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016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12398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现象英语口译策略

——以释意翻译理论为指导

孙忠鑫,胡伟华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3日

摘要

在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意义愈加重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文化现象口译为研究问题,以塞莱斯柯维奇释意翻译理论为指导,研究贵州黔东南州苗族文化现象的口译策略,以更好地继承和对外宣传黔东南苗族文化。同时,为释意翻译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口译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释意翻译理论,贵州苗族,口译策略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n Miao Cultures in Southeast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Guided by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Zhongxin Sun, Weihua Hu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Nov. 1st, 2022; accepted: Dec. 5th, 2022; published: Dec. 13th, 2022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ulture confidence and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translate the minority cul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of China.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publicize the Miao cultures in southeast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this thesis, guided by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TT), is all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n Miao cul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n Miao cultures in southeast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guided by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Keywords: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Miao Cultures in Southeast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高举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的主战场。2016年,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凭借独有的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和喀斯特自然风光,一度成为中华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飞跃,不少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随之带来的还有文化和旅游效益。许多外国游客或国际媒体争相到访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对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文化等进行专题报道。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关注度高,这里不仅是贵州省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也是文旅资源开发最成功、可复制性较高的地区。因此,对苗族文化专题口译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综上,本研究以塞莱斯柯维奇释意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文化英语口译为研究对象,针对苗族特有的文化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讲好苗家故事、传播苗族好声音,提升世界对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的认识。

2. 法国释意翻译理论

2.1. 理论简介

释意学派认为,翻译也就是释意。所谓的语言形式,不管双语间是否对等,其功能都在于完成所选择信息的呈现序列,而正是信息内容特定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交际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1]。而口译是一种最基本的翻译方式,它是一种对原文意思的解释。译员应该追求的是对等,是一种对原文意义的等值 [2]。而意义则是“内含意思”,也就是说,作家或讲话者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志及“外显意思”,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说出的内容这两部分所组成 [3]。对于讲者的说话内容,译员应当根据自己所积累的背景知识及认知概念进行加工和解释。塞莱斯柯维奇教授指出,“客观现实首先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思维是人在社会与生产中的各种需要的产物,各个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区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生活条件,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4]。思维方式会体现在语言当中,这就要求译员在进行口译时应当站在宏观角度把握交际双方,按照两方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释意学派将口译看作是最理想的交流场景,因为口译场合,每一个人都会在场,他们之间具有同样的时空环境,一般都是与交流主题相关的知识 [5]。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层次总共有三种:词义层次、话语层次以及篇章层次。同时,也可以把这三种层面分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翻译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翻译,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二字” [6]。

2.2. 理论发展历程

在本文中,作者选取了释意理论,来指导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口译。释意翻译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 [7]。20世纪60年代,释意翻译理论诞生于法国,由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教授提出,是翻译史上形成最早的翻译体系。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教授在早年之初就经历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她曾经被巴黎高口笔译学院任命为校长,是专业口译员出身的,而且会议译经验非常丰富。通过大量的口译实战经验积累,她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教授及其同事兼学生勒代雷教授等潜心钻研,终于创新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释意翻译理论,这就标志着该理论的初步形成 [8]。1968年,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教授出版《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口译的特点,并且将口译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她在书中认为,翻译应该要跳出其自身,而不能局限其生存结构的概念。这就为释意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在1975年,塞莱斯柯维奇教授又出版《言语、语言和记忆:接续翻译中的笔译研究》,她在书中强调,笔记在口译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之后教授所著的《同声传译——理论与实践》又进一步发展了释意翻译理论。1984年,塞莱斯柯维奇和勒代雷共同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这标志着释意翻译理论的构建 [9]。20世纪80年代是口译的重要时期,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口译是一种交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口译的本质是解释话语的非语言意义,而不是其语言意义。释意理论引导了西方发展,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理论角度使得口译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尽管释意翻译理论诞生已经四十年了,但它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10]。

2.3. 释意翻译三角模型

“三角模型”是释意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塞莱斯柯维奇指出,口译可分为三个步骤,即感知理解、脱离语言外壳、用目的语表达(图1),并指出该过程不是线性的,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个三角的过程。

Figure 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图1. 释意理论三角模型

根据释意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的具体过程包括:“理解(comprehension)”、“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和“重新表达(re-expression)”。其中,“脱离语言外壳”是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需摆脱源语言的外在形式,避免译出语表达受到源语外壳的约束,而是对源语信息进行加工,记住源语的语言符号到底要传达何种话语及情感上的目的,并将其归纳为译员自己的观点。除了“脱离语言外壳”,该理论针对“理解”和“表达”两个翻译阶段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在理解方面,该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应是源语的意义(sense),理解源语应该以理解源语的“意义(sense)”为基础:同时,“理解”还应理解源语中的“明喻(obvious meaning)”和“暗喻(implicit meaning)”,即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言外之意”,该“言外之意”不属于需要翻译的内容,但有助于译者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在“重新表达”这一阶段,同样口译应以“意义”为基础,译者应合理划分“意群”(sense unit),准确抓取和翻译源语的“意义”,并以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译出语传递“意义”。

根据该理论的指导,译者在处理源语的冗余信息时,不应受到源语言形式的束缚而进行机械的直接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而应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脱离语言外壳”,对源语传递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将繁琐冗余的源语加工为自己的理解,最后用符合听众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目的语重新表达源语的信息。

3.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口译现状及策略

3.1. 黔东南苗族文化口译现状

据笔者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文化的口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旅游景点陪同口译(或导游翻译);

2) 文旅宣传视频同声传译。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寨、岜沙苗寨、剑河县等苗族聚居区,充分了解当地苗族文化特色,并且与相关苗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者及口译工作者进行交流,得出当地苗族文化口译活动较少、可参考平行文本有限、客户(听众)反馈一般等结论。口译活动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文化认知缺陷。因本土译员较少,外地译员对黔东南苗族文化认知不足,造成理解出现偏差;

2) 口译文本输出质量与听众反馈不一致。部分译员忽略口译的活动的即时性与语言的经济性,依赖笔译文本作为口译输出,内容冗杂,造成听众兴趣下降等问题。

3) 译文过于简化。部分译员因追求时效性,过滤掉较多难于理解和解释的文化信息,造成口译输出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

3.2. 释意翻译理论视角下黔东南苗族文化口译策略

根据塞莱斯柯维奇所提出的释意翻译理论,口译员在陪同外国游客或媒体工作者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做专题报道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到脱壳(deverbalization)和实现意义的对等(equivalence of sense)。原因有两点:

1) 语言差异。即词语之间的不对等。诸如米酒、山歌、蜡染、节日名等在英文词典中难以实现一一对应。

2) 文化认知差异。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不同,贵州黔东南苗族的习俗、节庆、服饰文化等,对于大多数外国游客而言,是陌生的概念。

因此,结合释意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秉持跨文化交际原则,提出以下三个口译策略:

a) 提升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根据释意翻译理论三角模型,口译的第一步为理解(comprehension)。结合之前提到的因苗族文化认知能力不足,造成口译输出受阻的问题。译员应在译前准备阶段,加强双语输入。可通过视频、文字等媒介,从源语层面加强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学习;通过Youtube、CGTN等网站搜索黔东南苗族文化系列英文报道,扩充相关专题的词汇量和英文表达,从目标语层面加强译文的储备。

b) 加强脱壳,译“意”不译“形”。根据释意翻译理论三角模型,口译的第二步为脱壳(deverbalization)。在加强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译员又要注重语言的经济性和口译的时效性。在口译过程中,为保证准确达意,又不影响整体交际进度。译员应该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提炼并翻译苗族文化源语信息的“意义”(sense),不受限于源语的外在形式。

c) 提升表达准确性。根据释意翻译理论三角模型,口译的第三步为重新表达(Re-expressing)。在口译输出过程中,根据外国受众的需求,可以将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灵活结合,在口译过程中,异化翻译策略可保留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特点,引起外国受众的兴趣;归化翻译策略又能使得源语信息更好地为外国受众所接受,达到较好的读者反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将通过几个典型的黔东南苗族文化现象,进一步说明如何将所提出的口译策略应用到实践中去。

3.3. 节日

苗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苗年、每十三年才举办一次的“鼓藏节”等。

Eg 1以苗族传统节日苗年为例

ST:苗年分为小年、大年和尾巴年三个阶段,大年是活动的高潮。

TT:Traditional Miaonian (the lunar new year for Miao peop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is Xiaonian (the beginning phase of the festival), Danian (the prominent and exciting phase), and Weibanian (the final phase).

分析:外国受众对苗年的分类存在文化认知缺陷。根据释意翻译理论,在译前准备中,译者需对苗年加强认知理解,即小年、大年、尾巴年分别指代节日的不同阶段;其次,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既要抓住小年、大年、尾巴年的核心意义,又需要结合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音译保持了苗年文化的异质性,同时通过解释其含义,使得外国受众更好地了解苗年文化。最后,“大年是活动的高潮”属于意义重复现象,译员可省去不译。

3.4. 菜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大山深处的贵州少数民族,也拥有世代相传的独特的美食佳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牛瘪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Eg 2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美食牛瘪汤为例。

ST:牛瘪又名“百草汤”,因为牛流放山间会选择无毒无害、营养丰富的植物食用,很多野生中药材会成为牛的食物,人们相信这些“百草”在经过牛的消化之后药性会更强,有养胃护肠的作用。

TT: Niubie, the delicious dish by the buffalo, also called herb soup. Buffalos would eat clean, nutritious and safe plants or herbs, which could be improved in performance after digestion by the buffalo’s stomach. Therefore, the soup is good for people’s digestion system.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在考虑外国游客对中药材(TCM)存在文化缺失的情况下,结合释意翻译理论,译者在短时间内应该抓住源语核心意义,即“牛吃植物,通过胃消化成牛瘪”和“养胃护肠”。其次,译者需结合认知能力,将源语中的牛准确理解为西南地区典型农耕牲畜——水牛。同时,“牛瘪”菜名的翻译,要采取异化与归化结合的策略,Niubie, the delicious dish by the buffalo既能较好地介绍牛瘪是什么,又能保持其异质性从而引起外国受众的兴趣。结合后文,能够更好地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牛瘪汤的药用价值。

3.5. 工艺品

贵州少数民族以其风格各异的蜡染技艺、银饰、服装等闻名遐迩。在许多少数民族旅游景点和大型节庆上,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服饰总能吸引人的眼球,如何翻译出少数民族服饰的“原汁原味”成为译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Eg 3以黔东南州剑河县苗族锡绣为例:

ST:苗族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土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间绣成彩色的花朵。

T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Miao people firstly uses cotton spinning threads to cross-stitch on the navy blue cotton cloth, and embroidered the pattern with metal tin thread. Then black, red, blue and green silk threads are embroidered into colorful patterns between the gaps.

分析:上述案例为苗族锡绣的制作工艺,口译难度较大。结合释意翻译理论,译员需在理解源语阶段,准确把握源语信息的逻辑。其次,语言脱壳要求译员跳出源语言形式的束缚,准确传递意义。在译文中,译者首先抓住苗族锡绣制作工艺的制作步骤,理清先后顺序,符合译入语行文逻辑;其次,对“穿线挑花”充分进行认知,取“穿针”即可清晰表达其意义,进而减少译员的记忆负荷;最后,结合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彩色的花朵”并非译为colorful flowers,而是patterns,因为苗族锡绣出的是类似花朵的图案,而非实际的花朵。

3.6. 歌舞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盛大节庆中,美丽贤惠的苗族妇女会盛装打扮,跳锦鸡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同时,苗族年轻男女之间也会唱起“飞歌”,以表达相互的爱恋之情。

Eg 4

ST:锦鸡舞、飞歌

TT:Jinji Dance (the traditional dance translates to “Beautiful Phoenix”, in reference to the bird that the Miao people considered an element of worship in ancient times.); Loving Songs flying across the mountains.

分析:鸡在英文中多意为chicken或者hen。但是在苗家文化中,鸡是祭祀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释意翻译理论,译者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充分认识到锦鸡指代的是“凤凰”,且凤凰在英文中也可表达积极的意义。在理解和脱壳的过程中,需要把握“锦鸡用于祭祀”的意义;在重新表达的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简洁完整地对锦鸡舞进行介绍;

飞歌是苗族年轻男女,于大山之间传递爱意的基本形式。如果简单地以音译flying songs为译本,外国受众很难理解其蕴意。因此,译者在翻译前,需充分理解苗族的生活环境,即苗族村寨之间多为大山所隔,年轻男女以余音缭绕的山歌传递彼此的爱慕之情。在口译过程中,结合释意翻译理论,译者可将“飞”作为动词意义,将飞歌中的“爱”做显化处理,生动形象地为外国受众描述飞歌。故Loving songs flying across the mountains能够准确传达意义,也能实现意义的平等。

4. 结束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交流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亦为外国友人了解和宣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窗口。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口译策略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时,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因此,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得原汁原味,保留文化内涵值得研究。本文在塞莱斯柯维奇释意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黔东南苗族文化口译策略展开分析,为下一步促进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高国际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认识,更能提升国内社会和当地人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文章引用

孙忠鑫,胡伟华.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现象英语口译策略——以释意翻译理论为指导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n Miao Cultures in Southeast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Guided by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2): 2944-295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2398

参考文献

  1. 1. 朱纯深, 鄢秀.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释意”与“达意”: 口译的言语行为本质及其对译员训练的意义[J]. 中国翻译, 2015, 36(2): 42-48.

  2. 2. 董春晖.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浅析[J]. 现代交际, 2016(14): 78-79.

  3. 3. 刘和平. 法国释意理论: 质疑与探讨[J]. 中国翻译, 2006, 27(4): 20-26.

  4. 4. 夏丽娜, 李梅. 文化视角对释意派口译理论的积极作用[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6(1): 103-107.

  5. 5. 柯平.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研究, 2005(1): 1-2.

  6. 6. 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 7. 王建华. 口译认知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2+15.

  8. 8. 刘和平. 法国释意理论: 质疑与探讨[J]. 中国翻译, 2006, 27(4): 20-26.

  9. 9. 刘和平. 《口译技巧》[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0. 10. Li, Y. (2014) An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the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4, 1898-19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