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235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2071
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 《论“社会契约”(错位种种)》意识形态分析
邓鑫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1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0日

摘要
法国路易·阿尔都塞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他将语言学学说、精神分析学理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动荡的特殊形势下,保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论“社会契约”(错位种种)》是《路易·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中一篇重要文章,发表于1966年,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分析法的特色。路易·阿尔都塞通过症候阅读法分析,指出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中没有显现的无意识内容,揭示了其理论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路易·阿尔都塞的文本解读立足整体,把握理论总问题和问题实质,以消除无意识缺失的阅读屏障和思想栅栏,旨在批判卢梭“社会契约”的意识形态理论,阐明解决人类社会难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结构主义分析法,症候阅读法,卢梭,社会契约,错位种种

An Ideological Analysis of Marxist Althusser’s on the “Social Contract” (Various Dislocations)
Xin Deng
Party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an. 9th, 2023; accepted: Jan. 29th, 2023; published: Feb. 10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Marxism, French Louis Althusser applied linguistic theories, psychoanalysis theories and structuralism methods to the exposition of Marxist theory, under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we should defend and develop Marxism. “On the social contract” (the misplaced variety) is an important article in “Louis Althusser: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a Louis Althusser Reader, Part II,” published in 1966, has the bright structuralism analytical method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ymptomatic reading, the Louis Althusser points out the unconscious content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Jean-Jacques Rousseau’s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and reveals that his theory is a reflection of bourgeois humanitarian ideology. The text of the Louis Althusser is interpreted as a whole, grasping the general problem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so as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 of unconsciousness, to criticize Jean-jacques Rousseau’s ideological theory of a “Social contract,” and to clarify that the solution to human social problems must return to Marxist theory.
Keywords:Structuralism, Symptomatic Reading, Rousseaux, Social Contract, Misplace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结构主义分析法和症候阅读法
结构主义分析法是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通过理论结构和总问题来划分不同理论学说,拓展了对文本的多维度的理解,它侧重用静态的、共时性的思维方式去考察理论产生的结构及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理论的文本情境和内容,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结构主义分析法认为理论总问题决定了概念群的真实关系和本质特征,依据理论展开的方式和问题提出的场合、方式,来把握理论总问题。
法国路易·阿尔都塞的《论卢梭“社会契约”(错位种种)》于1966年在拉康派杂志《分析手册》第八期中发表,后收入《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与历史》英文文集。文集介绍了孟德斯鸠、卢梭再到马克思的理论演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孟德斯鸠通过法的肯定,强调人类社会以为法为本,以法来保障人类的权利和生命、财产,而卢梭用“社会契约”理论来弘扬人的价值、尊严和理性,提倡以人为本,弘扬了人道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通过认识论断裂和革命性转向,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统一,成为真正科学的历史理论。文集理论主旨表明了《论卢梭“社会契约”(错位种种)》是共产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宣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立场。《论卢梭“社会契约”(错位种种)》最初作为巴黎高师哲学教师路易·阿尔都塞的一份课程讲义,也是作为共产主义知识份子路易·阿尔都塞展开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这使本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学术性和思辨色彩,也体现了保卫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信仰者的政治性和现实精神。
20世纪是结构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结构主义影响了各个学派。
路易·阿尔都塞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及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成为了西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结构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是一个独立结构,理论和思想的意义取决于内部结构,对思想中语言的理解要从结构出发,才能把握其真实意义。按照结构分析法,形成结构的部分既是理论的构件,也是理论的整体。结构的总体理念贯穿了理论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元素都贯彻了结构的总体理念。
路易·阿尔都塞受到了弗洛、伊德拉康和斯宾诺沙的影响,借鉴了精神分析学症候范畴并提出了症候阅读法。症候是整体中部分缺失和空乏,这种缺失和空乏形成了症候。通过对症候分析,可以把握空乏和缺失,从而整体上把握理论实质。路易·阿尔都塞从症候出发,提出了有罪阅读和无辜阅读的观点。有罪阅读是阅读受到理论产生的意识形态及想象影响的阅读。无罪阅读是摆脱了意识形态或现象的遮蔽,把握本质的阅读。这两种阅读造成了内容的缺失和隐藏。因此,通过症候阅读,将眼睛直接看到的理论内容和不可见的理论结构和总问题进行结合和分析,让意识内容和无意识内容完整显现。“对于一个理论的基本哲学对象如何发挥理论功能的模式进行考察,就可以为我们揭示这个哲学理论具有的客观功能” [1] 。路易· 阿尔都塞依据症候阅读法分析,认为哲学对象以及哲学对象产生的理论后果是继承哲学的前提。卢梭以社会契约作为哲学对象,要把握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就必须考察理论的总问题。人道主义提倡了文明、自由、平等、博爱,这种意识形态是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前提和环境。因此,需要探究卢梭“社会契约”理论提出的原因。
2. 基于症候阅读法探讨卢梭“社会契约”理论提出的原因
卢梭依据人道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区分,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他认为人类经历了一个从初始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过程。在初始状态下,人类的威胁是自然界,人类的矛盾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在初始状态的主要关系。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力量和范围的发展,无论是作为个人的人还是作为类的人,人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自然不再成为异己的力量,自然也不在成为人类的威胁。由于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等差异,人的智慧、德性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人获得了相应的财物,这些财物构成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出现,分化了人和人的关系,造成了人类的矛盾,也破坏了人类之间的自由关系,人类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于是,人类从面对自然的威胁转向了面对社会的威胁。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在人类的起始状态之下,人类的自由体现为人的自爱。进入战争状态之后,人类的自由、自爱原则转变成了利益原则。这种利益原则随着社会化进程扩大,形成了社会性的普遍冲突,这种冲突构成了人类生死存亡的障碍和威胁。人类的自爱变成了自利,人类的利益变成了人类的障碍。人类丧失了自由,处于死亡的致命威胁之中。人类在这种强力的威胁中,进入了普遍的战争状态,这种普遍的战争状态成为了人的异化,或者说人的异化成为了普遍的战争状态。这种普遍性的异化状态形成了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前提和依据。
路易·阿尔都塞在不同语境下,对异化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语境的阐发。在人本学异化观的语境中,他认为异化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奴役,人性成了反人性的自因,人的本质成了反人本质的枷锁;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中,他认为异化是主体的空伪,人是存在的虚无,人性是无意识的缺失,主体是他者的傀儡;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文本解读中,路易·阿尔都塞对异化概念进行了结构主义的解读,他明确指出异化是人的普遍的战争状态,是私有财产导致的人类的普遍的战争状态。人类从自然的初始状态进入了普遍性的战争状态,这种普遍性的战争状态威胁到每一个人。这种普遍性的异化状态形成了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卢梭“社会契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回答处于异化的普遍的战争状态下的人如何结束异化的问题。
3. 运用症候阅读法和结构主义分析卢梭“社会契约”的理论问题
要认识卢梭“社会契约”如何发挥其理论功能,就需要考察它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路易·阿尔都塞运用症候阅读法,对卢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结构主义分析。他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卢梭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条件
在最初自然状态中,人的智力与道德尚未形成,他们的身体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自存、自爱和生活就是他们的自由。自从人类征服自然以后,自然便不再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惟一剩下的灾祸就是人” [2] 。当自然力量不再成为人类的障碍,威胁人类的力量就是人类自身。即使人们在和平处境中,他们依然感受到一种普遍存在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时刻会夺走他们的财产、自由与生命。这种特殊的状态构成了卢梭问题的提出条件。
(二) 提出问题的绝对限度
路易·阿尔都塞继问题的提出条件之后,指出了提出问题的绝对限度。“由人们和他们既是其始作俑者又是其牺牲品的那些异化关系,构成了一个理论场地,在这个场地内对人们而言惟一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其‘生存方式’” [3] 。人们已经深陷于那些冷酷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社会关系的束缚下不断被异化着。人们既无法退回到森林,退回到自然的最初状态,也无法改变这些异化的关系及其异化的后果。他们既无法改变这种异化力量的性质,也无法克服这种决定着他们命运的障碍。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他们唯一能够采取的就是重新结合自身的力量。通过新的联合,运用共同体的力量去克服异化状态。路易·阿尔都塞强调,关键在于人们选择一种怎样的现有力量去克服异化的障碍,从而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三) 在确切意义提出问题的理论前提
路易·阿尔都塞在问题的提出条件、提出问题的绝对限度之后,分析了卢梭在确切意义提出问题的理论必然。这种让人和人之间处于狼的战争状态的危机。“既不能在世间找到任何避难所来防范其必然后果,也不能有任何指望来缓解那些折磨着他们的罪恶感” [3] 。战争状态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系,人们被迫屈从于这种异化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类陷入全面的战争。个人面对这种永恒的强力和障碍,既无力摆脱,也无法克服,就成了卢梭在确切意义提出问题的理论前提。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的产生,路易·阿尔都塞进而分析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错位种种。
4. 阿尔都塞对卢梭“社会契约”理论错位种种的进一步分析
错位概念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概念,在本文中承担着分析工具作用,表现为阅读者选择特定文本作为阅读对象以展开思考,这种思考和文本之间构成了特定的镜像关系。路易·阿尔都塞借鉴了精神分析学的“错位”范畴,分析卢梭“社会契约”理论存在的种种错位。从第一章到第五章,卢梭先后否定了将社会实体假设的自然基础及依靠暴力征服订立的契约论点,将问题聚焦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原初契约上。到了第六章,这一章节内容构成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支撑。卢梭的难题在于回答生命个体如何在共同体中实现共同体对自身的人身及财产的保障,又获得未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的自由。
卢梭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出发,设想了一个理性、自由和平等的人类社会,人们达成全体一致原则,形成社会契约,用共同体形式和力量来消灭处于永恒普遍的战争状态。
路易·阿尔都塞认为卢梭选择“社会契约”作为其哲学对象,但是,却未发挥其理论功能。人类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用共同体的力量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然而,哲学对象成了哲学结构的理论支撑,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成为对问题的回答,原因成了结果,结果成了原因,问题的提出和提出问题的方式被混淆,错位由此产生。路易·阿尔都塞认为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的直接功能就在于把惟一能够使它发挥功能的这个错位游戏给遮盖起来” [4] 。从第一卷第一章到第六章,卢梭既提出了自己的难题,也作出了对这个难题的回答。因此,理论结构的矛盾必然成为卢梭“社会契约”的理论难题,也不可避免的造成种种理论错位。
路易·阿尔都塞基于结构主义分析法和症候阅读法,分析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中契约接受双方、全部转让和交易、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特殊意志和公意)、在意识形态方面向前逃遁与在经济方面倒退等四种错位。
通过霍布斯和卢梭的政治哲学对比,路易·阿尔都塞展开了理论错位的结构主义分析。霍布斯将人的自然状态设想为人与人处于狼的关系的战争状态,人们为了消除这种战争状态下带来的危机,将自己的权利全部转让给君主。霍布斯设想的这个由契约所构造的、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实质上外在于契约,它并非契约的接受方,并不受契约的束缚,这就造成了人民的捐赠契约和凌驾于所有接受方的绝对权力之间的裂缝,即君主专制不受交易契约约束,人民全部转让的利益和绝对的君主权力之间存在错位。卢梭对霍布斯的契约论进行了改造,认为“是他把外在性的全部转让改造成了内在性的全部转让,第三方于是成为了乙方,君主成为了主权者,也就是共同体本身” [5] 。卢梭一方面避免了对契约的效力要提供第三方的仲裁与担保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将难题及错位的解决方法“转移到君主的个人性(他的利益、良知和义务)中去” [6] 。作为签订社会契约的接受双方,个人构成了契约的甲方,共同体构成了契约的乙方。作为契约的接受双方,两者都先于契约之外而存在。作为共同体的乙方是订立契约之后的产物,在其和乙方订立契约之前并不存在。卢梭将作为个人的乙方订立契约的目标和目的作为契约的甲方。“他一边用乙方(人民)的名义指称甲方,一边用甲方的名义(个人)指称乙方,通过这种方式来否认这一错位” [5] 。卢梭虽然意识到了这一错位,但是无法掩盖它的存在。
对此,路易·阿尔都塞指出,作为甲乙双方担保的第三方实际并不存在,甲乙双方实际是同一方,契约只是个人与自己签订的契约,全部转让只是公民将全部权利转让给自己。社会契约作为解决难题的办法只是一种理论的设想。这种设想造成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矛盾,也产生了一系列错位。“使得一个非契约能够发挥契约的功能” [7] 。路易·阿尔都塞指出特殊利益既是普遍利益的基础和对立面,也是道德皈依的产物,显示了个人和其特殊利益的矛盾。“用同一个名称既称呼每个独立个人的特殊利益,又称呼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第二个利益乃是集团、阶级或党派利益,而非每个人的利益,他只有相对于普遍利益时才被称之为特殊的”。路易·阿尔都塞强调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两者之间构成了镜像反映的对象性关系,两者在这种互相映照的镜像形式中,证明双方存在,却执行着相同功能。一方面,社会契约并不包含交易,它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契约又存在互惠性,人们不得不作出全部转让。普遍利益的范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解释人类社会的神话。“一旦我们在那些因为统治国家或争夺权力而被卢梭称为‘特殊’的人类集团的普遍利益中看到它的真‘身’,它的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8] 。由此,路易·阿尔都塞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编造的意识形态的虚假。于是,“我们发现自己面临的任务就是去观察这样一根由理论错位形成的链条,每次新的错位都是为了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而它本身又是前一个解决办法或‘功能’所造成的后果” [9] 。
由此可见,路易·阿尔都塞批判的卢梭“社会契约”沉默和缺失的部分就是资产阶级的人道意识形态。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卢梭提出问题的理论环境和前提。因此,种种理论错位在卢梭要回答的难题之前就已经存在。总问题的错位才形成了回答问题的理论的种种错位,这也成为了无法克服的矛盾。“卢梭为他的难题(如何抑制社会各阶级的存在)找到的实践上的解决办法,是在经济上倒退到由封建生产方式解体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之中” [10] 。针对四个理论错位的难题性问题,卢梭不得不将这四个难题性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置换,不得不从哲学的理论性思考转向了文学领域,将现实的社会问题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用文学的想象来替代难题性问题的解决,以寻求种种错位的消除。
总之,症候阅读法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作为意识形态的阅读方法。路易·阿尔都塞对卢梭“社会契约”种种错位的批判反映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观点。
5. 结语
路易·阿尔都塞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法,分析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中没有直接显现的无意识内容,揭示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总问题,指出了卢梭“社会契约”理论是对他所在18世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想象性和虚假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注定了它的错位和缺陷。“当‘新生的’资产阶级在18世纪传播关于平等、自由和理性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时,它把自身的权利要求说成是所有人的权利要求,它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人争取到自己的一边,而实际上它解放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剥削人,这就是卢梭关于不平等起源的神话” [11] 。
路易·阿尔都塞批判了卢梭“社会契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神话,指出了卢梭反映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想象性,这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及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想象和神话,必然会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代替。
与此同时,路易·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作为结构,既是表象体系,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客体。他认为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作为人类社会的有机结构一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贯穿始终。“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关系所必需的接力棒和跑道。在无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所有人根据自己的利益体验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依赖关系所必需的接力棒和跑道。” [12] 。
综上所述,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种种错位由总问题和性质造成,总问题错位造成组成成分错位,由此,形成了结构性错位。路易·阿尔都塞基于症候阅读法,分析了产生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种种错位的实质,揭示了其理论本质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想象性和虚假性,指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问题式必然导致理论概念群的重重错位,也阐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的重要性。
文章引用
邓 鑫. 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论“社会契约”(错位种种)》意识形态分析
An Ideological Analysis of Marxist Althusser’s on the “Social Contract” (Various Dislocations)[J]. 哲学进展, 2023, 12(02): 400-40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71
参考文献
- 1.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60.
- 2.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30.
- 3.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25.
- 4.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26.
- 5.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42.
- 6.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47.
- 7.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48.
- 8.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61.
- 9.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62.
- 10. (法)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路易·阿尔都塞读本(下卷) [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出版社, 2011: 267.
- 11. (法)路易·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M]. 顾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31.
- 12. (法)路易·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M]. 顾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