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09  No. 02 ( 2019 ), Article ID: 29937 , 10 pages
10.12677/SD.2019.92030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Contiguous Poor Areas in Western Yunnan as an Example

Shiwei Chang

Pan-Asia Business School,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pr. 1st, 2019; accepted: Apr. 17th, 2019; published: Apr. 26th, 2019

ABSTRACT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the poverty level is deep,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 is heavy, and the conventional ext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s not sustainable. Therefor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is the top priority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achieve “hematopoietic”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lve the causes of poverty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from the root caus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tiguous poor areas in western Yunna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how to implement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 f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 with complex poverty factors, so that precise financial means can become a guarantee for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growth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Keywords:Contiguous Poor Area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连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为例

常世伟

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6日

摘 要

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常规粗放式的扶贫模式不可持续,因此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产业扶贫能够显著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本文以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在贫困因素复杂的连片贫困地区展开针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金融扶贫实践,使精准的金融手段成为特色产业高效率、高质量成长的保障。

关键词 :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与综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滇西连片贫困地区是云南省四个连片贫困地区中面积最广、人口最多、致贫原因最为复杂的地区,着力解决滇西边境区域整体贫困问题意义重大。增强贫困地区与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精准扶贫布局中的战略重点,产业金融扶贫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扶贫,致力于提高被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是我国未来连片贫困地区扶贫的重要方式。在滇西连片贫困地区探索与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模式,是要让贫困地区人群享受平等金融服务,让人人具有平等的信贷融资权利。助力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扶贫也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整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意。

金融在消除贫困、帮助贫困地区民众建立可持续性的脱贫模式方面有至关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也就金融扶贫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 (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金融抑制理论,他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1] 。Stiglitz (1986)认为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中,应发挥宏观调控、引导的作用,采取相关措施构建稳定、良性的经济环境以应对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 [2] 。Adams (2002)提出的农村金融市场论指出市场经济发展与农业信贷理论存在不相契合的情况,为此政府应减少参与,促进市场经济在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 。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的扶贫实践也展开了的相关研究,曾康霖(2007)提出金融扶贫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扬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消除贫困差距 [4] 。徐兰军,郭冠琼(2011)指出在政府的引导下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和贫困主体间的资金担保贷款平台是发展金融扶贫的有效契合点 [5] 。鄢红兵(2015)从需求、供给、收入、成本等要素分析,发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差,信用评级困难是农村金融扶贫的主要制约点 [6] 。曹建勋,张理廷(2010)对海东地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金融对海东特色农业的发展支持存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利用不完善、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不足以及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7] 。汪楹(2013)通过调查了解云南保山边境山区金融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状况,认为农村贫困地区存在金融市场体系薄弱、金融机构缺乏多样性等原因减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 [8] 。苏畅、苏细福(2016)认为目前金融扶贫存在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政策性农险的覆盖面不大,抵押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对贫困农户的适用性较低,金融产品创新度不足等问题 [9] 。郭小卉,段胜英,冯艳博(2019)以河北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为例,指出该模式破解了金融机构扶贫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面临政府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难以保障、低风险下对银行的激励稍显过度及普惠程度较低等问题 [10] 。

国内外学者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脱贫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但对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金融扶贫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基于滇西贫困地区的实际调研和云南省农村金融的特殊性,构建连片贫困地区产业金融扶贫的理论框架,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此外对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产业金融扶贫的体系进行构建,并且提供有建设性的结论和富有创新的对策建议,不仅有利于滇西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可持续和普惠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介绍地区的贫困现状、特色产业以及金融扶贫状况,第二部分就金融扶持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中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来自实地走访与调研统计,其他经济与金融数据主要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与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库。

2. 概况与现状

2.1. 地区发展概况

滇西边境贫困区域范围包括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等10个市州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区56个,其他县市区5个,共61个。区域内有4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19个边境县、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2017年各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至2017年末,滇西地区十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合计5555.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156.3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06.6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322.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82%:37.92%:41.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756元。

2.2. 地区贫困现状

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经过多年扶贫政策的实施,滇西地区贫困状况有所好转,贫困人数显著降低,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部分地区虽然短期内脱贫,但脱贫质量低,返贫率高又成为相对棘手问题。2017年末数据统计显示,滇西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6% ,同期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于全国水平2.5个百分点。

Figure 1. Per capita GDP in western Yunnan

图1. 滇西人均GDP水平

宏观经济与产业结构落后。如图1所示,2017年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956元,相当于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80.1%,全国平均水平的45.87%,不及一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落后,如图2所示,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0.71:38.00:41.74,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较高,达20.71%,远高于全国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发展较为粗放,全产业链精加工型农业生产未能在滇西有效落实铺开。

Figure 2.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estern Yunnan

图2. 滇西三次产业结构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化水平较低。2017年滇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4.2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和55.9%。农民收入水平低、来源单一,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6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13元,如图3所示。

Figure 3. Resident disposable income

图3. 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乡人口比例与城镇化水平方面,图4中可以看出滇西地区农村人口居多,占比超过6成,整体城镇人口比率37.49%,低于全国同期21个百分点,低于云南省同期9.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缓慢。

相当部分群众还存在住房、出行、饮水、就医、上学等困难问题。此外,滇西地区返贫率较高,进一步增加了其扶贫开发的难度。事实上,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滇西地区一直是云南省以及国家的重点关注对象,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帮助其开展扶贫工作。但由于以往扶贫措施多注重“输血”,滇西地区贫困群众的创收能力与自身素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低效、简

Figure 4.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ratio

图4. 城乡人口比例

单的劳动生产。这使得滇西贫困群众无法依靠自身发展获得较高水平的稳定性收入,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市场波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差,一旦离开外力支持,极易发生返贫现象。再加上滇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为贫困群众提供足够的保障措施用于防范、抵御风险,使得当地群众返贫几率进一步增加。

2.3. 特色产业扶贫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围绕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把产业扶贫作为助力贫困群众改善贫困状况的主要措施。滇西连片贫困地区各州市也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把握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自主自愿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脱贫布局。

2.3.1. 特色种养业扶贫

由于各州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目前滇西连片贫困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下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滇西(楚雄、丽江、保山、大理、普洱)重点发展核桃、牛羊、生猪、蔬菜、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怒江、大理、丽江、楚雄)重点发展牛羊、生猪、中药材、蔬菜、核桃、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南(临沧、版纳、普洱、红河)重点发展茶叶、咖啡、热带水果、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

Table 1. Major crops and production

表1. 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根据2017年统计公报汇总计算,滇西种植业中,以蔬菜、甘蔗、水果为主要经济作物,年产量400万吨以上,核桃、橡胶、茶叶、烤烟、油料、咖啡产量10万吨以上,中药材、野生菌、坚果类小众作物处在第三梯队。茶叶、橡胶、咖啡三种作物产量占全省比例90%左右,如图5所示。水果、蔬菜产占比也较高,具体数据见表1

养殖业方面,如图6所示,滇西肉类年产量300万吨左右,占全省77%,禽蛋、牛奶、水产年产量

Figure 5. Planting crop yield in the province

图5. 种植业作物产量全省占比

Figure 6. Crop production and province-wide ratio

图6. 养殖业作物产量及全省占比

16.13万吨、34万吨、34.31万吨,其中禽蛋、牛奶产量占全省比例过半。

2.3.2. 林业产业扶贫

在云南16个州市中,滇西十州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80%左右。滇西森林物种资源丰富,特色经济林果、森林主题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林业产业覆盖面广,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链条长,在改善贫困带动就业的综合效用强。

林业脱贫产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生态林脱贫。选择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护,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生态护林员岗位安排重点向攻坚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地区倾斜,生态护林员年均增加工资性收入9000多元。第二,经果林脱贫。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统筹推进全省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将绝大部分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安排到了贫困县,并相继出台了加快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等林特产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强林业生态产业,让贫困人口最大程度受益。第三,林下经济脱贫。林间种药、养畜及野生菌采集等林下经济也在扶贫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3.3. 乡村旅游业扶贫

滇西连片贫困地区虽然农业用地分散、工业基础薄弱,但旅游资源却相对丰富,拥有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洱海、玉龙雪山等自然景观;也有南诏遗址、丽江古城、巍山古镇等历史文化遗址;同时还有西双版纳傣族民俗风情、大理白族民俗风情、丽江纳西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民族文化。上述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使得滇西开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扶贫有了有力的依托。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2017年云南省全省旅游总收入6922.23亿元,国内与海外旅游人次分别为56,672.12万人次与667.69万人次,同期滇西十州市实现旅游收入3972.57亿元,占全省比例为57.38%。接待海内外游客为29,295.51万人次与426.86万人次,占比分别为51.69%与63.93%。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与《云南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的规划部署,重点推进15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500个旅游扶贫村建设,培育发展10,000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其中滇西规划到2020年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327户,旅游扶贫示范户6820户,分别占全省比例65%与66%,扶贫规划与占比情况见表2

Table 2.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表2. 旅游扶贫规划

2.4. 金融扶贫现状

虽受自然地理、社会历史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落后等现实因素影响,但滇西贫困地区通过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后,滇西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加强涉农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密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户金融知识和信贷的有关宣传,滇西贫困地区金融体系更加完善,组织机构也更加健全。截止2017年年底,滇西贫困地区共有区县级银行金融机构315家,银行营业网点2106家,证券机构14家,保险机构524家,各类金融机构有序增长,为滇西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扶贫政策相继出台。滇西贫困地区政府部门通过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制定出台了助推产业发展的相关扶贫政策,为滇西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切实的优惠。截止201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滇西10州市各支行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金额达到65亿元,并通过贷款方式联结各类贫困农户达31万余人,2013~2017的5年间,贫困农户收入增长连5年超过20%。云南省证监局联合滇西各州市金融机构签订了资本市场帮扶备忘录,对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创新性的涉农保险产品和金融服务给予政策扶持,充分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农户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并由当地政府提供担保,到2017年底,累计为贫困农户承保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14亿元,支付赔款达到12.72亿元,成为金融支持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

特色产业金融扶持力度加强。通过发掘滇西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脱贫发展规划,并加强对贫困地区特色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产业、林业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的金融扶持,有力推动了滇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利用滇西贫困地区优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农户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宿、农家乐等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农户甚至集体经济发展。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滇西贫困地区各市州金融机构在2017年底已经累计发放农村特色产业信贷资金达90亿元,惠及农户达到14万户左右。

3. 问题与原因

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多数是以政策性金融措施的形式存在,各贫困地区依托优势产业,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创新金融服务和信贷模式,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群众参与产业发展通道、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政策性金融支持也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

金融生态有待优化。由于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滞后,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导致贫困地区信用风险整体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遏制了信贷环节的完整运行。具体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农户在信贷中信用意识欠缺,一旦农户农作物受损或产生其他变故,失信违约现象非常普遍,且贫困户赖账跟风也往往集中爆发,导致贫困地区信贷等金融支持难以持续开展。第二,针对贫困户赖账失信现象没有较为规范的解决途径与手段,导致贷款违约后追回难度大且成本较高。这也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意愿,许多机构多是在政策压力驱使下象征性的走形式,政策性金融的补贴等优惠措施由于信用环境较差而无法发挥作用。第三,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身属于国定贫困县,其自身财政收入很难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更无法对信贷风险进行补偿和分担,造成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不强。

金融资源配置错位。首先在信贷资金用途上存在错位。贫困地区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多用于政策性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涉农贷款款项用以农业生产或特色产业发展的比例较小,因此贷款对贫困农户的实质性支持较弱。其次在贷款投放地域上存在错位。除了专项财政资金拨付,国有银行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大理、普洱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的连片贫困地区如怒江州,信贷规模不及相邻保山市的20%。再者贷款额度存在错位。在已获得信贷支持的贫困农户中,单户贷款额度最高仅为1.5万元,通常只发放1万元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经营,贷款额度太小,难以满足贫困农户的生产需求。最后贷款期限存在错位。许多贷款与农业生产的周期不符,造成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无法较好的匹配。

缺乏多渠道融资途径与多种类金融产品。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其他资金来源渠道较少,股权、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量小,融资占比低。二是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滇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也多属于农业产业,受制于农业产业收益率低,产业风险大的特点,各商业银行大部分偏好资产抵押,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资产抵押和保证担保等,信贷产品缺乏创新,扶贫贷款投入不足。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对于滇西边境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梳理、金融扶贫现状以及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不足与问题分析,结合滇西扶贫工作的实际进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在滇西连片贫困地区构建机构完善、层次分明、有序竞争、相互补充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贫困地区农户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增强其对金融资源的获得感。第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态势与村镇特色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调整与盘活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使现存涉农金融机构运转更加高效。第二,在现存金融机构网点基础上,增设满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构,构建村镇银行、城商银行、资金互助机构、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并存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三,明确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支农惠农目标,将政府惠农金融政策、涉农金融机构利益与农户特色产业的发展统一化,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等造成的金融支持缺失。

其次要转变金融机构与农户的意识并创新产业扶贫的金融工具与服务。第一,摒弃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简单的涉农贷款的思想,努力宣传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意识,推广手机银行、信用卡业务等网络化与电子化等金融服务手段,提升贫困地区产业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同时降低机构运行的成本。第二,应根据贫困地区的产业模式、产品特点等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实践并推广三权抵押贷款模式,建立具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特点的抵押担保模式,为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额资金需求提供平台支撑。尝试部分地区的“联保贷款”模式,建立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最大程度上降低与分散涉农贷款的风险,改善贫困地区涉农信贷的状况。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开展产业融资顾问、小微企业资产管理、产业融合与兼并等现代化专业金融服务,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关产业的有效集聚。

再者要有效协调贫困地区政府扶贫政策、财政支持办法、产业主管部门的部署,将金融扶持特色产业的政策与之相结合,共同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一,以政府的扶贫工作联系机制为基础,加强金融扶贫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将金融的扶贫作用介入到每一个应有的环节与过程中,农林牧渔等各部门及扶贫发改等主管部门及时共享信息,统一规划安排,避免冲突矛盾。第二,强化扶贫资金的有效协调,主要是财政拨款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扶贫手段的相互结合,具体落实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配套安排实施后续金融扶贫工具与服务,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三,人民银行分部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相关扶贫政策,发挥扶贫机制运行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与督促作用,根据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融资特点,通过窗口指导等合理化手段调整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规模及结构。第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寻求与中大型企业的合作机会,保障特色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并谋求以产业链的融资模式打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融资局限。

最后要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保障机制,有效降低并分散贫困地区产业金融扶贫的风险,最大限度消除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第一,推行政策性保险与金融扶贫贷款的组合金融服务工具,通过政府与农户或政府与企业共同分担保费进行推广,发挥保险在信贷过程中的分散风险作用。第二,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的融资担保基金,现阶段以政府财政资金拨款为基金的资金的主要来源,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关融资需求纳入到担保基金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以农户及农户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融资担保基金的发展。第三,探索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融资的风险补偿制度,通过发挥风险补偿机制的双向激励作用,营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融资的健康环境,在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基础上充分激发特色产业融资主体的融资积极性。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西边境地区实施特色产业脱贫布局的金融支持研究”(2018Y032)。

文章引用

常世伟. 连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滇西连片贫困地区为例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Contiguous Poor Areas—Contiguous Poor Areas in Western Yunnan as an Example[J]. 可持续发展, 2019, 09(02): 228-237. https://doi.org/10.12677/SD.2019.92030

参考文献

  1. 1. Caves, R.E. (1974)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R.I. McKinn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1973) xii + 184 p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 223-224.

  2. 2. Adams, D.W. (2002) 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 Paper for the Best Praetiee in Saving Mobiliz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5-6.

  3. 3. Greenwald, B.C. and Stiglitz, J. (1986) Exemplif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 124-129.

  4. 4. 曾康霖. 再论扶贫性金融[J]. 金融研究, 2007(3): 1-9.

  5. 5. 人行海东中支课题组, 曹建勋, 张理廷. 海东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与模式探析[J]. 青海金融, 2010(3): 33-36.

  6. 6. 徐兰军, 郭冠琼. 打造独具特色的贫困农民贷款担保新方式[J]. 中国财政, 2011(8): 62-63.

  7. 7. 汪楹. 金融服务滇西边境山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J]. 西南金融, 2013(9): 73-76.

  8. 8. 鄢红兵. 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 武汉金融, 2015(9): 56-59.

  9. 9. 苏畅, 苏细福. 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 西南金融, 2016(4): 23-27.

  10. 10. 郭小卉, 段胜英, 冯艳博. 河北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探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1): 39-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