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7  No. 05 ( 2019 ), Article ID: 32553 , 5 pages
10.12677/CES.2019.75105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Qianqian X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Sep. 26th, 2019; accepted: Oct. 9th, 2019; published: Oct. 16th, 2019

ABSTRACT

In the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should translators mechanically abide by the criteria of “faithfulness” or actively exer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foreign reader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urport of original tex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target readers?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students are often confused by this.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students often lack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they are not qualified for the task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aim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aime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aimed translation,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lack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aimed translation.

Keywords: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Teaching Strategies

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徐谦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6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6日

摘 要

外宣翻译中译者是应该坚持翻译界传统的“忠实”,还是应该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充分考虑原文的精神主旨、翻译的目的和受众对象;为提高外国读者的接受度,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呢?在外宣翻译教学中,这成为困扰很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当前的外宣翻译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译者主体性意识,因此不能很好地胜任外宣翻译任务。本文结合外宣翻译特点论述了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缺乏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原因,并提出了外宣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 :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意识,教学策略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如何准确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的最新进展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 [1] 。张健(2013)认为“翻译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他主张“用外国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大政方针、现实与发展以及其他实用信息。面对机遇和挑战,外宣译者应当与时俱进,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做好中外文化的使者,不辱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 。因此,外宣翻译重要性不言而喻。

外宣翻译中译者是应该坚持翻译界传统的“忠实”,还是应该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充分考虑原文的精神主旨、翻译的目的和受众对象;为提高外国读者的接受度,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呢?在外宣翻译教学中,这成为困扰很多学生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没能认识到,外宣翻译因其翻译目的、翻译材料、翻译读者的特殊性,“信达雅”三标准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胜任外宣翻译任务,本文阐释了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在分析学生缺乏译者主体性意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外宣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

2. 外宣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2.1. 何谓外宣翻译

在具体论述外宣翻译中译者该不该发挥主体性,以及如何发挥主体性的问题之前,有必要厘清何谓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有哪些特点,何谓译者主体性等问题。

张健(2013)这样定义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他认为,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3] 。

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翻译的目的不同。文学翻译的目的主要是审美欣赏,唤起读者的艺术感受,外宣翻译的目的则是实现交流,沟通信息。从本质上讲,外宣翻译是信息性翻译,文学翻译是艺术性翻译;从功能上讲,外宣翻译是信息传播,文学翻译是美学审视;从译者角度讲,外宣翻译提倡无我,文学翻译表现自我;从审美的方面看,外宣翻译重朴直,文学翻译重文采 [4] 。

2.2. 何谓译者主体性

査明建(2003)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5] 。方梦之(1993)从翻译的目的论的角度对翻译的论述也有助于阐释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进行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翻译的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 [6] 。这里他所说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进行调整或改写”以及“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正是译者主体性的具体内涵,也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表现。

2.3. 外宣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外宣翻译借由“译”实现“宣”的目的,旨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根据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提出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张健(2001)认为外宣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外传播途径,必须考虑传播效果,即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如果传播者发出信息(message)想达到某种意图,但不为受众(audience)所接受,效果不佳或甚至适得其反,那就等于失去了传播的意义 [7] 。影响外宣翻译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目标语读者相关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心理特点、审美习惯、中外文化差异、读者接受等。由于目标语读者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比如对中国文化特色、中国历史、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等了解甚少,而不能很好理解外宣内容时,外宣译者有必要发挥主体性,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比如增加适当的背景解释或者采用解释性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外国读者对外宣翻译内容的接受度。过去外宣译文读者都是专家学者,而今天的读者虽然对中国感兴趣,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情况不甚了解。为此,外宣译者在翻译有关中国文化特色、中国历史、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时,需要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填补外宣读者的认知空白,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情况。张健(2013)认为,外宣译者必须有意识地根据译文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编译、改写等“变通”手法,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接受 [4] 。此外,为保证传播效果,译者应该发挥主体性,对外宣材料中不符合目标语读者语言文化表达的修辞与结构进行调整。正如张健(2013)所言,“改变源语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乃至风格,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接受,使目地语文本更通顺、更清楚、更直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4] 总之,外宣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更好地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外宣翻译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国家需要大批能胜任外宣工作的翻译人才,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因此高校外宣翻译教学就承担起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重担。然而,当前的外宣翻译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从外宣翻译教学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课程设置上,仅开设外宣翻译课程,缺乏培养合格外宣翻译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新闻传播学知识的相关课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新闻传播学课程。在教学重点方面,目前的外宣翻译教学仍过多重视翻译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对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够;在教学模式上,目前的外宣翻译教学课堂仍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翻译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在翻译实践中主体性意识不强。综合目前高校外宣翻译教学现状和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外宣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培养不够,具体来说,在外宣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不够,因而学生缺乏在外宣翻译实践中主动考虑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意识。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的欠缺使得学生在进行外宣翻译工作时,不能结合新闻传播特点来发挥“积极宣传、有效报道”的主体意识。此外,当前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翻译训练材料的外宣翻译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作为外宣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和发挥。因此,采用恰当而有效的外宣翻译教学策略,加强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培养,这显得尤为重要。

4. 外宣翻译教学中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培养策略

综合考虑当前外宣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重点和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意识,使他们能胜任外宣翻译工作,本文提出了外宣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1) 通过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加强学生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性意识;2) 通过增设新闻传播学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宣传、有效报道”的新闻传播主体性意识;3)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强为特点”的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

4.1. 加强学生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性意识

在传统的外宣翻译教学中,教学重点仍是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引入,然而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必然导致学生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过于关注中英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忽视语言背后中外文化差异,不加处理地把某些中国特有文化直接翻译到英语世界,理所当然地以为西方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接受,结果势必影响外宣效果。因此,外宣翻译教学中加强学生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性意识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可以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外文化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思维方式差异、中国当前在国际舞台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西方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态度等。授课中可以增加跨文化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外宣翻译任务中可以适当增加跨文化翻译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性意识,从而采用恰当的方式和策略将中国文化译介到西方,使西方读者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接受,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4.2. 培养学生“积极宣传、有效报道”的新闻传播主体性意识

一名合格的外宣翻译译者应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意识,表现为能够时刻谨记外宣翻译“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外宣翻译工作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知识,有意识地对外宣译稿进行类似新闻稿的编辑和处理,以期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效果和信息传播效果。然而,当前的外宣翻译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不能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意识对外宣译稿进行恰当的编辑和处理,最终导致外宣译稿的外宣效果不佳。因此,外宣翻译教学中应增设新闻传播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新闻报道语言差异、宣传角度和方式差异、新闻报道背后反映的中外意识形态差异等。在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不符合英文报道语言习惯的中文外宣稿件进行译前编辑;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调整外宣报道的角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在外宣翻译任务中作为新闻报道者和信息传播者的主体意识。

4.3.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强为特点”的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

以教师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为主,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外宣翻译练习为特点的传统外宣翻译教学,往往因为脱离外宣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导致无法培养出能真正胜任外宣工作的翻译人才。因此,有必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强为特点”的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首先,外宣翻译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在完成翻译任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给与学生足够的机会来锻炼和加强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具体来讲,外宣翻译任务前,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陈述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和应当采取的策略;完成外宣翻译任务后,引导学生反思翻译过程中自我主体性发挥的具体情况。其次,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应注重实践性,确保外宣翻译教学内容和翻译任务紧密联系国家外宣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真实的外宣翻译材料和模拟外宣工作现实的翻译场景。具体来讲,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可以包括:1) 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外宣工作的最新政策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正确把握外宣工作的要旨和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形式可采用小组课堂汇报或者课外访谈外宣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学者;2) 搜集外宣翻译工作具体案例,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国家和城市宣传片、公示语翻译等,然后小组协作完成外宣翻译任务并进行课堂展示,并就预期取得的外宣效果进行说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强为特点”的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在外宣翻译工作中积极考虑国家外宣战略需求的意识,以及为实现良好的外宣效果而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的意识。

5. 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外宣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本文阐释了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缺乏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原因,提出了外宣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加强学生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增设新闻传播学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宣传、有效报道”的新闻传播主体性意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强为特点”的任务型外宣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年文科工程建设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210Q180045036)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徐谦谦. 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07(05): 618-62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9.75105

参考文献

  1. 1. 黄友义. 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 中国翻译, 2008(4): 6-9.

  2. 2. 胡兴文, 张健.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 2013(3): 100-104.

  3. 3. 张健. 外宣翻译导论[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4. 4. 张健. 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 外国语言文学, 2013(1): 19-27+43.

  5. 5. 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 24(l): 19-24.

  6. 6. 方梦之. 翻译中的阐释与注释[J]. 山东外语教学, 1993(1): 50-52.

  7. 7. 张健. 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1(4): 24-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