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2681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3097

劳动教育的心理育人价值体现与实现路径

庞悦,莫丹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23年2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17日

摘要

劳动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教育为根本依托,以劳动实践为主要途径,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心理育人价值,能够舒缓压力、强健体魄;培育美德,塑造人格;提升生命意义感,走向幸福生活。实践中应当注重通过身体力行回归实际生活、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健全劳动评价体系等方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心”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心理育人,价值

The Value Embodimen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Yue Pang, Dan Mo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Feb. 13th, 2023; accepted: Mar. 8th, 2023; published: Mar. 17th, 2023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kind of labor values and labor literacy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with labor practice as the main way,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s the ultimate goal. Labor education has uniqu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value, which can relieve pressure and strengthen the body; cultivate virtue and shape personality; enhanc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lead to a happy life. In practic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turning to real life, adap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others, improve the labor evaluation system, give full play to the “heart”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Keywords:Labor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Valu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与时代价值,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劳动逐渐被机器人所替代,并且整个社会普遍呈现出重视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的价值观念。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着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在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实困境(屈增国,刘向兵,2018)。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郭丛斌和王天骄(2022)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家庭劳动能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姜凤萍(2017)针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同样证明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心理育人价值,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探讨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2. 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阐释

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是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柳夕浪(2019)从目的宗旨、内容要求、实施途径论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认为劳动教育是为了劳动者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在劳动中进行的教育。张磊和倪胜利(2019)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身体力行、身心合一、动手操作的劳动,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肉体、心理、认知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不难看出,在劳动中进行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践者往往只关注劳动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劳动教育本身的育人价值(毛菊,孟凡丽,2020),或只重视精神培养而忽视身体需要(徐海娇,2018),使得劳动教育陷入劳教分离、身心分离的困境。脱离了劳动的教育,就可能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德育与智育,进行劳动教育不是靠说教完成的,应该身体力行。因此,不能脱离劳动谈劳动教育,也不能脱离教育谈劳动,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应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劳动中,通过劳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劳动自觉意识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教育为根本依托,以劳动实践为主要途径,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3. 劳动教育的心理育人价值体现

劳动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并借助身体活动来实现,是身心统一、知行统一的过程,因而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成分和心理成分。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改造着自然,个体的潜力也得到不断地挖掘,劳动成为人们获得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实践中应当利用劳动教育来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 舒缓压力,强健体魄

较长时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唯升学”的思想使得不少学生减少了体力活动并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业中,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诸如缺乏户外活动和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久坐不活动导致的颈椎和腰椎问题以及紧张的学习导致的胃病等等,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常见问题。此外,由学业压力所引起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时常发生,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个体的健康应当是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的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适当的体力活动能够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身心压力、增强身体素质、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肖城,2021)。

劳动教育讲求的是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体脑并用。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中获得锻炼与发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和身体感知中协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教育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以身体活动的形式体验劳动,肌肉运动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同时能够提高大脑的认知水平(李凡,舒斯云,包新民,2003)。因此,劳动教育最基础的心理育人价值就在于它能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学业压力,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 培育美德,塑造人格

健全人格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品质,能够发挥个体自身的潜能,用积极力量去战胜消极力量从而促进个体的幸福与和谐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炼出人性中的六大美德以及相对应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勇敢、毅力、爱、仁慈、宽恕、社会责任感、感恩、乐观、好奇心等品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或多或少地都会在每个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并发掘学生的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一,创造力。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劳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应用与实施,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古往今来,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劳动教育要求学生体脑并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讨论,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他们探索事物、积累经验、发挥创造性、发展动手能力、丰富感性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正确的认知才能够指导实践。劳动教育中传播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为劳动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智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更加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只有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价值。

第二,毅力。《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由此可见忍苦耐劳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轻视劳动实践。在家庭中,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认为劳动会耽误学生学习,因此他们不让学生参加任何家庭劳动,以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在生活上更是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很少接触到劳动活动,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这样的环境,学生的意志品质自然得不到磨炼。劳动教育中的体力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艰苦奋斗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勤勤恳恳的顽强拼搏中提高承受挫折、应对困难的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劳动教育的认知部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影响学生的劳动行为,使其热爱劳动、自觉地参与劳动,学生才能够劳动中磨练意志,实现劳动自强与自我的发展。

第三,感恩。劳动教育可以增加个体的感恩意识,因为只有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才能真切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因此,实践中应当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劳动之中,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去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使其转变错误劳动观念,尊重劳动成果,深化劳动认知,并以此激发他们对父母、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研究表明,良好的感恩品质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王建平等,2011)。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建立起对社会的情感联结。

第四,责任担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种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的生产劳动,才可以称之为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劳动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途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与创造,要为自己负责,为国家出力。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服务性劳动,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他人的认同和赞许,能够真正体会到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可能性因此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三) 提升生命意义感,走向幸福

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良莠不齐,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容易给学生带来影响和冲击,造成他们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啃老傍老等不良风气影响而陷入盲目的物质追求中,忘记自己的初心、社会责任以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此外,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分数至上被视为最高追求,人们更多普遍关注的是获取高分后的价值回报,在这种狭隘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个体生命意义与价值认知的缺失。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劳动被取而代之,而是对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所主张和强调的劳动不是机械地劳动,而是一种融合生理、心理、情感、认知等要素的创造性劳动。“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劳动,是劳动创造赋予了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程从柱,2020)。研究发现精神健康结果的改善与提升与从劳动经验中获得意义感的能力密切相关(Giannone & Kaplin, 2017)。因此,个体越是能发展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越能够用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心中预定的目标,他的生命活力就越能够彰显出来。离开了劳动,生命就失去了生存根基,所以说劳动还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础。实施劳动教育应该让学生基于当下的生活去探索、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会生命的真谛,让生命之花绚烂的绽放,使个体的知、情、意全面和谐地发展,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追寻生命幸福,努力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4. 提升劳动教育的心理育人价值实施路径

(一) 身体力行,回归生活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脑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劳动教育要提高青少年的劳动自觉性,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只有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乐趣,寻求劳动带来的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尊重劳动、敬畏劳动、热爱劳动,更加愿意去劳动。与此同时,教育也要贯穿于劳动的全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劳动的本质和意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相脱离,要回归到自然中,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增强劳动的实践性、体验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心育价值。具体来讲,实践中应当注重通过日常生活、服务性活动以及实际的生产劳动等形式来具体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自理意识,养成终身劳动的习惯的教育。在服务性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技能、工具等为他人提供服务。例如,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物质生产、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认知与体验劳动教育的艰辛与快乐。同时应当明确,不论何种劳动方式,都不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而是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激发生命热情,使学生迸发出生命活力、培养他们的顽强毅力与美好品质,使他们向着积极、幸福的方向发展。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劳动教育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引导青少年进行劳动创造,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二)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研究发现,与城镇地区的学生相比,家庭劳动的参与对农村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承担更多的劳动,所以家庭劳动的作用不明显(郭丛斌,王天骄,2022)。因此,应当注重城乡劳动参与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要避免繁重、没有教育目的的劳动,同时开展劳动教育要与当地的特色相联系。学生的成长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地方资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能力发展的宝贵资源。诸如种植、烹饪、陶艺等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安排学生参与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当地文化建设,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知识。在情感层面上,要重视劳动体验,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在行为层面上,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乡土劳动之中,锻炼他们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素质,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城镇地区的学生而言,要注重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培养,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以增强体质、发展体力为主,而不是损耗身体。劳动教育虽然能锻炼意志,但是强度过大会损耗学生的身心健康,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张弛有度。此外,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时代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例如,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的学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脑力劳动来调节身心,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应该在生活中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这是对抗个体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的重要的方式(娄雨,2020)。

(三) 健全劳动评价体系,发挥育“心”功能

建立健全的劳动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价值观、意志品质、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其次,建立劳动成长档案,作为升学、就业、评优的参考依据,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采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最后,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实施劳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以劳动为荣的社会环境,协同一致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劳动体验感与劳动认同感,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是发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真正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劳动的育“心”功能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5. 结语

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力军。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激发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具有独特的心理育人优势,是强健体魄、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生命意义感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新人的需求,树立身心统一、知情统一的劳动教育理念,将心理育人贯彻到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中,以“劳”育“心”,以“心”促“劳”,实现劳动育人与心理育人的有机结合,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蕴与路径探讨(NC22B071)。

文章引用

庞 悦,莫 丹. 劳动教育的心理育人价值体现与实现路径
The Value Embodimen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3): 806-81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097

参考文献

  1. 1. 程从柱(2020). 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 当代教育科学, (9), 30-36.

  2. 2. 郭丛斌, 王天骄(2022). 家庭劳动参与与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倒U型关系——基于全国疫情期间高中在线学习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43(3), 61-72.

  3. 3. 姜凤萍(2017).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37(5), 552-554.

  4. 4. 李凡, 舒斯云, 包新民(2003). 多巴胺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19(6), 405-410.

  5. 5. 柳夕浪(2019). 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教育研究与实验, (4), 9-13.

  6. 6. 娄雨(2020). 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论劳动之于“体、技、心”的教育意义. 中国教育学刊, (8), 12-17.

  7. 7. 毛菊, 孟凡丽(2020). 劳动教育: 现实困境、本义探寻与教学方案. 课程. 教材. 教法, 40(1), 11-16.

  8. 8. 屈增国, 刘向兵(2018). 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 光明日报, 2018-10-25(05).

  9. 9. 王建平, 喻承甫, 曾毅茵, 叶婷, 张卫(2011). 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3), 260-266.

  10. 10. 肖城(2021). 体力活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11. 11. 徐海娇(2018). 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0), 22-28.

  12. 12. 张磊, 倪胜利(2019). 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0), 88-95.

  13. 13. Giannone, D. A., & Kaplin, D. (2017). How Does Spiritual Intelligence Relate to Mental Health in a Western Sampl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60, 400-417.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1774104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