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7  No. 12 ( 2018 ), Article ID: 28144 , 7 pages
10.12677/ASS.2018.712288

Th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an Zh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Nov. 30th, 2018; accepted: Dec. 17th, 2018; published: Dec. 24th, 2018

ABSTRAC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urriculum. Th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mes from the self-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steady and harmony of society. The particular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focus on their own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ir political,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Th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elps them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fulfill their duties as teachers, optimiz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 in University, Th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 与价值认同

张亚男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30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4日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课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来自于教师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性使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身份与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专业性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有助于其树立理想信念,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义务,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最终将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身份与价值认同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所高校都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讲授者其身份与价值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卓有成效的基础。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的社会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的诸多特殊性,使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价值认同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价值的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的形成”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可,对自己作为教师在其中的价值认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只有具备对自我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才能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教师作用,才能按教师责任或行为规范去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体的自我完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1. 教师个体的自我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首先来源于自我的道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必须严格自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善”这一人的主体必然性来作为自我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实践经验中不断完善自我,关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以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为依据,以身边或媒体宣传中的“道德模范”为榜样,从直观感受中获得价值认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身为教师的价值目标,在工作中集中精力培养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或科研中遇到困难依然保持道德的操守,深知自己的身份,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真实的面对自我。正如杨国荣所言“在道德实践中,主体不断作用于外在的道德对象,而通过对人伦关系及伦常活动的反思,主体便能够逐渐地达到道德理性的自觉”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最终实现自我的道德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其次来源于自我的专业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讲授课程前首先要自己对其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照本宣科,甚至将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说教或强制性的灌输,而要以宽阔的视角,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思维将生活事实与书本的知识相结合,以此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教学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热爱并坚信自己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对其有清晰且深刻的认识,挖掘其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士,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热爱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确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自己所传授的课程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在工作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使个人的思想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专业人士的标准提高自我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身份与价值认同得到进一步深化。

2.2.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现代社会,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的身份与价值认同越来越受到人际关系、公共秩序,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个体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需适应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只有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避免产生心理失调、思想困惑等问题,才能形成正确的身份与价值认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意味着国家能够维护人民个体的利益,在人民面临问题时能够为其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或方针政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创造和谐的、稳定的社会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等特征,寻其源头,皆因教师的教育背景、亲身经历、家庭情况和地域风俗等差异所致。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对个人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的形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现如今我国一直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完善,国民素质的培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深切明白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为未来我国的蓬勃发展与和谐稳定服务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善”为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善”是一种境界即“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言行达到了同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需要高度一致的结果” [3]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他的言行必要达到社会需要的高度,他的工作目标必然要达到社会建设的高度。在实现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在如今的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而深化身份与价值认同。“善”的目标的完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种“理想自我”的追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做的就是要将社会与教学相结合,将社会与自我发展相促进,将“现实的自我”转化为“全新的自我”,将“全新的自我”升华为“理想的自我”。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性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就在于它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是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具有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学术性的特征。

3.1. 政治性

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最基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师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此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社会和政治条件的制约。同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运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等实施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和影响,以此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4]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在思想认识上要与我国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者和宣扬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意识形态,强化政治认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定力,做到自我批评,自我净化,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对我国当前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有清晰的认知,保持相当高的政治觉悟,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掌握主动权,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颇见成效。

3.2. 科学性

科学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性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具有科学性,是可以正确反映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的科学性指在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传授于受教育者,使学生接纳并运用此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靠真理的感染,也要靠人格的熏陶,真理与人格魅力的双重作用,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真理即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讲解的是合乎当前我国现状和发展规律的内容,是合乎我党事业的发展方向的思想。人格魅力即指身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并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得以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既要给学生讲授真理,同时也要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言行一致,而非说一套做一套,这便是一种科学性的体现。高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与学生互动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掌握科学性的方式方法,教授科学性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3.3. 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特性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既有其社会价值也有其个体价值。对社会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为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大学生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学习,使自身从内心认可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可我国的社会主义方针政策,认可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其自身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对我国的政策、制度等产生认可的同时,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为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实践基础上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感悟和反思来指导其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灵活地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实践性的创造。

3.4. 学术性

学术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特性之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既包含了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包括科学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学术性,这里讲的“学术性”既指“高深学问”的学术性——是少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性,亦指大学里所强调的“学术性”——培养学生在纯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建构某个学科或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创造新知识 [5] 。所以,学术不只是专业学术也包括教育学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教育学术性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关乎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引导作用,甚至对其人生轨迹作产生引导。可以说,专业学术和教育学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在专业学术中,总结教学中的已有成果,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寻其解决方法,将综合的、应用的知识纳入学术范畴。只有这样将教学与学术相融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与价值认同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与价值认同对其更好的坚持教师的信仰和理想,明确自己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积极地投入学科建设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4.1. 上升为教师的信仰和理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它可以上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信仰和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6] 。教师身份与价值认同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共同的价值理念来更好的构建教师职业信仰和理想。教师职业信仰和理想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决定着教师是否可以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对其身份与价值认同才能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信仰和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其身份和价值抱有深刻的定位和信任感,才能进一步确立其信仰和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产生于工作和生活实际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对自我的理性认同,而在产生身份与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最高的价值信念的信仰。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原则、定向机制和导向机制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制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取得成效。信仰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地将共产主义视为崇高的信仰,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精神寄托,避免封建迷信思想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经过自己的自觉探索、总结和反思,树立崇高的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产生具体实践着的信仰即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一份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不仅要着眼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更要关注其未来走向,将长远的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和理想的崇高性和务实性才能使教师坚定地投身于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才能具备高站位、宽眼界和开阔的心胸,才能在教学或科研的顺境和逆境中不骄不躁,得起各种突发事件和困难的考验,成为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4.2. 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内化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这里指的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不单单指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更重要的指道德义务。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是指在社会制度规定下的具有强制性的职业行为,而道德义务是指在人自我心理,信念驱动下的职业行为,虽有时会受到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源是主动自觉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是教师道德责任和义务形成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的价值寄予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成就才是他们的成就。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34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立德树人”,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中又进一步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可见,国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当今立德树人的方针的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施者,教师必须要更加关注身为教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要自觉的对学生负责,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努力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就是不仅要完成自己的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学生的行为去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循序渐进的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接受,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其次,教师要自觉的对学校负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与学校相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根据学校的相关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并极力做到精益求精,在工作中自觉地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除此之外,教师要自觉的对社会负责。身份与价值认同既然立足于社会主义,那么教师就应该树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观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将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仅运用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内容,更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及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所有专业知识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都要与时俱进。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确对待自己作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深化身份与价值认同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3. 贯彻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渗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是身份与价值认同的体现。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只有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准确,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己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摆正自己作为高校教师的位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更多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深入关注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如让他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多主动的感知,以此使学生与教师达成思想的共鸣,产生价值认同,使学生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面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找准教学工作中的切入点,做到因势而谋,因材施教。

同样,作为高校的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培养,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可研究且有价值的问题,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研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信息,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及时关注社会现象以及当前社会大众的言谈与行为,通过观察与总结当今社会大众的语言行为方式来找寻其内在隐藏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教学实际,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从实践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教师能否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是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与科研中具备前瞻性和创造性,以此来形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专业科学理论体系。

5. 小结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开创性的意义。

文章引用

张亚男.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与价值认同
Th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12): 1937-194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12288

参考文献

  1. 1. 汪信砚.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 哲学研究, 2003(1): 167-179.

  2. 2. 杨国荣.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55.

  3. 3. 李德顺. 价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45, 206.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0.

  5. 5. 孙二军, 李国庆. 高师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释义及实现路径[J]. 高教探索, 2008(2): 95-99.

  6. 6. 李红源. 论教育制度认同[J]. 嘉应大学学报, 2003, 21(1): 70-77.

  7.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