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5909 , 5 pages
10.12677/ML.2021.95171

“V + 好”与“VV + 好”动补结构中 动词的异同

夏凡凡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1日

摘要

“V + A”动补式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结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与“V + A”动补式结构相比,还有一种特殊的动补式结构——“VV + A”结构,这种结构在南方方言中较为常见。本文选取“V + A”和“VV + A”两种结构中的典型形式——“V + 好”和“VV + 好”1来做比较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角度对汉语“V + 好”和“VV + 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能进入“V + 好”和“VV + 好”两种结构的动词的异同,并比较两种结构表达语义的区别。

关键词

动补式,V + 好,VV + 好,动词准入,象似性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Verbs in “V + Hao” and “VV + Hao”

Fanfan Xia

Colleg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22nd, 2021; accepted: Oct. 11th, 2021; published: Oct. 21st, 2021

ABSTRACT

“V + A” dynamic complement is a common language structure,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Compared with “V + A” dynamic complement structure, there is a special dynamic complement structure—“VV + A” structure,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southern fang dialect. In this paper, typical forms of “V + A” and “VV + A” structures—“V + good” and “VV + good” are selecte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coni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V + hao” and “VV + hao” structures,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verbs that can enter the two structures, and compares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Keywords:Dynamic Complement, V + Hao, VV + Hao, Verb Admittance, Iconici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V + A”动补式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结构,即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形容词补语的结构。这种结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如“吃好”“站直”“玩累”“看清”等。与“V + A”动补式结构相比,还有一种特殊的动补式结构——“VV + A”结构,即一个重叠动词加上一个形容词补语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南方方言中较为常见,如“站站好”“吹吹干”“刷刷白”等。本文选取“V + A”和“VV + A”两种结构中的典型形式——“V + 好”和“VV + 好”来做比较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角度对汉语“V + 好”和“VV + 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能进入“V + 好”和“VV + 好”两种结构的动词的异同,并比较两种结构表达语义的区别。

2. “V + 好”与“VV + 好”的构件

2.1. “V + 好”与“VV + 好”结构中“好”的词性

在分析这两种结构中的动词前,我们先对“好”做一个说明。《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好”的义项有很多,“V + 好”结构中的“好”是形容词性,它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如“办好”“准备好”“想好”。“VV + 好”结构中的“好”也是形容词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名词性“好”虽能进入“VV + 好”,但构成的是动宾结构。本文不考虑名词性“好”的“VV + 好”动宾结构情况,只讨论形容词性“好”的“VV + 好”动补结构。

2.2. “V + 好”与“VV + 好”结构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理论之一(张敏,1997) [1]。“V + 好”与“VV + 好”结构中就存在着象似性原理。首先两种结构中均遵循了顺序象似性原则。作为典型的动补结构,“V + 好”与“VV + 好”结构中均体现动作首先发生,并经过了一定的过程,最后才达到“好”的状态。先有动作的实施,才有最终状态的实现。例如,“站好”和“站站好”,总是“站”的动作先发生,之后才能达到“好”的结果。

其次,除了顺序象似性原则外,“VV + 好”结构中还包含着数量象似性原则(李文浩,2008) [2]。“VV + 好”结构,采用动词重叠的形式,通过增加动词数量,来反映概念世界里动作的加强、延续或重复。

2.3. “V + 好”结构中的动词

在“V + 好”结构中,“好”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是对一种动作行为或这种动作行为的结果评价或结果描述,所以“V + 好”中的“V”表示的必须是一种动作行为,并且动作行为必须有持续的过程或者说有一定的持续性,即动作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开始、经过、结束等标志,具有[+自主]、[+完成]、[+持续性]的语义特征,例如:

① 文章既然写好了,就开始读吧。

② 踢好球需要过硬的本领。

③ 关好窗户再离开教室。

例①~③中的“写”“踢”“关”均为表示持续性的动作动词,其后加“好”,构成“V + 好”结构形式。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以上三个例子中的动词,恰恰代表了“V + 好”结构的三种不同的类别。

2.3.1. 具有动作“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明显的动作起点,终点以及一定的持续过程,通过使用补语“好”来突出强调“完成”整个行为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V + 好”结构中“V”涉及到的动词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例①中的“写”就属于这一种情况,“写”表示的动作行为本身可以持续,并且有一个“开始写–正在写–结束写并有了结果”的过程,其他动词如:“做”“说”“炒”“拆”“画”“装”等也可以如此使用。有些动词,如“等”“流”“奔跑”,虽是持续性的动词,但因为上述动词不具有“完成”的语义特征,其表示的动作不具有表达行为过程结束或事件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功能,所以它们不能加“好”构成“V + 好”结构。

2.3.2. 不具有动作“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是重合或几乎重合的,整个动作几乎不可持续,不存在或几乎没有持续的过程或阶段。但因为这一动作可以多次重复,多次重复的动作行为就构成了一个动作多次持续发生的过程,而多次发生的动作也就具有了持续性,此时焦点并不在一次性的动作行为,而在不断反复的动作过程的完结上,它们也可以看作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张晨阳,2020) [3]。例②中的“踢”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他动词如:“磕”“打”“射”“投”等也是如此。有些非持续的动作动词如“死”“来”等,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极短,动作开始点与结束点重合,其表示的动作不存在多次反复的情况,因此它不能多次重复进行而构成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搭配“好”构成“V + 好”结构。

2.3.3. 具有动作“持续性”和状态“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动词表示一个持续性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动作行为结束后造成的状态的持续,例③中的“关”即为这种情况。以上三个例子中的动词除了包含持续与完成的特征外,还具有主动的语义特征,表示的动作行为依靠主体有意识地控制,从而完成或取得结果。可见,“V + 好”中“V”具有动作、持续、完成和主动的语义特征,但也有非主动的情况,如:

④ 他似乎还没十分醒好。

⑤ 雪景真的很美,看起来心情都变好。

例④中的睡“醒”通常情况下是一个非自主动动作,不受主体的控制。但“醒”这个动作从“意识模糊的清醒”到“完全清醒”会有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醒”就是一个持续性动词,可以归入“V + 好”中动词的第三类情况,其加上“好”表示“醒”这一动作经过一定的过程,达到了“完全清醒”的状态。例⑤中“变”的结果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其可以朝着好和坏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变”多数情况也属于非自主动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影响“变”这一动作,使结果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变”可以搭配“好”,表示动作者经过了一系列努力,最终达到了“好”的状态。

2.3.4. 动词的感情色彩

“V + 好”中“好”作结果补语时,受到其语义特征的限制,大多情况与褒义的动词搭配,极少情况也可以与贬义、中性的动词搭配。例如:

⑥ 你是不是早就算计好了?

⑦ 我已经和李明联系好了。

总之,“V + 好”结构通常用于表达较为积极的动作行为或动作结果,并且这个动作行为或者动作结果符合动作执行者的意愿,所以多数情况适用于褒义动词;对于中性动词或者没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动词,也能用于“V + 好”结构,突出重点,通过行为人的积极努力,使事件朝着积极的、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好”的结果;一般情况下,贬义词不用在“V + 好”结构,但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某些贬义词从动作发出者角度来看也具有积极的含义,因此也可用于“V + 好”结构。

2.4. “VV + 好”结构的动词

“VV + 好”中的V是它的重叠形式,所以在讨论“VV + 好”中的V的使用条件时,要综合考虑动词重叠和动词后面加“好”的限制情况——动词重叠的条件(邓梦林,2020) [4]。动词重叠一般不用于公文、政策文件和科技报告等正式场合中,多见于口语或者文艺语言环境中,并且单音节动词重叠的现象多于双音节动词。

与“V + 好”中的“V”不同的是,“VV + 好”的“V”多是中性词,褒贬义的词语几乎不进入这个结构中。能够进入“VV + 好”结构的动词,主要有“擦、说、走、想”等动词,表示动作变化的自主动词,动作发出者具有主动性,例如:

⑧ 我原以为他肯定早已泪流满面,坚持道:“还是把眼泪擦擦好。”

⑨ 他军训时极为紧张,因此在进行齐步走时都要提前想想好。

⑩ 手机放放好,不用总是看手机。

⑪ 毛主席回到下车的地方,陪同的同志请他上车,他说:“走走好。”

例⑧~⑪中“擦擦”“想想”“放放”“走走”等动词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动词为中性词,本身都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存在明显的褒义或者贬义,因为褒义词经过重叠后本身有强调之意,再加上“好”便会冗余,而贬义词不能进入这个结构;第二个特点是动词为可自主支配且持续的动作动词,同时呈现出客观描述性,这些动作可以由主语直接发出且动作是可见、可视的。此外,这种形式能够构成祈使句,表示说话人的要求、建议、劝告等。

3. “V + 好”与“VV + 好”的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动词词性为中性时,动词既可用在“V + 好”,又可用在“VV + 好”结构中,那么同一个动词用在两种结构中会有什么不同呢?相对于“V + 好”,“VV + 好”让听话者感到更为客气,语气更和缓。它的语义特征表示为[+自主]、[+变化]、[−可控]、[−量增]。如以下几个例子:

⑫ 医生让你把病养养好再说。

⑬ 侬先把上海话学学好,再来做上海人的生意。

⑭ 自己的事情先管管好,再出来教育人家!

例⑫“养”是养病、例⑬“学”是学上海话,例⑭“管”是管事情,都可以用“去 + V自主”来验证,但这些动词一定程度上也依赖外在环境或条件,“养病”会受到自身身体状况的制约,“学上海话”和“管理事情”都依赖多种条件的实现,不是完全受动作发出者支配,它的语义特征表示为[+自主]、[+变化]、[−可控]、[−量增]。其实,不管动词是否可控,绝大多数的自主动作动词都能进入“VV + 好”中,这是因为补语“好”是高频形容词,能产性高,大部分动词重叠后都可跟“好”,如“做做好、吃吃好、养养好、整整好”。重叠的动词加上“好”表示一种动作的完成或达到完善,有妥善、满意之义。虽然有些动作动词不可控,但是也传达了说话者希望听话者能全力以赴达到完善的地步,语气更加委婉客气。“好”本身的完成、满意之义比较抽象,所以可以相互组配的动词比较广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V + 好”和“VV + 好”两个动补结构,在动词范围上有一定的异同之处。“VV + 好”结构中的动词是可自主支配且持续的动作动词,同时也呈现出客观描述性,用于未然情况。“V + 好”结构的动词适用范围大于“VV + 好”结构。当动词词性为中性时,它在两个结构中都可以使用,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稍有不同的是“V + 好”更偏向于命令式,而“VV + 好”让听话者感到更为客气,语气更和缓。

4. 结语

“VV + 好”不是“VV”和“好”在形式和意义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现代汉语中“V + 好”的简单重复。它不仅遵循顺序象似性原则,而且包含着数量象似性原则。“V + 好”结构的动词适用范围大于“VV + 好”结构。在语义特征上,“V + 好”具有[+自主]、[+完成]、[+持续性];“VV + 好”具有[+自主]、[+变化]、[−可控]、[−量增]。在语用上,“V + 好”偏向表示命令,“VV + 好”偏向表示委婉。在感情色彩上,“V + 好”多是褒义动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贬义词或中性词,而“VV + 好”只能是中性动词。

文章引用

夏凡凡. “V + 好”与“VV + 好”动补结构中动词的异同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Verbs in “V + Hao” and “VV + Hao”[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5): 1258-126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71

参考文献

  1. 1. 张敏.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 国外语言学, 1997(2): 37-45.

  2. 2. 李文浩. 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 3. 张晨阳.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体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20.

  4. 4. 王艳秋. 汉语“VV+A_单”构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5. NOTES

    1本文语料均来自于BCC语料库、CCL语料库和网络语料,下文的频次汇总表数据源于BCC语料库。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