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342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017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话语功能

吴优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6日

摘要

“那可不”是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句法和功能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应答语“那可不”,二是非应答语“那可不”。本文根据它们的句法分布和话语功能对它们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应答语“那可不”,并对“那可不”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那可不”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那可不,应答语,话语功能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Affirmative Response “Na Kebu”

You Wu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7th, 2022; accepted: Jan. 9th, 2023; published: Jan. 16th, 2023

ABSTRACT

“Na Kebu” is a common expression in modern spoke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and func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the response “Na Kebu”, the other is the non-response “Na Kebu”. This paper defines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response “Na Kebu”,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of “Na Kebu”,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Na Kebu”.

Keywords:“Na Kebu”, Response, Discourse Func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习用语“那可不”从句法和功能角度,分为应答语“那可不”和非应答语“那可不”,这两者在句法表现和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别。王长武,雷璐荣(2019)给应答语下的定义是:“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由会话语–应答语构成的相邻对。在相邻对中,常用应答语是人们在对引发语进行回应时,经常使用的一类形式和语义上都比较固化的表达成分” [1]。

应答语“那可不”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表示应答的习用语,例如:

(1) 宇秋:怪不得我拿一个朋友的软件装在我机器上,有时候就升不了级,它提示我已经有太多机器装了这个软件。

曹涤非:那可不,厂商是通过你的序列号和你计算机的编号查出来的。(网络语料)

(2) 元夕生瞧见她放慢脚步轻念墙上的句子,他得意而骄做地解释道:“十二少爷不爱念书,所以四少爷在府里回廊的墙上写满四书五经,让十二少爷走动时也能念书。”“四少爷真是好兄长。”她的手指轻轻抚过上头的行书,唇畔含笑。“那可不。这边是四少爷写的,另边回廊是三少爷写的。唉!”(于晴《妾心璇玑》)

这里的“那可不”出现在对话语境中,用来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回应,是应答语。应答语“那可不”用在句子中,相当于“对啊”“是啊”这一类表示肯定的说法,且用作应答语时仅表示肯定,不表示否定,因此把它记作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它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

非应答语“那可不”并不是单独用作对引发语进行回应的,例如:

(3) “那好啊!你以后不要再叫我副司令,把我当朋友算了。”我没想到张学良会如此豪爽,不拘小节,赶忙说:“那可不行,大家都那么叫你,我不能例外。”(1994年作家文摘)

(4) 这是化平凡为神奇的手,是从事着最原始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作业的手。他们驰骋的舞台就是风萧萧草蔓蔓的荒野,一个直接生产人员,平均要耕种四百亩以上。那可不是逛公园,更不是遛足球场!三十多年来,他们就是从这样的大野中贡献出粮豆同时也贡献出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1998年人民日报)

从这里可以看出,非应答语“那可不”既可以出现在应答句中,也可以出现在独白语句中,并不是只能出现在对话语境中作为对引发语的应答,因此这里的“那可不”并不是作为应答语,记为非应答语“那可不”。

2.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界定

首先,应答语“那可不”是用来作为对上文的回答的,所以经常出现在对话语境中。此外,应答语“那可不”的意义并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表示的意义是肯定的,它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表达,所以它的组成成分是不能够随便改变的,不能随便插入其他的成分或者用其他的成分替代,例如:

(5) “到上海第二天就见我们,真不易!”“那可不!”(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 “到上海第二天就见我们,真不易!”“这可不!”

从例(6)中可以看出,例句中的“那可不”出现在对话语体中,是作为应答语出现的,因此是应答语“那可不”。表达的是肯定的意义,相当于“是啊”“对啊”等表示肯定的应答语。并且例句中的“那可不”不可以随意用其他成分替代或插入其他成分,当“那可不”换成“这可不”以后,语句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正是因为“那可不”的意义是各个组成部分融合而成的,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成,不能够随意改变。

非应答语“那可不”出现的语境并没有限制,可以出现在对话语体中,也可以出现在独白语体中,并不局限于对话语体,因此它并不能在对话语体中作为应答语。它在句中作句法成分,意义是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它的意义是表示否定,它在句子中是充当句法成分的。它的组成成分有时可以用其他的成分替代,例如:

(7) “我还是要说,你们这些地质学家简直是乱弹琴,让我们钻井队打了好多干窟窿。”“此言差矣!”周老反驳,“地质科学可是个深奥的领域,要把地层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找出储油构造来,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定的井位,都是有科学根据的,怎么能说是乱弹琴!”(1998年人民日报)

(8) 地质科学可是个深奥的领域,要把地层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找出储油构造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定的井位,都是有科学根据的,怎么能说是乱弹琴!

(9) 这是化平凡为神奇的手,是从事着最原始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作业的手。他们驰骋的舞台就是风萧萧草蔓蔓的荒野,一个直接生产人员,平均要耕种四百亩以上。那可不是逛公园,更不是遛足球场!三十多年来,他们就是从这样的大野中贡献出粮豆同时也贡献出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1998年人民日报)

从例(7)和例(8)中可以看出,这里的“那可不”可以换成“这可不”,更换成分以后也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是与应答语“那可不”不同的地方。从以上例子中也可以看出,非应答语“那可不”既可以出现在对话语体,也可以出现在独白语体。在这几个例子中,“这、那”是指示代词,在例(7)和例(8)中指代“找出储油构造”这件事,在例(9)中指代“一个直接生产人员平均要耕种四百亩以上”这件事。“可”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强调,“不”在这里是否定副词,对后面的动词短语进行否定。非应答语“那可不”整体意义是表示否定的,否定的对象是“那”指代的内容,具体否定的内容是“那可不”之后的内容。

综上所述,应答语“那可不”和非应答语“那可不”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1) 是否仅用作回应引发语2) 意义是否是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肯定/否定) 3) 组成成分是否能够随意改变。

3.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组成部分分析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组成部分分为“那”和“可不”两个部分。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3.1. 那

“那”在《现代汉语词典》 [2] 中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 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2) 指示代词。跟“这”对举,表示众多的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3) 连词。跟“那么”相同。

杨玉玲(2006)认为人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表示远指的“那”可及性比较低,与人们的心理距离较远,因此也是距离人们的预期很远的 [3]。在应答语“那可不”中的“那”既没有指代的作用也没有连接作用,仅仅是为了加强语气,例如:

(10) 这个大女孩很快的消失在一阵烟尘中。布里便说,“如果您不介意,我说,这一对兄弟恐怕是对灾星。”“那可不,”托卡西雅咬牙切齿,“他们的爸爸本来就是个讨厌鬼。”(龙枪《兄弟之战》)

在例(10)中,布里认为这对兄弟是对灾星,用的是“恐怕”这个词,表示他并不是十分确定的。而托卡西雅则是完全认可这个观点,直接作出了肯定的应答,表示这是对灾星是毋庸置疑的。这与布里的预期是不同的,布里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犹豫的、不确定的,而托卡西亚完全确定的态度是超出布里的预期的。因此,“那”在“那可不”中没有指代的对象,没有指代的作用,也没有连接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3.2. 可不

“可不”在《现代汉语词典》 [2] 中的解释是副词,表示附和赞同对方的话。“可”原先是程度副词,表示强调。“不”是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王长武(2017)考查了“可不”的来源,“可 + 不 + 动词性成分”常出现在反问语境,由于它们结合起来后高频使用,逐渐吸收了反问语境中的反诘肯定的语义后,意义逐渐固化,演变成了现在的附和赞同的意义 [4]。于宝娟(2009)认为“可不”已经成为一个话语标记,不影响真值义,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情态意义 [5]。

由此可见应答语“那可不”表示肯定的意义来源于“可不”,而“那”在这里表示强调,加强语气,没有实在的意义,于是形成了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

4.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话语功能

邵敬敏,朱晓亚(2005)认为一个简单的对话结构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发话人发出的引发语,第二个就是听话人针对这种引发语或引发行为做出的应答 [6],应答语常常出现在说话人话语的开头,表明说话人对发话人话语的观点,本文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将它的话语功能进行分类。

4.1. 应对功能

这里的引发语通常是一个陈述句,应对功能表达的是说话者的一种看法或观点,通常是对发话人某种观点的肯定。刘永峰(2011)将应答语的应对功能分为积极应对功能和消极应对功能 [7]。

4.1.1. 积极应对功能

积极应对功能是说话人对发话人观点的肯定,是说话人发自内心的认可,例如:

(11) 听取镇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后,王三运十分高兴,他走进村民郑继超的三间新房,询问其建房的资金来源、房屋质量等情况,“对现在的新房满意吗?”“那可不!有政府支持,俺现在也住上了好房子。”王三运还把棉被送到郑继超的手中,嘱咐他注意冬季保暖。(网络语料)

郑继超对新房很满意,对于王三运提出的问题,他是的认可是出于内心的,对这个事情表示赞同,并且用后续话语对其进行补充。

4.1.2. 消极应对功能

消极应对功能是指说话人虽然表面上表示肯定,但未必是真的肯定。只是出于交际的需要,表示敷衍或者讽刺,例如:

(12) 江杰喜道:“那么你是肯听我的了。”萧浪摇头道:“那可不,知道了是一回事,知道了以后愿不愿意去做又是另一回事。”江杰苦笑道:“我早就知道说了也是白说。”(岳凡《少年浪子》)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江杰给萧浪提供了建议,但是萧浪即便用了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进行回应,但是他并不打算采纳江杰的建议。在这里,萧浪对于江杰的观点并不是真心的赞同,而是出于礼貌原则对他进行了回应。

张先亮(2011)将应答语的功能分为肯定、否定两种 [8],这里的积极应对功能和消极应对功能就是对应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虽然表面上肯定,但实际上传递的是否定的信息。

4.2. 话语衔接功能与话题发展功能

话语的衔接、组织是为交际服务的。从话语功能上来看,每轮话语都有三重功能,即:承前功能、发展功能、下接功能。因此,本文将衔接与话题发展功能分为以下几种:

4.2.1. 话语衔接与话题推进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出现在应答句子的开头,具有回应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赞同和认可,并接着同一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引发语中的一个话题作进一步的说明就叫做话题推进,例如:

(13) 余静连忙把剩下两杯送给秦妈妈和管秀芬,说:“小管的嘴快,手也快!”“那可不,小管啥事情都抢在别人的前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这里的“那可不”是对余静说的“小管的手也快”表示认可,并且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对“快”进行说明,“啥事情都抢在别人前头”是对“快”进行补充说明,这里就是衔接上文的话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推进,体现了话语衔接与话题推进功能。

4.2.2. 话语衔接与话题转移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用于开头,也可以用于话题转移,新话题可以与原来的话题相关,也可以与原来的话题不相关,例如:

(14) “今后我再也不必为这个企业忧虑风险了,也不必为儿孙操心前途了,合营了,有了国营经济的领导,有了公方的领导,就是晚上睡觉也比过去安心了。”“那可不,不说别的,就说我这个当厂长的吧,过去,单是劳资纠纷就把我的头闹大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5) 元夕生瞧见她放慢脚步轻念墙上的句子,他得意而骄做地解释道:“十二少爷不爱念书,所以四少爷在府里回廊的墙上写满四书五经,让十二少爷走动时也能念书。”“四少爷真是好兄长。”她的手指轻轻抚过上头的行书,唇畔含笑。“那可不。这边是四少爷写的,另边回廊是三少爷写的。唉!”(于晴《妾心璇玑》)

在例(14)中,发话人的话题是企业合营后,而回应者则把话题转移到了企业合营前的担惊受怕。例(15)中,发话人的话题是四少爷,而回应者则是把话题转移到了三少爷。以上的两个例子中,“那可不”在这里都是表示对于发话人的观点的认可,但只是一带而过,从而转移到一个新的话题。

5. 结语

本文根据“那可不”的特点对其性质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本文对它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那”的强调作用和“可不”的附和赞同形成了应答语“那可不”肯定应答的意义。并对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分析,它的功能有以下几种:1) 应对功能:a) 积极应对功能b) 消极应对功能;2) 话语衔接与话题发展功能:a) 话语衔接与话题推进b) 话语衔接与话题转移。

文章引用

吴 优. 肯定性应答语“那可不”的话语功能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Affirmative Response “Na Kebu”[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1): 123-12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17

参考文献

  1. 1. 王长武, 雷璐荣. 汉语常用应答语[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3. 3. 杨玉玲. 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4): 33-41.

  4. 4. 王长武. “可不”来源考[J]. 古汉语研究, 2017(3): 49-58.

  5. 5. 于宝娟. 论话语标记语“这不”、“可不”[J]. 修辞学习, 2009(4): 17-24.

  6. 6. 邵敬敏, 朱晓亚. “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 中国语文, 2005(5): 399-407.

  7. 7. 刘永峰. “是 好 对 行 + 语气词”的话语功能[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08.

  8. 8. 张先亮. “可不是”的语篇功能及词汇化[J]. 世界汉语教学, 2011, 25(2): 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