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1733 , 6 pages
10.12677/ASS.2021.104127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张跃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21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2日

摘要

20世纪末,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分担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成为热点之一。但养老机构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学科,在优化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有其优势,诸多学者都对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社工介入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面临的困境及具体的介入路径等。但相关文献存在研究质量较低、研究对象有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不够广泛的问题,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机构养老,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Institutional Care for the Aged

Yue Zha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Mar. 13th, 2021; accepted: Apr. 15th, 2021; published: Apr. 22nd, 2021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a has offici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In order to share the social pressure brought by aging,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s to vigorously develop institutional pension service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of social services, social work has its advantages in optimizing institutional pension services. Many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 in institutional pension services,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main service objects and service contents, difficulties faced by social work and specific intervention path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related literature, such as low research quality, limited research objects and not extensiv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by researchers.

Keywords:Social Work, Institutional Pension, Literature Review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何为老龄化社会?一般来说,国际通用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数量约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7.9%,2019年末60周岁以上人口比2018年末增加了约439万人,养老形式日益严峻。

针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趋势及老龄化背景下社会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国家提出以家庭和社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战略方针,切实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首选,但日益增长的家庭压力与逐渐完善的养老政策使得人们开始接受机构养老这一特殊的社会养老模式。然而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尚未成熟,其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都有待改善。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助人工作,面对棘手的养老问题,也应当积极参与,在其中发挥学术优势和专业智慧。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第19条提到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整合现有研究各类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或局限,尝试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和意见参考。

2. 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2021年2月24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机构养老”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自1989年起到笔者检索之日出现“机构养老”字样与“机构养老”相关的文献共有9816篇;以“社会工作” + “机构养老”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830篇相关文献,以“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范围缩小到了142篇,逐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个人观点、重复文献、专家意见及评论等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后,最终选择了92篇。

通过利用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可以发现在2000年之后,我国学者关于“机构养老”的研究开始急剧增加。通过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笔者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转发了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 19号),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发展迅速,“机构养老”这个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05民政部年发布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意见中阐述了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重要意义,从政策制定、资金筹集、权益维护三方面对社会办福利机构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使“机构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真正落地生根。由此可以发现,“机构养老”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使学者们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关注度逐渐提高。

社会工作领域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一环,对“机构养老”这一项目也非常感兴趣。从政策颁布开始,学界就开始着手社工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性研究,这一趋势在2008年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从总体而言,学术论文较多,学术期刊和会议类文献较少。

3.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

3.1.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机构养老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来自于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加,子女因为工作等原因很难长期照顾父母;另一方面,机构养老对于失去部分自理能力、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尤其重要,机构中的无障碍设施、护工专业护理等都是家庭养老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相关论文都有提及社工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中6篇文献对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展开了具体陈述。

刘云(2013)等学者指出由于缺失部分身体机能,高龄和失能老人难以适应机构养老,需求的服务也更加多样性与个体性;不同于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还需要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处理与子女、室友、护理人员等多方人际关系 [1]。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困扰着目标老人群体及其护理机构,但也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机会。莫光辉(2016)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之所以可以介入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2],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宗旨为指导,以综合性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运用专业性的助人技巧,为老年群体提供全面贴心的专业服务。除了专业优势,政策制度的支持也为社工介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工队伍的人才培养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老年社会工作领域提供了一批数量充足、素质过关的专业人才 [3]。因此,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研究

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把社工介入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定义为机构老年人,包括失智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单从文章标题来看,只有12篇左右的文献将养老护理员同样也当作社工服务对象。

首先是研究数量最多的机构老年群体。这些老年群体根据年龄因素,可分为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根据行动能力,可分为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根据智能减退情况,可分为半失智老人和完全失智老人。孙文华(2013)结合“低龄老龄化”的形势,以低龄老人为主,提出低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较低 [4]。高龄老人作为机构养老的主要群体,其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容易滋生孤独感、无力感和被抛弃感,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的抚慰 [5]。失能与失智老人是老年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人群,他们的困境与需求比一般老人更为复杂,王玉鑫(2016)指出失能老人在机构养老的过程中,除了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问题,最关键的身体康复也很难满足,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 [6]。

其次,也有部分学者将目光转向了养老护理员这一直接照顾老人的职业群体,对护理员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认同和心理压力两方面。尉馨美(201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两家养老院的护理员普遍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低,希望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 [7]。与此同时,护理员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小觑,繁重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使之变得情绪焦虑、精神懈怠,进而影响护理的服务效果 [8]。如何帮助这些护理员提高职业认同感、缓解心理压力,是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之一,社会工作者应该也很有必要将养老护理员列为服务对象,间接促进机构养老服务的优化和升级。

3.3.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服务内容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中去,服务内容会依据入住时间发生变化。对于新入住机构的老人,部分老人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赵玲玲(2017)认为这时期的服务内容应当围绕调试情绪、重建支持网络、挖掘内在潜力这三方面 [9]。当老人长期入住到将要去世的时候,梁娟娟(2018)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这些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包括人生历程回顾、生命教育、灵性关怀等六种服务 [10]。

除此之外,服务内容也可以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而制定。针对患有机体疾病的老人,郭二帅(2015)认为社工可以协助机构组织关于身体健康、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满足老人健康养老的需要。 [11] 针对心理、精神面临困扰的老人,项丽萍(2014)认为社工应当及时进行个案辅导,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和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2]。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文化、健康等方面都有迫切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应当对症下药,为每位老人提供合适的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

3.4.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困境研究

近十几年来,社会工作一直在为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做努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困境干扰。其中主要分为伦理困境与工作困境。

王欣(2020)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机构养老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伦理困境分为四类,价值抉择冲突引发的困境、需求冲突引发的困境、角色及责任冲突引发的困境、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水平引发的困境 [13]。这些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也比较多样化,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差异、养老机构需求与服务对象需求的冲突等等。

与伦理困境不同,工作困境的产生与不同主体间的价值观差异联系不大,更多是由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所导致的。刘余强(2017)以成都市A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指出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遇到了六大类工作困境:工作安排以资金导向为主、收入较低、专业服务难开展、职业晋升困难、职业期待落差大以及社会认知度较低 [14]。

上述的两种困境,是客观存在着的。一方面源于国内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道路、服务模式都在摸索当中,社会工作本土化也在实践阶段;另一方面,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各地发展不一,城乡之间差距大,社会工作者的就业效果很大程度受社会工作机构运行管理的影响。

3.5.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路径研究

社会养老机构作为独立性质的组织,自身的运行和管理大多是由筹办者负责的,而社会工作者隶属于社会工作机构,社工想要进入养老机构,为老人、护理员等相关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就离不开科学的介入方法。纵观相关的各类文献,很多学者都对介入路径有自己的理解与做法,部分文献还对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的角色做了细致的划分。

李飞虎(2015)以在万州E福利院的实习经历为引,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路径可分为间接介入和直接介入,其中间接介入主要通过链接资源、担任沟通桥梁来实现,直接介入则是利用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服务机构老年人,包括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参与等 [15]。李飞虎是以城市某养老机构为例,周桂英等(2014)则是从湖南农村敬老院出发,虽然二者研究的机构有城乡之分,但后者也认为可以从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入手 [16],为社工介入提供多样性的方案参考。

对于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扮演的角色,陈娜(2018)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担任活动组织者、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需要社会工作者依据个别化原则开展适合不同老人的活动,帮助老人们在社会交往、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增能,从老人的需求出发,链接社区、家庭资源,做好相关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7]。栾文敬(2014)则根据老人不同入住阶段,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做出了更细致的补充,提出社会工作者还应扮演好营销者、咨询者、研究者、评估者等十种不同角色 [18]。这些角色的区分不仅表明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和多功能性,更是在提醒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责之重,需要社会工作者投入精力与时间,不断提升自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

4. 研究成果述评及展望

综上可知,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数量充足,内容详实。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进行了研究,包括: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其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在介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多种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其中的路径建议等。虽然取得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成果,但仍然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研究质量较低,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观点对策早已老生常谈,尤其是服务内容的设计,局限于服务老人的健康方面,很少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联动,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第二,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大多集中在机构老人身上,对养老护理员、机构管理者等与养老质量相关的工作人员关注较少,上升到养老机构、社工机构层面的研究则更少;第三,研究方法不够广泛,大多以质性研究为主,缺乏数据量表等客观资料的支持,同时部分论述较为浅显,一般性理论升华不足,缺乏系统性理论的支持。

因此,未来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空间巨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丰富研究内容

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在它的内容。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相关研究应当针对实践方法、服务技巧等展开详实细致的描述,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资料参考。研究者可以从自身实践经历入手,对自身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习得的经验、由此引发的思考用学术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基于社会调查、文献资料,关注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的养老机构,总结它们的发展逻辑、运营模式,为机构发展助力。

4.2. 拓展研究角度

目前,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老人个体,对养老机构的其他对象、机构养老的地区差异性、机构养老的发展性研究都比较欠缺。因此,针对养老机构中与老年服务有关的其他对象,应当给予关注,了解他们的工作境遇,提出改良方案,间接优化老年服务质量;对于发展水平不一的地区,尤其是城乡养老机构,更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当地现实经验,提出适合本地的机构发展战略,更进一步便是提出适合区域、全国的工作模式;如何推动养老机构自身完善、不同机构之间协同发展是未来最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应当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机构未来发展趋势入手,或针对某类老年群体,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

4.3. 优化研究方法

研究者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首先,面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应选取合适且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选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城乡养老机构之间差异性和相似点,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年人接受服务前后的心理、身体指标进行资料收集,用可视化的数据和翔实的文字材料验证社工介入的效力。其次,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应当善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国内机构养老服务改革提供模式参考。例如,美国针对养老机构失智老人家属,研发了慢性悲伤管理干预项目 [19],给家属普及痴呆症的医学知识,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日本的多元化养老模式,针对不同类型老人的不同需求,日本都会开设相应的机构予以支持,如康复保健机构、静养关怀、日间托管服务等 [20]。

机构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失能与失智老人,专业的护理人员、便利的机构设施都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并在其中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服务质量,这个问题将长期存在,需要学者们的创新研究和社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文章引用

张 跃.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Institutional Care for the Aged[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4): 950-95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4127

参考文献

  1. 1. 刘云. 浅析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机构养老[J]. 学理论, 2013(19): 125-126.

  2. 2. 莫光辉, 谢祈星.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化养老的策略探讨[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10): 8-13.

  3. 3. 刘永红.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1): 163-164.

  4. 4. 孙文华, 陈建国. “低龄老龄化”形势下“以老养老”的机构养老发展模式——针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1): 112-118.

  5. 5. 王翠. 高龄老人孤独感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6. 6. 王玉鑫. 人本治疗模式介入半失能老人适应机构养老的实务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6.

  7. 7. 尉馨美. 养老机构护理员的职业认同与职业需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8. 8. 周晶晶.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院护理员工作压力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9.

  9. 9. 赵玲玲, 温谋富. 养老机构新入住老人适应困难社会工作介入的行动研究——以吉安市J社会福利中心为例[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2): 47-50.

  10. 10. 梁娟娟.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探讨——以广州G养老院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20): 25-27.

  11. 11. 郭二帅. 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养老机构服务专业化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15.

  12. 12. 项丽萍. 社会工作视角下机构养老服务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义乌市怡乐新村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6): 154-156.

  13. 13. 王欣. 机构养老实践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 改革与开放, 2020(Z2): 64-67.

  14. 14. 刘余强. 民办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工作困境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华大学, 2017.

  15. 15. 李飞虎, 邬红霞.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路径探究——以万州E福利院为例[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5(2): 9-13.

  16. 16. 周桂英, 杨娟, 童翎, 刘风.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机构养老的空间及路径——基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实证调查[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11-15+90.

  17. 17. 陈娜, 袁妮. 增能视阈下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2): 482-485.

  18. 18. 栾文敬, 李响.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角色分析[J]. 社会工作, 2014(5): 110-117+155.

  19. 19. 靳沛琳, 赵明利, 韩梦丹, 王孟妮. 国外痴呆老年人迁居养老机构后家属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 38(1): 65-67.

  20. 20. 孙建萍, 周雪, 杨支兰, 申华平. 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7): 1264-126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