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552
,
7
pages
10.12677/ACPP.2023.124131
浅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刘梦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6日

摘要
葛兰西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和分析国内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并总结了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为无产阶级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同时也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启示作用。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当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依旧有独特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葛兰西,文化霸权,当代价值

On Gramsci’s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Meng Liu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r. 24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6th, 2023

ABSTRACT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and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practical issues facing China,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Gramsci summarized his ow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proposed a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providing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proletariat to win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while also providing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Gramsci’s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still has uniqu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ideological field.
Keywords:Gramsci, Cultural Hegemony, Contemporary Valu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作为带领意大利共产党发展的核心人物,葛兰西一生都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意大利的革命道路。他将马克思、列宁等诸多思想家的理论与国内社会结合,提出了文化霸权思想。虽然意大利社会革命道路并未按照葛兰西式的方向发展,也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但葛兰西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的论述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宝库。从葛兰西对文化霸权思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霸权必须要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通过扩大宣传途径、转变宣传方式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获得群众的赞同与支持。在新时代研究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有着独特的价值,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挪用其思想,应当与我国当前国情相联系,从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有效构建途径,切实达到维护国家权力的目的。
2.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产生与来源
2.1. 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
葛兰西指出,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思想对于意大利共产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主体也包括葛兰西本人,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对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葛兰西吸收借鉴了拉布里奥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拉布里奥拉并不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但是拉布里奥拉认为这种决定并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决定,即上层建筑也是有其自身发展趋势的,不是和经济基础亦步亦趋的。葛兰西吸收了拉布里奥拉的观点,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葛兰西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还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拉布里奥拉特别强调人的创造性的作用,也被葛兰西所吸收借鉴。拉布里奥拉对人的肯定,认为人具有创造性的论述,得到了葛兰西的极力推崇。在葛兰西生活的年代,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依就盛行,这使得实践哲学丢失了一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此外,当时的民众还处于愚昧阶段,还无法理解人类思想的伟大,对思想的作用也是没有清楚的认识的。所以葛兰西基于这种社会的现实情况借鉴了拉布里奥拉对于人创造性的肯定,认为要把人看作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每一个人都在以他为中心的复杂关系中改变自己。
2.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在探讨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时提出了一些零碎的和非系统的思想,这些成为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的思想渊源。最集中的体现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马克思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所有观念的生产都被那些控制着基本生产资料的人们掌握着,统治阶级在思想和文化上领导和支配着被统治阶级。这段阐述已经暗含着葛兰西意义上文化霸权概念。马克思接下来指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争斗除了物质方面的争斗外,还有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认识到思想文化的作用,而后又认为统治阶级的文化需要得到民众普遍的认同和同意,这样的文化才能对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些论述实质上已经预示了反霸权的斗争。当葛兰西在监狱中构建他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导一定经常浮现在他心中。
2.3. 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葛兰西承认他的文化霸权理论直接受惠于列宁—葛兰西称之为“实践哲学的当代理论家”,在葛兰西看来,列宁正式提出了领导权原则并把它变成了现实。列宁在其著名的小册子《怎么办?》一文的立论对葛兰西起到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篇文章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列宁在这篇文章中着力批判了“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自发性的错误(这也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的主题之一),论述了对工人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1] 。在列宁看来,只有工人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才能确保我们革命的胜利,因此我们不能以经济斗争为限,我们应该通过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从而有计划的培养工人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不是通过生活经验就能自发产生的,所以有机知识分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者,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其作用了,他们要在工人阶级中大肆的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使工人阶级充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是为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从而促使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觉醒,事实上这就是要争夺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的领导权,为进一步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因此列宁在《怎么办?》中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理论和阶级意识的重要性,已经具备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的含义,虽然他在这篇文章中没有直接使用文化霸权这个概念。
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市民社会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论述相比有了显著的区别。葛兰西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社会成为无产阶级政党获得革命成功的前提。由此葛兰西对革命方向的描述也发生了转变。在西方历史中,市民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当国家形态发生变化市民社会也会随之调整。葛兰西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范围内讨论市民社会的内涵,他并没有纠结于到底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还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问题,而是跳出传统的经济决定论研究二者关系。
葛兰西在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结合意大利革命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国家”概念和不同以往的市民社会理论。在葛兰西看来,逐渐完善的市民社会和传统的政治社会组成了完整国家,正如《狱中札记》中提及的,对市民社会的认识是认识国家的基础。 [2] 区别于过往思想家对市民社会性质的认识,葛兰西从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讨论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关系区别,认为上层建筑层面包含了市民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行使是通过对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两个部分实现阶级统治,一方面相当于通过国家和职能部门直接行使其统治或管辖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阶级通过社会实现其领导权职能。其中,政治社会体现了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对人民实施强硬的统治手段,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关承担维护阶级统治的职责;而市民社会则更多的承担了“同意”的作用,成为发挥非官方组织功能非暴力的精神渲染力量。市民社会要充分发挥包括工会、学校、报社等组织的作用,通过传播意识形态、外部刺激、宣传等方式对人民进行教育,取得民众支持。并且葛兰西认为随着社会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难想象国家的强制功能会逐渐丧失,从这一角度来看,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远超暴力机器。
葛兰西认为个人行为方式不可避免的受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必然会依赖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处于自发状态时是不可能真正达到自觉自由的,寄希望于个性自由发展的方式是经不起检验的。他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点在于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控制。这种控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控制,获得市民社会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认可,同化资产阶级思想,而后才夺取政权。由此,葛兰西意识到无产阶级要斗争的首要任务并非是夺取政权,而是取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权,替换市民社会原来的思想,才能牢牢握住革命主动权。
3.2. 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取得方式——阵地战
葛兰西提出的“阵地战”概念是在总结其他国家革命失败基础上。原本属于军事领域的“运动战”、“阵地战”被葛兰西引入到政治学范围内。他认为政治策略与军事策略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对于这一点,葛兰西在对比东西方的革命道路方面做出了探讨。
“运动战”和“阵地战”两个术语都是有关军事学的用法。在军事上“运动战”常被认为是采用直接、正面的战术,以武装暴力战斗制服敌人,讲求速战速决;“阵地战”通常采取以守为攻,守住自己所在阵地再逐渐扩大势力范围的迂回战略模式,达到夺取敌人阵地的目的,讲求的是长期作战。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语境下,“运动战”和“阵地战”都具有了政治上的含意。通俗来说,“运动战”就是类似俄国运用暴力斗争手段夺取胜利果实,“阵地战”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掌握意识形态权力取得胜利。
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后,葛兰西提出各国与俄国国情存在巨大差别,不能简单直接地套用十月革命“运动战”的模式,西方社会应该转换革命思路,探索“阵地战”的方式。在俄国,社会长期处于沙皇集权统治下,资产阶级基础不牢固,市民社会力量比较孱弱,政治社会这时大体上与完整国家相等同,无产阶级要推翻原阶级的统治的目标,可以通过发动暴力革命手段实现。而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市民社会基础深厚,资产阶级掌握文化权力,即使无产阶级暴力突破了军事防御设施,市民社会作为军事后备力量存在,及时补位发挥坚固堡垒的作用。因此,区别于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西方发达的市民社会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先通过阵地战的策略获取文化领导权之后,才能通过运动战的暴力手段推翻统治阶级。
除此之外,葛兰西对于运动战和阵地战二者的关系也做了一番描述。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必须将运动战和阵地战同时囊括在内,二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战略,各自都有对方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因此,最终的胜利不能仅依靠一种策略,必须对两者进行有机调整,外显军事策略是“运动战”,“阵地战”则是隐藏与市民社会的战线,两条战线须共同发力。
3.3. 葛兰西文化霸权的依靠力量——有机知识分子
每一个构想完美的革命方案都需要明确的实践主体去实施,按照葛兰西设想的西方社会的革命路线,在发动谁去宣传无产阶级思想问题上,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知识分子身上,知识分子应当也必须承担起此重任。在传统认知中,学者依据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但是这种从劳动性质层面所做的界定在葛兰西看来不符合社会要求,“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社会中发挥知识分子的职能” [3] 。他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考察打破传统划分标准,把知识分子群体划分为传统知识分民和有机知识分子两大类。
所谓传统知识分子是指在经济上采用落后生产方式,思想上保守,跟不上于时代发展的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经历多次社会变革和结构调整却依旧存在,具有高度稳定性,主要包含学者、教士等人在内,他们大多曾在学校、教堂等重要部门任职,利用职务便利控制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加强资本主义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有着显著区别。有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上层建筑相联系,代表的是新兴阶级的利益。有机知识分子大多是传统意义上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传播本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负有表达所在阶级民众利益诉求的责任。“成为新知识分子的方式不再取决于侃侃而谈,那只是情感和激情的外在和暂时的动力,要积极地参与实际生活而不仅仅是做一个雄辩者,而是要作为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 [4] 。可见有机知识分子的“有机”之处就在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葛兰西同样论述了二者之间关系,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两大群体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形成一种机械的认知。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也存在有机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而言,也有部分传统知识分子。葛兰西通过对无产阶级政党、市民社会、阵地战以及有机知识分子的详细论述,清晰描绘了一条西方社会革命的道路,为其文化霸权思想的构建打下基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以独特思考方式和视角,吸引了一批后世学者,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4.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实施场所是市民社会这一普通大众生活的地方。文化霸权的实现要采取阵地战的方式,而实行阵地战和让市民社会自觉地认同统治者的统治都离不开对市民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这就要依靠不开学校,报纸,书籍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讲,文化霸权的获得,就是要用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同意”。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了更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日常生活的习俗和常识的融合,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只有一种文化意识思想被全民族所认可,所接受,并成为全民族所共同追求的一种信仰,那么这种文化思想才能称得上是大众。正如中国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早已深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根深蒂固。而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首先应该让其成为民族的,让马克思主义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和接受,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5]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符合大众思维方式的通俗的易懂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论的传播,不断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葛兰西认为要获取文化霸权要采取“阵地战”的方式,而不是“运动战”,这也同样适用与我们国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主要坚守两个阵地。
首先是青少年的阵地,要利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指导和教育年轻人。年轻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行宣传的首要对象也是青年学生。而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青少年,首先要抓的就是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结合青少年价值观念发展的实际,在学校进行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一代。
其次是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党员干部是社会的中流支柱,是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同时,党员干部也是“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者,负责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以及表率的作用。使广大党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坚定信徒,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从党诞生之日起,就证明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从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来看,党的领导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次重大决策对于我们这样拥有着复杂国情的大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都能笃定前行,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牢牢把握了党的领导这一条。因为我们党坚定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站在人民的立场,真正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办实事,并在初心与使命中汲取精神动力,这样不仅能够在文化领导权中占据领导地位,巩固执政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新时代为推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强党对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既要思想建设引领我们的价值观,又要制度建设来保障实施。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领导,换言之,科学的理论能够更好指导实践。党的作用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就看有没有看家本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共同推动党对文化领导权的建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党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想。思想建设作为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内容,必须使思想文化向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第二,必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监督体系,落实好工作责任。葛兰西认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十分重要,必须要落实好工作责任,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抓紧抓实文化领导权,占领思想阵地,自觉担当。对于责任要划分清晰,完善考评制度,进行责任追究,提高管理能力。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保障我们思想建设,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并且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5. 小结与思考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战略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它为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启示,在和平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理想,是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是一个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具有一定的号召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长治久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我们坚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但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也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葛兰西对于经济基础的认识不够深入。葛兰西过于看中意识形态而忽视了经济基础的作用,没有看到只有生产力水平有了提升,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二元对立社会背景基础上的以政治权力和政治意识为核心的泛意识形态话语,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所偏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从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单线式结构而是发展成了具有复杂关系的网状结构,那么相应的国家功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次,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主要从宏观层面对文化领导权重要性进行论述分析,但对于夺取文化霸权的具体途径,他并未用过多的笔墨进行详细描述,因此从微观层面对文化霸权的研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意义。福柯受到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就是微观权力论。福柯认为,从微观层面看,权力并不总是把控在某一个人手中,也不是为某一个群体所有,而是以一种无形的关系存在,将个体连接在一起。准确的说,没有人会是绝对权力的拥有者,人们甚至不知道权力存在于何处。任何话语背后都隐藏着权力。尤其是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民众普遍形成了一种个人权力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维护个人权力。个人权力开始与国家权力发生碰撞,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种冲击,如果不能合理引导个人权力观念发展,将对国家权力形成桎梏,因此如何引领广大民众思想,掌握文化霸权就成为当代社会不可逃避的难题。由此可见,我们既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当中学习借鉴,又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只有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武装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终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文章引用
刘 梦. 浅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On Gramsci’s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 哲学进展, 2023, 12(04): 751-75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4131
参考文献
- 1. 孙晶.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 曹雷雨, 姜丽, 张跣,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3. 王铁军. 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J]. 欧洲研究, 2000, 18(1): 14-19.
- 4.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9: 240.
- 5. 刘维兰, 吴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生活化”问题思考[J]. 甘肃社会科学, 2011(3): 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