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6 ( 2019 ), Article ID: 33424 , 9 pages
10.12677/ML.2019.76124

Compara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Na Li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Nov. 11th, 2019; accepted: Dec. 4th, 2019; published: Dec. 12th, 2019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article gives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Middle Construc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nd expounds five typical featur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ts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With a lot of examples from both BLU Corpus Center (BCC) and previous studies, the article compares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their components, i.e. subjects, mid-verbs and modifiers respectively. It is the divers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subjects, mid-verbs and modifiers in the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 that make it more productive than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Keywords:Construction Grammar, Middle Construction,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y

认知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汉中动构式对比研究

李娜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1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2日

摘 要

本文运用认知构式语法的观点,对中动构式从多维度进行了综合界定,并论述了中动构式的五个典型特征及其语用解读。本文结合大量实例,从中动构式的形式及其构件对比分析英语中动构式和汉语中动构式的异同。进一步提出汉语中动构式主语、中动词和修饰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造成汉语中动构式能产性高于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构式语法,中动构式,英汉对比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学得的形式与语义或话语功能的配对。Goldberg [1] 认为:任何语言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已经存在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就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构式。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动结构视为一个构式,故本文中称之为中动构式。

对于“中动”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顾名思义,中动构式即是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构式。在中动构式中,本身具有非施事性的主语却很自然地与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相结合,这一特殊的组合方式使中动构式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对象。对于中动构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Henry Sweet [2],此后的研究虽然使用的术语有所不同,但却从多角度对中动这一构式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Keyser & Roeper [3] ;Fagan [4] ;Stroik [5] [6] [7] ;Iwata [8] ;Lekakou [9] ;曹宏 [10] ;何文忠 [11] 等。近些年来,针对中动构式的跨语言对比研究逐渐增多,而英汉中动构式的对比研究始于Sung [12],之后出现在不少硕博学位论文当中,如:赵运明 [13] ;王凤娥 [14] ;付岩 [15] ;孙翠兰 [16] ;李炎燕 [17] 等。还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有蓝红军 [18] ;豆涛、邵志洪 [19] ;许艾明 [20] ;何晓炜、钟蓝梅 [21],另外也不乏有一些专著,如:杨晓军 [22],王和玉 [23]。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以“中动构式”这一名称出现在论文题目中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5年王凤娥的硕士论文《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 [14] 当中。

虽然学界对中动结构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其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因此值得进一步讨论,其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 对中动构式尤其是汉语中动构式的界定仍不明确,众说不一。哪些句子属于中动构式,哪些不属于中动构式,学术界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如曹宏 [24] 甚至把含有“看起来”、“摸起来”的这些带有感官系动词的句子都当作中动句,把“起来”、“上去”、“来”、“着”等都看成是中动词后缀。而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汉语中根本没有什么中动结构/构式 [25]。

2) 大部分研究太过于关注表面形式或过于片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

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利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从意义和功能出发对中动构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全面性界定,并对英汉中动构式从其形式、主语、动词和修饰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

2. 中动构式的界定、特征及其语用解读

2.1. 中动构式的界定

语言是意义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体,两者互相制约,这一点正与构式语法对构式的理解是一样的。目前,针对中动构式的定义仍未统一,本文认为,明确地界定中动结构是对其展开研究的第一步,而这势必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综合进行着手,唯有如此才能明晰确定中动构式的研究范围。

从句法看,中动构式的主语为非施事短语,而谓语动词却保持着其主动形式,及物动词通过构式压制凸显其不及物的状态性,整个构式通常有修饰语或情态性替代成分。从语义上讲,中动构式是指某个事件的被动参与者(语法主语)由于其本身内在的特性使得事件以修饰语或与其等量的情态性替代成分所表述的方式发生。从语用上看,中动构式具有评述功能、情态功能和交际功能。

2.2. 中动构式的特征

通过综合考察,我们认为典型中动构式具有以下特征:

1) 中动构式的非事件性和类指性,即中动构式表述的是状态,而非某个特定事件,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动构式一般不用于进行体和完成体。

2) 语法主语必须具备致使性/责任性,即正是中动构式的语法主语具有某一特性才使得谓语描述的事件以某种方式发生。

3) 虽然中动词自身的核心语义特征为[+及物] [+自主] [+完成],然而,由于其动词义受到中动构式义的压制,表现出低及物性。

4) 句末修饰语的必要性。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必不可少,它是典型中动句的必要成分。若没有修饰语,则通过否定、情态助词、对比重读、强调助词这些等量情态性替代成分来实现。

5) 施事的隐含性和任指性。在中动构式中,动作的施事一般都是隐含的,除此之外,施事的指称具有任意性。

我们认为,典型的中动句都会同时满足以上五个特征,而在实际语料中,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中动句不具备或违反了其中的某个特征,我们称这些为非典型中动句。如:

(1) a. Her latest novel is selling like hotcakes. [26]

b. 她最新的小说现在卖得很火。

——违反特征1

(2) a. The knife cuts easily.

b. 这刀子用起来很快。

——违反特征3

(3) a. 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 but the car DIRVES! [26]

b. 我以为没油了,但这车能开。

——违反特征4

(4) a. The book translates easily for her.

b. 对她来说,这本书翻译起来很简单。

——违反特征5

2.3. 中动构式的语用解读

为什么要将中动构式的语用解读单列出来进行阐述呢?认知构式语法认为:语言自始至终都是构式,而绝大多数构式语法都是基于使用的,因此,认知构式语法区别于其他语法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它更加重视语用因素的影响,其明确指出:对一个小句的完整的解读要根据说出这个小句的语用环境,把论元结构构式同主要动词及各论元整合起来 [27]。

在中动构式中,及物性中动词的动作义受到了中动构式义的压制,派生为凸显“状态义”的不及物动词,外论元受到压制而隐形,动词的内论元作为中动构式侧重的论元角色得到突显,占据了语法主语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法主语既是承受者论元,又是动作者论元。因为它的某种自身特征才使得动作以某种方式发生,具有致使性特征,或者说弱施事性特征。

在论元实现的跨语言概括中,Goldberg [27] 提出了一个更理想的语用映射概括,即:得到表达的名词短语的所指与语义解读有直接联系。具体如下:

(A) 在语言层面得到表达的名词短语的所指被解读为与所传递的信息有关;

(B) 如果所传递的事件中的语义参与者是有关的,且在语境中不能复原,那么该角色必须得到显性表达。

根据(A),讲话者应该有强烈的动机来试图以某种方式把每一个在语言层面得到表达的参与者整合到一起。根据(B),除非语义论元是不相关的或是可复原的,否则它们就不能省略。语用映射假设并没有预测可复原性论元是否需要得到表达。然而,从会话语用学来说,讲话者完全有理由省略这些论元。根据会话合作的适量原则:实际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多于必须提供的信息量。如果话题性论元是可复原的,那么讲话者就无须说出这些论元。

在中动构式中,施事并非被侧重的论元角色,又因为其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任指性,因此讲话者有充分的动机省略施事这一外论元,而将被侧重的内论元放在突显的主语位置上。

由此可见,在各语言中,尽管一般都要求所有相关论元必须得到表达,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又都存在论元在某些构式中省略的现象。这些构式的存在表明了语言中论元表达的深层动因在本质上应归因于语用因素。

3. 英汉中动构式对比

Lekakou [28] 指出,各语言的中动构式并没有独特一致的句法形式,唯一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实际上,除了中动语义之外,中动构式的语用因素同样也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符合以上中动构式界定和特征的句式,因此都可以被纳入中动构式的范畴。但是,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特点各异,因此,英汉中动构式也呈现出很多差异。总体来讲,汉语中动构式能产性较高,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主要从英汉中动构式的整体形式及其构件展开对比分析。

3.1. 英汉中动构式的形式对比

总的来说,典型的英汉中动构式均由主语 + 谓语 + 补语构成,但其表现形式仍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英语中典型的中动构式的表现形式为:NP + V + ADV,其中NP是一般为受事或感事,有时也可以是工具、处所、材料等;V本身是及物动词,进入中动构式后在中动构式义的压制下变为派生的不及物动词 [29] ;ADV一般为表示性质状态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在句中作补语。如:

(5) a. The car drives fast.

b. The window breaks with little difficulty.

与英语不同,汉语中典型的中动构式的表现形式一般为:NP + V-起来/上去/ + AP,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语中动构式的补语是形容词,当然也有其他短语或句子类的补语,但一般不会是副词。另外一个区别就是谓语动词后面必须是有“起来”、“上去”、“着”这些类似于中动标记的黏着成分。如:

(6) a. 电冰箱使用起来并不复杂,洗碗机或烘干机的操作也很简单。

b. 但令他吃惊的是,那些看上去最困难的事情做起来反而是最容易的。

3.2. 英汉中动构式之构件对比

中动构式的构件主要由主语、中动词和修饰语组成,而这些构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现虽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3.2.1. 英汉中动构式主语对比

英汉中动构式的主语均可由非受事论元充当,核心论元和附加语论元都可以作主语。然而,英语中动构式的附加语论元作主语的现象却比较少见,主要语义角色局限于工具、材料、处所、感事等。

(7) a. The shampoo washes well. (工具)

b. The wood carves easily. (材料)

c. 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处所)

d. John discourages easily. (感事)

严格来讲,英语中动构式中最常见的附加语论元还是工具论元,而其他论元寥寥无几,甚至对有些论元的合法性仍存在分歧。如:

(8) * The bed sleeps easily.

为什么工具类论元出现在中动构式中更容易让人接受呢?陈平 [30] 曾提出各类语义角色充任主语和宾语的优先序列,根据其分类,“工具”比较靠近施事,因此,工具性成分更容易实现主题化或主语化,从而形成非典型性中动句。

相比而言,汉语中动构式的主语几乎没有太多的限制,其语义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附加语论元甚至很普遍。

(9) a. 大烟斗抽起来才过瘾!(工具)

b. 食堂吃起来很方便。(处所)

c. 这网站建起来不容易,一定好好维护。(成事)

d. 现在的官当起来可有压力。(当事)

e. 人家现在可是高层领导,联系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与事)

f. 公款吃起来很大方。(来源)

g. 平时没事儿,雨雪天开起来可要当心了。(时间)

然而,这些附加语论元作主语的汉语中动句却没有相对应的英语中动句。如:

(10) a. 食堂吃起来很方便。

a’. * The dining hall eats conveniently.

(11) a. 公款吃起来很大方。

a’. *Public funds eat generously.

可见,汉语中动构式中非受事论元做主语的情况要比英语中普遍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其动宾关系比较松弛,可以做宾语的词语范围非常广。当这些非受事论元成分出于语用因素需要得到突显时,这些宾语都有潜能以主语的形式呈现。

可见,主语的多样性是造成汉语中动构式比英语中动构式能产性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2.2. 英汉中动构式中动词对比

关于中动词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它的及物性问题。Goldberg [1] 提出动词义和构式义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动词在进入中动构式后,由于动词义与构式义不一致,动词义只能暂时迁就构式义,由动作动词变成状态动词,由及物动词变成派生的不及物动词 [29]。英语和汉语的中动构式在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上表现是一致的。即:一般来说,英汉语中动句中的动词本身或者说在其他语境中都是及物的,但进入中动构式后,却凸显其低及物性。如:

(12) This car drives fast.

(13) 这道题分析起来有点棘手。

在以上两例中,“drive”和“分析”在进入中动构式以前,这两个动词均为及物动词,但在中动构式中,由于受到中动构式的压制,均转化为表示状态的不及物动词。

除去在及物性上的一致性外,英汉中动构式在中动词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形式上,英语中动词由动词本身或动词词组组成,而汉语的中动构式必须要在动词后面加“起来”、“上去”、“着”等这些显性的中动标志才可以成立。如:

(14) 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15) a. 这床睡起来很舒服。

a’. *这床睡很舒服。

其次,英汉语中动构式虽然都受到中动词体貌的限制,但是英语达成动词(verbs of achievement)以及一些隐含状态变化的活动动词(verbs of activity)都可以进入中动构式,而汉语中动词一般都属于活动动词(verbs of activity),达成动词或复合达成动词一般不会出现在汉语中动构式中,如:

(16) a. The glass breaks easily.

a’. * 玻璃杯打碎起来很容易。

(17) a. The door kicks open easily.

a’. * 这扇门踢开起来容易。

最后,汉语中能进入中动构式的活动动词数量比英语中的数量要多得多,一些汉语中常见的中动句翻译为英语却完全不成立。这也是造成汉语中动构式比英语中动构式更具有能产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

(18) a. 英语学起来很容易。

a’. * English learns easily.

(19) a. 这首歌唱起来很动听。

a’. * The song sings beautifully.

可见,英语和汉语的中动词在形式上以及动词类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的达成动词和一些活动动词均可以进入中动构式,而汉语中却鲜有达成动词做中动词的情况。但在汉语中可以做中动词的活动动词范围较广、数量较多,这也是汉语中动构式相比英语而言更具有能产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2.3. 英汉中动构式修饰语对比

一般情况下,英汉中动构式的中动词后面都需要某种形式的修饰语,但对修饰语的选择却又严格的限制,即:只有非自主形式的修饰语才能进入中动构式 [31]。这是因为中动构式凸显的是句法主语即非施事自身的属性,而自主形式的修饰语体现的却是施事的特征、能力或意愿,这与和中动语义不相符合,因此不能出现在中动构式中。如:

(20) * Cotton irons carefully.

(21) * 那类工具操作起来很认真。

但我们也注意到,英汉中动构式中修饰语的形式却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如下:

首先,词性不同。英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一般为副词短语,而汉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却是形容词短语。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后面的副词修饰短语有时可以不出现,而通过改变其语气、情态等方式来实现。但是在汉语中动构式做出相应的变化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则会造成歧义,甚至意思大相径庭。如:

(22) a. The cop did bribe after all.

b. The shirt doesn’t wash.

c. The floor might wax.

d. 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 but the car DRIVES.

(23) a. *警察确实还是贿赂了。

b. ?这衬衫不能洗。

c. 地板也许可以上蜡。

d. 我以为没油了,但是车还能开。

其次,英语中动构式中,除了副词形式的修饰语外,其他情况比较少见,仅限于比况短语、介词短语等几种形式。如:

(24) a. The steak cuts like butter. (比况短语)

b. These oranges peel only with great difficulty. (介词短语)

而汉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除了最常见的形容词形式的修饰语外,还会由固定短语、主谓短语、介词短语、比况短语等多种形式来承担,而且比较常见。如:

(25) a. 这些政策推行起来仍然步履维艰。(固定短语)

b. 想想很简单的事情,执行起来却总是障碍重重。(主谓短语)

c. 短篇小说写起来不一定比长篇容易。(介词短语)

d. …片段,写起来也如玻璃般澄彻透明。(比况短语)

e. 她的一套制度实施起来也往往产生极其相似的结果。(动词短语)

最后,与汉语中动构式相比,能进入英语中动构式的副词短语所表示的语义也很有限 [32],只限于那些表示速度(rapidly, fast)、价值(well)、难易(easily, with difficulty)的副词,而且大部分副词修饰语均为表示积极、促进的语义。但是在汉语中动构式中,无论是表示积极的还是表示消极的修饰语,均可以自然地出现在中动构式之中。如:

(26) a. 奔驰车开起来很快。

b. Benz cars drive fast.

(27) a. 他的文章读起来很乏味。

b. * His articles read dully.

综上所述,英汉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均为非自主形式,但典型英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为副词短语,而典型汉语中动构式中的修饰语则为形容词短语,而且一般不能像英语中动构式中的修饰语那样被其他情态成分所代替。另外,汉语中动构式修饰语比英语中动构式中的修饰语形式要多,语义选择也更加宽泛,既可以表示积极、促进的语义,也可以表示消极、被动的语义。我们认为,修饰语形式和语义的多样性是汉语中动构式相对于英语中动构式能产性高的又一原因。

4. 结语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些指导思想,首先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综合界定中动构式,并论述了中动构式的五个典型特征及其语用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语料和实例的考察,对英汉中动构式的形式和各个构件,即:语法主语、中动词和修饰语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分析和对比。

形式上,英语中典型的中动构式为:NP + V + ADV,而汉语中动构式的典型结构为:NP + V-起来/上去/ + AP。就语法主语来说,无论英语中动构式还是汉语中动构式,一般都由中动词的受事论元做语法主语,然而与英语中动构式相比,汉语中动构式中非受事论元做主语的情况则更为普遍且类别更加多样。就中动词而言,英汉中动构式的中动词的动词义均受到中动构式义的压制而由及物动词变成派生的不及物动词,但与英语中动词不同的是,汉语中动构式要在中动词后面加“起来”、“上去”、“着”等这些显性的中动标志才能成立。英语达成动词以及一些隐含状态变化的活动动词都可以进入中动构式,但中动词的数量却极其有限,而汉语中可以做中动词的动词一般均为活动动词,且数量较多,但却鲜有达成动词做中动词的情况。就修饰语而言,英汉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均为非自主形式,但典型英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为副词短语,而典型汉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却是形容词短语;在特殊语境下,英语中动构式中的修饰语有时可用其他形式替代而省略,但这在汉语中动构式中却很少见。但汉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的形式和语义都比英语中动构式的修饰语宽泛得多。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中动构式各个构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造成其相较于英语中动构式有更高能产性的根本原因。

基金项目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8YJ020005)资助。

文章引用

李 娜. 认知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汉中动构式对比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6): 946-9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6124

参考文献

  1. 1. Goldberg, A.E. (2006) Construction at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 2. Sweet, H. (1891) A New English Grammar: Logical and Historica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3. 3. Keyser, S.J. and Roeper, T. (1984)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Linguistic Inquiry, No. 3, 381-416.

  4. 4. Fagan, S. (1988) The English Middles. Linguistic Inquiry, No. 19, 181-203.

  5. 5. Stroik, T. (1992) Middles and 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No. 23, 127-137.

  6. 6. Stroik, T. (1995) On Middle Formation: A reply to Zribi-Hertz. Linguistic Inquiry, No. 26, 165-171.

  7. 7. Stroik, T. (1999) Middles and Reflexivity. Linguistic Inquiry, 30, 119-131. https://doi.org/10.1162/002438999553986

  8. 8. Iwata, S. (1999) On the Status of an Implicit Arguments in Middles. Linguistics, 35, 527-553. https://doi.org/10.1017/S0022226799007914

  9. 9. Lekakou, M. (2005) 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 The Semantics of Middles and Its Crosslinguistic Realiz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10. 10. 曹宏. 现代汉语中动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 2003.

  11. 11. 何文忠. 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12. 12. Sung, K.M. (1994) 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 Los Angles, CA.

  13. 13. 赵运明. 英汉中动结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洛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2.

  14. 14. 王凤娥. 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15. 15. 付岩. 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16. 16. 孙翠兰.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17. 17. 李炎燕. 现代汉语中动句式的认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18. 18. 蓝红军. 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2): 83-88.

  19. 19. 豆涛, 邵志洪. 英汉中动结构对比及其认知阐释[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18(1): 29-33.

  20. 20. 许艾明.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中动构式修饰语之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 19(4): 9-12.

  21. 21. 何晓炜, 钟蓝梅. 最简方案下英汉中动结构的生成研究[J]. 现代外语, 2012, 35(1): 14-22+108.

  22. 22. 杨晓军. 英汉语中动结构式认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3. 23. 王和玉. 英汉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24. 24. 曹宏. 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3): 38-48+3.

  25. 25. 严辰松. 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5): 7-12+127.

  26. 26. Fellbaum, C. (1986) On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Bloomington.

  27. 27. 戈尔德贝格(Goldberg, A.E.). 运作中的构式: 语言概括的本质[M]. 吴海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8. 28. Lekakou, M. (2002) Middle Semantic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Greek. In: Neeleman, A. and Vermeulen, R., Eds., UCL Working Paper in Linguist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29. 29. 熊学亮, 付岩. 英汉中动词的及物性探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45(1): 3-12+159.

  30. 30. 陈平. 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 中国语文, 1994(3): 161-168.

  31. 31. 袁毓林.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1993.

  32. 32. Dixon, R.M.W. (1991)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on Semantic Principles. Clarendon, Oxford.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