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889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9676
理解儿童:以儿童QQ群网络表达为中心的考察
姜瑞1,张晨旭2
1韩国汉阳大学国际大学院,韩国 首尔
2香港教育大学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香港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6日

摘要
在当代,儿童网络表达呈现出了“成人化表达突破年龄藩篱、大量运用网络新词新语、主题多元化、身份建构的多策略性以及期待倾听与被倾听”等典型的特征。这些结论对于丰富公众对于儿童网络表达的理解,进而理解“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类生命过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儿童,网络表达,儿童社会化,媒介使用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 Study Centered on Children’s QQ Group Network Expression
Rui Jiang1, Chenxu Zhang2
1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Hanyang University, Seoul, Korea
2Faculty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ong Kong, China
Received: Jul. 26th, 2023; accepted: Aug. 30th, 2023; published: Sep. 6th, 2023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ldren’s online expression show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dult expression breaks through the age barrier, uses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and phrases on the Internet, diversified themes, multi-strateg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expects to listen and be listened to”. These conclus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enriching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online expression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special human life process of “children”.
Keywords:Children, Online Expressi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Access to Media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儿童这一概念,和具体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相关联。儿童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儿童期是其汲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特殊时期。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应用愈加广泛。儿童,作为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也被裹挟其中。可以说,儿童与网络结缘,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心智逐渐成熟。儿童时期的心智发育成果,与其终身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也被冠名为“数字原住民” [1] 。得益于互联网络技术,数字原住民获得了开拓眼界、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和学习的机会。毫无疑问的,互联网深刻嵌入当代生活,儿童也藉由获得了特殊的表达机会、渠道和可能性。但是,基于儿童尚属有限的认知和自控能力,对于互联网的不正当使用也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表达,是互联网络的重要功用。儿童的网络表达是其情感传达的重要方式与路径。对儿童的互联网络的使用进行考察,亦可通过其网络表达来实现。他们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也是探究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过程。在儿童特有的叙事逻辑背后,隐藏着儿童网络交往的情绪基调和现实困惑。儿童的网络表达,是一扇了解儿童群体语言、思维发展特点的窗户。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网络用语的兴起带来的“文字失语”“表达贫瘠”等问题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关使用互联网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关系的讨论不一而足。大致看来,目前有关儿童网络表达的研究概况如下:
2.1. 强调保障儿童的表达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第1款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该条款意在强调,在进行与儿童利益相关的决策时,应当尊重儿童作为公民的权利,将儿童的意见纳入决策的参考体系。这一理念带给学界诸多启示。如倡导在我国的家事诉讼立法中确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建立多元的未成年人意见表达机制和法官与未成年人的庭外对话机制,听取家庭中未成年人的真实想法等 [2] 。此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空间规划应当首先保障儿童的最大参与度,呼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团体协助,赋予儿童话语权 [3] 。此外,针对特殊的儿童群体表达权利,学界也多有关注。这类研究多从特殊儿童群体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出发,侧重分析其现状,并考察其发展趋势。
2.2. 注重持续教育的可能性与发展性
儿童教育领域较为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其中,许多研究将“表达”的顺畅与否看作是衡量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表达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亦是实现路径。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如营造有助于儿童表达的制度环境、开展对话式教学、重构民主的师生关系等。此外,还有不少研究通过分析儿童表达的特点,获得提升教育质量的启发。有关国产儿童绘本的研究中,就有研究者列举了具体的例子:儿童经常出于游戏的心理进入阅读,甚至会模仿其中角色的表达方式。据此,提出国产绘本要避免盲目添加传统元素,应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使绘本贴近现代儿童的生活等 [4] 。
2.3. 注重“理解”的元起点
无疑的,受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经验等多要素的影响,儿童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呈现出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当前以“儿童表达”“儿童网络表达”为主题的文献中,大部分会在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探析儿童表达的特点、表现和成因等。亦即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儿童表达,理解儿童成长。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具有思辨性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解释儿童的语言习得和表达习惯 [5] 。在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语言学习和表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在一项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结构访谈法考察了90名小学生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在一至三年级,儿童对于情绪表达的理解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因此在三到五年级阶段会有相对固定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有研究从儿童语义习得与认知发展关系入手,探寻儿童表达与认知发展的规律 [6] 。
2.4. 文献述评
丰富且多元的既有研究,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乃至法学的观察,给本文以极大的启发,也给本文以研究的勇气。但是回顾这些研究,有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第一,儿童视角的缺失。既有研究视角多元,关注的主题也较为丰富。综合来看,既有研究常常反映出忽视儿童体认和知识的问题,这一问题源自于研究中儿童视角的缺失。
第二,儿童群体经验的缺乏。既有研究有许多关注到儿童这一群体的表达权利与权力等议题,却缺乏对儿童群体内部交流与交际的考量,缺乏对儿童群体网络表达中体现出的儿童群体经验的缺失。
考虑到既有研究的缺失,本研究注重对儿童视角的引入,也更为注重对儿童群体网络表达特征的考察,以弥补既有研究的缺失,丰富公众对儿童网络表达的理解。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观察法,创建全新的QQ账号(自己设置的基本背景资料:性别女,年龄12岁),通过“扩列匹配”添加小学生账号,同时先后加入28个小学生群聊,在群内观察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期间,基于“理解”这一起点,致力梳理小学生网络表达的习惯,考察其成因。此外,辅以案例分析法,选择部分典型群聊内容,探寻其规律,更好地理解儿童的网络表达行为。
出于伦理的考虑,本文不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作为一名非参与性的观察者,不在群聊中发言,不主动开启群聊话题,不干涉群聊内容,避免个人行为影响研究群体的发展轨迹,破坏他们真实的相处模式,研究全程坚持不干涉、不打扰、不诱导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 有成员通过群聊发出好友申请时:观察者不予理会,好友申请的验证消息过期后,好友申请就会失效。避免出现一对一的聊天,让对方产生心理依赖和聊天习惯;
2) 有成员在群聊中提及研究者时:选择自动忽略消息,防止加入他们的会话后对其聊天产生影响;
3) 有成员通过群聊对研究者发起临时会话时(即不用添加好友也能进行聊天):忽略此类消息,仅观察群聊中成员的表现;
4) 对研究伦理的探讨不该只停留在道德上的认识,而要在具体操作上落实伦理原则。
4. 研究结论
4.1. 成人化表达突破年龄藩篱: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成人化表达是儿童成人化在语言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突破了他们年龄的界限,呈现出与成人相似的特征。观察发现,儿童的网络表达在方式上呈现出高度成人化的色彩。其一,在讨论的议题上丰富且多元,远远超出儿童的现实生活。比如根据网络流传的恋爱故事,儿童会模仿成人对其进行讨论,再如所谓“人情世故”,儿童也会煞有介事地慨叹。此外包括人生感悟、经历等方面,也是儿童群体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其二,在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上,多采用成人语言,努力突破儿童的年龄藩篱。其三,在处理网络交流的矛盾时,儿童也呈现出成人难以理解的“成熟”“果断”。
儿童网络表达的议题范围、表达方式以及对于矛盾的处理方式等方面,似乎都超出了公众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理解。之所以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应与儿童对于成人生活的观察有关。此外,传播技术的快速进步,儿童使用媒介和参与传播的门槛降低,这也给儿童观察和模仿成人表达提供了契机。同时,公共传播快速发展,网络世界里信息高度融合,快速传播,相较之前,儿童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超越他们年龄段的成人化信息。在网络表达这一问题上,儿童群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成人化。虽然在议题的选择、方式的取用以及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但他们还是会在模仿中学习,构建其表达的成人色彩。
4.2. 大量运用网络新词新语: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按照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语言系统规则的制定和使用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作为一种权利,制定和使用语言系统体现的是儿童在私人或公众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的权利和权力的语言应该是在这一特定群体内被认可的,也是无差别的,至少是无太大差别的;作为权力,它体现的是儿童群体或个体依据自己特点制定和使用语言系统,并被其他群体成员所接受的能力。
网络的普及,使公众有机会在重塑、修改这一规则。得益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儿童在网络表达中也愈加频繁和老道地使用网络新词新语。大致揣测,使用网络新词新语,对于儿童通过网络表达以型塑自身形象方面,至少有以下功用:第一,求新。掌握和使用新语意味着其更加靠近媒介技术,具有更多知识,甚至更多的能力或力量。第二,求异。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未被社会规训的儿童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以来“求异”来获得所谓的身份感。这种求异有些是为自己贴上时尚的标签,更多地则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来争取群体或他者的认同与崇拜。与之类似的,还有在成人看来不正常、不科学的缩写,如拼音缩略和外文缩写等。比如“dddd”“hd”“sy”分别对应“懂的都懂”“好的”“see you”。较为有趣的是,这类缩写,尤其是新出现的缩略词,虽没有遵循正常的汉字使用规范,但可能会很快成为某个群体的共识,使用者也藉由此获得群体内成员的认同。这一情况可以被理解为,儿童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建构自己的群内语言规则,以凸显群内成员的同一性。
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儿童的网络表达呈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既以个性化的表达型塑自身,又以追求群内认同;既以群体的个性表达努力建构群体形象,又进行革新性的“创造”凸显儿童群体与成人世界的差别;既以努力,亦是抗争。
4.3. 儿童网络表达的主题多元化:围绕儿童生活,拓展至其他
相交网络表达,儿童所经历的现实生活无疑是更为丰富和宽广的。从表达主题上看,儿童的网络表达是非常多元的。儿童藉由网络表达承载对建立和发展线上线下社交关系的意愿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交流空间,提供了轻易建立社交关系的平台。儿童对于将网络社交延展至线下真实生活的期待和渴望,是明显的,也是迫切的。本文观察的28个小学生QQ群聊内,均多次出现“扩列”“扩+”“扩列交友dd”“互关”等渴望交友的信号。当群内有新成员加入时,群聊内容多围绕新成员的性别、年龄、样貌等个人信息展开,群内成员也会表现出对此类信息热切的关注。此外,群内成员还会转载自己在第三方平台(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请求互相关注。
下面选取自QQ群聊“学生党对线讨论组21”的一段聊天记录:
网友A:cpdd
网友B:臭宝+
网友C:cpdd
网友B:不主动还犹豫呢?
网友D:你主动,我们就有故事
网友E:cpdd
网友E:找闺蜜
网友F:连麦聊天加
网友G:唠嗑dd
网友H:扩列 + 处Q友 + 闲聊 + 互赞 + 暖说 + 全部 + 我已频繁求主动[爱心]
这段聊天记录较为典型地展示了儿童期待在网络世界建立社交关系的意愿。网络为儿童交往提供了隐形的渠道,为其表达提供安全感。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互动,这样充满了未知的新鲜活动、交流空间和交流方式吸引着儿童,也让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感、满足感,越是如此他们就越倾向于网络交流,甚至产生依赖。
4.4. 身份建构的多策略性:真实与虚幻的交集
网络身份建构,指网络聊天者在网络表达时使用方法和技巧,塑造自己的身份特征,并有意让其他网络聊天者知悉自己构建起来的身份。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和网络聊天参与者的好奇心,让身份信息成为网络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小学生会利用个性化的网名来展示自己的特点。网名能够直观展现聊天者的身份,因此,网名的选择能体现聊天者想要树立的形象及想要强调的个人状态。以在“小学生文案馆”QQ群聊中观察到的网名为例,千与(已有闺)、千寻(已有闺)、婧怡(努力中)、皮皮子(开学所迫)、顾安辰要cp等网名比较明显地展示了个人情感状况和生活状态。对方在爱你、湖北第一深情、海王、战争研究学博士,可能是使用者想通过别具一格的网名来吸引别人的目光;七个奶香土豆、夏野了、giegie,使用者通过采用当下流行的用语和饭圈用语,一方面表明自己作为追星族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显示自己跟随潮流。可见,借用网名进行印象管理是小学生表达自己身份的一个重要策略。
其次,通过询问他人的个人信息来侧面展示自己的身份。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网友的性别、年龄等身份信息并不会公开。在虚拟空间的交流中,网络聊天的参与者彼此陌生,在对话中互相试探,最想打探的身份信息就是聊友的性别和年龄。在对“小学生天团”QQ群聊的观察中发现,群内成员经常问出的问题确实是:“你们都多大?”“你是男初中生吗?”此外,还会涉及到其他信息,比如“你们都是哪里人?”“你们都打游戏吗?”。
在现实交往中,成年人出于礼貌,一般较少直接询问对方的个人信息。在儿童的网络聊天中,直接询问性别和年龄却是司空见惯的常规操作,也成为聊友继续交流的基本前提和默认规则。小学生群体往往在与他人进行性别和年龄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表明自己的身份信息。下面这段选取自“学生党对线讨论组”QQ群聊中某位网友向我发起对话的聊天记录。聊天记录较为清楚表明了谈话者对年龄信息的关注,以及在讯问中展示自己的身份。
网友A:备注XXX你是男孩女孩呀
我:你好
网友A:我刚刚开始扩列
网友A:我16你呢
网络表达的言语交际中,生理与外貌是不被直观呈现的。恰是如此,要想树立形象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聊友对彼此的看法依赖于网络聊天者展现出来的内容。在被观察的28个群聊内,小学生会通过“曝照”的形式进行社交,在他们发布的照片和视频中,绝大多数图像和影像利用了手机美颜功能和视频特效功能,外貌特征不完全真实地呈现在群聊中。其中,还出现过群聊成员利用抠图等图片处理手段,把自己的照片与健身房的图片进行合成,欲意营造出自己某一特定良好爱好的形象等。由于在网络聊天中可以借助图片处理软件、声音处理工具等任意建构长相、身高等生理特征,聊天者能轻松塑造特定的形象,并用这个形象在网络世界生存。
4.5. 倾诉成长困惑:期待倾听与被倾听
无疑的,无论成年与否,情感宣泄都是调整心理时的重要手段。
在网络交往中,经常会看到小学生吐槽假期作业多、和父母沟通有阻碍、与朋友交往有困惑等。这类问题时常并不会得到许多回答,更不用谈科学的引导,甚至完全没有回应。但通过观察发现,诸如“说出来,已经好多了”的表述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对于儿童,在打下那些所谓“吐槽”文字的过程,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心理压力。藉由即时通讯工具建构的互动空间,加上此类工具本身提供的匿名设置等技术,儿童获得了倾诉内心烦恼的空间与可能。此外,与同龄人的交往,共通的话语空间,大致相似或接近的年龄、文化水平与等,也赋予了儿童更多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这些平等交流的机会,在很多时候赋予了儿童以家庭和校园关系之外的心理支持,这对于儿童纾解心绪、消解负面情绪有着极大的功用和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随着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个体会经历“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过程 [7] 。儿童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表现之一是在心理上与父母保持距离,向往独立、自主、自由。发展家庭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就是儿童憧憬“独立”做出的尝试。
通过观察和分析,本文发现,网络社交平台为社会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也让儿童可以轻易同时维护多段虚拟的网上“人际关系”。其网络表达也呈现出了成人化表达突破年龄藩篱、大量运用网络新词新语、主题多元化、身份建构的多策略性以及期待倾听与被倾听等典型的特征。这些结论对于丰富公众对于儿童网络表达的理解,进而理解儿童这一特殊的生命过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5.2. 讨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期待其他研究者采用合适、合理和科学的方式予以补充。
第一,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针对儿童的网络表达进行考察,必须注重对其特定的年龄身份有所考量。这给研究的科学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次,儿童网络表达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本文仅采用了审读、梳理和归纳的方式进行考察,未采用较为高级的质化分析软件,也没有通过编码等技术形式对儿童表达的具体文本进行考察。
第二,研究议题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出于搜集材料更加方便的考虑,本研究对儿童QQ群的网络表达进行考察。在实际上,适用于儿童网络社交和表达的工具日新月异,门槛也愈来愈低,如儿童手表、儿童手机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儿童的网络表达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因而后续的研究者在获取材料较为便利的情况下,或是进一步设计研究的方案,可以更为全面地搜集儿童网络表达的文本,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议题的深度与广度。
6. 结语
儿童是国家与人类的希望,是未来的主宰。因此,研究儿童的网络表达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任何以“人”为对象的研究都必须在研究伦理的框架之内进行。在国际上,研究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受益与公平。儿童是特殊的研究对象,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在儿童研究中更应关注到伦理问题。在尊重和秉持科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加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我们可以合理期待后续研究者更为优秀的成果。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科研训练项目驱动的《新闻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XJG-20-18-15)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姜 瑞,张晨旭. 理解儿童:以儿童QQ群网络表达为中心的考察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 Study Centered on Children’s QQ Group Network Express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4961-496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76
参考文献
- 1. 邓敏杰, 张一春, 李艺. 试论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哲学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9): 26-33.
- 2. 陈爱武. 家事诉讼与儿童利益保护[J]. 北方法学, 2016, 10(6): 126-139.
- 3. M. 欧伯雷瑟-芬柯, 吴玮琼. 活动场地: 城市——设计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J]. 中国园林, 2008(9): 49-55.
- 4. 胡衬春. 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看国产幼儿绘本创作[J]. 中国出版, 2013(6): 49-52.
- 5. 刘长城, 张向东.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1): 45-46.
- 6. 侯瑞鹤, 俞国良.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 心理科学, 2006(1): 18-21.
- 7. 雷雳, 郭菲. 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与其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8(9): 1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