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7868 , 6 pages
10.12677/CnC.2023.112029

道家生态自然观探究

——对人与自然“主客”关系的悖论的反驳

刘庆萍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9日

摘要

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观又对我国乃至全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启示。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万物的本源是同一的,万物都是由“道”派生而来;“道法自然”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告诉我们“道”遵循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让自然万物按照本性、自身的法则去生存发展,我们人类不应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去主宰自然界,如果肆意破坏自然、违背万物的生存规律,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物无贵贱”思想告诉我们万物存在均有自己的价值及合理性,而且万物本是同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道家自然观又在实践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不要过多干预自然界的生存发展,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因为自身利益去破坏自然,“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把握好“度”,既要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又要做到不伤害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自由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道家生态自然观也正是医治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良方之一,对于治理当今全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全球生态问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无贵贱,无为而治,道家自然观

On the Taoist View of Ecological Nature

—A Rebuttal to the Paradox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Qingping Li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26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29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s view of natur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issue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in Taoist view tells us that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is the same, and that all things are derived from the “Tao”. As the core of Taoist thought, “Tao follows nature”, telling us that “Tao” follows the laws of natural growth and allows all things to live and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e and their own laws. We, humans, should not put ourselves in the position of a subject to dominate the natural world. If we destroy nature and violate the laws of survival of all things, we will certainly be retaliated by nature. The idea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oble or a lowly thing” tells us that all things have their own value and justification, and that all things are of the same origin and have no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 The Taoist concept of nature also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aim is to tell people not to interfere too mu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to follow the laws of nature and not to destroy nature for their own benefit.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does not mean “not to do”, but to tell us to grasp the “degree”,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do no harm to nature,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man and nature. Taoism is also one of the remedies for the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oday,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oday.

Keywords: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ao Follows Natur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oble or a Lowly Thing,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Taoism’s View of Na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道家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其中道家自然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当今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道家自然观也自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陆续对道家自然观展开相关研究,以求探寻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最佳路径。研究道家自然观有助于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内容,启发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清人与自然并不是“主客”关系,而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告诫人们要谨慎对待自然,对自然时刻保持敬畏。吸取先秦道家的自然观,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对策性的思考,对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描述的是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精神,对于自然的态度,人类既要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要学会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使社会与自然之间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人与自然相合相应,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互利共生,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自然观的基本问题,老子最早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以探究自然之道。“道”可以说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其全部的理论思想体系都是由此展开。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道”,可以说,“道”无处不在,毫无踪迹。老子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 也就是说,人与世间万物同根同源,都是由“道”构成。“道”始终贯穿宇宙万物,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并且无形无象、似有似无,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其本身的形体和机能都是从“道”中获取,所以它们的本性和“道”是一致的,它们的行为都以“道”的法则为规范。庄子曾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 在庄子看来,人与宇宙万物是“并生”的关系,即“人类与世间万物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也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所以,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破坏自然。总而言之,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倡导人们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与此同时,道家对于人类能否爱护重视自然环境始终担心,人类肆意破坏着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无尽的索取,逆自然规律的方向背驰而行,导致生态失衡,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与天地自然是并生为一的关系,人类破坏自然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摧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 这恰恰反映出道家的担忧。所以,人类应当认识到保护和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做到“天人合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2] 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且有机统一,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就是在强调两者的同一性,老子亦是如此。道家主张以敬畏之心去善待自然万物,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关乎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并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式问题。

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论其实就是其“道”论。“天人合一”就是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融合,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由此看来,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人”与“天”之间的和谐统一,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提供哲学基础。在道家的思想中,人的形体虽然在自然面前显得非常渺小,但人的精神却是格外的宽广、广阔无边。

无论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处理社会关系,道家都贯彻“道法自然”的原则和主张,这正是道家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关键。

3. “物无贵贱”: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物无贵贱”是道家自然观中难能可贵的理念,这种万物平等的观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哲学的思想是一致的。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不能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物无贵贱”实际上与庄子哲学中的核心命题“齐物论”相关联。这个命题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在道的统一下,万物都是统一的“存在”或者可以称为“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 [3] 。这意味着,庄子主张万物平等,无论是高贵的事物还是低贱的事物,在宇宙的整体秩序中都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一观点强调了平等和相对性,超越了人为的评价和等级观念,提醒我们要超越贵贱的划分,以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道家生态自然观中,“物无贵贱”的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紧密联系的。道家的“天人合一”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所以也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道家的生态自然观中的平等观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站在事物的本质上分析,宇宙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而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万物都是统一的、平等的。“东郭子问于庄子道恶乎在”这则故事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庄子用身边的微小事物做例子来解释说明道的存在,道是无所不在的,并衍生出宇宙万物,同时在自身演化的过程中实现道的整体价值,从这个层面上讲,万物都是平等的。其次,站在事物的价值上分析,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相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才是关键。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而其价值又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所以万物都没有贵贱之分。庄子曾说过:“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4] 由此看出,在动物眼中,珍宝美食都是毫无价值的,相反,对人类毫无价值的腐肉鼠蚁却是动物的美食,格外珍贵。所以判断事物的价值不能主观臆断,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任何事物在世界中都有平等的自身价值。就算是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存在。所以不能把自身的价值标准作为尺度来衡量自然界中其他事物的价值,更不能从事物是否对自身有用的角度进行评判。

物本就无贵贱之分。而这些高低、优劣、贵贱的等级划分都是人为设定的概念,即使以等级对事物进行划分,也只是对事物外在进行的评判,并不会扩展到事物的内在,对其本身没有影响。首先,对于自然物而言,本就没有所谓价值,只是被人为设定强加上其价值,并根据其价值来判断事物本身的贵贱等级,这是不成立的。自然物因其某些属性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就被冠以贵贱之分,但其属性是固有存在的,不因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不会因为人类的改造而变化,所以当他们以自然物的属性存在而非满足人类的需求,则自然物就没有了价值,也就没有了贵贱之分。价值只是因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只是人类主观创造的,从而将不同的自然物联系起来,划分出高低贵贱,以实现交换的目的。其次,对于人来说,用等级高低来划分成不同层次的人,判定人的贵贱,也是没有道理的。等级贵贱的划分,无非是人设想出的不存在的事物,在他们被创造出之前,人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即使有了他们,也不会改变人的本质,就人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人本身无所谓贵贱。最后,对于人造物而言,也不能主观臆断其贵贱。人造物是否被认为贵或贱,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思维和评判观念。然而无论“思维”之名还是作为判断语词的“是非”均是人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在这些观念产生之前,即使人们具备思维能力,也不会有所谓的是非观念存在,因此也就不存在贵贱的概念 [3] 。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整个系统中,人与万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相互融合的。自然万物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假如执意要给万物划定不同的等级,并对所处低等级的事物加以破坏的话,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就是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物质世界的和谐稳定遭到破坏。

4. “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应和谐自由发展

“无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起源于《道德经》,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理论,其本质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持其自然的属性。“无为而治”中的“治”是在“无为”基础上的扩展,目的是再不过多干预的条件下,遵循客观规律,实现有效的治理。

“无为而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应不过多地干预、遵循客观规律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安宁,避免由于过度干涉与妄加作为导致社会的动荡与秩序紊乱;而广义的“无为而治”则是将范围延伸至人与自然和谐自由发展的层面上,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避免由于社会发展导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所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道家思想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物无贵贱”等道家自然观的理论基础上的。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人类也是由“道”构成的,所以人与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除此之外,“道”会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并且对任何事物都一视同仁,尊重其本身的价值。

在《道德经》中,老子总结了道家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也充分体现了“无为而治”在自我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是“慈”,仁慈友爱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学会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在爱自己的同时,学会爱他人,爱这个社会和国家。其次是“勤”,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养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习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反对铺张浪费,践行光盘行动,做到吃光盘中餐、餐餐不剩饭;同时,也要勤能补拙,发愤图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勤奋也要讲科学,讲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最后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一方面我们要做到不争强好胜,谦虚学习、为人平和,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待人处事,要学会耐得住寂寞,只有水到渠成才能成大事也;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问题,要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学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他人比较个人得失。

社会治理中同样需要树立“无为而治”的思想。管理者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要做到亲力亲为,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性的去做出领导和管理。葛荣晋认为,“无为而治”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5] 。在社会管理中,要学会运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领导者不要过分地去干预,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学会对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进行选择性的放弃,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更有难度的大事,从而有所作为,在把握大权的同时将小权分散下去。基层社会治理中,公安机关发挥着主导作用,维护治安秩序,需要公安机关的牵头,广泛宣传并组织群众,同时注重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改革治理制度,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无为而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将肩负更重的责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生态环境,我们要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由发展。在本国治理中,不过分干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过度干涉社会生活,让老百姓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创造能力,实现社会的稳定安康。同时,我们也应将“无为”的思想融入到国际关系建设中去,继续秉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政策,相互包容,荣辱与共,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将本国的一己之利凌驾于全人类的利益之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就尊重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绝不霸强凌弱,积极参与到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中,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

5. 结语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物无贵贱”以及“无为而治”均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道家自然观具有经得起实践与时间考验的生态思想。道家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主体”之位、凌驾于自然之上,为了自身利益去破坏自然,要遵循自然的运行之道,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道家自然观还强调人类与自然界是同一个本源,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适当回归自然,使被压抑的自然人性得到释放,在合理的道德要求之内去追求人类自身的自由发展。道家自然观还要求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科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伤害。道家自然观对我们如今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对待道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道家思想中优秀的观念结合当今生态伦理思想以及生态问题,整理出自己独特的生态治理观念,从而更加有效的去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文章引用

刘庆萍. 道家生态自然观探究——对人与自然“主客”关系的悖论的反驳
On the Taoist View of Ecological Nature—A Rebuttal to the Paradox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J]. 国学, 2023, 11(02): 178-18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2029

参考文献

  1. 1. 李聃. 老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1+17.

  2. 2. 庄周. 庄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4+108.

  3. 3. 弓联兵, 马天宇. “物”与“贵贱”之间——论庄子之“物无贵贱”[J]. 长白学刊, 2019(2): 51-57.

  4. 4. 章太炎. 齐物论释[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6.

  5. 5. 王若彤.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文化[J]. 汉字文化, 2021(8): 197-19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