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4 No.07(2014), Article ID:14659,8 pages
DOI:10.12677/AP.2014.47130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eurotic Personality,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Xiaotong L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994204929@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Nov. 20th, 2014; revised: Dec. 4th, 2014; accepted: Dec. 18th, 2014

ABSTRACT

Objective: 1)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neurotic personality,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2)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neurotic personality,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3) to do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urotic personality,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stres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thods: Using a unified instru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subjects. In the first sampling process, all of the subjects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personal circumstances, then all the subjects’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stress levels were measured using NEO-FFI-N and ALEQ-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measured using CES-D three months later. Results: 1) In the aspect of neurotic personality, the score of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t = −2.472, p < 0.05),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places students come from and whether they are the only child; 2) in the aspe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score of students of non-only chil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nly child (t = −2.335, p < 0.05),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s and the places students come from; 3)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stress ha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symptoms, but the interaction of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life stress is not significant (t = −0.507, p > 0.05). Conclusions: 1) Girls’ neurotic personality is more obvious than boys’; 2) depressive symptoms of non-only chil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nly child; 3)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life event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life stress having significant effe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

Keywords:Depressive Symptoms, Neurotic Personality, Stress, High School Students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
与抑郁症状的相关研究

李晓同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994204929@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0日;修回日期:2014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14年12月18日

摘  要

目的:1) 了解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特点;2) 探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关系;3) 对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做回归分析,探讨神经质人格和应激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第一次采样过程中,所有被试首先填写个人情况调查问卷,然后用NEO-FFI-N、ALEQ-R测量所有被试的神经质人格特质和应激水平,三个月后用CES-D测量所有被试的抑郁症状。结果:1) 神经质人格方面,女性高中生的神经质人格得分显著地高于男性高中生(t = −2.472, p < 0.05),而这一方面在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2) 抑郁症状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 = −2.335, p < 0.05),而在性别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3) 神经质人格、应激对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的交互作用不显著(t = −0.507, p > 0.05)。结论:1) 女生的神经质人格比男生更明显;2) 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症状明显高于独生子女;3) 神经质人格和生活事件可以有效地预测抑郁症状,且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应激,高中生

1. 引言

1.1. 抑郁症状

抑郁症状(Depression),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沉默不语(车文博,2001)。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有学者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总结,将青少年抑郁症状界定为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以抑郁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不愉快、不幸和烦躁的情绪、行为和身心不适症状或精神异常(王极盛,李焰,赫尔实,1997)。

近年来,对抑郁症的研究倾向于以一种整合的模型来解释抑郁的病理发展过程,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易感性–应激模型(姚树桥,罗英姿,杨娟,2009)。杨会芹的研究就支持该模型,认为所有的人都存在一定程度和/或不同类别的易感因素,每个人都有一个触发点,这个点的位置及触发,依赖于个人遭遇的应激与存在的易感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杨会芹,2007)。

1.2. 神经质人格

神经质是人格特质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反映了个体感知和体验外在世界危险和混乱的程度(陈君,2011)。这一人格特质得分高的个体会报告更强烈和更频繁的负性情绪,感到不自信,经历更多的应激,以及有更多的躯体担忧,特别是情感障碍相关的心理问题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即“大五人格”(朱小佳,2012)。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上,Costa和McCrae编制了大五人格问卷,用于测量这五个维度因素。本研究中涉及的神经质人格即用该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所测得。

神经质人格作为一个负性人格因素,多与负性变量(诸如自杀意念、网络成瘾等)进行相关研究。例如:陈君对高中生的自杀意念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陈君,2011)。刘国华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受其人格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质对自杀意念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刘国华,张桂英,2013)。雷雳等人对青少年神经质人格和网络成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具有显著正相关(雷雳,杨洋,2006)。

1.3. 应激

应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应激的定义并未得到一个一致的结果。目前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应激(Stress)是外在压力或威胁超过了人的处理能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它包括应激源、应激评价、应激反应三个方面(张明,2004)。这一定义强调了应激的过程性,它既是外部压力引起,又是一种主观反应,并导致了躯体唤醒。

目前我国对应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上以及其对抑郁、焦虑、自杀意念等变量的预测作用上。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应激的重要因素,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缓解应激产生的负面影响(刘岩,2003)。刘仁刚等人对346名老人进行调查,得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有显著相关(刘仁刚,龚耀先,2003;王极盛,2003)。此外,有研究显示,应激与抑郁、焦虑、自杀意念均有显著相关,且能有效地预测抑郁、焦虑、自杀意念的产生(杨会芹,2007;陈君,2011;陈明琴,2006;唐海波,2008)。

对于应激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修订版(ALEQ-R)(杨娟,2010),来评估过去一个月中被试经历的学习、家庭、友谊和恋情等领域的应激。分数越高说明所遭受的生活应激越多。

1.4. 问题的提出

抑郁症作为一项负性疾病,其影响范围、影响作用在近年来皆有所增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到前人研究的一些不足:在研究对象上,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高中生人格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但大都是横断面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重复测量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本研究探讨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水平两者对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不仅可以了解当前我国高中生抑郁症状的状况,而且可以为预防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1) 了解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特点;

2) 探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关系;

3) 对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做回归分析,探讨神经质人格和应激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

1.5. 研究假设

在认真分析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如下:

1) 神经质人格与应激存在显著正相关;

2) 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存在显著正相关;

3) 抑郁症状与应激存在显著正相关;

4)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对抑郁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均为高中生。共580人参加,其中393份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76%。男生176人,占44.8%,女生217人,占55.2%,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M = 16.8岁。具体的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见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测试方法

本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所有被试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问卷前,所有参与者均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采用团体方式取样。第一次采样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首先填写个人情况调查问卷,然后用NEO-FFI-N、ALEQ-R测量所有被试的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生活应激,三个月后用CES-D测量所有被试的抑郁症状。

2.2.2. 研究工具

1) 个人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些个人基本资料,诸如:性别、年龄、年级、所在地、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收入等。

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该量表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主要为了评估当前的抑郁症状,着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与其他抑郁自评量表相比,该量表更着重于个体的情绪体验,涉及抑郁时的躯体症状较少。CES-D为自评量表,

 

Table 1. Subjects constitute (n = 393)

表1. 被试构成(n = 393)

共有20个条目,要求被试说明一周内相应的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1~4级评分。本研究此次所用CES-D没有反向计分项目,所有条目计分之和即量表总分,总分在20~8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该问卷除了在成人群体中使用以外,也广泛地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估。在本研究中CES-D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94 (McDowel & Newell, 1996; Radloff, 1997)。

3) 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Neuroticism Subscale, NEO-FFI-N)

大五人格问卷是由Costa和McCrae在1992年编制的,由开放性(openness)、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五个分量表构成。本研究选用的是大五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在12~6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神经质特质越明显。大五人格问卷在我国人群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

4) 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修订版(Adolescent Life Events Questionnaire—Revised, ALEQ-R)

该量表由Hankin和Abramson编制,是一个测查范围较广的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报告式问卷,主要评估过去一个月中自己经历的学习、家庭、友谊和恋情等领域的应激。ALEQ-R由57个条目构成,1~5级评分,总分在57~285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所遭受的生活应激越多。国外研究表明,ALEQ-R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2周后重测系数为0.65。ALEQ-R在我国青少年人群得到了应用,本次研究中ALEQ-R的α系数为0.93~0.95(杨娟,2010)。

2.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上的分析

采用t检验分别分析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是否有差异,结果表明(见表2~表4):性别方面,女生的神经质人格显著高于男生(t = −2.472,p < 0.05),而应激和抑郁症状并无显著性别差异;生源地城乡差异方面,高中生的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均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的高中生其抑郁症状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 = −2.335,p < 0.05),而在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3.2.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与抑郁症状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 0.481, p < 0.01);高中生生活应激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 0.393, p < 0.01);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 0.424, p < 0.01)。

3.3.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神经质人格和应激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以第一次测量的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及两者的交互效应为自变量,第二次测量的抑郁症状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6),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t = 0.507, p > 0.05),因此在方程中剔除交互项。

剔除交互项后的方程显示(见表7),高中生的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对抑郁症状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讲,两个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过程都进入了回归方程,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异的27.1%,多元回归方程为:y = 0.466 × 神经质人格 + 0.087 × 应激 + 5.577。

Table 2. Each questionnaire scores in terms of gender differences (M ± SD)

表2. 各问卷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M ± SD)

Table 3. Each questionnaire scores of students on the ground of difference (M ± SD)

表3. 各问卷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异(M ± SD)

Table 4. Each questionnaire score difference in whether only child (M ± SD)

表4. 各问卷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M ± SD)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Table 5. Neuroticism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related to stress analysis

表5.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应激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Table 6. Neuroticism high school, stres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regression

表6.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对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

Table 7. Neuroticism high school, stres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regression analysis (excluding the interaction term)

表7.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对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剔除交互项)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4. 讨论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上的分析

4.1.1.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状况

本研究发现,女性高中生的神经质人格特质显著高于男性高中生,这可能与女性具有情感丰富细腻、性情多变、直觉敏锐等心理特点有关(娜米尔,2013;张兴贵,郑雪,2002)。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得分在生源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发展、网络普及,城乡差异逐渐减少,城乡学生所获得各方面基本资源均无明显差异。此外,无论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培养皆是相当看重。因此,学生的人格发展都得到了相当的教育支持,不存在显著差异。

4.1.2. 高中生抑郁症状的状况

本研究表明,不同性别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无明显的差异,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例如刘丹等人的研究发现,女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刘丹,2006)。而戴琴等人的研究表明,同年龄的中学生中,男生的抑郁症状显著高于女生(戴琴,冯正直,戴勤素,2009)。本研究无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能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女性的性别角色发展更加综合,情感丰富细腻、性情多变、直觉敏锐等心理特点不再是女性独有,女性更多的地表现为独立自主,而男性也更倾向于心思细腻。

高中生抑郁症状在不同生源地上也无明显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也有所不同。例如,韩立娟等人的研究发现,城市学生比乡镇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韩立娟,刘玉娟,耿丽伟,2010)。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乡镇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城乡差异逐渐缩小,导致城乡学生的各方面差异也减少。

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症状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子女更多,他们较独生子女受到更少的父母关注。此外,非独生子女抚养负担较重,面临的经济问题更多;他们拥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面临的人际问题(例如与兄弟姐妹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更多,因此心理负担更大。

4.2.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应激、抑郁症状三者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都较显著。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三者关系密切,为本研究所探讨的神经质人格和应激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效果及其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些支持(杨娟,2010;肖晶,2013)。

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对抑郁症状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但神经质人格与生活应激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显著影响。

这说明,高中生神经质人格的改善和应激水平的下降有助于减少或改善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证实了高中生的人格特质及日常生活事件在其生活中所扮演了重要角色。

4.3. 研究不足

第一,本研究样本仅来自一个省份的高中生,研究结论是否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群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神经质人格的研究在国内较少,大多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但由于未查阅相关外国文献,本研究在神经质人格方面缺乏很多可供比较和参考的理论与实证证据,须在以后同时参阅外国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本研究采用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法,今后可以采用多时段追踪研究分析神经质人格与长时程的日常应激以及抑郁症状的波动变化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神经质人格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神经质人格比男生更明显;

2) 抑郁症状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3) 神经质人格和生活事件可以有效地预测抑郁症状,且神经质人格和生活应激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显著影响。

5.2. 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高中生所面对的压力也逐渐增大。高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发育成熟,又面临着高考这一重要转折点,其心理压力比以往都大,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启示我们,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入手以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包括:优化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关注对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等。通过培养高中生健康的人格特质和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来对抑郁症状的产生起到预防作用,最终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车文博(2001).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14.

  2. [2]   陈君(2011). 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 多时段追踪研究. 博士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3. [3]   陈明琴(2006). 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4. [4]   戴琴, 冯正直, 戴勤素(2009).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期, 337.

  5. [5]   韩立娟, 刘玉娟, 耿丽伟(2010).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期, 134.

  6. [6]   雷雳, 杨洋, 柳铭心(2006).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学报, 3期, 375-381.

  7. [7]   刘丹(2006). 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8. [8]   刘国华, 张桂英(2013). 大学生人格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期, 456-458.

  9. [9]   刘仁刚, 龚耀先(200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期, 28-30.

  10. [10]   刘岩(2003). 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期, 36-38.

  11. [11]   娜米尔(2013). 内蒙古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特征性别及城乡差异研究. 经营管理者, 4期, 55.

  12. [12]   唐海波(2008). 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13. [13]   王春芳, 徐清, 等(1986). 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5期, 267.

  14. [14]   王极盛, 丁新华(2003).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期, 96-99.

  15. [15]   王极盛, 李焰, 赫尔实(1997).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 社会心理科学, 4期, 15.

  16. [16]   王振, 苑成梅, 等(2011).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抑郁症患者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期, 477-478.

  17. [17]   肖晶(2013).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日常应激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期, 147-151.

  18. [18]   杨会芹(2007). 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 博士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19. [19]   杨娟(2010). 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 博士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20. [20]   姚树桥, 罗英姿, 杨娟, 等(2009).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一年追踪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期, 598.

  21. [21]   张明(2004). 洞察危机的惊魂: 应激心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2. [22]   张兴贵, 郑雪(2002). 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较.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6-11.

  23. [23]   章婕, 吴振云, 等(2010).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期, 140-142.

  24. [24]   朱小佳(2012). 大五人格量表(BFI)的初步修订. 硕士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5. [25]   McDowel, I., & Newell, C. (1996). Measuring health—A guide to rating 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26]   Radloff, L. S. (199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