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2 ( 2019 ), Article ID: 29838 , 5 pages
10.12677/ML.2019.72028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Bone Injury Termi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einer’s Hermeneutics

Meihong Xue, Nianqing D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Centr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UTCM, Shanghai

Received: Apr. 1st, 2019; accepted: Apr. 16th, 2019; published: Apr. 23rd, 2019

ABSTRACT

After long-term clinical practice, TCM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plete medical system, because of its remarkabl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on diseases, and its little side effects, 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dealing with the serious health challenges of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the concern and demand for TCM are growing worldwid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so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xts proves to be of vital importance in its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ntent of TCM is obscure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ich can easily cause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ors in comprehension and translation. Guided by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George Steiner’s fourfold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mo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bone injury terminology according to specific examples, providing more academic references for TCM translation.

Keywords: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George Steiner’s Fourfold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Motion, TCM Bone Injury Translation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骨伤术语英译 实践

薛梅鸿,丁年青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3日

摘 要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因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兼之毒副作用小,在应对当代严重的健康挑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关注和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医文本的翻译在其传播与发展中至关重要。但因中医内容晦涩难懂,极易造成译者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本文作者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例证探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中医骨伤术语英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中医翻译问题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理论,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医骨伤英译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医这一传统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积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在应对当代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医学界对其理念和疗效日益关注,且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因此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英语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语言,是中医药国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中医药的英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医文本用语具有文学性及人文性,抽象性及模糊性,历史性及委婉性和哲学思辨性等特点 [1] ,其中含有大量的中医特色词汇和表达,杂糅了历史背景、文化现象、哲学思想和抽象理论等复杂因素,极易造成译者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出现诸如翻译不到位、不恰当甚至错误等问题,很大程度地阻碍中医药的传播。要避免误译、错译现象的发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和解读文本,辅以适当诠释来正确传达信息,这与阐释学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作者尝试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中医骨伤英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由此探讨该理论对中医骨伤术语英译的指导意义。

2. 斯坦纳与翻译四步骤

阐释学也叫解释学,侧重于理解和解释源语言,它认为翻译就是阐释源语的过程。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在1975年出版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阐述了语言翻译研究的实质、翻译任务和翻译目标等重要问题,他认为阐释和翻译活动始终贯穿在所有的语言研究中,即一切语内或语际的交流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且都是借由解释或翻译来实现的。他提出“理解即翻译”,把译者翻译活动看作是一个阐释运作的过程,包括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 [2]。对学者及译者而言,如何将中医骨伤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医特色元素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以期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目的,仍需不断实践摸索。基于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本文将以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选取的具体例证来探讨该理论在中医骨伤英译的实际应用。

3. 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中医骨伤翻译的实际应用分析

3.1. 信赖(Trust)

斯坦纳认为译者对于原文的信任是所有翻译活动的前提,信任意味着译者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且承载着重要的信息,进而也促使译者针对原文内容做出理解和解释,再借由翻译来达到向外传播的目的。任何翻译实践和理论的选择都是基于信任,引起信任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原文自身的魅力、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与评价、译者的个人取向、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所选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等等。本文节选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涵盖了中西医骨伤基本理论与临床诊疗方案,可供医学生乃至相关从业者借鉴,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性。因此译者认为原文来源可靠,是可以被翻译的,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且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骨伤科知识,也有利于中医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另外,在进行前期翻译准备时,本文作者发现中医骨伤翻译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更坚定了译者研究中医骨伤翻译的信念。

3.2. 侵入(Aggression)

根据斯坦纳的说法,译者在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之前对原文的解读是“具有侵略性和提取性的”。由于译者的翻译意图、取向、关注点和视野不同于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原意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观意识难免会侵犯原文。而正因为作者与译者间存在的冲突,才赋予了原文在目标语中的第二生命。这样的侵略过程是积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必须努力理解作者的意图,去接近作者,并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思想。然而由于文化意识和译者理解上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文的侵入程度也不尽相同。在中医骨伤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肯定了原文的价值并且信任其具有可译性,再通过结合词典、学术研究和医学著作等相关内容以及个人解读,挖掘出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3.2.1. 龟背痰

“龟背痰”指的是生于胸背部,易损伤脊骨而成龟背之状的流痰。相当于西医的脊椎结核。中医文献中,常以发病部位及特殊表现来命名个别骨伤,若只简单地翻译表面意义,并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译者需要结合词汇的确切含义,适当变通译文形式,使读者真正领会原文内容。

3.2.2. 清金化痰

即清肺化痰。“清金”是清法之一,是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中医中的“金”指的是肺,因此清金的深层含义则是清肺热,而这种特殊语义和所指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因此为了避免读者理解困难,译者需将其内涵从表层转换到深层,以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

3.2.3. 虎潜丸

“虎潜丸”是中医方剂名,主治肝肾阴虚,有强筋壮骨,平息肝肾虚风的功效。关于它的命名,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虎从风,虎潜则风息也”;而笔者认为从字面上理解也行得通,如“健步”体现其强壮筋骨之功效,“虎潜”二字形容如潜伏的老虎随时准备出击,表现了步履矫捷的样子,且为丸剂,因此而命名为“虎潜丸”。中医方剂的命名结合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鉴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虎潜丸”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且对于缺乏中医知识的英语国家读者来说,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非易事。因此,在处理相关方药汤剂的翻译问题时,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领会和接受译文,译者则必然要注意灵活变通译文的语言形式。

3.2.4. 骨痿

“骨痿”出自《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也称作肾痿,主要表现为腰背酸软,直立困难,下肢痿弱无力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劳损,肾精亏虚,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因而也称作“肾痿”。译者通过查找西医相关资料发现,在西医中没有对应的确切表达,因此在这一病名的翻译处理上,译者势必需要结合并适当参考中西医对不同疾病的定义,最大程度地表现和传达原文。

3.3. 吸收(Incorporation)

通过入侵,译者挖掘得到原文的深层含义后,着手查找相应的英语表达。在此过程中,译者将原文内容与个人解读进行融合,并用目的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信息与风采。不同译者因原文解读和个人偏好的差异会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原文信息反映到译文中。这一阶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吸收原意,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原文的再创造。在中医骨伤翻译实践中,译者在挖掘了中医骨伤原文的深层含义后,下一步就是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由于部分中医词汇语义深奥,且负载着中国文化特色,很难在英语中直接定位到准确的对应表达,因此翻译时不应盲目直译,以避免曲解原文。译者需力求正确选词和确切表达概念,做到原文与译文信息上的准确传达。

“龟背痰”在中医药学名词词典对应解释是tortoise-back phlegm,保留了这一词汇的中医特色,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翻译并不能很好地向目标语读者表达原文信息,因此此处译者选择比照西医内容添加注释。“清金化痰”若按表面意思译为clear jin或clear gold,则会使得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相应的语境,在确认“清金”所指的使是“清肺热”这一深层含义后,在译文中直接体现出来。“虎潜丸”如果译者只是简单译作Huqian Wan或Hidden Tiger Pill,不论音译还是直译都不够妥当,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使读者产生中医使用珍稀动物入药的错误认知,此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译文以达到原文意图与译文读者认知的统一。“骨痿”若只是简单音译Gu Wei,对于不通中文的读者来说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确切传达原文信息,因此此处加注释来进一步解释是十分有必要的。

3.4. 补偿(Restitution)

最后一个步骤是补偿,即寻求原文与译文间的平衡。斯坦纳认为由于不同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的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入侵和融合难免会直接或间接给原文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原文信息的传达,因此必须积极地予以补偿,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平衡与对等,因此补偿是必不可少的。译者在寻找目的语中对应词的同时,需要在翻译版本中注释或补充一些信息,以达到二者间的平衡,促成目标语读者通过译文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当的文化与艺术体验。因此,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额外添加解释或补充信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虽然译者已经翻译了上面提到的三个例子,但译文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还是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会选择适当添加解释或补充信息。尤其是在首次翻译时,译者需解释原文的深刻含义,让读者了解这个中医概念的内涵。基于这一意图,译者将“龟背痰”译作tortoise-back phlegm (thoracic spine tuberculosis),在括号内对这一病名进行了阐释,添加了西医中对应的表达,既保留了中医命名疾病的语言特色,也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原文。译者将“清金化痰”译作clear lung heat to resolve phlegm,阐释了中医中“金”对应“肺”的这一概念并直接体现在译文中,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信息。译者借鉴中医翻译学者魏迺杰的译法将“虎潜丸”译做Hidden Tiger Pill (Pill for tonifying the kidney to strengthen bones),括号中的补充内容解释了这一丸药的功用,避免读者产生误解,添加注解后的译文信息表达更为合理与明确,争取做到完整赋予中医原文内容的内涵。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将“骨痿”译作Gu Wei (bone atrophy),通过对这一疾病的深入挖掘,发现它与西医对萎缩症(atrophy)的定义有重合的部分,因此比照西医来处理,音译加注释这一处理方式比较常用,既保留了中医词汇的特色,又能优化译文便于读者接受。中医文本的翻译,也是一个文化交际的过程,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分析和解读原文意图,同时“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才能通过译文“保证翻译交际的成功” [3]。

4. 小结

笔者认为术语的英译应首先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术语原本的内涵,再而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最后发挥译者主体性,通过译者理解和解释来完善译文,力求达到源语与目的语间信息上的平衡。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源语语言特色和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还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中医术语英译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打破了传统直译的界限,使译文变得更加准确,希望能为中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基金项目

中医外语学科建设项目(编号:A1-Z193020117)负责人:丁年青。

文章引用

薛梅鸿,丁年青.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骨伤术语英译实践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Bone Injury Termi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einer’s Hermeneutics[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2): 212-2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2028

参考文献

  1. 1. 孙俊芳. 中医语言的文化特点及翻译对策[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10): 1151-1153.

  2. 2.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312.

  3. 3. 高晓薇, 赵玉闪, 编著. 中医翻译研究[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4: 3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