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8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608 , 6 pages
10.12677/ASS.2019.81016

Deficienc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Improving Strateg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eng Zhao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an. 3rd, 2019; accepted: Jan. 16th, 2019; published: Jan. 23rd, 20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think about the lack of existing main func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seek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lack of functions, mainly including education, talents and infrastructure.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currently three major functional deficienc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closely linked and have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Therefore, seve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Perfecting the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rural commun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Lack of Function, Perfect Strategy

农村社区存在的缺失以及完善策略分析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

赵萌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19年1月3用日期:2019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23日

摘 要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农村社区的现存主要功能缺失,寻求完善缺失功能的策略,主要包括教育、人才和基础设施。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社区目前存在三大功能缺失,三者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且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决定性影响,三者协调发展,能振兴乡村,故各提出几点发展策略。完善农村社区的功能性缺失,对乡村振兴,减小城乡差距,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社区,功能缺失,完善策略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上,振兴乡村显得尤为关键。习近平主席说:“农村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十九大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习近平主席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详尽的指示。2018年9月26日,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三个优先发展”,分别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就业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知识能不能传递到农民那里,这可能是最为紧要的。我们把三个优先发展叠加起来,讲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因此,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实际上是“三农”问题中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2]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表现为减小城乡差距。而三个优先发展之处是农村的最薄弱之处,与城市的差异化最大,严重阻碍农村社区发展,这些薄弱也就是农村社区功能现存的主要缺失,这些缺失环环相扣,息息相关,与减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晓光学者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总体上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有人的地方才需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离不开当地社会劳动力和人才的支持与维护,而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人口流动量,相应的人口基数可以反过来激发当地教育行业的潜能,挽留人才与劳动力,后续人才持续性强,发展与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要振兴乡村,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教育是根本,挽留人才是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是方向。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现存的主要缺失进行分析,提供对缺失性功能的完善策略分析。

2. 农村社区现存的主要缺失

2.1. 教育缺失

周恩来总理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含县镇),而70%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教育的缺失原因多种多样,集中于认识不准确、定位不清晰、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经费投入没有保障、农民参与不积极、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几方面 [4] 。农村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孩子的升学率持久不上,继续接受教育概率低,最终城乡人口文化水平有较大差异。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我国16周岁以上受教育群体中,农村文盲的比例达到8.76%,高中学历、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分别与城镇相差了约3、6、14倍。由于教育资源本身就存在爱富嫌贫的特点,因此即使国家积极鼓励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但实际上转移效果并不理想 [5]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之心,随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农村社区教育的缺失使很多家长不顾一切将孩子送离乡村,自己也随孩子读书而扎根于城市,随之也加大了相应的乡村人口流失。而这一部分有能力送孩子出农村的家长,本身也代表了农村精英力量,举家搬迁之举无疑是在“连锅端”农村的人才数量。

摘自仝若贝(2015)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Figure 1.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population over 16 years of ag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图1. 我国城乡16周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比(单位:%)

2.2. 劳动力缺失

教育资源的倾斜与不对等,是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的无奈之举。不管是心有所向还是生活所迫,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空心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儿童及妇女为主,这些人员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促使农业生产滞后,产业出现空洞以及由此导致土地、资本以及劳动地的流失。据中科院相关研究可知,我国约有30%的传统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

春运其实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表象下的精英人才流失。每年一度的春运号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随着回乡的人流,垂垂老矣的乡村再次充满了活力。这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也是人才的流失。由于我国的众多制度、政策呈现明显的城市偏向,使农村发展资源不断外流,最终导致农村发展资源较为稀缺,进而使得内生性人才的成长条件较为匮乏,农村人才先天培育不足,人才明显短缺 [6] 。后天又因为城乡之间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巨大差距,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才不断流向外流。而剩余的农村生产劳动力素质低下,导致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实行,农村老龄化及女性化的加剧,导致农业生产后备军不足。农村人才的内生性短缺和持续加速的外部性流失构成了农村人才集聚的现实困境,出现人才匮乏、农村空心化的现象。

2.3. 基础设施缺失

基础设施主要是社会基础设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我国的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市,如农村的IT设施较城市比就少得可怜,所以城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也更加健全,能吸引人才、留住农村精英。而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医院、商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场所在农村几乎无迹可寻,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障金等社会福利波幅不大,一旦习惯了城市便利且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农村人,不愿也没有勇气跳出“舒适圈”。城市的资源和机会抓住了青年人的野心,而文化娱乐场所也使农村青壮年流连忘返,如此一来,农村人才更不愿返乡就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的公路设施、能源设施、饮水设施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四大类 [7] 。而此类农村基础设施也未完全普及,不利于农村社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社区利用城市资源。不少偏远山区至今仍未通车,去县城只能靠两条腿或非现代代步设施;没有自来水的农村,家家一口井或全村共用一口井;更没有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的系统。

3. 农村社区缺失的完善策略分析

农村社区的主要缺失严重阻碍了城乡发展的均衡性,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阻力,以下基于能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但现存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可实施性发展策略。

3.1. 教育问题的改善

中国现在对教育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而农村社区的基础性教育却未得到解决。我们要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新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的职业教育,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教育,补齐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缺失的短板,支撑和支持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2] 。也只有教育的改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升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从一定基础上挽留劳动力,振兴乡村。

1) 撤点并校,教育布局调整

在近年来的中央政策表述中,“撤点并校”与“教育提升”紧密联系的一起。撤点并校指的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点的撤除与合并,意指在集中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优势,优化教育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的转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数农村中小学教育点生源不足,避免造成中小型教育点的资源浪费,政策支持难以铺开,教育质量还是更不上。集中办学,能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资紧缺的问题,也能集中建设农村教育投资项目 [8] 。

2) 吸引并挽留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数量不足,另一个是质量不高,师资良莠不齐。着手“开源升流”,即完善教师师资源流和挽留和提升乡村现存教师质量。教师培养机构集中于城市,学生毕业后也主要留在城市,部分乡村执教时间也不长,扎根乡村难度高。可以随着政府对乡村教育点的建设,提高乡村教育点的基础设施,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以及发展空间。如若政策支持,形成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异化竞争,可以保证乡村师资源流。乡村教育内部可以形成组织,保证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提升服务,滋养乡村教师典范。

3.2. 人才问题的改善

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也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认清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把握症结所成,在此基础上重构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 [9] 。

1) 激活多产业模式,挽留人才

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青壮年农民劳动力。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指示,可以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光基地和农业发展的示范基地。还可将传统农业生产向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模式转变,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比如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从而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增加了农村的产业模式,提供多产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职业素质,有助于人才的挽留,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2)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吸引人才

农村是一片大土壤,其潜在的产业活力不可预测,良好的项目能引进并回流精英人才 [10] 。可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的合作,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相关产业链,创业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政府也以建立激励机制,准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同时建立乡情纽带,鼓励支持智力回流,让农村返乡精英“物尽其用”,发挥余热。

3)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养人才

农村社区最主要的产业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机械化耕耘的今天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可以培养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 。国外很多地方都对青壮年农民进行补贴,提高农业收入。政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将现代化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及认知能力,可加快现代化进程。而且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忠诚度极高,不存在人才流失,培养成本损失的担忧。调动了当地劳动力的积极性,他们更愿意为美好新生活奋斗。

3.3. 基础设施的改善

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基础设施可以作为一种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经济生产效率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12] 。

1) 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园,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此类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建设时间跨度大,大部分只能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政府的支持,还可以引进民营资本,在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上创新。借鉴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找到民营资本激励机制的运作规律,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形成适合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引入民营资本激励机制的理论与方法。

2) 农村基础设施及IT的建设

有研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薄弱现状。第一,农业始终是农村的第一产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必须改变,建设上要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着力提高投资使用效率和效益。其次,要想富,先修路,确保完乡村公路设施建设完善,重视农村公路的科学规划、建设及维护,确保农村公路高效、协调、快速发展。最后,农村要紧跟时代步伐,只有农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才能脱离时间与空间的禁锢,减小城乡差距。农村的IT与互联网普及度有巨大提升空间,要积极建设乡村网点,普及村民网络知识,打造新时达的互联网型新农村。

3) 调动村民积极性

农村的建设也就是人的建设,基层群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只有充分调动村民建设发展积极性,才能真正改善乡村面貌、改善生活条件,实现乡村振兴 [13] 。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社会的参与是必需的,群众的响应是必备的。基层群众才是农村的主人,是最了解农村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建设农村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论

如上所述,要振兴乡村,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教育是根本,挽留人才是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是方向。教育、人才和基础设施目前是农村社区现存的三大功能缺失,要提出相应的功能性完善策略,三者息息相关,要有针对性发展,不能以偏概全,要合理规划,才能将发展效率达到最大化,尽早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展现其独到的魅力。

文章引用

赵 萌. 农村社区存在的缺失以及完善策略分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
Deficienc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Improving Strategic Analysis—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8(01): 102-10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1016

参考文献

  1. 1. 中央国务院.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26/c_1123487123.htm, 2018-09-26.

  2. 2. 朱信凯. 补齐农业职业教育缺失的短板[J]. 农民科技培训, 2018(1): 35.

  3. 3. 刘晓光, 张勋, 方文全. 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 世界经济, 2015(3): 145-170.

  4. 4. 杨育智, 李艳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对CNKI “农村社区教育”论文(1990-2016年)的统计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20): 23-29.

  5. 5. 仝若贝.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5, 31(8): 86-88.

  6. 6. 王文彬. 农村人才集聚的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6, 32(4): 42-46.

  7. 7. 李谷成, 尹朝静, 吴清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1): 141-147.

  8. 8. 邬志辉. 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 32(17): 8-13.

  9. 9. 张英魁. 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路径选择[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2): 6-10.

  10. 10. 李秀美. 基于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人才“回流”问题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6): 89-95.

  11. 11. Liu, Y.T. (2017)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ilot Work.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4, 114-128.

  12. 12. 刘生龙, 周绍杰. 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非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1): 27-36.

  13. 13. 李宁飞.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J]. 吉林农业: 上半月, 2017(15): 10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