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6 ( 2020 ), Article ID: 39192 , 7 pages
10.12677/ML.2020.86123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以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为例

杨卓玉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6日

摘要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览会。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演讲,深刻剖析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必要性,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他向人们传达了进博会秉承的理念和原则,诠释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语言学家沃达克(Wodak)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从话语策略入手,对习近平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演讲进行分析,探讨了习近平主席通过主旨演讲构建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借助话语策略被构建出来的。研究发现,进博会演讲话语构建了一个积极正面、追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

话语策略,国家形象构建,进博会演讲话语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Take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2018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as an Example

Zhuoyu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Nov. 24th, 2020; accepted: Dec. 9th, 2020; published: Dec. 16th, 2020

ABSTRACT

On November 5, 2018,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was held at the Shanghai 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which is the world’s first import-themed national exhibitio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President Xi delivered a speech, which profoundly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advocating the co-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ness of an open world economy.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s economy, an outlook on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which conveys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IIE, thus interprating th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analyze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CI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Based on the discursive strateg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how this image is constructed in the speech discourse. The research finding is that the speech discourse constructs a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which pursues mutual benefit, win-win cooperation, inclusive and enterprising.

Keywords:Discursive Strategies,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Speech Discours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密切,国家形象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家形象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它不仅能够提高本国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影响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声誉 [2]。因此,世界各国大都将国家形象构建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 [3],积极建构国家形象,以适应时代要求,推动本国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让世界更好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引起各个学界的关注。在知网中输入关键词“国家形象建构”进行检索,发现关于该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传播学、语言学、政治学等方面。在传播学领域,雷晓艳 [4] 利用报道框架对《华尔街日报》建构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形象多是负面形象;吴献举和张昆 [1] 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内涵和特征;孙发友,陈旭光 [5] 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一带一路”话语构建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在语言学方面,尤泽顺 [6] 从国家形象修辞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习近平主席演讲中的平民化话语风格对中国形象的构建作用。邵颖 [7] 指出互文性策略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张虹 [3] 运用“指示原则”对习近平在70届联大上的演讲进行分析,指出演讲者将中国构建成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汪徽和辛斌 [8] 具体对美国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探究隐喻对于构建中国形象的作用,指出美国媒体把中国构建成负面形象。

由上述综述可知,传播学主要从内容分析法和议程设置理论等宏观角度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行分析。语言学主要从语篇的字词句等基本单位出发,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国家形象。二者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分析涵盖多个方面。然而,以“进博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的目前还没有。因此,本文将以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为语料,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其中的语篇历史分析法,对其构建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丰富国家形象和进博会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

语篇历史研究法源于Ruth Wodak和她的研究小组,是他们对奥地利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发展而来的。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流派,语篇历史分析法认为话语分析应从三个维度展开:语篇的主题;语篇的话语策略;语篇实现主题和话语策略的语言手段 [9]。其中,话语策略的分析尤为重要。“策略”是指为了达到特殊的社会、政治、心理或语言目的而对实践进行的有计划和意图的社会实践 [10]。“话语策略”是语言系统的具体运用方式,是指语体和文本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 [11],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组织的不同层面上。在话语历史分析中,Reisigl等提出了五种语篇策略 [9],分别是所指策略或提名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框架化或语篇再现、强化策略与淡化策略。

本文将着重从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和强化策略对习近平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解读语篇策略在其中的运用。

3. 话语策略分析

语篇策略原则来讲就是帮助实现目的的语言方法 [11]。本节将从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以及强化策略四个角度出发,对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语篇进行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进博会开幕式的演讲话语构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该形象是如何借助话语策略在演讲语篇中被构建的?

3.1. 指称策略

指称策略是对成员分类的一种策略,如将一个人划为属于自己一方或者属于对方,以此来构建和再现社会活动者 [11]。指称策略往往用于选择凸显该群体或个体的某种形象,是理解其身份建构的关键 [12]。分析发现,该演讲语篇主要通过名词对成员组成和所提到的不同事物进行构建。除了对社会行为者的命名之外,指称策略也体现在对物体或者事件的命名中。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和进博会两个事件的指称上。

3.1.1. 对中国的指称

1) 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2)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在演讲中,国家领导人用“推动者”“动力源”“大市场”等不同的名词短语对中国这一主体就行修饰,把中国的形象具体化。在上述例子中,中国不仅被指称为“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向人们塑造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中国形象。同时,中国还具有“贡献者”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彰显出一个乐于奉献、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推动者”和“贡献者”,绝不是自己独享经济成果,而是致力于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3.1.2. 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指称

1)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2)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国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共同参与,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

此外,习近平在演讲时还对世博会这一主体进行了指代。“世界上第一个”“创举”说明了进博会的独特意义,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积极主动的贡献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愿意拓展市场,分享商机和经验。“大合唱”是中国追求和平发展、谋求共赢发展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因此,进博会这一“主场外交”的平台把中国展示给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3.2. 述谓策略

述谓策略是指给社会行为者、物体、现象、事件、过程及行动赋予属性的语言方式,其语言实现形式主要包括: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性语言;明确的谓词、名词;明确的比较级、明喻、暗语等其他修辞手法 [9]。这一策略的运用,可以看出语篇对社会活动者的态度,通过谓语成分的修饰语看出对社会活动者是正面的赞扬还是负面的贬低 [11]。在进博会的演讲中,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谓语动词、比较级和隐喻三个方面,话语生产者使用大量积极的谓语成分来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

3.2.1. 谓语动词

1) 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将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中国将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 中国将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关国家一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鼓励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深化生态、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

在提到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时,语篇多采用诸如“共商共进共享”“推进”“搭建”“鼓励”等正面评价性词语,阐述了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赋予了中国政府积极正面的形象。根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来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的过程。演讲语篇作为一种具有劝说性的文本,物质过程占了大量篇幅。在例上述例子中,“营造”“推进”“鼓励”“提供”“搭建”构建了中国勇于担当的形象,在提升自己经济实力的同时,积极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全球发展提供开放合作的平台。

3.2.2. 明喻

1)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在这一段落中,习近平把“中国”比作广阔无垠、坚定不移的“大海”,把当前面临的挑战,如“美国加征关税”比作“狂风暴雨”。虽然其会“掀翻小池塘”,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不能掀翻大海”,这彰显出中国的底气和定力,构建了一个有信心、有能力去面临风险和挑战的国家形象。同时,三个“在那儿”明了中国具备的坚实的发展基础,彰显了中国敢于直面困难、积极努力迎接挑战的实干精神。

3.3. 论辩策略

论辩策略是演讲者在证明或者质疑某些声明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所采取的一些逻辑推理方法 [13]。语篇历史研究方法运用的辩论策略包括以下辩论题目:有用,无用,定义,危险或威胁,羞辱,公正,责任,累赘,财务,事实,数字,法律或权利,历史,文化,滥用。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可以证实文本中的正面和负面的描述 [11]。习近平的演讲语篇主要从有用、威胁、事实、数字四个方面对中国政府的形象进行了构建。

3.3.1. 有用

有用策略是指如果该行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人们就应该去执行它 [14]。在这一方面,进博会的演讲主要对中国致力于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 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2)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在例(1)中,习近平主席运用一组排比句,论证了“开放合作”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而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着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表明了我国积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愿与各国共建共享自己发展成果的大国风范。

3.3.2. 威胁

在辩论策略中,以危险为论题的惯用语句是指如果某个行为有危险,那么应该采取行动来避免这些危险 [14]。习近平主席在演讲过程中阐述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 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2)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

上述句子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波折”、“受到冲击”、“风险加剧”说明我们所在的社会充满挑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同样遇到了“矛盾和问题”。这更能说明在这样的局势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大家同舟共济才能解决问题。因此,面临这些内外部的挑战,中国正式问题,毫不退缩,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策略的应用,一方面表现出了中国善于审时度势的眼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胸怀天下的时代格局。

3.3.3. 事实

以事实为论题的策略是指,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因此更应该采取一定的决定或行动 [14]。习主席立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局势,作出以下推断:

1) 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2)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正如上述句子所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孤立封闭”、“弱肉强食”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包容普惠、开放合作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上论断一方面表明了中方对于某些不正义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另一方面印证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处原则。中国一直以来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一如既往地遵守国际秩序,构建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谋求开放共赢、强而不霸的国家形象。

3.3.4. 数字

以数字为论题的惯用语句是指如果该语句中的数字能够证明具体行为,那么该行为就应该被执行或禁止 [14]。

1)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6.5%,符合预期目标。全年粮食产量可望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2) 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3) 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一方面,这些具体化的数据表现在经济方面,如“6.7%”“6.5%”“30万亿”“10万亿”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参会各国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1.2万亿斤”、“1107万人”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在国际合作方面,“137个国家”、“30个国际”、“197份合作文件”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国家。习近平主席用真实精确的具体数据对中国当前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行动进行描述,使得演讲更为生动而且具有说服力,刻画了一个自信、开放、负责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3.4. 强化策略

强化策略可以使讲话者对事实的认识程度得到确认或改变,从而加强语篇的言语作用 [11]。强化策略可以通过重复来体现。

1)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2) 中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使用排比句来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和中国的谋决心进行描述。在例(1)中,三个“没有改变”论证了中国健康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推动……的脚步不会停滞”的重复运用加强了语气,诠释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坚定立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中国一方面鼓励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并融入全球化进程,展现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国际精神风貌。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话语生产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应,反过来,话语又能参与社会现实的构建 [15]。外交话语亦是如此,它是一定时期中国国家政策和价值取向的反应;同时,国家领导人或者外交部通过论坛、白皮书、外交演讲等话语形式进行传播,影响人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因此,国家形象的建构至关重要。中国只有建构自己的外交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履行一个新兴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16]。

4. 结语

本文以语篇历史分析法中的语篇策略为基础,从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辩论策略和增强策略四个方面切入,分析了进博会主旨演讲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分析结果显示,习近平运用指称策略,展现了中国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象;在述谓策略的应用上,中国这一主体被赋予了积极的评价,其兼济天下、致力于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国风范得以彰显;辩论策略从益处、威胁、事实和数字四个方面,为习近平的演讲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体现了中国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胸怀天下的格局,构建了一个强而不霸、高度负责的经济大国形象。强化策略的应用,向人们呈现出中国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国际精神面貌。这些形象贯穿于演讲的始终,并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传递给各个国家,推进了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对外传播,有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文章引用

杨卓玉.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以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为例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Take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2018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6): 893-8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6123

参考文献

  1. 1. 吴献举, 张昆. 国家形象: 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1): 57-62.

  2. 2. 孙有中.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 国际论坛, 2002(3): 14-21.

  3. 3. 张虹. 社会文化语言学“指示原则”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习近平联大演讲为例[J]. 外语学刊, 2017(3): 17-21.

  4. 4. 雷晓艳. 报道框架、国家形象与新闻生产: 《华尔街日报》的涉华报道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 2012.

  5. 5. 孙发友, 陈旭光. “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11): 163-167.

  6. 6. 尤泽顺. 领导人平民化话语与国家形象构建——习近平主席外访演讲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23(5): 1-6+80.

  7. 7. 邵颖. 互文性与国家形象构建——以马来西亚总理70届联大演讲为例[J]. 外语学刊, 2017(3): 12-16.

  8. 8. 汪徽, 辛斌. 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J]. 外语教学, 2019, 40(3): 32-38.

  9. 9. Reisigl, M. and Wodak, R. (2009)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In: Wodak, R. and Meyer, M.,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87-121.

  10. 10. 赵林静. 话语历史分析: 视角、方法与原则[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20(3): 87-91.

  11. 11. 田海龙. 语篇研究: 范畴、视角、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58.

  12. 12. Reisigl, M. and Wodak, R. (2001)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 Rhetorics of Racism and Antisemitism. Routledge, London, 44-45.

  13. 13. 赵芃. 学雷锋活动中的修辞——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策略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5(4): 41-46.

  14. 14. 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Tian, H.L. and Zhao, P.,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Tianjin, 226-262.

  15. 15. Fairclough, N. and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ian, H.L. and Zhao, P.,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Tianjin, 32-42.

  16. 16. 孙吉胜. 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7, 34(4): 1-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