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240 , 8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64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研究

纪家欣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思想的优越性逐步被证实。笔者以马克思思想为切入点,充分研究全球化思想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根植于其中的普遍规律与本质,深入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核心矛盾与历史走向,并得出具体的结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世界历史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人类文明的行进脉络,充分发挥辩证法的优势,以《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的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为切入点,站在科学的层面再一次评估该思想的生命线,结合唯物史观全面的剖析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出现的背后逻辑以及必然性,最终评测并检验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唯物史观角度,论述隐藏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内的核心思想,厘清理论成立的偶然或必然因素,研讨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后续的成长路线,充分证实该思想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卓越价值。本文实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下,推进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契合,利用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解放运动中的正确的指导和有力支持,以期中国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关键词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主流价值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Thought of German Ideology

Jiaxin Ji

School of Philosoph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Jul. 5th, 2023; accepted: Jul. 26th, 2023; published: Aug. 8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uperiority of Marx’s thought has been proved gradually. Next, the author chooses Marx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ful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explore the universal laws and essence rooted in it,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the core contradiction and historical trend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draw specific conclusions, based on which to further enrich the world history theory, which is also Marxist theory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dialectics, takes Marx’s globalization thought interpreted in German Ide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evaluates the lifeline of this thought again on the scientific leve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logic and necessity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Marx’s globalization thought, and finally evaluates and tests the whole Marxis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of the idea of spheroidization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e ideas hidden in the German Ideology, clarifies the contingent or inevitable factor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discusses the follow-up growth route of Marx’s globalization thought, and fully confirms its outstanding valu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Marx and Engels, and to make China forge ahead in the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their correct guidance and strong suppo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Keywords:Marx, German Ideology, Globalization, Mainstream Valu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与逻辑条件

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是那个时代全人类的英雄,他的思想与智慧已经不能被历史和时间所磨灭。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主要基于特定的时期以及特定的环境,各方因素可谓缺一不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基于时代环境、理论发展以及思想发展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首先应当研究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还应当研究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进一步体现出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实际价值。

1.1.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全球化思想衍生与特殊的社会环境。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的德国,那是一个伟大的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当然也激化出了史无前例的矛盾,人类站在了重要的转折点上。现代化进程已经初见端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加大了剥削的力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无情的抨击了腐朽的资本主义。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为人类的发展规划出了宏伟的蓝图。由此可见,马克思全球化思想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多个层面展示的历史性的科学描述。

1.1.1. 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世界”这个概念。其除了属于地理概念以外,还属于历史概念。如果用历史概念来审视“世界”,那么其主要基于大航海时代的成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绕了地球一圈,证实了伽利略提出的地圆说。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人类文明的交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欧亚大陆也真正的串联起来。西班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从1519年起航,耗费了两年时间,终于横渡大西洋,第一次踏上南美洲大陆,然后继续横渡麦哲伦海峡抵达了太平洋,又耗费了三个多月到达了现在的菲律宾群岛,操作停留后直接穿过印度抵达非洲,最终成功的返航,回到了西班牙。这一次远洋航行,直接开辟了一条新的海上航线,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让人类有了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开始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萌芽。当然,对于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来说,新航路的开辟,也引发了新的战争与灾难,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欧洲的殖民地。对于欧洲人来说,通过这些殖民地,可以获得数不尽的财富与香料,除此以外,还大量的贩卖非洲的人口,将他们作为奴隶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给非洲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辩证的看待这一切,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加深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另一方面又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带去了灾难。随着贸易往来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价格革命” [1] 由此产生。这场革命让封建地主阶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资产阶级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封建制度逐步被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给资本主义全球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世界市场初步成型。实际上新航路属于海上商路,所以,控制航路的国家能够大发横财,他们通过掠夺的方式获得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然后再让劳动力将资源进行加工,最终得到的产品会销往全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选择使用欧洲生产的产品,长此以往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影响;而后亚洲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欧洲国家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然后在卖给亚洲国家,如此以来,全球化已经无法避免。” [2] 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全球化的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随着新航路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与此同时,还奠定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础。随着欧洲殖民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原始资本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封建主义逐渐被历史所掩盖,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全球经济蓬勃发展,全球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也应运而生。

1.1.2. 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成

随着资本越来越雄厚,资本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不少国家彻底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禁锢,逐步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从本质上看,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助力,然而工业化同样不能脱离于全球化。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出现了工业化,才衍生出社会的现代化,进而推动了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出现。

1.2.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并非凭空而来,马克思选择以辩证的方式,对传统的历史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整理出了全球化思想,世界市场属于其中的核心内容,并有机结合了亚当·斯密的世界市场理论。

1.2.1. “世界市场”理论

亚当·斯密属于古典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其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经济环境以及趋势深入分析了国民经济学。他在代表作《国富论》里面,详细介绍了“世界贸易”理论。 [3] 斯密的观点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想要积累财富就必须要着力打造全球市场,并促进社会分工。实际上,他的市场学说并非基于狭义市场。因此除了涵盖英国市场以外,还涵盖全球其他独立经济体的市场。

亚当·斯密充分研究了全球市场的发展进程,并且明确介绍全球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实际上当时的他尚不明确打造全球市场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也不明确构建全球市场的各个成分。但他的思想给马克思提供了足够的启示,为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亚当斯密的学说,可能也不会有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出现。

1.2.2. “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层面的世界观的理论观点为“世界理性” [4] ,其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将历史和自然二者的概念加以统一,表明这二者是“绝对精神”或者是“世界理性”的进一步升华。其一,黑格尔提倡采取绝对精神的辩证法的提升的渠道,也就是指的是世界史。这仅在人的意识中得到自由的提升。其二,黑格尔在哲学研究中为世界历史理论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历史方法的哲学升华。黑格尔由哲学的层面针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各要素比如动因、规律、结果等。马克思对其做出的哲学研究评价为“第一次为全部历史和现代世界创造一个全面的结构”。从这便能了解到,黑格尔的研究成果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认可,马克思通过将其所提出的理论合理部分进行学习融合,将其中的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改造取舍,由此能够反映出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历史的研究成果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哲学理论成果,通过深入挖掘黑格尔的理论成果可以为接下来阐释马克思的哲学研究做铺垫。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实质与特征

马克思在其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其中既包含了他在就全球化的外在特征进行了论证,同时还反映出了其针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其所进行了一系列阐释,能够将其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时期对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看法加以表述。马克思全部观点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了解全球化的主要内涵体现,二是指出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所在,三是充分把握全球化的性质特点。通过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整体上对其全球化的理论成果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还能够将其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深层次的了解。

2.1. “全球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主要是选择以世界的经济、历史以及共产主义这三项作为立足点,对于全球化的概念加以深入挖掘,通过研究揭示其中的本质所在及性质特点,并表示全球化是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进程受到资本扩张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的提升,促进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马克思表明只有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在某个时期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全方位的分析探究,对于全球化产生的起因、发展动力以及前景等进行全面阐释。 [5] 从而能够为科学理性的研究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来看,人类尚无法准确完整的对于全球化这一概念下定义,然而能够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理论,可以总体上了解全球化,能够从以下三点对于全球化进行界定:

其一,在世界进程中全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这是一种空间运动范畴,该过程为持续的运动变化,能够反映出一定的阶段性;此外相较于现代性具有相同之处,同样为质的文化、历史范畴,能够反映出此阶段的本质特点以及精神内涵。

其二,全球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主要包括有文化、经济、政治、交往等多个方面,并且由这一系列要素有机结合。

其三,全球化也是时代持续进步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中的各种要素包括有起源、缘由及其发展动力。因此需要站在哲学的层面以世界历史为出发点,从而能够全方位对于全球化加以系统的认知及表述。

2.2.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中发现资本主义与社会经济二者相联系的机理,进一步研究在人类活动中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类社会现象。笔者通过研究其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发现其中主要是就经济、文化以及交流这三大领域的全球化论证全球化理论。

2.2.1. 经济全球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致展现经济全球化的几个方面。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一部经典文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产生马克济活动全球化。

(1) 生产全球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于狭隘抽象民族思想表明了反对的立场,从而能够反映出其就生产过程及行为的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观点。他认为,生产全球化不会受到外界诸如民族及个人的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发展大方向。

(2) 贸易全球化

马克思表明在大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一定会实现贸易全球化。并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对于工场手工业所带来贸易的局限进行了深层次的批判,而且表明,一旦贸易保护的力度下降将会造成工场手工业面临破产的风险。他在深入探究了商业与工场手工业二者间存在的关联,表明由工场手工业导致的贸易局限需要借助商业来维持生存发展,然而工场手工业并不能够为商业水平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会使得经济水平提升受到限制。通过批判工场手工业的缺陷所在,能够由反面对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加以强调。所以说,资本家的产生能力的改变能够对于贸易全球化水平的提升起到助推的作用。 [6]

(3) 市场全球化

随着时代推进催生出了工场手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进步,然而也会导致国际的贸易关系逐渐变得紧张。随着国家间的贸易竞争白热化,这就促进了欧洲一系列国家通过海洋航运寻找贸易的契机。在海上贸易航线开辟之后,使得每个洲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也就能够为交流的全球化创造了机会,通过发展殖民地的手段,为世界市场格局的形成做了前期铺垫,这是由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扩张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提倡在市场全球化发展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基本形成,并且向全球推广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希望能够由资本主义经济控制全球。

(4) 活动全球化

经济活动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并且由此而划定的世界各民族的分工,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迈进,能够把工业化生产方式发展成为新时期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将商品经济作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侧重自然经济的状态。

2.2.2. 交往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于交往的内涵加以解释:“‘交往’这一概念在著作中有着广泛的内涵。其中涵盖了有人类个体、各个团体组织乃至各国的相互交往,其中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的交往。” [7] 因此,能够认为人类则是构成交往行为的主体所在,人们间互相影响的效应则是交往实质。在对于交往全球化的含义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主要能够由三个层面来展开,分别是人类间、社会间以及民族间的交往。

(1) 人类交往

马克思在研究中指出了人类是构成交往行为的主体所在。人类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分工是人类交往的主线。

(2) 社会交往

马克思深入论证社会交往的理论,其产生的源头为马克思就人类社会实质的阐释,其中主要运用到劳动思想。其中最为关键的观点为唯物史观。在现实中所存在的人类表现出了社会性,因此人类的存在必然离不开交往,这是人类客观具备的社会性的外在反映以及内在要求。因此全球化的交往会受到人类的社会性的驱动持续提升。

(3) 民族交往

马克思根据交往主体的特征对于民族交往加以界定,其中共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及内部交往。民族交往外部交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同民族间交往,而内部交往并非只是体现某个民族内部的任何个体在生产期间,且在生产期间之外也会有所体现。通过外部及内部交往二者综合的效应,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最终能够使得交往全球化得以实现。

所以说,不管是由个体、社会以及民族哪个层面的交往发展进行探究,均能够充分对于交往全球化将是大势所趋予以论证。

2.2.3. 交往全球化

可以认为全球化在发展进程中具有复杂性,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其一是全球化进程会在人类发展的很多的领域均有渗透,其中既包含有经济及交往领域的全球化,此外还有文化以及其他各种领域的全球化发展。其二是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是将各主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相较于经济及交往领域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则展现出更加深层次的融合,这是各个国家通过持续的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及价值观念,然后使得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时,文化本身便具有独立传承等独特之处,但是全球化所具备的世界性与此有一定的冲突。 [8] 由此看来,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对立而统一的。其中对立主要是由世界文化存在的差异所体现,而统一则是世界上民族间文化交融所体现。

2.3.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实质与特征

2.3.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思想本质

通过深入挖掘《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全球化思想本质,能够将其归纳出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总体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第二,在理论上构建出未来社会的情形。通过分析能够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通过采用批判以及构建这两种方式阐释了全球化思想。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合理的阐释了世界发展进程则是全球化思想的本质。因此,不管是从单方面的研究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还是通过和当时的其他有关全球化的研究加以对比,均能够反映出全球化并非是单一领域的所进行的一体化发展,而是在人类的整个生产活动中的很多领域均有渗透,只有采取系统考察的方式才能够真实的认识到全球化的思想本质。可这能够有助于人们充分深入了解全球化,并且能够将全球化思想本质充分的展现,这对于现阶段的全球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3.2.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特征

其中对于全球化理论的全面论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客观蕴含的思想特性,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深入挖掘,能够将其中的全球化理论所具备的特征加以归纳总结,主要是体现在革命性、阶级性、时代局限性以及历史辩证性方面。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对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深入的挖掘其中内涵主要是从中寻找到与现阶段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理论价值。需要在理论及实践两个角度来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理论的优越性。以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作为现阶段全球化发展在理论及实践角度的指导思想,以此来促进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其中在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极具代表性,这将全球化理论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3.1.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3.1.1. 有利于全球治理建设

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使得整个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能够将全球治理这一理念实现的先决条件则是,实现全球化以及构建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关键的思想是全球治理的本质是管理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得到缓和。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球治理本质上为各国政府、组织、公民为尽可能地提升共同利益所采取的民主协商方式,这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为构建及完善能够保障人类整体和平、人权、安全、福利、发展等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9] 现阶段的全球治理相较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在形式及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他们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则是共同的目的。

3.1.2. 有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念

中国道路的实质为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并且逐步的迈向共产主义的前进路线。这也是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我国在各个阶段的国家各方面实力提升的探讨。我国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进行道路的探索,这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及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式。

3.1.3. 有助于树立全球化意识,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著作中,对于各个社会发展的时期的生产力的进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表明生产力在对于世界的现代化及全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概念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以全球化的角度对于现代化进行分析,则现代化其中的内涵便为现代全球化;以现代化的角度对于全球化进行分析,则全球化其中的内涵便为全球现代化。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生产力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这将可以作为新时代的全球进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10] 由此可见,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能够帮助人类对于全球化进程更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可以促进大众形成全球化的理念,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3.2.1. 开启全球化理论研究

对于研究内容的分析:在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探讨中的出发点是对于全球化外在表现的分析,以此来充分的挖掘全球化进程的根源、性质以及驱动力等各因素间的联系。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关于全球化的研究中,对于其中内在联系的阐释是研究的关键之处。

对于研究方向的分析:在对全球化进行的探讨中主要是针对政治、经济、交往等各个领域的思考。马克思首次以多个视角全方位对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分析讨论。

3.2.2. 有利于我们辩证的看待西方全球化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蕴藏着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他全球化思想的真实反映,一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全球化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还反映出马克思的研究路线。跟随这条路线前进,必然能找到通往完善现代化全球思想大门的钥匙。 [11] 至于怎样通过马克思全球化思想来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文的观点是,应当充分抓住马克思全球化研究的方法,并且将其提出的理论进行发散,如此可以更精准的实践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研究全球化,应当坚持辩证的态度。选择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理论为切入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选择性的汲取全球化理论中的养分,如此可以打造出符合我国当前发展情况的全球化理论体系,从而指导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 研究结论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探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属于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部分。马克思通过这部作品详细的研究了全球化起因、逻辑、特点、本质、含义。并且基于经济全球化,全面评估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分工全球化的发展流程以及相互存在的关联,点明历史发展脉络,最终找出解放生产力的渠道。笔者基于马克思全球化理论为核心展开分析,明确界定《德意志意识态》中的全球化思想以及证实《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全球化思想框架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能够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笔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全球化理论是在时代的进步中所产生的。在海上贸易航线开辟以来,使得整个世界中各个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他们的相互交往;随着近代工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开放化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续扩大也在争取实现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复杂情况,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理论思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时期存在的问题。

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全球化理论,是通过对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以及亚当·斯密的“世界市场”的理论思想加以批判吸收,从而形成了具备文化、经济、交往等各领域全球化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此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马克思不只是对于黑格尔及亚当·斯密的理论思想加以批判吸收,同时发掘出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这使其全球化理论更加完善。

第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借助历史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进一步探究了世界历史、资本逻辑、社会分工和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全球化理论的内容更加丰满。

第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理论及实践两个角度发掘了全球化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其中将马克思的理论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使用体现出了其具备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现实意义。

文章引用

纪家欣.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球化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Thought of German Ideology[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580-158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64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3.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4. 4. 罗兰∙罗伯森.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 梁光严,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 5. 黑格尔. 历史哲学[M]. 王造时, 译.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6. 6. 唐正东. 从斯密到马克思: 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7. 7. 鲁路.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8. 8. 向红.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新探[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9. 9. 陈志刚.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超越[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10. 10. 中国工运学院工人运动史编写组. 工人运动史教学大纲[J]. 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1987(3): 94+95-112.

  11. 11. 江丹林, 钱宏鸣.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贡献及其唯物史观基础[J]. 南京社会科学, 1996(12): 3-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