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3866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4186
浅谈汉语与西语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吴炫萱
大连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3日

摘要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对于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对比研究,目前许多学者大多是从语音、语法、语境等方面进行探析,极少拓展到谚语的角度对比。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源于生活,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常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语言符号,来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简练地阐述人文风俗和思想感情,因此谚语的研究对于学习语言和文化交际必不可少。文章从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地域环境、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对中西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从西汉语谚语的不同之处出发,从物质和文化环境角度来探讨两国谚语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将列举出西汉谚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省略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两国谚语,并在交流过程中达到“信,达,雅”的效果。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对翻译策略的探析有利于新时代下中西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与互鉴,从而推动彼此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
西班牙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A Brief Talk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between Chinese and Spanish Proverbs
Xuanxuan Wu
School of 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r. 6th, 2023; accepted: Apr. 3rd, 2023; published: Apr. 13th, 2023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essence of a nation’s wisdom.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Spanish, many scholars nowadays mostly analyze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phonetics, grammar and context, but seldom extend to the perspective of proverbs. Span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originate from life,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re extremely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y are often used as vivid and concise language symbols to accurately describe social phenomena, natural laws, and concisely explain human customs and thoughts and feelings, so the study of proverbs is essential for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Spanish proverb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in terms of religious beliefs, dietary habits, regional environments, and values, and examin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verbs in both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phys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pan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 this paper, we will list the common methods of translating Span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cluding direct translation, paraphrase, and omission, through which we can analyze the proverb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greater depth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faithfulness, elegance, and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conducive to the mutual exchange and appreci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Spanish people in the new era, thus promoting the friendly exchange between them.
Keywords:Spanish, Chinese, Proverb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语言和文化也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和来源,也是文化的本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由文化所孕育,是对某一文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集中反映——“如果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复存在”。可以说,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是该民族价值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谚语作为语言当中一个重要分支,与文化息息相关。谚语根植流传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当地人民生活经验和体验的直接表现,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语言之中,最直观而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谚语也是人类历史上认知世界的一面旗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世界规律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总结,因此谚语可以被视为口头形式的“百科全书” [1] 。
对于我们以西班牙语为专业的学生来说,从文化层面来掌握西语谚语是正确且地道地使用西班牙语的必然要求。进行中西谚语在文化层面上的比较,对我国的西班牙语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不同国家与文化间的交流变得空前频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对于处在这样一种时代的语言工作者或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掌握其他语言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语言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找到导致交际误解甚至冲突的根源,并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但是,仅掌握两国谚语的基本特征不足以解决交际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互译,才能真正增进彼此的了解,且有利于传播两国文化。
2. 中西谚语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谚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瑰宝,其大部分都源于中国和西班牙语国家各民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也有部分是出自当地的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可以说,中西谚语是一种“活化石”,包罗了这些国家历史、地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方式,并间接地表现出了该国家和民族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研究表明,中国和西班牙在历史人文、宗教信仰和地理风貌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两国在谚语的句式结构、修辞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内涵上也有着较大差异。
2.1.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载体,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各宗教文化传承、特色、背景都不尽相同。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形成我国最重要的思想系统,孔子的儒家学说始终位于统治地位,被历代王朝尊为正统,其独特的韵律和语言结构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中国人的思想。因此我国的谚语格言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不同时期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阐述了“礼仪”的内涵;“君子谋道不谋食”意为君子所谋求的是大道的确立与践行。天主教是西班牙的国教,它深刻影响着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因此出现了很多关于上帝的谚语,如“Adios, lo que es de Dios, y al César lo que es del César”(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物归原主,是谁的物品就应该给谁),或者“Al que madruga, dios le ayuda”(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等。
此外,两者在道德观念上存在趋同性。中国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便将善良和仁爱的品格作为人的本性,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之一。而西班牙则在天主教教义的影响下强调“仁爱是社会秩序的灵魂”,两者对“爱”的认识存在相似之处。如在西班牙谚语中“Al enemigo que huye, puente de plata”,翻译成汉语为“若敌人要逃跑,为他架银桥。”这里所体现的包容与大度和儒家仁爱的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孔子将“仁”上升到“仁者爱人”的高度,即对他人要有仁慈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提醒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具有“泛爱”理念。
2.2. 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粮食自古以来便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相关联。尽管中西两国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均为农业型国家,但两者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使其在饮食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而这一差异也在两个国家所流传的谚语中有着直接提现。中国地处东亚,东临太平洋,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且多为山地,因此中国人最普遍的食物为稻米、小麦、和大豆。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阳坡麦子阴坡谷”、“麦不离豆,豆不离麦”等等无不体现上述特点。而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西临大西洋、东临地中海,这使得面包(pan)、橄榄油和葡萄酒(vino)是西班牙人十分普遍的食物,如“Cuando hay hambre, no hay pan duro.”,表层含义是“肚子真饿了,面包就不硬”,相当于汉语中的“饥不择食”。还有“Donde pan comes, migas quedan”,意为“吃过面包的地方就会有面包屑”,和汉语中的“白天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大同小异。还有一则西班牙语谚语“El buen vino no precisa ramo”,译为“好的葡萄酒不需要插橄榄枝”,这其实与中国的谚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描述好酒的品质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3. 地域环境
语言与所处的地理环境联系紧密,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一地理特征也体现在了相关地域的谚语中,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云贵高原);一日南风三日暴(南京);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昆明)。而西班牙地处欧洲西南部,三面环海,由此诞生了许多同海洋气候、风貌相关的谚语,如Detrás de la tempestad, viene la calma. (风暴过后是平静。)再看气候方面,西班牙语中的“Abril, agua mil”,其意为“四月雨不停”,对于谚语中的“mil”,其意义表示为大量、无数,但对于该谚语本身含义来说,并非是在指当地四月份的降水量偏多,而是指该时期时下雨的频率较高。西班牙是欧洲地区最干旱的国家,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低于400毫米,每逢5月至10月为旱季,而10月至来年4月为雨季,尤其是在四月份,其降雨的频率往往最高 [2] 。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人常说“Agua de enero, cada vale un dinero”,即“春雨贵如油”。而我国东临太平洋,北连亚欧大陆,在气候上受到大陆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吹偏南风,便有所谓的“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西北内陆地区的具体表现。
2.4. 价值观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封建制度所支配。古老的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对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国人更加顺从权威,尊重长辈,保守勤奋,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意识。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非常强调尊卑观念。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又十分重视维护等级制度,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3] 。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和历史发展结晶,强调自我感受,热爱挑战,崇尚个性独立和自我奋斗。
在中国集体主义的社会取向也造成了中国人的依赖性。“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都表明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也就是群体依赖性。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则使得西班牙人个体独立性较强,成年后几乎脱离于家庭,对父母过度依赖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且他们不轻易向他人求助,认为凡事要靠自己,隐私意识也十分强烈。如谚语“Llorar a puerta cerrada, porque el vecino no entienda nada”(关起门哭,因为邻居不会明白)就表明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处理。
此外,谚语也可以反映两国不同的金钱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读书人认为金钱有辱清高、有辱斯文,民间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就体现了古人重情义而轻钱财,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个社会都蔑视商品经济,充斥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追求财富也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目标,拜金主义现象的谚语在中国也有很多,例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恭喜发财”成为过春节时百姓对彼此的祝福语。而在早期的西班牙,大部分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只在乎财富,而应该尽情地享受人生。因此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多数人认为“El oro hace poderoso, pero no dichoso.”意为“金钱使人有权有势,但不一定带来幸福。”同样,现代西班牙受到商业文化的洗涤,人们对金钱的看法也得以改变且与中国相似。如谚语“Quien dinero tiene, alcanza lo que quiere.”(钱能通神),可见金钱的地位之重。
3. 翻译策略
由于受社会历史脉络、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两国谚语的内在含义有的几乎完全对应,有的只是部分类似,还有的则没有任何对应关系。为了更加贴切形象地传达所译谚语中蕴藏的文化信息,应当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汉语和西班牙语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比如直译通常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相同的西汉谚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没有直接文化对应关系的谚语。总而言之,任何文体的翻译都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一种文化内涵的呈现,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搭建起不同文化有效交流与互鉴的桥梁,以最大限度贴近原文的本意 [4] 。
3.1. 套译法
所谓套译法,即直接套用,指翻译时如能采用“拿来主义”,就不“另起炉灶”,可用相似的意象代替原文的表达方式。很多西语谚语在西译汉时都有对应的汉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相近,完全可以彼此替代。如西语谚语“Año de nieves, año de bienes”字面意思是“下雪年,收成年”与汉语中“瑞雪兆丰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套用西班牙谚语可以是“En el mundo de los ciegos el tuerto es el rey (在瞎子的世界里独眼龙就是王)”。
3.2.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采用原文的表达方法,既不违背译文的语言规范,又能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译法,忠实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但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一些调整,以免引起错误联想 [5] 。比如“Querer es poder (有志者,事竟成)”;“La gota cava piedra (水滴石穿)”;“Ojo por ojo, diente por diente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
3.3. 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限制,也属于归化译法。西语中有些谚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难以理解,在汉语中又找不到同义对等的谚语套译,这时只能放弃原文谚语的形式和风格,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后灵活地传达原句内容 [6] 。比如“A cada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ín”(每只猪都将等到自己的圣马丁),当我们只看表层翻译,并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这时就需要知道:在西班牙,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对于西班牙人来说这个节日一过天气就要凉下来了,类似中国的立冬,到了腌制腊肉的时节,因此圣马丁节是大量宰杀猪的开始,可以理解为对每个人来说最后的审判终会来临,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迟早会有付出代价的一刻,就如同猪的命运注定是被屠宰一样。将其翻译为“善恶终有报”便相对容易了。
3.4. 省略法
省略法的使用是为了行文的简洁和更符合目的与习惯,避免画蛇添足,将一些重复的词语或一些已被涵盖的意义省去,而原文的意思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损失。比如“La palabra es de plata, el silencio es de oro.”直译是“话语是银,沉默是金”,显然不如将前半句省略,直接译成“沉默是金”。
4. 结论
虽然汉语和西班牙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两国文化在历史沿袭下也存在很多差异,但通过对两国谚语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认识其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语用意义,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谚语中所体现的两国社会文化特征。对两国价值观异同进行比较,也能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减免不必要的误会,以将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 。同时,在对中西谚语进行互译时,应注意原文的实际含义,结合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避免机械翻译,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根据句子阐述的内容和汉语的思维习惯灵活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尽量实现传神达意的目的。西译汉的重点在于对原文的理解,汉译西则强调对译文的准确表达,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对句式结构熟练掌握。同时,研究中西谚语的特点和翻译对于西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对我国西班牙语教学也有一定借鉴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开阔文化视野的高素质西语人才。
文章引用
吴炫萱. 浅谈汉语与西语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A Brief Talk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between Chinese and Spanish Proverb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4): 1397-140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4186
参考文献
- 1. 邹键. 中西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1): 94-100.
- 2. 王崇曌. 西班牙谚语与汉语文化差异性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4): 90-92.
- 3. 陈星. 从中西谚语看中西传统价值观[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 4. 盛力. 西汉翻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5. 董晶, 刘亚楼. 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1): 100-103.
- 6. 曹曦. 法汉谚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翻译方法[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1): 48-49.
- 7. 冀一志.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 外语教学, 1993(1):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