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062 , 9 pages
10.12677/AP.2023.137340

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对情绪困扰儿童的 干预研究

梁慧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0日

摘要

本研究对6名情绪困扰的儿童展开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历程共7次每周开展一次。行动研究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团体方案皆依据每次行动循环的历程来进行调整。从研究结果分析得知,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能稳定有情绪困扰儿童的情绪,并引导此类儿童进行自我探索。透过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和启示为:(1) 表达性艺术团体治疗能稳定情绪困扰儿童的情绪。(2)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之建议为:(1) 领导者要为参与者提供适合的干预环境。(2) 选取团体成员时要注重成员同质性。希望本研究能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领导者提供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参考。

关键词

儿童,情绪困扰,表达性艺术治疗

Intervention Study of Expressive Art Group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Hui 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Kashi University, Kashgar Xinjiang

Received: May 29th, 2023; accepted: Jul. 13th, 2023; published: Jul. 20th, 202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6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were treated with expressive art group therapy, which was conducted once a week for 7 times. Action research i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and group programs a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of each action cycl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s that expressive art group therapy can stabilize the emotions of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and guide such children to self-exploration. The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Expressive art group therapy can stabilize the emotions of emotionally troubled children. (2)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3) The importance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1) Leaders should provid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environment for participants. (2)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homogeneity of members when selecting group member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ctivit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pressive art therapy group leaders.

Keywords:Children, Emotional Distress, Expressive Art Therap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儿童在各种压力源的相互作用下会引起焦虑、烦恼、忧郁、沮丧、自卑、冷漠、嫉妒、愤怒八种情绪困扰(贾文华,2006)。对儿童而言,任意情绪困扰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干预都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而碍于儿童尚未能发展与成人一样的表达情绪感受的语言能力,表达性艺术媒材与技巧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儿童察觉、探索与宣泄情绪。且艺术治疗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危险性极小,更容易融入其中,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Bosgraaf et al., 2011)。

2. 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

2.1. 概念

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参与者利用艺术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将自身投入艺术创作,在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内心冲突并进行反思,达到个人能力、个性以及兴趣的发展。简单来说,团体艺术治疗是团体领导者使用绘画、戏剧、音乐、雕塑、写作、说故事、沙盘等技术,帮助团体参与者将自身的内在心理状况与其所参与的艺术活动进行联结,进而表达出内心感受(梁佳臻,2015)。在此过程中,团体艺术治疗为参与者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机会以及与自我还有他人进行沟通的机会,让领导者通过对作品的觉察与分析了解参与者难以表达的情绪(陆雅青,2009)。在团体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是对作品的塑造,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塑造,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创造了自我(严虎,陈晋东,2015)。

2.2. 基本要素

团体艺术治疗的团体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团体领导者、团体参与者、艺术媒介,下面对这三个要素做出简要说明。第一,团体领导者需要具爱心、耐心、包容心的特征,为团体参与者营造一个包容、友善、不批判的安全空间,使参与者能在艺术创作历程中表达其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中得到疗愈(施伯静,2015)。第二,团体参与者。团体参与者人数的多数,主要考虑要素有:1. 参与者能够在视觉和口头语言上,与其他的参与者保持接触。2. 团体人数能够形成团体动力;3. 要让每个参与者在讨论分享时都有机会;4. 人数要足够进行互动、交流想法,以及能够进行团体性任务,综上一般团体6至8人适中(许家芬,2014)。第三、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指的指艺术治疗过程中所开展的艺术形式的活动以及艺术媒介(刘淑霞,2011)。团体参与者投入艺术活动中,从活动中洞悉自我,将潜意识的想法与情绪投射与表达出来,使参与者自身和团体领导者都能通过这个历程对参与者有更深的了解。除了艺术形式的活动外,艺术媒介是艺术治疗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物质,通常的媒介有:蜡笔、彩笔、纸张、彩布、卡片、树叶等等,团体领导者要根据团体参与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利用艺术媒介,且要观察媒材在参与者身体或心理上引发的影响(Sweeney & Homeyer, 2001)。此外,团体领导者在在团体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对团体参与者所使用的治疗知识,需要团体领导者在课程中直性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与生活中隐形积累,是一个综合学习得到的经验(Petri et al., 2020)。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指实践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根据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进行研究(蔡清田,2013)。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与方法,并再通过实际行动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价、反省、回馈、修正,以解决实践中所遇问题。此方法有利于研究者同时注重行动与研究,研究者既是团体艺术治疗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应用该研究结果的人员。能够在以理论作为支撑的基础上计划出团体艺术治疗的方案去予以实施,以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为主导,针对具体的实施情境和对象进行观察和反省问题,再做出进一步修正。

3.1. 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根据班主任长期观察以及按照情绪困扰的概念界定进行筛选得出,其中二、三、四、六年级各1名,五年级2名,男生4名,女生2名,共六位学生。此为封闭式团体,在团体活动开始前与参与成员签署保密协议,承诺不得随意缺席、迟到、早退,不将成员互动过程外传。以下为研究参与者基本资料,如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y participants

表1. 研究参与者基本资料

3.2. 研究工具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的研究工具如下。

本研究使用张珮甄与叶玉珠2003年编制的情绪状态量表对研究对象的情绪进行前测与后测,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该量表适用对象为小学儿童,此量表具有一致性与可靠性,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3. 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历程分析与反思

以下呈现“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团体实施历程分析与反思”的探究分析。

3.3.1. 团体辅导设计方案

此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过程有七次,每周一次,每次时长间为一个半小时。每次活动内容,皆为研究者设计下次方案的根据,研究者对活动中成员的状态、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动力,进行方案设计。本研究根据团体历程设计,以三阶段进行开展,分别为开始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具体设计如表2所示。

Table 2. Group history stage table

表2. 团体历程阶段表

3.3.2.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一——相见欢

此小节探讨团体单元一——相见欢的实施过程。此单元主要目的是帮助初次见面的成员尽快相互熟悉。领导者提前准备了六张有三种颜色的卡片放入袋中。成员各抽取一张,抽到相同颜色卡片的成员为一小组。分组完成后,领导者引导各组成员对自己的姓名以及喜欢的颜色、动物、季节进行分享。对儿童而言这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新颖有趣的,可以在短时间内透过成员的合作分享了解到彼此,找到共同点,同时也能让领导者透过此活动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参与者的状态。

以下为研究者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研究者透过成员的回答了解成员内在心理状态。此活动多数成员能勇敢的表达自己想法,还能找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共同之处。但有两位成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担心真实想法说出后得不到身边人的赞同,选择压抑想法。这种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冲突使得个体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以平衡三者,缓解冲突,将真实的想法压抑到潜意识中,以此减轻自身的焦虑(习鹏飞,2015)。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活动前没有考虑到因发展阶段不同会影响部分孩子对指导语的理解和接受速度,导致活动过程延长。因此,研究者会在下一次活动中,设计能让儿童更容易接受言语去表述指导语,尽量把控时间。

3.3.3.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二——一起拼拼拼

以下陈述第二单元活动的实施过程。领导者引导成员用叶子与花朵拼成画,请成员在完成图画拼粘后,给作品命名并分享自己的作品,目的是让成员通过植物贴画的过程与内在自我对话,进行自我探索,并让领导者能从成员的作品中接收到成员隐藏的情绪。成员单独创作的环节结束后,引导全部成员将所有作品进行拼接,成员可多次商量移动作品位置,借此激发团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团体动力。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此次创作过程中,成员是分散完成创作的,成员将自己潜意识投射到作品中,研究者发现画中总有一个角色代表着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与自己进行了对话。在此次活动中各个成员进行分享时,其他成员会试图合作对另一成员的图画进行解读与反馈。成员之间相互共情、理解、鼓励进行联结是团体凝聚力的表现(Harpazi et al., 2020)。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在团体活动中,部分成员年纪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会主动寻求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在过程中的精力大多数时候放在了这些成员上,这可能会导致性格安静、年长的成员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关心,引起其不良感受或行为。共情是团体领导者在带领团体中所需使用的基本技巧,因为具有同理心的团体领导者才能觉察到成员的主观世界情况(吴玲,刘志宏,2007)。研究者计划在下次的团体活动中,先从年长成员进行分享,尽量做到对待每个成员的关注均衡,给予成员充分的反馈达到共情效果。

3.3.4.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三——捏出心中家

以下为第三单元活动的实施过程。此次活动内容是让成员用橡皮泥捏出家的形象。目的是让成员进一步探索自我,并与其他成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团体成员通过手触碰和揉捏橡皮泥,产生对自我及家庭的觉察和联想,在与橡皮泥互动的过程中,开启自身的感官知觉,感官知觉包括视觉、触觉、体觉,最后提升至意识层面。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这次活动中成员能够围坐一圈进行创作,并愿意与成员分享自己橡皮泥、相互讨论彼此的作品、夸赞对方的作品。成员在活动中相互理解、相互关注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团体凝聚力的表现(贾烜,2017)。捏橡皮泥活动属于在表达性连续理论中动觉/感觉层次,具有治愈的特质,能够增强成员的安全感,安全感的增强使得易紧张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放松,愿意与人分享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与人交谈自己的故事。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活动时间的突然更改,会与部分成员的课程时间相冲突,导致成员无法参与活动,不仅对整个团体的团体动力造成影响,同样会影响到此成员接下来参与团体活动时的感受。之后保证每次活动开始时间,尽量让成员到齐。

3.3.5.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四——拍走坏情绪

以下是单元四——拍走坏情绪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提前准备了写有情绪状态词语的纸张,如“愤怒”“苦恼”等,成员通过拍手器拍打代表消极情绪的纸张来释放情绪,研究者希望通过活动让成员在肢体宣泄情绪的同时勾起与情绪相关的回忆,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表现出来。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其他成员在拍打宣泄情绪的时,一成员抱着“孤单”哭了起来,个别成员的情绪和行为状态与其他成员不同时,要及时关注并引导成员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团体领导者在团体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成员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需带领者在课程中学习以及在实践中隐形积累的(Petri et al., 2020)。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成员在这个团体中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四处奔跑及打闹,这会影响到成员的活动参与感。针对这个情况之后将购买一些小礼物,给予成员适当的强化以此控制团体秩序。

3.3.6.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五——粉碎吧坏情绪

以下将陈述第五单元活动的实施过程。此次活动是对上次“拍走坏情绪”活动的衔接,帮助成员进一步释放自己的情绪,并建立情绪宣泄方式可多元化的认知。整个活动是带领成员撕报纸,撕报纸的过程中可大声说出令自己受伤的事件、发出叫喊等,以达到活动目的。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撕报纸环节中,大部分成员能沉浸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并且在能与自己内在对话,对引发情绪的事件进行厘清。活动中能感受到部分成员之间有了联结,体现在成员间能给予彼此倾听和同理。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此次活动因小L的攻击行为,使其他成员想要把小L逐出团体。研究者当时无法给其他成员明确回复,也考虑过是否要让L退出团体。反思后认识到,如果在中期将小L劝退,无疑是在告诉小L,他会遭到抛弃。同时也在告诉其他成员,我们的团体是会抛弃成员的。所以研究者决定要让小L继续待在团体中,给予其包容的同时帮助他树立规则意识。

3.3.7.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六——受伤的我

此小节探讨单元六活动的实施过程。在上次活动中成员的内心情绪已完全得到释放,因此,此次活动是帮助成员对引起情绪的事件再次进行厘清和感受。活动过程为:给予成员海报纸张,让成员躺在白纸上,其他成员协助躺着的成员把身体形状勾勒出来,每个成员在自己纸张的身体上用蜡笔画出自己受伤的部位后进行表述。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活动中每位成员进行了画作,部分成员的改善较为明显,例如在前几次活动中的创作采用的颜色都是黑色、棕色等偏压抑的颜色,此次的作品采用的是红色。或是从一开始的不愿意表述自己的事情,到此次活动中能够鼓起勇气画出来并在创作结束后与领导者进行分享受伤部位。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活动中,能将画作和内心连接的成员年纪都在10岁以上,其他成员的画作中呈现的受伤处都是直观的皮外伤,而10岁以上的成员的受伤处会涉及心灵受伤。透过发现与反思,研究者了解到由于此团体年龄差的特殊性,在设计方案时需考虑到是否适合全体成员,或是如何有效引导年龄较小的成员沉浸活动中。

3.3.8. 团体实施历程与分析:单元七——朋友再见

此次为最后一次团体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环节是播放音乐让成员跟随音乐的节拍动起来,在音乐暂停的时候领导者发出“给最喜欢的伙伴点个赞”之类的口令,增加成员见的互动和对彼此的肯定。第二环节是成员之间相互写祝福信件以此告别。

研究者透过对活动过程观察的分析内容如下。团体的结束阶段,领导者应带领成员归纳所进行过的活动,回忆从中得到的能量,成员在此次活动中的状态是轻松愉悦。在写祝福环节,成员彼此之间的因相互认同,以及从互动中得到积极情绪体验,体现了这个团体的凝聚力已经很强。

研究者经过反思发现活动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陈述如下。领导者作为团体的核心,不仅要给成员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营造氛围。活动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者非言语行为开启成员,使得所有成员投入到活动当中。例如此次活动中的跳舞环节,领导者可提高自己的音量,用自身的热情去开启其他成员。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以下探讨情绪量表前后测结果、艺术活动对情绪困扰儿童情绪的影响、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对抑郁心境儿童的影响,分别陈述如下。

4.1. 情绪量表前后测结果

此情绪量表,分为四个维度,维度一是快乐满足,维度二是伤心害怕,维度三是生气厌恶,维度四是期待。计分方式是各题分数总和,快乐满足维度总分为44分,伤心害怕维度总分为32分,生气厌恶维度分数为36分,期待维度总分为16分,分数越高情越趋于正向情绪。

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对情绪量表前后测量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经过六次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干预后,情绪量表中的各维度分数以及总分有明显增加,其中快乐满足维度检验结果t值为−3.521、伤心害怕维度检验结果t值为−3.082,生气厌恶维度与期待维度的检验结果t值分别为−4.342、−5.089,总分的t检验结果t值为−4.579,快乐满足维度、伤心害怕维度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生气厌恶维度、期待维度与总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Table 3. Comparison of emotional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X ± S)

表3. 干预前后情绪量表评分比较(X ± S)

注:* p < 0.05 **p < 0.01。

图1呈现,各成员在团体活动开展前与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情绪测量所得分数总体上升趋势。具体结果为,小L前测分数为63,后测分数为99、小Y前测分数为54,后测为100、小C前测与后测同为59分、小J前后测分数分别为88、122、小Z的前测分数为67,后测分数为117、小K的前后测分数分别为86、118。其中小Y、小J、小Z的得分增加较高,代表其情绪困扰得到缓解程度较高;小L与小K的得分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中等。小C的前后测结果没有改变,可能是因为小C具有自残行为的特征,其特殊性更强,此次团体辅导的方案对于小C的特殊性而言深度不够,他可能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方案以及更长的时间进行干预才会有显著效果。

Figure 1. Comparison of averag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motional scale

图1. 情绪量表前后测平均分对比图

4.2. 表达性艺术团体治疗能稳定情绪困扰儿童的情绪

透过此次团体辅导历程发现,此次团体辅导给予儿童一个充满安全、信任、关心的环境,儿童情绪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与疏导,并且儿童因发展水平难以表述出的情绪问题也能够投射在艺术作品中,领导者运用技术进行引导,让成员从意识层面描述作品中内容,帮助儿童找到释放情绪的途径。由此可知,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的艺术活动能够帮助成员表达和宣泄情绪。

通过前后测发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对抑郁心境儿童之外的其他情绪困扰儿童的情绪有明显的正面影响,通过七次团体辅导,团体成员的情绪有显著改善,体现为儿童在团体活动中从开始的易怒到学会控制情绪、从开始的焦虑到情绪较为稳定等。

综上,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能给予情绪困扰儿童一个遇到与自己具有同质性个体的机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倾听、共情、理解,让成员感受到自己被包容被爱,增强了情绪困扰儿童的归属感。这有助于团体成员获得正面能量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缓解自身情绪困扰。

5. 研究启示

研究者透过此次对情绪困扰儿童进行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干预的过程感受以及此次辅导成果得到以下启示。

5.1.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小学生是无忧无虑的,但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也承受着来自家庭、课业、学校、同辈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作为孩子们的守护者,成人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帮助其疏导释放负面情绪,引导其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5.2. 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研究者在收集、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小学心理教师的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在入职前所学习的专业技能有差异,这影响到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的辅导效果(符蓉,陈莺,李月,梁艺凡,包芳芳,蔡宜秀,2021)。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受到家长、教学老师的关注与引导,更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进行救助,即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应受到重视。

6. 研究建议与不足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研究者针对情绪困扰儿童的干预提出建议:1) 领导者须能提供参与者安全、包容与信任的干预环境。2) 选取具同质性的团体成员。以及研究不足之处,分别陈述如下:

6.1. 领导者须能提供参与者安全、包容与信任的干预环境

领导者在干预时要注重为儿童提供安全、充满包容与信任的干预环境,让情绪儿童能在干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放下心理防备,以此作为改善情绪困扰的力量加强干预效果。

6.2. 选取具同质性的团体成员

在选取团体成员时要注重团体成员的同质性,成员间的同质性越高成员间的连结就更强,成员间的高连结能够增强团体动力,并且在同质性强的团体中,领导者的团体治疗方案设计可更具备针对性。更能帮助情绪困扰儿童在团体中感受情绪,表达情绪,发现自我,以此缓解情绪困扰。

6.3.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 研究中所使用的情绪测量量表每个维度变化的判断标准不够清晰明确,使得研究者未能对情绪困扰儿童在接受团体艺术治疗后每个情绪维度的变化进行进一步分析,若使用的量表标准更清晰,则能对干预前后情绪困扰儿童的情绪变化作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参与者年龄分层较大,若年龄层更聚焦,研究设计的团体方案会更符合团体参与者的需要。

文章引用

梁 慧. 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对情绪困扰儿童的干预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of Expressive Art Group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res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7): 2757-276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40

参考文献

  1. 1. 蔡清田(2013). 教育行动研究新论.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 2. 符蓉, 陈莺, 李月, 梁艺凡, 包芳芳, 蔡宜秀(2021). 学校心理教师职业现状与就职前教育培养专业能力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3(4), 241-251.

  3. 3. 贾文华(2006). 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压力与认知根源. 教育探索, (8), 99-100.

  4. 4. 贾烜(2017). 团体心理辅导中凝聚力模型的质化建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6), 17-22.

  5. 5. 梁佳臻(2015).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国小关怀团体实施回顾. 咨商与辅导, (10), 6-49.

  6. 6. 刘淑霞(2011). 艺术治疗对提升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艺术学院.

  7. 7. 陆雅青(2009). 从涂鸦看治疗中的危机与转化. 台湾艺术治疗学刊, 1(1), 1-13.

  8. 8. 施伯静(2015). 国小情绪困扰学童参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之行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桃园: 中原大学.

  9. 9. 吴玲, 刘志宏(2007). 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3(11), 1-3.

  10. 10. 习鹏飞(2015). 童年期创伤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及绘画疗法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11. 11. 许家芬(2014). 忧郁倾向儿童参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历程之经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屏东: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

  12. 12. 严虎, 陈晋东(2015). 艺术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2(2), 143-144.

  13. 13. Bosgraaf, L., Spreen, M., Pattiselanno, K., & van Hooren, S. (2011). Art Therapy for Psychosoci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 on Art Therapeutic Mean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Therapist Behavior, and Supposed Mechanisms of Chang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Article ID: 584685.

  14. 14. Harpazi, S., Regev, D., Snir, S., & Raubach-Kaspy, R. (2020). Perceptions of Art Therapy in Adolescent Clients Treated with in the School System. Original Research, 40, 215-22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0.518304

  15. 15. Petri, G., Beadle-Brown, J., & Bradshaw, J. (2020). Redefining Self-Advocacy: A Practice Theory-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17, 207-218. https://doi.org/10.1111/jppi.12343

  16. 16. Sweeney, D. S., & Homeyer, L. E. (2001). The Handbook of Group Play Therapy (Translate by Changzhu He). Wu-Nan Book Inc.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