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7869 , 5 pages
10.12677/CnC.2023.112030

孟子恒产者恒心思想研究

龚谈,孙君恒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9日

摘要

在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人民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对于贤明的君主及稳定富裕的社会充满期待。在这种条件下,孟子同情人民的困难,积极奔走于在各诸侯国之间,与当权者探讨富民强国的治国策略,宣传自己仁政的政治思想,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天命所归。充分了解《孟子》原著中的经济类思想,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又可以为现在解决部分社会贫困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孟子,仁政,民本,治国理政

Mencius’s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Thought on Morality

Tan Gong, Junheng Sun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26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29th, 2023

ABSTRAC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princes vied for hegemony and social turmoil, the people lived in a miserable environment all year round, and they were full of expectations for a wise monarch and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societ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Mencius sympathiz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people, actively traveled among the princely states, discussed with those in power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o enrich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 the country, and publicized his political ideology of benevolence and government,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the people’s will is the destiny of heave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ideas in the original work of “Mencius” can not only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dea of the people, nobles and kin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some social poverty problems now.

Keywords:Mencius, Benevolent, Minben, Governa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儒家思想体系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官方主流认可的学派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同时也随着儒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完善,被众多朝代所选择,作为选拔官员稳固社会的理论体系。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其中仁、爱、理、智、信、等优秀的个人品质及学而优则仕的政治价值追求更是为社会所需要。孟子被后人尊称为儒家“亚圣”,与孔子政治理念一同称为“孔孟之道”由此可见孟子在民间的社会地位尊崇。孟子的一生,都在积极的追求民富而天下归的王道,为劝说统治者实行仁政而奔波。

2. “恒产者恒心”来源及重要性

“恒产者恒心”首次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书中,这章主要记录了孟子和滕文公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劝说滕文公实行仁政及他的部分经济思想。在滕文公询问孟子如何治理好国家时,孟子曰:“民为之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移,无所不为” [1] 。按照孟子的理解,国家管理好民众需要具备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便是让国家的人民有固定的资产,并且这些资产足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只有当民众不再为生存温饱而担忧的时候,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和追求,不会做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违背道德的事情。而当一个人没有固定资产时,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时,为了生存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准则,当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能为己谋生谋利时,便会变成无所不为的境地。《孟子·尽心上》中有记载,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栗如水火。菽栗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 。民众缺乏水和火就无法生活,夜晚人家敲门求借水火,从来没有不给与求助者水火的人,原因就是水和火非常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如果能让豆栗等食物像水火一样充足,人民哪有不仁爱的呢?所以,想要治理好国家,最应当要善待自己的人民,给与他们良好的生活条件,先让他们能衣食无忧,从而民众对自身的道德有所要求,做到仁爱,就能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了。由此角度分析,孟子认为理想社会的形成,是应该有顺序性的,即首先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加强社会道德培养,最终达到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五十者可衣帛,七十者可鱼肉,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路。

3. “恒产者恒心”达成之道

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是一个事关天下“公私之交”、社稷“存亡之本”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孟子的社会治理思想核心在于仁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对人民而言,最大的仁义莫过于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此,管理者应当合理的运用自身的统治地位及资源优势,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些生活都是基于人民的物质基础之上所实现的,而孟子对于管理者如何让人民拥有经济基础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3.1. 分配民众土地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记载,孟子曰:“夫藤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1] 滕国的土地虽然狭小,但同样有管理的官吏和劳动的人民,官吏可以治理农夫,如果实施井田制,给与农民土地,而且只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这样就可以使得民众都有自己的资产了。在战国时代,崇尚的观念多是来自《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代的更替多是统治者及其管理者的利益更替,作为大多数的百姓能有满足温饱的食物都属于非常难得了,更不要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资产。这也是诗人张养浩面对西秦遗址时发出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土地是农业社会国家人民最大的依仗,也是广大民众生存收入的最直接来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分配民众土地能最大限度的给与民众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也是民众最大的底气。

3.2. 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说到:“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民有土地,而且不违背农耕的时节,一家几口就可以不用忍饥挨饿了。《管子·车乘马》中,农民的耕种有着严格的节气规律,仅仅在开春短短一月内完成耕种之事,才能保证农民一年的收成。如果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制定政策或者法令使民众不能完成政策的春耕事物,那这一年时间里家庭甚至国家的粮食将会出现重大的危机,一旦出现粮荒情况,更将会引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粮食的收成情况,直接决定了民众的温饱需求能否达成,而粮食播种的时机一年之中仅有一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粮食的播种时机,做到勿夺农时,满足民众的劳作收获心愿。

3.3. 减免赋税鼓励商业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有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夫谁与之敌”、“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1] 爱护民众,减轻对他们的刑罚,减免赋税,让百姓在农田中勤劳耕作,就可以保障他们来年有一定的收入和粮食。减轻商人和农民的赋税,既可以鼓励商人来贸易,又可以使农民降低负担,在这种健康的农业商业经济循环之中,既能促进市场交换流通,又能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达到社会生产总量的增加,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赋税一方面是国家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税收总额在民众身上收取的份额之多,减免人民的赋税是国家施展仁政的重要体现之一,农民可以更多的保留自身劳动所得,对统治者也会表现的更有拥护,家有余粮的情况下,各种行为也必定会遵纪守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达成。

3.4. 让利与民,民利为先

《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询问孟子,为何文王狩猎的围场范围有方圆七十里,百姓都觉得他的围场小了,而自己的围场仅仅只有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觉得很大。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1] 文王狩猎的场所砍柴捕猎的普通人民也都能一同享用,而齐王狩猎的围场却只能自己独享,这就是百姓觉得文王猎场虽有七十里范围仍然觉得小,而齐王四十里的围场百姓却认为大了的原因。在制定社会政策的时候,不能利用特权侵占百姓的利益,而是应该优先考虑民众的利益,做到与民同忧,与民同乐。权利应当作为造福于民的工具,而不是强权的体现。

3.5. 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回答陈相关于为什么国君和不人民一起劳动创造财富时说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 国君、官吏、百姓、工匠等不同职业的人都有不同的事情,一个人生活中需要使用的物件,必定是多方面的,一定需要各种职业的人分工合作才可以配齐的。如果都要自己亲自去动手做,一定是都先于疲劳之中,效率也会很低。有些人做脑力劳动,有些人做体力劳动,相互配合,才是普通之下所有事物运行的本质道理。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坚持天下归人民所有,并要求选举贤能的人才来管理天下,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3] 。

在孟子的时代背景下,评价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在于民众、士兵数量、国家经济实力。但孟子却认为,国家的强大并不在于人口数量和士兵数量,也不在于国家财力强弱,而在于民心之所向,民心所向即是众望所归,即是真正的王道。如果统治者能施以仁政,让民众富裕,民众富裕则会被民众所拥戴,而被所拥戴并实施仁政的国家,必定会实现天下一统的愿望。正如孟子所说的“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必定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4. “恒产者恒心”保障之道

民众获得基本的生存温饱条件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其懂得伦理道德礼仪,与他人交往做到诚信互爱,帮助他人。《孟子·滕文公》有记载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教育民众播种庄稼,种植谷物,使得百姓能衣食无忧,但仅仅只是不愁吃喝住宿而没有人教育他们,就和禽兽的区别差不多了,所以必须要对民众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属于人内心基本的与生俱来的品格,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其次孟子认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是处于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面对强权也要坚守自己的态度。同时在面对困境时也要摆正心态,积极努力奋斗,最后《孟子·告子下》有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性本善,但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被事物所遮蔽本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再教育,找回人性最初的善 [4]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当为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孟子所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加强民众的道德教育,学习孝敬长辈的道理,就可以使得老年人不用背着东西在路上辛苦的行走了。在这种氛围下,民众生活幸福,最终达成王道一统的目标。

5. “恒产者恒心”思想的现代价值

国外学者Maslow (马斯洛)也有类似的理论,在其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中提到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满足需要、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而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对人的推动及影响也就越大,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更有可能实现,这种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最基础条件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最求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 [5] 。

在《管子·治国篇》也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6] 对于管理者而言,人民的生活经济状况与社会的治理难易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于先富民,后强国才有可能统一天下。

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一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保证底层劳动者的利益,这部分群体属于社会中最大的群体,维系到社会的治安稳定,合理的政策导向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坚决禁止出现所谓的农民工欠薪现象,根据劳动付出取得合理的收入回报,人民才会心甘情愿的付出劳动,只有通过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才有国家的日新月异和繁荣昌盛。其次要重视教育投入,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健康成长,只有制定健康合理的教育计划,保证平民子女的教育,才能为国家新阶段的发展储备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国际就是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要做到不与民夺财,尽量做到让利与民,不能利用职权的特殊性与民相争,尽量在维持社会平稳的前提下,让利与民。正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有提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能做到与民同乐,就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做到王于天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条文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一百一十五条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第一百一十六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第一百一十七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7]

对于独立个体而言,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以孟子的观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则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具备仁爱品质的人仍然做坏事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同时孟子也强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适合当下的事情,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不是不考虑自身一味的想着去帮助他人,在贫困的时候,建立良好的品格修养去对待他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6. 小结

先有恒产后有恒心,作为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是其他道德、情感等需求的基础,社会管理者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不仅有助于获得民众的支持,更能降低社会管理的难度。而作为个体而言,修身也是以生存为首要前提的,以合理正当的方式获取生活条件,以君子道德要求自己,对于社会就是一份特别的贡献。孟子的思想高瞻远瞩,旨在保护人权,维护老百姓自身的切实利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落实到实处,对照《民法典》,今天看起来特别重要和亲切。亚圣对人性的认知、对道德的理解,强调其物质基础,不尚空谈,仍然闪烁着爱智慧的光芒。

文章引用

龚 谈,孙君恒. 孟子恒产者恒心思想研究
Mencius’s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Thought on Morality[J]. 国学, 2023, 11(02): 184-18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2030

参考文献

  1. 1. 方勇. 孟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2. 2. 陈祥勤. “执古始之道, 以御今之有”——中国古代治理传统中的治道和治术[J]. 社会科学, 2022(8): 86-97.

  3. 3. 周鑫鑫.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南宁师范大学, 2020.

  4. 4. 刘志敏. 《礼记》“教化的政治”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2.

  5. 5. 胡万钟.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 南京社会科学, 2000(6): 25-29.

  6. 6. 黎翔凤. 管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7. 7. 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