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7 ( 2022 ), Article ID: 53506 , 5 pages
10.12677/AE.2022.127351

教育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个 文献综述

赵育红1,刁卓达2,李宇赤1

1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西双版纳

2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收稿日期:2022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12日

摘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以广泛深刻地宣介,还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加以贯彻和体现。文章回顾了教育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力求呈现教育学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认为,已有研究视角广阔,成果丰硕,但仍需在以下方面发力:重视留学生教育、非正式教育、实证研究,呈现完整的教育过程,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文献综述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Yuhong Zhao1, Zhuoda Dao2, Yuchi Li1

1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shuangbanna Yunnan

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Jun. 8th, 2022; accepted: Jul. 5th, 2022; published: Jul. 12th, 2022

ABSTRACT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require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publicity of its concepts and must be implemented and reflected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rom th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and strives to presen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broad visions and fruitful results but still needs to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informal educ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esenting the complete education process, and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Edu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作为一种破解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4年被提出以来便受到中外广泛瞩目。近年来,学界就理论渊源、本质与内涵进行了丰富且深入地讨论,肯定了其在应对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构建路径及应对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学科的视角,学界一方面对包括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子概念进行讨论,扩展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另一方面对中国与他国/国际组织的关系加以分析,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价值。此外,学界还探讨了本理念同“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梦,以及与西方全球治理理念等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人民擘划未来美好世界蓝图的同时,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维度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与要求,号召人们携手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一代复一代地努力。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习近平总书记 [1] 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倘若年轻一代未能树立坚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积极付诸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只能成为当代的绝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只能是奢想。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对其理念进行广泛地宣介,更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加以贯彻。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以往基于教育视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审视在这一视角下学界从哪些方面、对哪些内容加以考察、研究,以期呈现本学科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而为今后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讨论的文献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于2022年6月1日检索得到。

2. 作为指导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研究中所占地位的不同,与本学科相关的文献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将理念视为指导思想,包括要求、目标、使命等,论述教育活动及其事业发展与变革中的具体议题。正如李北群、吴立保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愿景目标,也是规划纲要。这类文献通过强调所论议题的服务性和联系性来丰富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 [2]。

教育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工程 [3]。通过论述教育活动在其间所具有的价值,同时结合习近平、杜威、池田大作等人的教育思想,学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纬度 [4] [5]。学界指出,当代教育特别是当代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 [6] [7],需要转变当前教育治理的方式以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方向、路径与策略:一方面,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教育体系,加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各层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8] [9];另一方面,要依托“走出去”、教育援助、联合培养和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10] [11]。这些论述同时为各级各类院校在发展建设、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上提供了方向与要求 [12] [13]。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根本要素就是人 [14]。杨雪指出,培养世界公民是各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 [15]。冯建斌则提出,同属共同体意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并非对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6]。由此,学界提出了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模式:以培养既有坚定中国精神与家国情怀,又有具备宽广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参与国际治理的世界公民为目标 [17] [18]。

基于这一目标,学界强调开展世界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宽恕教育、价值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9] [20]。学界强调,在做好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开展好国际中文教育与来华留学生教育,使外国学生认同中国与中国理念,和中国年轻一代相向而行,进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22]。张虹倩、胡范铸就指出,汉语的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3]。

此外,学界还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具体课程教学和学科研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4] [25]。这类文献借论述这一理念对教育活动及其事业的影响、要求与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直接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作为教育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类文献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审视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环节,提出或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学策略。

孙立通过论述《礼记·大学》中“修齐治平”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内及外、由己及世的相通关系及其共有的价值追求,指出该理念作为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26]。通常,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三种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课程与研究的主体。第一种形式是作为主题开展的专门课程,其讨论重点包括开设专门课程的依据、方法、内容与教学重难点 [27] [28]。第二种形式是将该理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课中加以教学 [29] [30]。正如钱广荣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对于中国构建对外关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将该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能有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又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2]。第三种形式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如外语、历史、生物学、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中。譬如,张陟就指出将该理念引入《高级英语》的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英美历史、政治和社会理解的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和民族自信 [33]。

在方法上,学界强调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课本之中,将这一理念同中国历史方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科研活动、校园文化等形式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的认知与认同 [34] [35]。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清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36]。王殿文则强调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对这一理念进行讲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7]。

4. 结语

已有研究表明,教育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视角广阔,成果丰硕,为理念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方向与指引,但尚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过度关注对本国学生的教育,面向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教育未能成为研究主流。来华留学生亲历中国,接触、认识和感受中国的程度较深。向来华留学生传授这一理念,不仅为他们投身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能,还为他们向所在国亲友传播理念创造了机会。以往研究只讨论如何影响留学生教育,忽视了对留学生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探索。正如吴日明 [38] 指出,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有助于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进而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二,局限于考察学校教育,忽视了非正式教育。以往研究虽涉及大、中、小各级教育,但却局限在学校情景之中,忽视了在非正式教育过程中的流动。以家庭教育为例,朱晓宏、王帆就提出家庭是儿童直接体验人类共同体生活的真实情景,有助于儿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9]。我们建议,应大胆利用教育研究的专门方法考察非正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

其三,缺乏实证研究。大部分的研究花在理念的应然方面,所提出的观点基于思辨,缺乏事实支撑。实证研究能为论点的阐述提供事实依据,各类理论的提出与形成也需要丰富的实证结果支持。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避免相关研究成为泛泛之谈。

其四,缺乏对完整教育过程的审视。当前研究并未回答教什么内容和具体怎么教的问题,忽视对完整教学过程的考察和论述,因而难以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因此,要尽可能地对完整的教育过程加以审视与反思,研究并判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形成一个闭合的、完整的状态。

其五,缺乏评价体系,无法评价教育的效果。任何研究与实践,都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用以衡量评价和控制。只有建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科学、有效、准确地考察与反思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为完善和优化教育提供对策,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1578)、烟台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GGIFYTU22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赵育红,刁卓达,李宇赤. 教育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教育进展, 2022, 12(07): 2315-231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7351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 习近平致信, 刘延东出席[EB/OL]. 2013-04-21.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3-04/21/content_2589678.htm, 2022-02-01.

  2. 2. 李北群, 吴立保. 建设高教强国的“中国模式”: 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江海学刊, 2018(6): 229-234, 255.

  3. 3. 刘奕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视域[J]. 嘉应学院学报, 2019, 37(5): 102-106.

  4. 4. 郑嘉禹.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向度[J]. 理论建设, 2019(6): 29-36.

  5. 5. 袁利平, 师嘉欣.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教育之维——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份报告的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5): 26-34.

  6. 6. 杨慧, 李杰.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大学使命与责任[J]. 大连大学学报, 2018, 39(4): 108-112.

  7. 7. 吴寒天, 阎光才. 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与自我革新[J]. 探索与争鸣, 2019(9): 149-157, 199-200.

  8. 8. 朱旭东, 刘丽莎. 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1): 33-39.

  9. 9. 胡方夕子, 程智开. 教育现代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9): 93-95.

  10. 10. 韩刚, 刘建国.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研究——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J]. 学理论, 2019(7): 158-159, 175.

  11. 11. 徐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援助的政治理念与实践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 43(8): 21-29.

  12. 12. 刁卓达, 赵育红, 王殿英, 李宇赤. 国门大学: 概念、探索与目标[J]. 教育研讨, 2021, 3(4): 577-590.

  13. 13. 邵荣. “中非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研究[J]. 决策探索(下), 2018(11): 51-52.

  14. 14. 康佳.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出发点[J]. 社科纵横, 2019, 34(1): 137-140.

  15. 15. 杨雪. 走向“世界公民”——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16. 16. 冯建斌.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 2017.

  17. 17. 张国彪.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探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 40(3): 119-121.

  18. 18. 陈乡.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内容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19. 19. 华蓉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0. 20. 刘凤彪, 陈建成. 植物文化映射的生命教育逻辑与价值[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5(5): 46-49.

  21. 21. 黄湄. 国际中文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 88-90.

  22. 22. 聂朝昭.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的路径选择[J]. 教育观察, 2021, 10(45): 17-20.

  23. 23. 张虹倩, 胡范铸.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 问题、因由与对策[J]. 社会科学, 2017(10): 26-35.

  24. 24. 李晓娜.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9): 110-111.

  25. 25. 周星, 曹岩. 思辨: “新文科”建设与艺术学科发展的宏观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6): 4-8, 209.

  26. 26. 孙立. 论《大学》“修齐治平”思想及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 19(10): 17-21.

  27. 27. 陈琳. 浅议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0): 129-130.

  28. 28. 吴建铭. 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探[J]. 教育评论, 2018(12): 63-65.

  29. 29. 冯维雅. “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 管理观察, 2018(22): 136-137.

  30. 30. 杨明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9.

  31. 31. 钱广荣.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3): 10-15.

  32. 32. 舒前毅.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新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3): 49-51.

  33. 33. 张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课程改革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 6(57): 216-217.

  34. 34. 刘海泉, 赵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思想理论课教学探析——以“概论”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4): 47-50.

  35. 35. 陈立军. 高职院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教学探索[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8(3): 34-39.

  36. 36. 陈立军, 王新伟. “概论”课“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3): 25-30.

  37. 37. 王殿文. 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式教学实效性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1(1): 121-134.

  38. 38. 吴日明. 东南亚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7(8): 38-41.

  39. 39. 朱晓宏, 王帆. 重构家校生活让儿童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情感[J]. 人民教育, 2020(Z3): 62-6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