引用

李花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the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and Its Modern Valu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3): 1046-10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45

参考文献

  1. 1. 张一兵.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逻辑建构与解构[J]. 南京社会科学, 1994(1): 16-24.

  2. 2. 林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兼评关于《手稿》“异化”概念的一种流行观点[J]. 江汉论坛, 2012(2): 39-42.

  3. 3. 曹琳琳, 王露璐. 成己、成物与成人: 人的异化及其类本质的复归——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3): 56-61.

  4. 4.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6.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7. 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8.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9. 骆沙舟.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4): 55-59.

  10. 10. 张奎良. 异化概念的动态考察[J]. 社会科学战线, 1982(4): 11-18.

  11. 1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J]. 党建, 2022(5): 4-6.

  12. 12. (德)哈特穆特•罗萨. 新异化的诞生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3. 13. 张月梅, 张奎良. 人类生存境遇下马克思“三形态”理论的多维阐释[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4): 57-62.

  14. NOTES

    1即:人与劳动对象的异化;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