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403 , 9 pages
10.12677/ML.2023.118455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英雄形象的 构建与传播研究

——以《中国奇谭》为例

谢仪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0日

摘要

动画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系列动画《中国奇谭》中的第一话《小妖怪的夏天》为分析对象,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运用修改后的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分析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传统英雄形象和以小猪妖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形象,探索该动画对中国英雄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多模态策略,发现其在构建人物形象上的优势与字幕翻译中的不足,以期助推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英雄形象,《中国奇谭》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ero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Yao-Chinese Folktales

Yi Xie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2nd, 2023; accepted: Jul. 31st, 2023; published: Aug. 10th, 2023

ABSTRACT

Animation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the national image. Based on Delu Zhang’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 this paper takes Nobody, the first episode of the animation Yao-Chinese Folktales,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he revised framework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hero image represented by Wukong Sun and the civilian hero image represented by Zhuyao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e, context, content and expression. It explores the animation’s multi-modal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ero images, and finds out its advantages in constructing character im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images to better “go to the world”.

Keywords: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Hero Images, Yao-Chinese Folktal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面向当下全球化的大环境,动画日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它涉及画面、语言、声音、色彩等多种符号的多模态语料,用非虚构的方式记录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创作宝藏中,英雄的形象塑造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无畏精神、冒险精神等。在国内,许多学者呼吁将多模态翻译应用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叙事中,整合多种模态资源,全方位讲述中国故事 [1] 。而现有的多模态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2] 、多模态审美话语分析 [3] 、多模态转喻与图像意义建构 [4] 、多模态文体研究 [5] 、多模态翻译研究等 [6] ,从多模态的视角分析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的研究仍显不足。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以在网络上播出效果较为理想的《中国奇谭》系列动画第一话《小妖怪的夏天》为语料,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运用修改后的框架分析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传统英雄形象和以小猪妖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形象,尝试探索该动画如何建构和传播中国英雄形象,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华文化提供启示。

2. 多模态话语研究概述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7] 。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基于语言语篇分析的模式,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然状态下的实际应用,将声音、图像、动作、气味等其他的符号都纳入语义建构的资源体系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语篇的研究。

2.1.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发展

国外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开始较早。Barthes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在他1977年发表的《图像的修辞》中研究了在表达意义上图像与语言的关系 [8] 。Kress等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社会符号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图像、色彩语法、报刊的版式设计、新闻媒介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着重讨论了多模式现象的规律表现形式 [9] 。Royce主要探讨了多模式语篇中不同符号间的互补关系及其在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协同作用 [10] 。

国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始于《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 [11] ,该文详细介绍了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引起了国内学界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和讨论。胡壮麟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12] ;朱永生论述了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问题,包括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和定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等 [13] ;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指出多模态话语可以从文化、情景、话语意义、语法、形式和媒介等多个层次进行研究 [7] 。这些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路径进行了评介和论证,对推进国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起到了宏观指导的作用 [14] 。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一文中,张德禄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包括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 [7] 。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没有这个层面,情景语境就没有解释能力。

语境层面也对交际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其影响因素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

内容层面又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意义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而形式层面可以涉及语言、图觉、声觉、感觉等多种形式模态,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张德禄并没有对其中每种模态对应的形式系统进行详细阐述,而在图觉方面前人已有研究。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视觉设计和所有符号语言模式一样,有三种主要意义 [15] 。一是概念意义,就是表现我们周围与内在世界;二是人际意义,就是让社会互动成为社会关系;三是语篇意义,即所有的信息实体构成语篇尝试着表达内在意义连贯的世界。因此,我们从视觉多模态角度探讨视觉层面的意义识解,即再现功能;通过视觉传达内容制作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即互动功能;通过意象复合的能力使内容、背景与目的之间彼此连贯,即构图功能。鉴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不足,本文将Kress和van Leeuxven的视觉语法纳入其中,填补其在形式层面的不足,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张德禄提出的框架,为下文的语料分析做准备。

表达层面即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语言的包括纯语言的和伴语言的两类;非语言的包括身体性的和非身体性的两类。身体性的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和动作等因素;非身体性的包括PPT、音响等。

本文将根据补充完善后的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来分析《小妖怪的夏天》是如何构建并传播中国英雄形象的。

3. 中国英雄形象的多模态分析

中国众多的历史故事和艺术作品中,始终不缺乏英勇无畏、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无畏精神、冒险精神等。《小妖怪的夏天》在《西游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一个小猪妖的视角刻画了一众妖怪设法围捕唐僧师徒的故事,塑造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在平凡的岗位找寻理想、拼搏进取的草根英雄形象,同时也渲染了功高盖世、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孙悟空这一著名人物的英雄形象。该动画单平台播放量超2.2亿,荣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动画剧本奖,引发广大群众的共鸣与追捧。

3.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多模态话语的最上层,由意识形态构成,包括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哲学、生活习惯等类型。任何意义建构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的。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小妖怪的夏天》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故事背景,主要讲述了西天取经路途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猪妖的生活遭遇,建构出侠肝义胆的经典英雄形象和拼搏进取的平民英雄形象。

3.1.1. 集体主义英雄

孙悟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盖世英雄,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中国人注重集体意识,而西方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孙悟空虽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他正直善良,一路上为唐僧西天取经保驾护航,消灭沿途的妖魔鬼怪,还当地村民安宁的生活环境。在《小妖怪的夏天》中,师徒四人途径浪浪山,孙悟空毫不留情地除掉了一众妖怪,无论是在师徒四人这个集体中,还是在社会百姓这个集体中,孙悟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3.1.2. 无名英雄

除了名垂千古的大英雄,中国也不乏草根英雄,即无名英雄,他们虽然不像孙悟空那样鼎鼎有名,但对理想也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奋勇前进的斗志。《小妖怪的夏天》就是围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猪妖的故事展开,讲述了小猪妖在大妖怪的压榨下逐渐觉醒,开始向往浪浪山外的生活,逐渐对惩奸除恶的唐僧师徒四人产生仰慕之情。故事中,小猪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命中率更高的弓箭;辛勤工作,向往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不惧奸佞,敢于向唐僧师徒揭发陷阱的位置。虽然小猪妖只是浪浪山上一个普通的小妖,但他却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拼搏进取的毅力,这体现出了平民“草根”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英雄。

我国的英雄形象大多强调牺牲精神,而西方的英雄形象常常凸显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在疫情时代,我国许多无名英雄前往一线,默默奋斗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更对全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冒着被追杀的风险帮助唐僧师徒的小猪妖,还是无私奉献在疫情一线的医疗工作者,这些无名英雄正是无数普通人奋斗的缩影,是中国英雄形象的一种体现形式。

3.2. 语境层面

在语境层面多模态话语主要通过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与话语方式来体现。该动画选取小猪妖和孙悟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语境层面展现出受众对两种中国英雄形象的认同。一方面,人们敬仰并且崇拜对社会和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比如扫除社会奸邪的孙悟空;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在自已岗位兢兢业业劳动的平民百姓也抱有尊敬与鼓励。尤其是小猪妖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领导的严苛、工作的繁重、对现实的迷茫、对亲情的渴望,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直呼小猪妖的经历是“打工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故事虽然取材于浪漫主义神魔小说,但却着重刻画了小人物的生活,朴实而感人,让观众感到中国式英雄就在老百姓生活的细微处,更能引起他们的认同和共鸣。

3.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形式层面包括语言、图像、声音、触觉等模态,话语意义层面包括话语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 [7] 。鉴于《小妖怪的夏天》动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图像和文本模态,声音、触觉模态较弱,因此本文选取动画截图中的图像和文本字幕,分析其如何从图像模态、文本模态构建中国英雄形象,并通过图像模态中的视觉语法,与意义层面进行关联。

3.3.1. 文本模态

动画中的文本模态主要是字幕,字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影响着动画传播的广度。本文从翻译策略出发,对该动画中的语言模态进行分析,挖掘其翻译的优秀之处,同时也指出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中文:小妖怪的夏天

英文:Nobody

作为第一集的标题,《小妖怪的夏天》并没有被直译为“Summer of a Little Monster”,而是意译为“Nobody”,意思是“小人物”,这十分切合动画中在夹缝中生存的小猪妖的形象。此外,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妖怪”在西方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如果把“妖怪”译为“Monster”,那么可能会对国外受众产生误导,而将标题译为“Nobody”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虽然译作“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是当观众看完整集故事,就会发现即使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也能追寻远大的志向,勇敢地同强大势力作斗争,便可能体会到一种“无名英雄”的感觉。此外,“Nobody”这个名字还可以让人联想到美国作家怀特的经典童话作品《夏洛的网》,蜘蛛夏洛在猪栏上织出“Somepig (天降奇猪)”,改变了小猪威尔伯将要被杀死的命运。“Somepig”正是出自“Somebody”,意思是“大人物”。

中文:真乃盖世英雄啊!

英文:He is a real hero!

这句话的背景是小猪妖向镇上的说书人打听唐僧师徒四人,说书人对孙悟空的评价。原文带有文言文的风格,而字幕翻译并没有照搬原来的语言风格,而是把这句话简洁明了地翻译了出来,有利于国外观众直接、清楚地接收信息,理解动画的内容。这句话直接揭示并强调了孙悟空的真英雄形象,也通过说书人之口体现出了这一英雄形象的深入人心。

中文:(孙悟空和猪八戒)后来都被唐僧收了去做徒弟。

英文:Sun Wukong and Pigsy are both willing to become disciples of Tang Monk.

这里对名字的翻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译法,孙悟空的名字被音译成了“Sun Wukong”而不是“the Monkey”或“the Monkey King”。猪八戒的名字却没有被翻译成“Zhu Bajie”,而是被译为“Pigsy”。这说明孙悟空的形象已经为海外受众所熟悉,海外传播度比猪八戒更广,其名称已经符号化,在海外传播中形成了统一的规范,对海外受众来说具有辨识度。反过来,这也启示我们要想更好地塑造中国英雄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应当合理采用异化策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

3.3.2. 图像模态

1) 再现意义

Kress和van Leeuxven针对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意义,提出了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分为概念再现和叙事再现。概念再现相当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叙事再现则区分为行动、反应及言语和心理三个不同类别的过程 [15] 。

在视觉语法中,矢量代表过程与方向的力量,是区分概念再现和叙事再现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图像叙事的参与者通过矢量相互连接达到叙事的目的,另一方面,观看者则通过矢量关系来判断图像叙事中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一般而言,图像叙事中各元素构成的对角线矢量性质最为突出,比如图1,小猪妖与远方走来的唐僧师徒构成对角线矢量,展现了一种行为过程,小猪妖在狼妖的无情追杀下觉醒,决定背叛大妖怪,帮助唐僧师徒躲开陷阱,因此他边跑边喊“别过来”。这一幕描绘了两种英雄形象,一种是英勇无畏揭发陷阱的小猪妖,另一种则是一路西行降妖除魔的师徒四人,尤其是在金光的照耀下,他们的面容模糊不清,但我们依旧能辨认出他们的身影,显示出唐僧师徒的光辉形象已深入人心。

Figure 1. Trap exposure

图1. 揭发陷阱

图2是反应过程,反应者的目光形成矢量。这个场景描述的是小猪妖经历了一些欺压与迷茫过后,回到家中,站在家门口望向家中的母亲与兄弟姐妹。反应者,即小猪妖的目光看向母亲,同时给人一种与观众对视的感觉,他的脸上体现出了对家庭的眷念和对亲情的渴望,展现了这个“草根”英雄内心的细腻与柔软。

Figure 2. Eagerness for home

图2. 归家心切

2) 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对应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互动意义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构成,体现了动画制作者、动画人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接触是指参与者通过其目光的指向与受众之间形成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根据动画参与者与动画受众之间有无直接的视线接触,可以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种关系类型。“提供类”表示图像中参与者与观众没有眼神交流,仅展示信息;“索取类”图像参与者的目光看向观看者,意味着参与者向观众索取关注和认可,并邀请观众的参与 [15] 。图1就属于提供类,而图2属于索取类。

视觉语法中另一个概念是视角,也叫作态度,分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15] 。不同的视角往往对于动画所要表达的主旨、创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有着深层含意。水平视角给受众带来的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相对平等的关系;垂直视角则给受众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俯视视角代表受众处于强势,仰视视角代表受众处于弱势。图3是水平视角,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看着唐僧师徒迎面走来,让观众感受到传说中大名鼎鼎的英雄们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营造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英雄形象。图4图5都是垂直视角中的仰视视角。图4中,由于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猪妖,所以大多是镜头都以小猪妖的视角展开,而他作为一个底层小妖必然会受到上层大妖怪的领导,甚至压迫,仰视视角就能很好地塑造出这种领导与压迫的感觉,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到平民英雄的不易与艰辛。图5描绘的是孙悟空跳到空中,要给小妖当头一棒,镜头采用仰视视角,刻画出了孙悟空武功超群、高大勇猛的英雄形象。

Figure 3. Tang monk and three disciples

图3. 唐僧师徒

Figure 4. Leader yao

图4. 大妖领导

Figure 5. Exorcism by Wukong Sun

图5. 孙悟空棒打妖怪

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对应系统功能中的语篇功能,是指语篇成分的空间布局,是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的基石,主要由框架、信息值和突出情态三方面构成 [15] 。

信息值由图像中元素位置所决定,一般而言,图像左方的为旧信息,右方的为新信息 [15] 。突出情态通过位置、颜色、尺寸对比等实现。框架是图像取景的结构。如图6,左下角的小猪妖是已知信息,他要从说书人那里了解唐僧师徒,因而说书人是该场景中的新信息。小猪妖所占的画面比重小,说书人所占的画面比重大,突出了说书人所代表的信息,即世人眼中的唐僧师徒的英雄形象。

Figure 6. A storyteller

图6. 说书人

3.4. 表达层面

张德禄将表达层面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个方面。语言层面可以从人物的语音、语调来分析。孙悟空在打妖怪时发出标志性的“呔”,音色清脆洪亮,语调高昂,铿锵有力,衬托出孙悟空功高盖世的形象。

非语言指除语言之外的其它交流形式,包括眼神交流、姿势、声音、表情等。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动画,在配乐中采用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如板鼓、小锣、筚篥、尺八、雅乐琵琶、阮等,同时兼用西洋乐器点缀,中西融合,表达多元,精巧生动,与故事人物和情节交相辉映,良好地衬托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4. 结语

本文根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对动画《小妖怪的夏天》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了其中所构建与传递的中国英雄形象,发现了其如何通过多种模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需要指出的是,该动画在字幕翻译上仍具有不足,有些地方不恰当地采用归化策略,不利于中国文化和形象的输出,若想打开该动画的国际市场、提高国际传播度,还应在字幕的翻译上进一步完善。

面对全球化环境,中国正在持续地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不断努力。具有多模态性质的动画是构建和传播中国英雄形象的有效方式,能够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输出中国形象。本文以《小妖怪的夏天》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提供参考。

致谢

感谢导师夏云教授对本文的指导与帮助。

文章引用

谢 仪.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英雄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研究——以《中国奇谭》为例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ero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Yao-Chinese Folktale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8): 3351-335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55

参考文献

  1. 1. 吴赟. 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翻译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4(1): 115-123.

  2. 2. 田海龙, 潘艳艳. 从意义到意图——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1): 23-33.

  3. 3. 董梅, 袁小陆. 多模态审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研究[J]. 外语教学, 2021, 42(1): 77-82.

  4. 4. 冯德正, 赵秀凤. 多模态转喻与图像语篇意义建构[J]. 外语学刊, 2017(6): 8-13.

  5. 5. 严云. 儿童绘本《寻找维尼》的多模态文体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7): 117-119.

  6. 6. 吉文凯. 文化宣传片对外译介传播的多模态协同重构[J]. 外语教学, 2021, 42(5): 82-86.

  7. 7.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8. 8. Barthes, R. (1977) Image-Music-Text. Fontana, London.

  9. 9.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10. 10. Royce, T. (2002)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TESOL Quarterly, 36, 191-205. https://doi.org/10.2307/3588330

  11. 11.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 1-8.

  12. 12.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13. 13.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14. 14. 潘艳艳, 李战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9-59+168-169.

  15. 15.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42, 116-122, 129-14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