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1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905 , 6 pages
10.12677/AR.2024.111016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弘扬孝文化的 当代价值与路径探析

王媛媛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8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0日

摘要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快速大幅度增多,为养老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随着社会的转型,孝文化面临弱化危机,必须通过加强学校孝文化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完善孝道法制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等途径,大力弘扬孝文化,引导孝文化回归。

关键词

孝文化,老龄化,当代价值,路径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Path of Promot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Society

Yuanyuan W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Dec. 28th, 2023; accepted: Feb. 9th, 2024; published: Feb. 20th, 2024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degree of aging is deepening and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substantially, bring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issue of old age. Filial piety culture, a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coping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maintaining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facing a crisis of weaken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romote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guide the retur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by strengthen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in schools,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s and family education, perfecting filial piety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Keywords:Filial Piety Culture, Aging, Contemporary Value, Path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并预计于2035年左右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不断发展、老年人口快速大幅度增多加重了养老负担。现如今,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依然是主流选择,家庭养老与孝文化存在着天然联系,孝文化是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同时,家庭养老也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孝文化建设、弘扬和传承孝文化,有利于使敬亲养亲成为人们自觉履行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孝文化的弘扬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维护家庭社会的团结稳定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孝文化面临着淡化危机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人口总数按照年龄的比例进行划分的一种状态,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7%,这个社会就属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自2000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截至2021年末,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发布过相关报告,报告指出到203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世界之最。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从2000年迈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再到2035年左右即将迎来重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快速大幅度增多,给养老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我们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等措施来应对老龄化浪潮,但是在今天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家庭养老还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弘扬孝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2. 孝文化

孝文化指的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养亲、敬亲、谏亲、送亲构成人伦之孝的基本框架,是孝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张云英、黄金华、王禹,2010) [1] 。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道德的精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孝就作为一项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对人格的塑造、公序良俗的构建以及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孝依然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孝文化与家庭养老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孝文化是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同时,家庭养老也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3. 孝文化面临淡化危机

当今社会,不少人孝观念弱化甚至缺失,孝文化的传承和践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孝文化孕育于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与生活单位,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血亲关系是最牢固的纽带,孝文化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孝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家庭结构由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许多人的观念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同时,西方思想文化不断向我国渗透,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传播,对人们原有的观念造成冲击,许多人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与物质财富,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家庭的关心,将道德抛之脑后,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将年事已高的父母放在价值排序的末位,对孝文化缺乏敬畏之感,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敬老养老观念趋于淡薄,出现了孝文化淡化的现象。孝文化在社会转型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渐式微,孝文化面临淡化危机。

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弘扬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3.1. 孝文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保障

以“孝”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是我国家庭养老的思想和文化依托。在我国社会养老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模式目前仍是我国占比最大的养老模式。孝文化的核心是爱亲尊亲、敬老养老。孝文化不仅强调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强调在精神上赡养父母,使老年人得到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心理上的慰藉,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孝文化,用孝道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人们自觉践行赡养老人的责任,提升养老的内生动力,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弘扬孝文化、呼吁大家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美德对于解决养老问题、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孝文化是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础

“孝是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道德中是“元德”和“首德”,即孝为“德之本”和“百德之首”,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立身处世的根本。践行孝道本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年轻人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使得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逐渐被忽视,孝文化的式微反映出个人道德的丧失。在当代社会,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大力弘扬孝文化,鼓励人们践行孝道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忠孝仁爱、谦和礼让的品行,塑造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自立自强的品质与人格。恪守孝道、严于律己能够使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完善个体道德修养。

3.3. 孝文化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精神纽带

自古以来,孝作为大家共同遵循的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精神纽带。孝文化中的“亲亲”、“敬长”、“侍亲睦邻”等观念能够调节家庭成员和邻里乡亲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等孝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可以使兄弟之间以礼相待、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起到规范人伦秩序作用,从而构建其乐融融、幸福和谐的家庭。同时,孝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利于“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家庭的团结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成员与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也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提供前提条件。

3.4. 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渊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环境,而这正是传统孝文化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诉求(牛磊,2014) [2] 。在封建社会,孝文化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孝文化依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孝文化于无形中塑造了中国人谦让、兼爱、温顺的性格,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社会规范。正如孟子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文化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来看,在孝顺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长辈的基础上若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自己父母的同时,能够善待爱护其他老人,是孝道的最高境界,若人人都能推己及人、尊重长者、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与爱护,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规范社会秩序,构建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3.5.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力量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中国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精神根脉。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都以此开展,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法律、艺术、民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汪倩倩,2017) [3] ,弘扬创新孝文化遵循并体现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本要义。弘扬孝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还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孝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养分和智慧,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4. 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措施

4.1. 加强学校孝文化教育

孝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从小抓起,加强学校的孝文化教育。一是要将孝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学校德育教学体系。当前,虽然在学校教育中涉及孝文化的内容,但大部分都是碎片化教育,应当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孝文化教育内容,并将其合理地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以德育工作作为孝文化教育的主要抓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集体意识。二是要创新孝文化教育内容。孝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精神。弘扬孝文化优良传统,要做到充分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剔除传统孝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孝文化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三是要拓展教育方式,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孝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开展以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孝文化征文和演讲比赛、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做志愿活动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2. 注重家风家教建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道德修养的起点,良好的家风家教能够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孝道美德。一是要充分利用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孝的践行程度,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自觉行孝,将“讲孝道、行孝道”的传统美德于言传身教中代代发扬。二是要加强家庭教育。如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与娇惯,导致孩子不懂感恩、对父母一味索取,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逐渐变得自私、任性、骄纵。父母应该加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三是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的好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德,注重爱亲敬老的家风建设,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关爱,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心怀感恩、知恩图报的孩子。相反,若家庭氛围沉重压抑,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甚至冷漠、相互指责、经常争吵,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以及其健康成长。

4.3. 完善孝道法制建设

继承和弘扬孝文化,解决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问题,除了依靠道德的软约束外,还要依托法律的硬约束。一是完善孝道法律法规,推动乡村德法并举兼治。目前关于我国养老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内容比较分散笼统,可操作性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养老立法工作,增设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系统、翔实的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使孝文化的弘扬与践行除了依靠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的维系外,还有健全的法律作为后盾,实现德法并举兼治。二是要加强养老法律的普及与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使年轻人意识到尊老敬老、孝顺父母不仅是一项道德要求,而且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年轻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使老年人有法可依,帮助处在困境中的老人树立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对不孝行为的监督与整治。拓宽不孝行为的监督与检举渠道与平台,针对弃养、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4.4.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在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当下社会,孝文化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在全社会开展孝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统美德,构建老年友好的社会氛围。一是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孝文化活动,将孝文化活动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例如组织开展社区、乡村孝文化文艺表演、举办“孝德大讲堂”公益讲座等;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与民风民俗中的孝文化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加强孝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二是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将孝道纳入乡村和社区治理范围,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孝文化自治体系。各乡村社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乡村社区“文明条例”、“惠民政策”等加强孝道管理,组织评选“孝美家庭”、“孝星模范”等先进家庭与个人,对于养老、敬老的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人给予谴责并依法惩处,激励更多的人践行孝道,引导大家树立遵循孝道光荣,违背孝道可耻的价值观念。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实时便捷的特点,加强孝文化宣传,通过设计以孝文化为主题的专业网站、公众号等,普及孝文化知识、分享模范事例等,逐渐引导民众遵循孝道,形成全民敬老的氛围,使孝文化深入人心。

5. 结语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愈发凸显出时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社会,全面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拓展和升华孝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发挥孝文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完善孝道法制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打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多措并举弘扬孝文化,使孝文化深入人心。

文章引用

王媛媛.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弘扬孝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析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Path of Promot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Society[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01): 106-11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16

参考文献

  1. 1. 张云英, 黄金华, 王禹. 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9(1): 57-62.

  2. 2. 牛磊. 传统孝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齐鲁学刊, 2014(6): 28-32.

  3. 3. 汪倩倩.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J]. 改革与开放, 2017(5): 97-98+1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