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262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1661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方式本土化倾向研究

王小宇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摘要

我国国力不断发展,对外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日益凸显。翻译是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翻译人员需要将其他国家的语言转变为本国的语言,还需要将异国语言中的文化进行合理处理。将翻译本土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文化交流与传播,但目前国内专门研究翻译本土化的译者寥寥可数,大部分译者更加倾向同时选择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工作,而本文探讨的“翻译本土化”则对方法策略和该策略的受众群体更加精准明确。从而进一步服务适用这一策略的特定群体。本文将从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的观念差异与产生原因进行基本剖析,从跨文化交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解析了翻译本土化的必要性,基于现有的翻译理论提供翻译本土化的一些具体方法,从而进一步指导翻译本土化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英汉翻译,归化翻译,虚实结合翻译,翻译本土化,跨文化交际

A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Tendency of Translation Sty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Xiaoyu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Humanities &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Sep. 29th, 2023; accepted: Nov. 1st, 2023; published: Nov. 14th, 2023

ABSTRACT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continues to develop, foreign culture outpu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rans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ranslators need to convert the languages of other countries into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reasonably deal with the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s. To a large extent,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is conducive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few translators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most of them prefer bo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carry out translation work.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more precise and clear about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nd the audience groups of this strategy. To further serve the groups that apply this strategy. This paper will make a basic analysis of the idea differences and causes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ancient West,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 some specific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based on exist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so as to further guide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Keyword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Naturalized Translation, Combination of Virtual-Realit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需要对我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精通的一门学问,若是从广义上讲,部分的文化会通过个人或群体通过特定方式迁入异国文化内 [1] ,但由于全世界的文化内容天差地别,不同的国家与部族文明衍生出的文化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语言及使用跨文化视角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前必须要学习和使用对方所使用的社会语言 [2] 。“翻译本土化”策略实质上是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归化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更进一步地完善。具体来说,翻译时不能仅将译文译为本国人民能看懂的程度,而是要结合本国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的事物进行翻译工作。旨在使更多的人群能够接受其内容与其价值。而对于翻译本土化内涵及其本质要求而言,将一门异国语言译为本国语言时如若能够根据本地文化内涵或运用本地通俗易懂的俚语或故事让本国读者对译文易懂明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本的可读性,使读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也体现了翻译本土化策略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2. 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文化观念的主要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1. 不同的生活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都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全世界的文化交融程度越来越高 [3] 。同时,由于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可见。就目前而言,文化背景的截然不同对于其传播与交流产生很大的困难,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的类似于像“龙”这样的概念最起初只在中国文化里体现,早期的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龙”的概念,如今西方人把龙这种事物翻译成为“dragon”,但是西方文化里的“dragon”最早的含义是像蜥蜴一样的一种小型猛兽。甚至于西方根据自己的文化概念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直接按照当地的翻译法会将其翻译为“亚洲四个小怪兽”,对于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想,会很容易引起翻译误会。

2.2. 不同的思维表达与信仰

古代中国人最早的信仰起源于农耕社会,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交通不便,人们也并不会轻易随便离开自己的故土,他们注重安土重迁,一旦自然界要带来灾难他们则会与自然界进行抗争。正是从古至今的人们在与自然的共存中逐渐掌控了自然规律,形成了古代人们最早对天与地的认识,形成了最早的“天地观”,同时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发现人与人之间需要协调合作,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伦关系;而古代西方文化兴起更多的原因是源于苦难:在公元前18世纪,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来到埃及,后来他们开始了长达约400多年寄人篱下、遭受奴役的苦难史。在公元前15世纪,一个叫Moses的犹太人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决心离开埃及,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发展伴随着苦痛与灾难。也正因双方从古至今经历与发展的不同,从而衍生出了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与不同的信仰。

2.3. 不同的礼仪习惯

礼仪习惯是是人与人之间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从古代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大多数人们都使用“你好”“谢谢”“不客气”“再见”等简单而直接的问候语和告别语,他们更加注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态度,倾向于采用开放、坦率与直接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他们在观念上并不太过于注重对形式的控制,在社交方面相对随意自主;而古代中国的礼仪里,人们相对更热情,更注重礼节是否得体,且常常使用敬称以表尊敬,“您”“抱歉”“不好意思”“请”等用词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社交观念中,人们更注重去维护人际关系,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常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在跨文化著作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礼仪习惯的差异。只有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礼仪习惯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并减少因文化不同产生的冲突和误解。

2.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至上一般称为个人主义。中西方对此理解有很大不同。我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贬义色彩浓厚。所以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大家更看重大部分人都能取得的利益;即集体主义要优于个人主义;而在西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仰自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这是褒义词。个人主义至上是西方人的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因此,对个人主义在广义词义的巨大分歧,容易导致双方在工作生活中对集体或个人具体行为的对立 [4] 。这也是造成中西方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翻译本土化

3.1. 翻译本土化的要求

语言不仅仅只是文化的承载者与交流的承担者,通过语言这种方式能够直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然而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不互通,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文化与文明,彼此之间进行交谈十分麻烦,甚至是不可能的,翻译的过程从根本来说就是原语的“降解”与再译的“升华”,这要求译者对于本国与他国的语言与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翻译本土化本质上就是根据跨文化视角的转换将原作进行翻译,提高文章整体的可读性与泛读性,避免引起“文化冲突”与“文化缺省”,从原有的翻译方法上因地制宜,结合符合本国甚至本地文化内涵的事物用于翻译工作,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读者的翻译障碍。这种翻译方式的前提就是读者要能够承受译文的内容与原文中的某些内容细节有些出入,但从本质上不影响阅读。

3.2. 翻译本土化的必要性

3.2.1.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直译带来的翻译不顺,翻译不当的问题

由于翻译本身是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对接,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5] ,不同文化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语言如果直译很难使文化交际达到一个理想效果,举个例子,在中文体系中我们会管学校的老师叫做老师,而在英文体系里一般称呼其为Miss/Ms/Mr + 姓,比如在史努比动画片中曾出现过一句发生在教室里的台词:

“Yes,Miss Othmar.”

如果不经过本土化翻译,那就会译成:

“好了,奥斯曼小姐。”

这里很明显出现了问题,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不会有人将老师叫做小姐。同理,在英文体系中不应该将老师叫做teacher,如果这么称呼对方会认为你没有记住对方的名或者姓,再举个例子,还是在刚才的动画片里发生在教室里的情节,孩子们要迎接一位新同学,在英文的语境里台词是:

“The new kid is coming.”

“That’s not the new kid.”

kid的本意应该翻译为:“孩子”,但结合到这段对话发生的地点与说话的人的身份,我们将其本土化处理以后应当将其翻译为“同学”,经过本土化翻译过后的台词应该是:

“新同学来了”

“噢,他不是新同学。”

这才是相对于直译来说更好的翻译结果,也更符合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要求。

3.2.2. 通过使用符合本地文化内涵的事物和语言最大程度上让读者理解译文内容,增强文章可读性

不久前,一段经过本土化翻译的动画台词意外在网络上爆火,该台词出自于海绵宝宝大电影《海绵宝宝历险记:海绵出水》中的动漫人物章鱼哥的一句台词:

“噢,真是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而这句话的英语原版台词其实是:

“Well,it was fun while it lasted.”

将其直面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好吧,至少让我快乐了一阵子。”

这部电影的译本最早实在中国台湾地区翻译出来的,而译本里的“大肠包小肠”则是一种台湾当地美食,于是在经过当地的翻译本土化后,这句台词便火爆了起来,因为它符合当地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也进一步论证了翻译本土化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4. 跨文化翻译本土化的一些具体方法

4.1. 归化翻译法

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53-)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翻译法,他认为使用该翻译策略会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但归化翻译法在我国的翻译界依然还保持着较高的热度与适用范围,使用该翻译策略的译者也不在少数,而“翻译本土化”的推进则能够使运用该策略翻译的译文投送给目的性更明确的受众群体。归化翻译法的具体步骤包含:1) 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 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3) 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 插入解释性资料以向读者解释;5) 要删去原文中可能影响到读者阅读的材料;6) 对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做协调。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该翻译方法也是翻译本土化策略中最常使用的。

4.2. 虚实结合翻译法

由于西方国家语言体系与我国语言文化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归化翻译法的基础要适量使用虚实结合翻译法来传达欧美国家与我国语言不同的表述方式,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加强语言翻译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一般看来,英语句式中如若要对一个具体的事物下定义或者进行解释,往往会使用定语从句等一些从句形式,如果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直接将其翻译出来,整个句子虽然能够表意也十分清楚,但整个句子又会太过繁琐,不够简洁明了。而虚实结合翻译法则考虑到了我国的语言体系里的精炼简洁的表达方法,使用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精确的简练的表达出语言含义,进一步增强翻译语言的精确性与人文性。比如“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只能翻译成“会有血”,这样翻译无法翻译出审美意境与影片的主题内涵,所以翻译人员将其翻译为“血色将至”,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审美内涵,也能够让观影者体会到这部影片的内涵。这种翻译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英美文化中虚实结合的特性,但同时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要求更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做到翻译的“神形兼备”,对于英文原文中的“神”要理解透彻,才能将其在中文体系中的“形”给更好地复述出来。

4.3. 意译法

意译法则是通过对文章的大意内容进行翻译 [6] 。译者可不必拘泥于原句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语法等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方面和修辞手法方面,采用意译的手法,以便实现翻译出更加地道,流畅的译文。意译法主要用于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情况。意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分为释义法和套译法。释义法即解释法,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表达形式,把要解释的内容融合到译文中去,使译文一气呵成,巧妙传达原文的意义。因此,翻译过程中运用该翻译方法十分有必要。

5. 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本土化倾向的影响

翻译工作作为一项肩负着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影响深远度不可否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起源,意识形态,发展趋势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古代中国对于西方的认知一直存有太大的局限,使得在汉唐时期之后的统治者对于西方的印象没有因时俱进,到了宋代,由于宋人的眼光更多着眼于本土,对西方的探究更多局限于中亚、西亚等地。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明代时期才有所改变;而古代时期的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十分理想化,“乌托邦化”,直到后来,地理大发现才使西方人对于东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他们所关心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具象化、深入化,地区的风俗习惯、政策规定、生产生活经验等都被他们纳入视线。而本文所论述的翻译本土化倾向则是译者按照语文化的特点及其接受程度,对于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适调,使其在读者的接受范围内。这种翻译策略最大程度的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也保证了作者原文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的保留。因此,基于文化交流方面来说,翻译本土化不但不影响原文作者传达的内容与内涵,也能够让读者最大程度的接受内容。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本土化翻译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使外来文化让本国读者、观众最高效地理解外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但对于翻译工作者对于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理解要十分透彻并且对于文化内涵要能够精准地复述出来,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可以视情况结合归化翻译法,虚实结合翻译法对原文进行翻译,将译文的品质与精简度尽最大努力提高,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文章引用

王小宇.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方式本土化倾向研究
A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Tendency of Translation Sty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4924-49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661

参考文献

  1. 1. 王一荃.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文化迁移探索[J]. 校园英语, 2023(18): 190-192.

  2. 2. 吕思禹. 分析跨文化翻译中文化和语言的关系[J]. 青春岁月, 2019(3): 60-61.

  3. 3. 杨琳. 英汉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方法探讨[J]. 秦智, 2023(6): 115-117.

  4. 4. 宋一格.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差异对比分析[J]. 国际公关, 2021(3): 13-15. https://doi.org/10.16645/j.cnki.cn11-5281/c.2021.03.004

  5. 5. 李鑫.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英汉翻译策略研究[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9(4): 210-212+216.

  6. 6. 梁济韬. 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 校园英语, 2023(12): 190-1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