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6836 , 6 pages
10.12677/JC.2023.112034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 能力调查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陈娟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滁州 安徽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9日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网络信息传播而言,也是一场全球性信息疫情。其中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内肆起,其内容形式、传播样态多元且复杂,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而言影响巨大。本文着重以“新冠疫情”为背景,了解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从政府、媒体、高校、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

A Study on the Online Mis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Taking Chu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

Juan Chen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Chuzhou College, Chuzhou Anhui

Received: Apr. 12th, 2023; accepted: May 30th, 2023; published: Jun. 9th, 2023

ABSTRACT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not only an unexpected and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event, but also a global information crisis on the Internet. False information has spread rampantly within the online space, taking various forms and styles, which has greatly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as netize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and investigat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online misinformation,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ext. The article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government, medi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dentify online false information.

Keywords:Post-Pandemic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ying Online Misinform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加强舆论引导和防疫宣传1,依法打击造谣滋事等违法行为,守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网络信息传播而言,也是一场全球性信息疫情2。尽管目前防疫已经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但诸如变异毒株和新增病例这样的重要涉疫信息仍然是公众迫切关注的话题,也是虚假信息容易侵入的地带。在不安和焦虑的“煽动”下,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20~29岁年龄段群体占比为17.2%,青年受众基数庞大。3大学生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阅历不丰富的人群,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尚未成熟。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学生群体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调查分析该群体的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

2. 疫情网络虚假信息现状

2.1. 社会信息环境特点

2.1.1. 传播速度快,路径圈层化

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了人们自由发声的权利大量UGC内容充斥在网络场域中。自媒体在利益驱动下,随意发布、转发信息,事实大多来自拼凑与转发,主观臆测和编造取代了真相,谣言流言肆起。另外,社交媒体半封闭的社群性也为谣言的扩散提供了途径,网上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更易聚集。尤其是在社交属性强的微信、QQ此类平台上圈层交叠传播的特性更为显著。

2.1.2. 平台监管难,过滤密度大

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频率较高,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疫情防控、药物治疗、民生物资等,影响范围广泛。虚假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虚假图片、虚假视频、虚假文字等,难以辨别真伪。借用所谓专家发表的言论或者某权威媒体的名号增加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来源权威性是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用来吸引用户常用的手法,如《钟南山:至今确诊一万多例,无一素食者感染新冠病毒》4。并且使用大量难以理解的专业性术语和引用相关卫生健康领域的文献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真假信息掺杂,增加平台筛选过滤不良信息的难度。

2.1.3. 治理难度大,整顿不完善

疫情期间,虚假信息泛滥,使得网络信息垃圾化严重,给大众的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困难。各种疫情信息混杂在一起,虚假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网络环境变得极为复杂。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隐患,如网络诈骗、恶意攻击等,对网络安全带来一定风险,极易引发社会舆论压力,如疫情恐慌、社会不安等,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往往采用技术手段,使得虚假信息难以被甄别,对信息甄别造成极大困难。法律对其制约和管理往往存在滞后性。

2.2. 有关疫情虚假信息的主要类型

2.2.1. 虚假疫情物资:虚假宣传物资的质量、数量等,给公众和防疫工作者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物资供不应求,网络交易数量激增,个别不良商家借机通过发布虚假广告销售相关防护物资,发“疫情财”。口罩销售网页发布“99.97%过滤率”“特邀国务院环保专家”“医用灭菌级”“防流感”“防病菌防毒”“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等不实信息误导受众。5人们在购买疫情物资时要认真审查产品标识、价格和来源,以免受到欺诈和伤害。同时,对于虚假疫情物资信息的传播和销售,也应该加强监管和打击。

2.2.2. 虚假疫情治疗:制造虚假的治疗方法或疗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疫情相关谣言内容大多牵涉人们的健康问题,与所需物资和生活场景息息相关,因此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在网络平台上关于如何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信息数不胜数,2020年3月,伊朗媒体报道了因轻信“喝酒精可以治愈新冠肺炎”导致44人死亡事件 [1] ;在加纳,包括用热气蒸脸以及吃楝树叶6;在中国有媒体报道板蓝根可以治疗新冠病毒7等。

2.2.3. 虚假疫情数据:制造虚假的疫情数据,误导公众或歪曲事实,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

关于“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市因为隐瞒疫情信息和发布虚假数据导致疫情扩散”8,这一谣言对于中国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且误导公众。发布虚假疫情数据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且对公众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各大省市网站和移动端以及媒体平台实时更新疫情感染人数及地区、死亡率、康复率、无症状感染率等。数据公开透明,推动防疫工作有序进行。

2.2.4. 虚假传染源:散播虚假的传染源信息,让人产生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在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但总有个别网民在网上发布、转发涉疫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情绪。例如海东市平安区一网民在微信群发布“西宁确诊1例,平安确诊2例,她在西宁密集接触了500多人!平安已经封城了,平安的学校和办事大厅都停了9;网民举报李某某在微信群散布“国科园查出24例”10等谣言信息,扰乱疫情防控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3. 调查问卷设计与基础数据

此次网络谣言调查研究以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主要背景。重点从大学生的疫情期间网络信息的接触、认知、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多方面出发共设计24个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

3.1. 受访者的基本数据

调查主要是以线上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展开,向滁州学院的大学生进行投放。发放调查问卷31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通过数据整理可知,问卷参填人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男女比例相当;学科分类中看:文史类占比达到45.95%,理工类,占比达到27.03%。

3.2. 媒介信息使用情况

在疫情初爆发的猛烈时期,参与问卷调查的5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触过有关新冠疫情的虚假信息,82.88%的同学认为自己难以辨别出网络谣言并且对于谣言的传播形式不太了解。关于如何判断所获得的新闻消息真实性问题,仅30%的同学选择多方求助,查阅资料求证,对于不确定真假的疫情信息有55.86%的同学只是有时会去求证,会主动进行求证的同学只有20%多。多数人选择的求证方式是主动通过互联网求证或者等待官方发布消息。

同学们接触到的虚假信息主要是来源于社交平台和视频泛娱乐类软件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近一半的同学有直接或者间接转发过有关疫情的虚假信息,多数同学表示对于涉疫的虚假信息对自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对他们的生活层面影响最大。76.58%的同学认为自己辨别虚假新闻信息的能力一般,对于如何防范谣言扩散和如何提高自身辨别信息能力没有很明确的做法。

4. 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现状

4.1. 信息判断能力偏低

马克·吐温曾有句名言:“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账号的风起云涌,谣言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在不断提升,造谣零成本,传谣张张嘴,辟谣的却要跑断腿。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命安全是人类需求中最基础的要求。突发事件发生后,恐慌成为社会普遍心态,判断力降低符合恐惧镜像 [2] 。疫情期间虚假信息大多围绕与生活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展开,由于对生活物资、补给、口罩供给等问题的不明确状况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人们很容易听信可知的片面信息,不加以进一步判断思考。

4.2. 信息批判思维不高

在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潮流中,人们越来越容易受到隐藏在新闻信息背后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 [3] 。对大学生通过谨慎思考、有选择地关注主流媒介各种疫情信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利用个案和极端事件进行负面炒作渲染,是西方话语的惯用手法。炒作“中国疫情失控论”,并为此四处拼凑“证据”,指责中国。在未全面深入了解新冠肺炎和抗疫工作的情况下,思辨能力不高的大学生极其容易被带偏。

4.3. 信息获取途径狭隘

在当今媒介社会,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来自于线上媒体平台。尤其活跃在微信、微博、抖音等互动性强的社交平台上,日常浏览新闻的方式大多来自个人订阅的公众号、博主等自媒体。基于平台算法大数据推送的机制,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在自我构建的拟态环境中获取信息。

5. 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

1) 政府部门加强正确信息指引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4] 。第一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网络素养课程、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网络鉴别能力。第二增强信息透明度。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并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影响。第三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如官方网站、微博等,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提高公众对此类信息的信任度。第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惩处造假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现有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应不断完善对虚假报道进行查处、追责和惩罚的机制。

2) 媒体承担把控虚假信息责任。第一加强行业自律严格落实把关责任。坚持新闻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事实出发,提供专业的新闻报道。媒体平台应该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避免对疫情事件过度渲染和歪曲,杜绝成为虚假信息肆虐的助威者,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看待疫情;第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积极站在舆情发生的“第一现场” [6] ,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生态格局,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分析,率先发声,主动引导,回应社会热点关切,主动和一起错误言论展开交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第三紧跟传播新技术把握传播新规律。针对互联网内容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媒体平台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自动识别虚假信息、将其迅速下架、虚假信息传播有效截断、辟谣信息精准送达等方面发力。

3) 高校重视媒介素养建设。第一开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以及讲座。在这个信息海量化多元化复杂化的互联网时代,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设,开展新闻传播、媒介素养等基础课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方式掌握虚假信息的甄别技巧。组织相关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等行业内人士和相关专业的讲师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对于网络虚假信息辨别的“硬实力”。与此同时讲师应结合时政热点,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关注观点态度强烈的议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中做好思想工作。增强辨析错误观念的文化“软实力”。第二搭建相关提升媒介素养的“第二课堂”。以提高媒介素养为目的,设计相关校园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各类与提升媒介素养有关的竞赛活动 [5] ,如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阅读材料、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虚假信息的危害,并提高鉴别能力。第三加强学生自律管理。高校可以制定相关规定,要求学生不得传播虚假信息,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律管理意识。

4) 大学生强化自身建构。第一增强网络虚假信息的“抵抗力”,提升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在面对信息庞杂无序的互联网平台学会筛选和过滤不良信息,提升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通过分析信息的内容、语言、图片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判断来甄别虚假信息,避免被情绪化内容所误导;第二提高网络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提升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注意核实信息的来源是否可信,不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关注官方权威网站发布的信息;增强多方求证信息真假的意识,多渠道获取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筛选出虚假信息。不轻易转载真假不明的信息,避免加速虚假信息的间接传播,认识到上网时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与时俱进地了解虚假信息的内容特征、传播样态等,拥有一双辨别虚假信息的“火眼金睛”。

6. 结论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有效信息的获取、过滤、提炼的能力必不可少。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网络虚假信息内容形式、传播样态更为多元复杂化。笔者通过对疫情期间网络虚假信息现状的分析,指出大学生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从政府、媒体、高校、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提出实施性建议。

基金项目

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滁州学院,且注明“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及其项目编号2022CXXL179。

文章引用

陈 娟.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能力调查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
A Study on the Online Mis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Taking Chu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2): 220-22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34

参考文献

  1. 1. 新华述评: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一[EB/OL]. 半月谈 http://www.banyuetan.org/yw/detail/20230113/1000200033137441673573250898392317_1.html, 2023-06-06.

  2. 2. 蔡文玲, 靖鸣. 政府治理突发事件谣言的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20(11): 21-24.

  3. 3. 郑保卫. 增强软实力善用“巧实力”——对当前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策略的思考[J]. 新闻记者, 2009(11): 25-29.

  4. 4. 联播+ |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习近平“典”明这些要义[EB/OL]. 央广网.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10123/t20210123_525398283.shtml, 2023-06-06.

  5. 5. 张莉, 陈娟娟, 沈贇.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嬗变与提升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12): 11-13.

  6. 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7. NOTES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精准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看中国之道》。环球网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4yaeWbQGDZ

    2《“信疫”(Infodemic)的根源、规律及治理对策》。搜狐新闻https://www.sohu.com/a/401614941_37550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辟谣|素食者不会感染新冠病毒?钟南山也爱吃清蒸鱼》。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125269

    5《买口罩虚假宣传东莞一企业被罚款170万元》。余宝珠羊城晚报2021.07.09

    6《虚假信息疫情的3大种类+4大应对措施》。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03343

    7《吃板蓝根能抗新冠?断章取义》。人民网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0/1105/c14739-31919237.html

    8《关于所谓“中国隐瞒疫情和延误应对”的事实真相——美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谎言与事实真相(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http://sydney.china-consulate.gov.cn/chn/zlgdt/202204/t20220429_10680052.htm

    9《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别拿疫情开玩笑!》。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82997

    10《散布涉疫情谣言,发布虚假信息!海南曝光10起典型案例》。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2-08/23/1303105703.html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