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08 ( 2020 ), Article ID: 37268 , 5 pages
10.12677/ASS.2020.98168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Students’ Weariness Behavi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ujing Guan, Wei Zhang, Cuncun Han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Aug. 4th, 2020; accepted: Aug. 19th, 2020; published: Aug. 26th,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ntering a new era, it is a key issue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cultivated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weariness behavior is a big problem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seriousl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learning weari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behavioral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causes,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trong learning moti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School Weariness, Psychology, Countermeasures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 管理对策研究

管玉静,张伟,韩存存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20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6日

摘 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较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但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严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中职学校学生产生的厌学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其原因制定相应的行为管理对策,综合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心理学,对策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关口对于人才的质量也应牢牢把控。而厌学是阻碍学生学习技能以及知识的一大问题,这在教育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厌学现象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纵观国内外,无论是美国学生的“逃避”、“辍学”还是日本学校学生的“学习放弃”等都是不同角度的学生厌学行为,均对学生产生了较为致命的影响 [1]。这也反映厌学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中职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厌学行为,并对其提供可操作性的管理对策,以降低这一特殊群体的厌学行为,提高学习积极性。

2.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表现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层次大约在15~18岁之间,是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特殊群体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其认知、行为、心理存在较大的不足,心智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对于某些事物的理解、认知是存在偏差的,这也是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厌学行为的关键要素。

以“中职生”或“厌学”或“行为表现”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共检索出文章175篇,通过筛出作者名为空白以及编辑部发布的通知等非文献条目6篇,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69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较多的学者对中职生的厌学行为表现做了详细的描述。杨金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中职生厌学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将厌学行为表现归纳为从丧失学习兴趣开始,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的行为过程;刘国强学者认为中职生的厌学行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持有冷漠、甚至逃避的行为;傅安球等学者认为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厌恶、痛苦,进而导致逃学、旷课等不良行为;钱平学者将中职生厌学行为的表现归纳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进教室犯困、经常不完成作业、经常迟到早退、考试不及格等行为。

通过学者们的分析归纳可以发现,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没有较大的兴趣”以及“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这两个方面上 [2],这也是中职学校学生产生厌学行为最为开始的表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厌学行为首先是本身对学习没有较大的兴趣,进而感到课堂的枯燥,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不好,最终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例如: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

3. 心理学角度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

3.1. 自我归因存在错误

归因是个体对他人或者是自身的行为进行分析时,推论出产生这些行为内在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认为“归因有积极、消极之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保持良好的、让他人羡慕的形象,因而在有成功案例出现时,人们往往将其归纳为自身的能力;而出现失败时,人们往往将其归为外在条件导致的”。对于学习来讲,对于同一份成绩较差的结果,有些同学将成绩较差的原因归因为试题的难度,有些同学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同一结果的不同归因是由于每个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造成的。而学生在学习中长期消极的归因,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畏惧、逃避的心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据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这些学生是存在自卑情绪的。而自卑是中职生不能正确归因的重要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不能正确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有较低的认知。对自己成绩差往往将其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智商低、不适合学习等自身原因,对自己一再的否认,从不在自己是否努力、试题难度等方面寻找原因。长此以往,中职生学习的动机不断被消磨,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2. 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所谓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即在个人的学习、生活或者交往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存在偏离社会共识,或者是在与这些共识中存在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现象,而且这些想法与观念会导致情绪上的障碍,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知识水平没有达到高中的要求,因而转入去中职学校。在学校里,由于身边环境以及人物的影响,自身对外界的判断还存在偏差,他们的价值观在外界的影响之下逐渐发生改变。有些学生渐渐认为,即使没有学历、没有知识,也可以足够养活自己,比如去餐厅当服务员、到工地搬砖等一些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相反,他们认为目前的学习投资并不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品;还有些学生认为无论你如何学习仍然是以中职生的身份毕业,在如今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与其他高学历的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倒不如打工锻炼,不仅可以学一门技艺,增加就业经验,同时还可以缓解家庭负担。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中职生偏离学习的轨道,进而产生厌学现象。

3.3. 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限制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个体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期待与事情 [3]。中职学生年龄大约十五六岁,恰好处于青春期后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的心理变化是最为强烈和反复的,容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在这一阶段,他们不能很好的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将来的较好的划分清晰,也就是同一性危机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中职生时常思考、憧憬、想象,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也时常感到焦虑、无聊、没意思。在这两种极端情绪的反应之下,心理情绪处于不安稳阶段。假如此时在学习上处理的不顺心,或者是课业上的压力出现,他们的情绪濒临崩溃,就比较容易形成厌学情绪,这种潜在的情绪在导火索的牵引之下,一发不可收拾。

3.4. 期望值存在误差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做事的动机,取决于个体对于该事情可以取得成功的估计,以及对于成功所带来价值的估计”,而期望理论也强调对于行动结果的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成功的可能性 [4]。在学习中,学生长期处于教师较高的期望里,致使学生感到在学习中遭遇挫折,并一蹶不振。可见,教师适当的期望、适中难度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历的学生来讲,在学习方面相比较差。但是他们仍然想要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而家长、教师对其期望值太高,中职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不能很好的让家长和教师满意,反而受到一定的批评和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认可、体会不到快乐,自然会产生放弃学习、厌恶学习的心理。

4.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管理对策

4.1. 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归因

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因而在归因过程中较多的学生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智商低等方面,而不是不够努力造成的。找到这一关键点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是可以自己来控制和学习的,这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5]。对于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以此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将成绩提高的;对于较差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帮其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其明白成绩的失利是由于不够努力造成的,而不能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否则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个体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客观分析学生学习成绩,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4.2.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职学生产生厌学行为较多来自于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承担责任、待人接物存在畏缩情绪。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可以在日常的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对于意志的磨练,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让学生可以坚强的面对挫折,不抛弃不放弃。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教师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轻松舒适的环境,平等的交流沟通也是缓解中职生厌学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正确心理方法的指导,对于中职生的行为可对症下药,不会由于生硬的教育使其加重厌学行为。以帮助中职生克服厌学行为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指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正确认知自身价值以及学业前途。

4.3. 适当增加沟通交流

对于自我同一性存在限制而产生厌学行为的学生来说,家长和教师适当、平等的沟通,使其产生共鸣是解决厌学行为较好的办法。对于这一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讲,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是这一阶段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憧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将来的发展,如果来源于学生自身积极的思考可以较好的解决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学生对自我认知深化,可以清楚的认识与外在环境的融合,在对待事情的方式方法上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处理好这些问题。此时,沟通交流尤为重要。因而,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可采取该办法对其进行两个个体之间公平、敞开心扉、深入的交流。当然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将心比心,尊重并理解孩子现在所面临的苦恼和困境,致力于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同时千万不要以长辈的口气进行说教,否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容易适得其反,产生负面影响。以自身面对困境为切入点,进行自由的引导,让学生也清楚地知道即使是成年人的世界也会面对这样的困扰,但永远积极向阳,永远心怀感恩是值得学习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

4.4.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6]。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日常的观察了解中职生学习的兴趣与特点,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在适中难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自身表现的机会,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放异彩,充满自信。对于能力较强的中职生可以使其扬长避短,加强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于能力稍弱的中职生可以采取较低起点,放慢教学,强化基础的方法使其体验学习的乐趣。另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宜过高,对孩子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在日常的鼓励中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在不断信心积累并增长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

5. 结论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为一体的全能型人才。但学生厌学行为的出现是中等职业教育保质保量提供技能人才的阻碍,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学生厌学行为。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存在厌学行为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但学生厌学行为的出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学生产生厌学行为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而,这就要求为较好的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应该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协同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学校持续发展。

文章引用

管玉静,张 伟,韩存存.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Students’ Weariness Behavi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09(08): 1202-120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8168

参考文献

  1. 1. 龚燕, 王宝玺. 学生厌学现象的归因——基于学习观的视角[J]. 教育探索, 2016(3): 52-55.

  2. 2. 钱平. 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 11-13.

  3. 3. 郭金山, 车文博.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 心理科学, 2004(5): 1266-1267+1250.

  4. 4. 卢师承. 中职校学生期望管理策略探索[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3): 99-100.

  5. 5. 张文杰.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激发中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4): 127.

  6. 6. 李松, 冉光明, 张琪, 胡天强. 中国背景下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元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6): 759-7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