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377 , 6 pages
10.12677/CES.2023.118320

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讨

时翔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0日

摘要

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统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对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在讲授与互动交流、作业与社会实践内容的各个环节,都隐性地融入契合教学、积极向上的思政元素,切实践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思政教育,职业指导,高校教学,职业发展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Xiang Sh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Jun. 10th, 2023; accepted: Aug. 1st, 2023; published: Aug. 10th, 202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can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unity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needs,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promo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 going to the society and becoming qualified socialist workers. In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homework and social practice, all the links are implicitly integrat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posi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o as to practice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first”.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Guidance, College Teach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课程思政”工作在高校的全面推进,要求所有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传统教育等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1] ‎[2] 。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授课教师应当从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该类课程的教学特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资源检索和时事政策解读,发掘与专业性质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将其转化为适当的思政元素,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发挥职业指导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育人作用 ‎[3] ‎[4] 。

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每个专业教学体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从大学生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大二开设的《职业导论》,大三开设的《就业指导》以及大四开设的一些应聘、实习指导类课程与择业指导类讲座等。该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以“报国”初心步入大学之始,以“学有所用”完成大学求学生涯,以“学为谁用”结束大学学习,走向社会。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海量互联网信息时刻冲击和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抗疫”过程中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逆行而上、医护人员们“布衣执甲”,为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榜样,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认知。

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掘丰富而深刻的思政元素,摒弃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的专业认知和学习、职业规划与发展和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原则,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6] 。

2. 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必须紧紧围绕“中国梦”的实现,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学生能够把个人职业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相结合,把新科技和新思想注入国家发展,心怀报国之心,急“国之所需”,投身国家最需要的行业中去,以报效祖国的初心开启人生的新征程 ‎[5] ‎[6] 。

2.1. 帮助学生实现职业选择与国家需求的统一

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国家基建乃至国际核心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忧患意识、爱国信念,更深刻地领会党的先进性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国家荣辱观与责任感,理解学为何用、学以致用,树立“国之所需,我之所需”的职业理念。正是在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之下,大学生们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牢固地树立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尽心履职的职业理想,实现职业选择与国家需求的统一。

高校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如电子、信息、光电、网络、生物、纳米技术等,很多专业与现代工业技术紧密联系。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所属行业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时政,从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局势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职业和国家建设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通过《瓦森纳协定》,始终在高新技术、高端设备上,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和设备禁运,以遏制中国核心科技的进步,阻碍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各项重大战略,中国北斗、高铁、5G等核心科技,均是在国外“卡脖子”的局势下,通过我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而取得的成就。事实证明,这样的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报国”信念,从而将自己的职业选择牢固地与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帮助学生健全个人品质和精神,接受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思政教育既能加深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强烈的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愿望,又能够更好、更顺利地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健全自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贯穿高校教学体系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在职业选择和就业准备上,能够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摆脱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和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厚黑学、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问题,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得到改善。

我国的很多技术研发、技术攻关都需要集体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和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思维。“两弹一勋”、“大国工匠”等的光辉事迹可以让大学生深刻地理解艰苦奋斗、矢志报国、为国奉献的内涵。例如,一九九四年,南仁东提出建设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构想。为此,他矢志不渝,带领团队历时22年艰苦攻关,终于将其建成启用,为人类观测宇宙太空提供了最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使我国的天文观测技术站在了世界前列。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得到增强,对南仁东坚持22年,只做一件事(“天眼”工程)的责任担当,奉献和职业精神,有了最深的体会和感受。同时,对于大学生今后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恪守本心,爱国、敬业,严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帮助大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提高积极性

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最先应用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重大领域。例如,高校的工科专业知识体系,凝聚着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中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紧密地与国家大政方针、核心生产力竞争等相联系。充分应用好高校教学的思政教育平台,在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作用,知道学为何用,学会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仅充满爱国情怀和荣辱意识,而且懂得学为何用、学以致用。在贯穿高校教学体系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够赋予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时代背景下,学习更具动力,生活更具激情,青春更有活力。

2.4. 帮助大学生恪守原则,明辨是非

经济、科技、市场、信息传播等的全球化发展,广大的青年学生已身处互联网新媒体信息化时代,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海量的信息冲击,如何大浪淘沙、去伪存真,从公众舆论、全球性突发事件中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提供正确的指导,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艰巨考验。大学生除了要自己坚守爱国信念和信仰初心,恪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迫切需要接受高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拔丝抽茧,见微知著,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身处大学校园象牙塔的学生,往往通过学校的活动、教师的引导、各类信息的获取,来接触社会,理解世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仅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无法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不能正确把握和理解世界发展态势。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平台,适时融入思政教育,举事实,打比方,引导学生从复杂、多变的资讯、新闻、事件中,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局势和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个人职业选择和国家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将个人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基于思政教育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设计

在基于思政教育的指导类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教师向学生传递思政元素;通过资料查阅,学生能够领会正确的政治思想熏陶;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学生去身体力行地践行思政教育;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撰写论文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思和辨;通过课程设计、创新训练、科技科研等活动,教师让正确的政治思想始终指导学生的言与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简述如下。

3.1. 讲授内容设计

大学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除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底蕴外,在各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长期从事或参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通晓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国家与地方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很好地将国民经济、社会进步等“供给侧”的需求与专业所属行业密切联系,强调产教融合、学以致用,通过以“爱国”、“报国”为核心的思政教育,鼓舞学生的报国热情。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中学到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实践知识等,在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地方建设、城市发展中找到应用,从而对专业的“学以致用”有更深的理解,促进专业学习。

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任课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增强自身的国家主人翁意识,进一步理解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坚守时代的使命担当意识。

3.2. 讨论与交流内容设计

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将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的职业相联系,帮助学生将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国家的人才需求统一起来;其育人目的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联系学生的专业,指导学生围绕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授课过程中应紧扣时政,让学生广泛地讨论和交流当前社会职业的发展和趋势。比如,在当前的疫情防控下,教师可以引导材料专业的学生讨论一些新材料在防疫用品中的最新应用行业,信息专业的学生从大数据监测和区块链等应用行业,而经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交流新形势下电商和物流等行业的应用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讨论,比如疫情情况下,社会新出现的行业和预计会出现的新行业等。

3.3. 实践作业设计

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实践作业设计,可以通过广泛的网络检索和信息分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首先,从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出发,教师布置学生从认清自己的个性和专业的特征出发,结合国家的需要和行业状况,进行专业认识或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爱国、报国情怀的思政目标实现。其次,从职业发展的求职意向出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检索和调研,进行行业内全球或全国龙头企业的产品调研及其分析。比如电子通信专业类学生可以调查我国优质通讯设备公司中兴、华为与国外爱立信、诺基亚、思科公司的数据通信产品主要类型,所占市场份额及其未来发展分析等。在调查中,教师引导学生既要看到我们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使学生增强国家忧患意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或行业人物、事件的查询、解读、分析,进行人物或事件的读后感撰写。该实践作业,旨在褒扬先进,让学生学习行业翘楚的爱国热情、职业素质、奋斗和奉献精神等,批判落后,对某些反例人物和事件进行反思,深省自身,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正确指导,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思政教育。

3.4. 实践报告设计

职业指导类课程的线下实践报告,是在线学习,接受思政教育,摒弃错误思潮影响的重要实践内容。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程的学习,通过广泛的网络检索和信息分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设计。首先,在国家层次,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专业所属行业在国家战略、新基建建设等的重要应用,在地方层次,进行地方重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调研和发展分析,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正确指导,实现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培养的思政目标。其次,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本专业所属行业在国家范围内的就业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对自己的未来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再次,在应聘简历、求职信的课后实践报告撰写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响应国家需要,能够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欠缺的行业去。最后,在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3~5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发展的眼光,具有创新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规划,恪守报国初心,严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效果与评价

在教学完成上述过程,并持续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从下述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效果和总结。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课程教学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科技报国的初心;从“三全育人”的角度,看课程教学能否起到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求实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的作用;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课程教学能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建立下述标准。

首要的是以授课对象,即学生的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建立从大一入学,到学生毕业离校,从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建立该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制度。

其次,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定位及其办学理念。比如地方高校的地位,一般设置为“服务地方”,则所有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中,地方发展、地方性元素的内容占据较大比重。最后,学生的“服务家乡”、“服务地方”的工作就业数据,亦可作为课程的效果评价标准。

再次,在思政教育的评价方法上,以开放的姿态和眼光,着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发展格局,在实践中既可以是院系主体展开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群体“自下而上”的评价。

最后,还可邀请“思政课”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专业性评价,多举措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5. 结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具有先进的核心科技与强大的经济力量,需要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和全心奉献。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体系必将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中,将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报国信念必将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修养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职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摒弃“金钱观”、“权力观”,始终恪守社会法律法规,坚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践行“工匠精神”,像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一样,满怀“国之所需,即我之所需”的职业信念,心怀报国之初心,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紧密结合,把新科技和新思想注入国家发展、区域繁荣、产业升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1JSJG707);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xjk2022-3);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0120300100-22-kfk01;30120300100-jxtd03)。

文章引用

时 翔. 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讨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8): 2167-217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8320

参考文献

  1.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2. 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4-66.

  3. 3. 刘笑, 刘江华, 唐丽坤. 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2): 55-56.

  4. 4. 刘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2): 42.

  5. 5. 王洋, 文正建. 疫情“大考”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0(5): 14-17.

  6. 6. 王耀田, 李志跃. 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思考探析[J]. 大学教育, 2020(3): 124-12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