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0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5391 , 9 pages
10.12677/TCM.2021.105098

多能干细胞巢群落的起源进化及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功能

——浅析中医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和任脉的膻中穴

张建新

江苏润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江苏 兴化

收稿日期:2021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1年9月16日;发布日期:2021年9月23日

摘要

干细胞巢是干细胞赖以长期生存、更新分化的微环境,是一个个复杂开放的微系统,不仅为干细胞提供养分,而且通过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等调控着干细胞的行为——干细胞异质性因此产生,确保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腧穴是构成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黄帝内经》称之为“气穴”和“气府”,《针灸甲乙经》称之为“孔穴”。这里,腧通“输”,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彼此离散地分布在细胞组织中,是人体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作者认为,干细胞巢就是腧穴,《黄帝内经》中阐述的人体重要穴位一般是由众多干细胞巢依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的群落;经络隧道是干细胞巢之间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在内)交流活动的第一条通道,Neil D. Theise等发现的间质(interstitium)网络则是第二条通道,对于大多数成体干细胞而言,后者是主要的交流活动通道。本文以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和任脉的膻中穴为例,初步探讨了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内干细胞巢的主要功能,以及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在经络系统中的起源进化。

关键词

经络系统,干细胞巢,君臣佐使,ES胚胎干细胞,膻中穴,肠神经系统,奇经八脉,干细胞迁移,间质组织,管家基因

Origin,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 Niches in the Meridian System

—Analysis of the Five Shu Acupoints at the Twelve Meridians and Danzhong Acupoint in the Ren Meridian

Jianxin Zhang

Jiangsu Runhua Frozen Food Co., Ltd., Xinghua Jiangsu

Received: Aug. 6th, 2021; accepted: Sep. 16th, 2021; published: Sep. 23rd, 2021

ABSTRACT

Stem cell niche provides a microenvironment in which stem cells can survive, renew and differentiate for a long-term time. It is a complex and open microsystem that not only provides nutrients for stem cells, but also regulates the behavior of stem cells via differ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athways. Stem cell heterogeneity therefore appears, ensuring that the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 are in a stable balance. Acupoints are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 that constitutes the meridian system, which are called “Qixue” and “Qifu” in the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and “Kongxue” in the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ere, “Shu” means transmission, and the acupoint means “gap”. The Shu acupoints, which are discretely distributed in cells and tissues, are the special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for the infusion and infusion of qi, blood and meridians. We believe that stem cell niches are acupoints. As described in the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the important acupoints in the human body are generally a community formed by a number of stem cell niches which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rul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channel for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between stem cells (including tumor stem cells) from different stem cell niches. Moreover the interstitium network discovered by Theise et al. is the second channel, which is the major channel for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most adult stem cells. Herein, we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stem cell niches in the pluripotent stem cell niche community,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pluripotent stem cell niche community in the meridian system, with the five Shu acupoints in the twelve meridians and Danzhong acupoint in the Ren meridian as examples.

Keywords:Meridian System, Stem Cell Niches, Monarch, Minister, Assistant and Envoy, Embryonic Stem Cells, Danzhong Acupoint,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ight Extra Meridians, Stem Cell Migration, Interstitial Tissue, Housekeeping Gen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目前,中药与干细胞诱导分化、针灸与干细胞再生等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 [1],中西医的融合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医理论中的真气、原气和肾间动气都是指全能细胞ES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约定用 C 1 1 表示;元气为EG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划分为七种,约定用 C 7 1 表示。经络是各种干细胞活动交流、协同进化的巨系统,主要表现为干细胞巢的出现以及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存在两条干细胞分化链 C 1 1 C 32 1 C 64 1 C 448 1 C 448 n 1 C 7 1 C 4 m 1 C 448 1 C 448 n 1 ( 2 n 7 ) ,分别对应于中医理论中的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 [2]。

作者最先认识到,将四肢大血管(如肱动脉和肱静脉)解剖中观察到的主要构成细胞,替换为它们的成体干细胞,后者将组合形成相应区域内手足三阳经脉干细胞巢中的干细胞群,肱动脉和肱静脉主要是由相应区域中手三阳经脉腧穴群统辖的众多细胞组织单元共同组合形成 [3]。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理论(源于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理论)认为,由“君和臣”两类成体干细胞产生的分化性衍生细胞是“细胞组织单元”中的主要构成细胞,而“佐使”类成体干细胞一般仅能产生定向干细胞,它们能够护卫成体干细胞巢及其细胞组织单元以及往来传递相关生物信息等等 [3];经络板块中,一个个串珠式分布的干细胞巢与血管、神经纤维等细胞组织结构功能的产生形成,存在一一对应的辖属关系 [2] [3] [4]。

人体重要穴位绝大多数分布在十四正经(督脉、任脉和十二正经)之上,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因此成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然而,并没有发现具有一定特征的细胞组织与奇经八脉中督脉除外的七脉相对应 [3],更没有在人体重要穴位附近发现突兀的复杂解剖结构。

2. 多能干细胞巢群落

经络系统中,第一条干细胞分化链 C 1 1 C 32 1 C 64 1 C 448 1 C 448 n 1 ( 2 n 7 ) 快速地进行细胞增殖分化,提供十二经脉(干细胞巢模型6 + 3 + 1)等中一些干细胞巢必需的6中的成员。第二条干细胞分化链 C 7 1 C 4 m 1 C 448 1 C 448 n 1 ( 2 n 7 ) 快速地进行细胞增殖分化,提供阿是穴(干细胞巢模型3 + 1)必需的3 + 1中的成员。阿是穴没有固定位置,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干细胞巢通过间歇性派生阿是穴的方式,使得巢内的“臣佐使”与“君主”一样,能在巢中长期生存,并能分化产生分化性衍生细胞 [3]。两条干细胞分化链产生的同一种成体干细胞 C 448 n 1 彼此之间差异很小,后者在不同的干细胞巢中将获得不同的结构功能,干细胞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细胞异质性。干细胞巢中,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既可以自我增殖,也可以通过干细胞分化链 C 448 1 C 448 n 1 得到补充。

经络系统中,真气和元气分化产生的一些 C 448 1 多能干细胞( C 32 1 C 64 1 可能混杂在其中)能够在少数子细胞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中长期生存,有些进一步形成巢中之巢,内巢一般非常简单,主要是由干细胞巢模型3 + 1中的成员构成——均为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外巢强有力地限制了内巢中不同种类 C 448 1 多能干细胞的分化行为,使得自身“君主”的细胞数量及其对应的干细胞巢模型3 + 1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

经络板块中,一个个串珠式分布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决定了有机体中相应细胞组织的产生和演变;在胚胎发育进化过程中,一些细胞组织的进化产生或者退化消失对应于一些经络板块的产生或者消失;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中, C 448 1 ( C 64 1 C 32 1 )多能干细胞一般通过细胞分化、细胞迁移或者细胞凋亡等方式而自然消失,有些即使能够进一步组合形成内巢,绝大多数和阿是穴一样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

干细胞巢群落镶嵌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经络板块交汇处,作者认为其成员普遍具有上述“巢中巢”结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长期稳定地生存在其子细胞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之中,约定称之为多能干细胞巢,其内巢可以连续性发展进化,具有高度稳定性和高度保守性,外巢有n个不同进化等级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之分,严格按照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n等级再到第一等级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的递变规律循环更替;必须注意,外巢中一般同时存在着内巢的“君主”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分化产生的n个不同进化等级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即是外巢的“君主”,其统辖的“臣佐使”成员众多。

若将多能干细胞巢的“巢中巢”理解为,是由一个经络板块 1 n 或者 1 1 n n 中的全体干细胞巢压缩融合后变化形成,则其就与经络板块一样,是经络的高级组成单位。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花是被子植物适应生殖的变态短技,将多能干细胞巢的内巢类比于被子植物的花托,外巢类比于被子植物的花萼、花冠和花蕊(均为变态叶),多能干细胞巢比成体干细胞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生殖特征。多能干细胞巢主要是以外巢·君臣佐使的功能活动为主,通过不断地输出和输入各种成体干细胞以及不同的干细胞组合等,直接调控或者间接影响经络中一些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的成员构成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水和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等构成 [2],人体有448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和3136种 C 448 n 1 ( 2 n 7 ,人类的n = 7)成体干细胞,不是所有种类的成体干细胞都能以“君主”的角色长期生存在经络板块的干细胞巢中,换句话说,存在与之对应的经脉或者络脉,有一半以上只能以“臣佐使”中的角色生存在经络板块的干细胞巢中。人体经络系统中存在数以百计的多能干细胞巢群落,总共有448种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包裹着其母细胞 C 448 1 的干细胞巢,只有在一个足够长的胚胎生长发育阶段,才能观察到同一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的外巢出现七个进化等级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的先后更替(一个进化周期,人类的n = 7)。

在一个足够大的区域中,离散地分布着众多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其中,同一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分化产生的n个进化等级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能够长期存在,无论后者在各自干细胞巢内是“君臣佐使”中的何种角色;作者认为,该区域内一定存在此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倘若有两种、三种以及三种以上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则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群落。

真气和元气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敷布全身经络,经络板块中,诸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结构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依赖于两条干细胞分化链的快速增殖分化,后者产生的中间产物—— C 448 1 C 64 1 C 32 1 多能干细胞——不能弥散分布于经络系统中,通常被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及其群落高效地吸纳,这样诸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中干细胞构成(君臣佐使)才能在正常波动变化范围内。这里,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在不同的干细胞巢中获得了相应的结构功能特性,有选择性地交流往来于一些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之间。以上决定了绝大多数重要的多能干细胞巢群落镶嵌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上,数量更多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及其小的群落零星地分布在经络系统中。《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3. 五输穴和膻中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古代圣贤用常见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象地描述“经气”在十二经脉五输穴之间的流注运行过程。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序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是经气产生的源头,一点一滴地集聚形成涓涓细流;“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经气流经时如同欢快的小溪流;“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虽然具有较大的“空隙”,但是经气已经能够象河流一样注入其中;“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经气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一般畅通无阻地通过该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通常具有更大的“空隙”,经气流经时,如同江河水流汇入湖海一样,并能由此进一步向内脏流注运行。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是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阴经的原穴即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在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气含义为原始之气以及本源和源头之气,与五输穴经气的循行流注是一致的 [5]。根据前文所述,经络板块是经脉、络脉的高级组成单位,只有在经络板块 1 n 或者 1 1 n n 中,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相应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其余经络板块如 1 n 1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内并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巢中巢”结构,因而表现为其能够向外定向输出扩增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和ES胚胎干细胞(原气)等。必须注意,上述经气、原气与十二经脉气血子午流注规律揭示的营气、卫气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起源产生及其作用对象都是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内外的各种成体干细胞 [3]。

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膻中穴为宗气之所聚,故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 [6],位居胸腺的部位,在人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膜之中,心包膜所在之处,代心行令,代心受邪,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

膻中穴是人体中最大的、功能最复杂的多能干细胞巢群落,是由4 + 1 + 4 × 8 = 37个多能干细胞巢有机组合而成,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方有4个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分布在1个多能干细胞巢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均是由8个多能干细胞巢组合而成,下方是由四个即副交感神经元、交感神经元、躯体感觉神经元和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多能干细胞巢构成,并且与上方的4个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存在一一对应的组合关系。

膻中穴的核心,是第四层次上皮组织第八类细胞即胸腺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 [2],其外巢的功能活动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周围36个多能干细胞巢·外巢的功能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个多能干细胞巢·外巢中,胸腺细胞的成体干细胞作为“君主”,周围36个多能干细胞巢·外巢中的“君主”则是“臣佐使”中的成员;37种成体干细胞大多数为同一进化等级(人体成体干细胞有7个进化等级之分),其他与之上下紧邻(这里,第一等级和第七等级应视为紧邻),37种成体干细胞在细胞分类上都是左右两侧中的左侧,这决定了人体中心脏、肺脏、肾脏和肾上腺(左肾右命门)、胸腺和胰岛等的左右不对称。

膻中穴含有肌肉组织第八类细胞的六个多能干细胞巢,第一个(第一层次)对应于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内的平滑肌细胞,其他五个(第二层次至第六层次)分别对应于肾动脉和肾静脉、心脏的心肌、脾动脉和脾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以及肝动脉和肝静脉等大血管内的平滑肌细胞 [2]。因为膻中穴含有促性腺激素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 [2],所以归属于任脉;古人认为,任脉的原气和经气以及营气和卫气等集聚于此巢穴中,吸热成为热燥之气而四处扩散,就像羊肉发出膻气一般,因而将此多能干细胞巢群落命名为膻中穴 [7]。上述七个多能干细胞巢自然成为一类,再加上第一层次肌肉组织第四类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至少有八个多能干细胞巢与心脏的结构功能活动存在紧密联系。《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邻近心脏,作为“臣使”之官,帮助心脏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能够驱散心肺之中的郁闷之气,喜乐由此而产生。

膻中穴是任脉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这不是指其中存在相应经脉·纤维细胞的4个多能干细胞巢,而是仅仅存在甲状旁腺细胞(第五层次上皮组织第七类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十二经脉成体干细胞巢中的“君主”(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别是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的第六类细胞)都是这个多能干细胞巢·外巢内的“臣佐使”成员,并且一般是以手太阴肺经等四脉的纤维细胞为主。经络系统中,诸经脉和络脉之间的交会,并不能理解为不同成体干细胞巢之间的简单组合,成体干细胞巢内“君臣佐使”的组织体系极大地压缩了成体干细胞巢的种类和数量。

膻中穴含有甲状腺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和胰岛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两者与前述甲状旁腺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巢一起,辅弼膻中穴核心位置胸腺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巢,确保整个多能干细胞巢群落稳定地维持正常的结构功能状态。因为第四层次EG胚胎干细胞 C 7 1 能够分化产生胸腺细胞和胰岛细胞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第五层次EG胚胎干细胞 C 7 1 能够分化产生甲状腺细胞和甲状旁腺细胞的 C 448 1 多能干细胞,上述四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又能由同一种 C 32 1 多能干细胞分化产生( C 32 1 C 64 1 C 448 1 ),所以膻中穴的多能干细胞巢内富含真气、元气以及相应的多能干细胞 C 448 1 C 64 1 C 32 1 (宗气之所聚)。

膻中穴含有结缔组织第四类细胞即网状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上皮组织第四类细胞即表皮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和上皮组织第三类细胞即皮肤腺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这里的网状细胞、表皮细胞、皮肤腺细胞和胸腺细胞一样隶属于第四层次。此外,膻中穴含有第二层次肌肉组织第七类细胞(例如膀胱肌层、粘膜肌层内的平滑肌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含有第七层次神经组织内脏感觉神经元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后者统辖下方的4个多能干细胞巢,共同维护周围神经的结构功能,例如五类神经元的再生。

膻中穴含有色素细胞(第七层次上皮组织第三类细胞)的一个多能干细胞巢,后者与皮肤腺细胞(第四层次上皮组织第三类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巢紧邻,两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膻中穴还含有第七层次的四个多能干细胞巢,其外巢中的“君主”分别是结缔组织第五类细胞(纤维细胞)、肌肉组织第五类细胞(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第三类细胞(脂肪细胞)和上皮组织第一类细胞(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并且第一层次至第六层次的同类成体干细胞一般作为“臣”与“君主”伴生,这就决定了前三个多能干细胞巢·外巢分别与十二经筋、十五络脉、带脉中诸成体干细胞巢的功能活动存在直接联系。

4. 奇经八脉

众所周知,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阳经与阴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例如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这里,七层次中,相邻层次的手足三阴经脉没有因为在胸中交换而被认为是同一条经脉,脏器的更替无疑是最明显的标志,那么在经络系统中,有没有一条经脉是由两条不同层次的经脉连接而成,而一直被理解为只是一条经脉?

《黄帝内经·骨空论》指出,除主干外,督脉还有三个分支。作者认为,督脉第一支与脊神经等相对应,因此大部分循行分布在脊柱之内;督脉第二支与交感神经干相对应,因此大部分循行分布在脊柱两旁;督脉第三支主要与副交感神经干相对应 [2]。胚胎学研究的那条纵向分布的神经嵴细胞带,就是脊索动物祖先身体中的督脉分支,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自然消失了,一分为三,演变分化为脊椎动物后代身体中的三条督脉分支 [2]。根据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理论,脊柱内的督脉第一分支应划分为三个分支,产生的“细胞组织单元”分别构建形成三种不同的神经纤维(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这与脊柱外的督脉第二分支(交感神经纤维)和督脉第三分支(副交感神经纤维)是相同的 [3]。

注意到,肠神经系统具有各种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和肠神经元 [8],包括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的神经嵴细胞、躯干神经嵴细胞和骶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分化 [9]。作者认为,人体督脉第一支从胞中、会阴至尾骨端等处的经脉片段与肠神经系统相对应,之后的经脉片段才与相关的脊神经、脑神经等相对应,也就是说,督脉第一支是由两条不同层次的经脉连接而成。

肠神经系统可以自主运行,与中枢神经系统非常相似,已被描述为“第二大脑”。根据奥尔巴赫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主要起源于中脑下部的细胞集合,作者推断,肠神经系统与中脑一样隶属于七层次中的第三层次,包含五类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分别为神经组织第七类细胞和第六类细胞(对应于中脑内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分别为神经组织第一类细胞(传出神经元)、第二类细胞(传入神经元,与味觉细胞遥相呼应,是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生存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结构功能形态)和第五类细胞(中间神经元),并且与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相适应,只能具有第一等级至第五等级共五个进化等级;肠神经系统通过副交感神经(例如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例如通过椎前神经节)与中枢神经系统通信,表明其中并不存在第三层次神经组织第四类细胞和第三类细胞。

奇经八脉都是以第七层次的成体干细胞为干细胞巢的君主 [2] [3],这里,必须将督脉的三个分支与循行于脊柱中央的督脉主干区别对待,督脉的三个分支与周围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的形成产生直接相关,督脉主干与任脉、冲脉、带脉等七脉一样并不与特定的细胞组织相关联。

因为督脉的三个分支中已经包含了第七层次神经组织八类神经细胞中的七类,所以在督脉主干的成体干细胞巢中,除同样以卫星胶质细胞(第七类细胞)作为“君主”外,一定含有小神经胶质细胞(第八类细胞),两者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理论,作者推测奇经八脉都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即其干细胞巢中至少有两种成体干细胞的“君臣”组合是始终存在的,例如任脉的一个基本功能特征是“妊养”单层扁平上皮等七个层次的成体干细胞,冲脉的干细胞巢中妊养的主要是七个层次软骨细胞的成体干细胞 [2]。根据带脉主司妇女带下的功能特征,作者认为带脉的干细胞巢中一定含有上皮组织第三类细胞即皮肤腺细胞的成体干细胞。

5. 干细胞迁移

根据经络板块说和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理论,同一板块内相邻的成体干细胞巢中成分相同相似,彼此之间能够存在频繁的干细胞交流,相距较远的不同经络板块之间干细胞交流则有着严格的限制,真气 C 1 1 、元气 C 7 1 以及相关的多能干细胞 C 448 1 C 64 1 C 32 1 能够连贯地流注运行在较长的经络隧道中,其次为诸成体干细胞巢的“君主”及其少数“重臣”(这与“营行脉中”相对应),大多数成体干细胞的迁移交流则明显地局限于特定区域,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成体干细胞巢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2018年3月,Neil D. Theise等研究发现,遍布全身的致密结缔组织实际上是充满流体的间质(interstitium)网络,间质由牢固的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蛋白构成,间质液分布其中,间质空间中的胶原束仅在一侧排列有细胞等,认为这些解剖结构在癌症转移、水肿、纤维化和许多或所有组织器官的机械功能中可能非常重要 [10]。作者认为,经络隧道是干细胞巢之间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在内)交流迁移活动的第一条通道,充满流体的间质网络则是第二条通道,对于大多数成体干细胞而言,后者是主要的迁移活动通道,例如一种成体干细胞从某一干细胞巢中进入间质网络,迁移至另一干细胞巢外围,通过双向选择(这与“卫行脉外”相对应)而能入驻于其中(归巢)。

十二经筋同时决定了间质网络的形成产生,后者遍布全身并且复杂多变,例如膻中穴含有第四层次结缔组织第五类细胞(纤维细胞)的多功能干细胞巢,通过与十二经筋中一些干细胞巢的相互作用,能够重塑某一区域内间质网络的具体分布,建立或者阻断膻中穴与该区域中某些干细胞巢的信息交流等。

正如交通道路上往来着快慢不同的各种车辆,干细胞迁移活动存在同样的现象,并不完全是在间质网络中随机漂流。由结缔组织第四类细胞即网状细胞团聚形成不同大小的细胞群,是间质网络中最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一种、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干细胞搭载在一个网状细胞群之上,成体干细胞巢之间和多功能干细胞巢群落之间赖以实现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例如膻中穴含有第四层次网状细胞的多功能干细胞巢,膻中穴内各种干细胞通常搭载前者分化产生的一个个网状细胞群高效地迁移活动。

在充满流体的间质网络中,古人将穿梭往来的网状细胞群比喻为“云”,驱动后者迁移运动的动力是“风”。作者认为,表皮细胞、特别是两栖类动物的表皮细胞具有非凡的呼吸功能,表皮细胞高效地吸收间质液中溶解的大量氧气,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微小的气泡形式相对集中地释放到周围的间质液中,这就为表皮细胞运动提供了推动力,同时气泡群在间质液中的扩散运动也在相应区域中引发了一系列现象,古人将后者形象地描述为是由“风”引起的。网状细胞群上配置一定数量的表皮细胞,就能获得定向迁移运动的自主能力,例如膻中穴含有第四层次表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巢,后者专门负责为一个个网状细胞群配置不同数量的表皮细胞,风起云飞,膻中穴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对经络系统中众多的干细胞巢产生明显影响。

膻中穴发出的一个个网状细胞群中,最常见的至少包含有四种成体干细胞:1) 网状细胞的成体干细胞,一般隶属于第四层次,主要维持所在网状细胞群的大小及其稳定性;2) 表皮细胞的成体干细胞,同样大多隶属于第四层次,主要为网状细胞群的定向迁移运动提供动力;3) 上皮组织第三类细胞(指皮肤腺细胞)或者是上皮组织第五类细胞(如产生脑脊液的腺细胞)的成体干细胞等,是具体任务的主要执行者;4) 结缔组织或者肌肉组织第六类细胞的成体干细胞,可以归巢成为十二经脉成体干细胞巢中的“君主”,与3) 共同决定所在网状细胞群到达的目的地,一般是在某个干细胞巢(也可以是阿是穴)外围,与1) 一起在较短时间内分泌产生一系列蛋白质等,并且4) 主要负责改变干细胞巢外围细胞的构成情况(例如引发一些细胞发生凋亡等),3) 主要负责改变干细胞巢外围细胞间质的构成情况,达到富含间质液,共同促使该干细胞巢恢复正常的结构功能状态。

多能干细胞巢及其群落通过不同干细胞协同迁移活动等方式,快速高效地改变一些干细胞巢君臣佐使的构成情况及其功能状态,因此在经络系统中始终占据统领地位。在物种进化史上,多能干细胞巢群落的具体构成和位置分布是高度保守的,对人类而言,37个多能干细胞巢作为膻中穴的核心成员极有可能是始终不变的。

在奇经八脉的干细胞巢中,“君臣”类成体干细胞一般不会强有力地约束“佐使”类成体干细胞的种类及其数量,后者没有明显地被干细胞巢赋予的特异性所束缚,同样主要通过间质网络往来于不同干细胞巢之间,表现为奇经八脉促进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换个角度来看,某个干细胞巢“君臣”类成体干细胞入驻奇经八脉的干细胞巢中,一些原先的特异性标志将会被删除,继而转化为“佐使”类成体干细胞,约束诸经的带脉表现得尤为明显。

6. 八类细胞

在文献 [2] 的表格1中,四大基本组织八类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匹配对应关系: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手足三阳经脉分别是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第六类细胞的腧穴群,任脉、督脉分别是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第七类细胞的腧穴群;肌肉组织第一类细胞为白肌纤维,第二类细胞为红肌纤维,与之相对应,结缔组织第二类细胞为软骨细胞,第一类细胞为骨细胞。必须指出,小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第八类细胞,是脑和脊髓内的吞噬细胞,其多能干细胞巢(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ameboidmicroglia)分布在脑室室管膜附近等处;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第八类细胞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人们曾经长期将两者混为一谈 [11]。

奇经八脉中,任脉的干细胞巢内,以上皮组织第七类细胞和第一类细胞为最重要的一对君臣;督脉第一支中第一条支脉的干细胞巢内,以神经组织第七类细胞和第一类细胞为最重要的一对君臣(见第四章节);阳跷脉的干细胞巢内,以肌肉组织第七类细胞和第一类细胞为最重要的一对君臣;冲脉的干细胞巢内,以结缔组织第八类细胞和第二类细胞为最重要的一对君臣;阴跷脉的干细胞巢内,以肌肉组织第八类细胞和第二类细胞为最重要的一对君臣。作者认为,上述匹配组合关系在细胞分化上具有普遍意义,同一基本组织八类细胞中,第八类和第二类为一对,第七类和第一类为一对,第六类和第四类为一对,第五类和第三类为一对,每一对细胞在相同生存微环境(例如干细胞巢)中有一类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又称管家基因)的表达活动高度相同相似,同样存在一阴一阳的相对关系,例如君臣关系。

管家基因高度保守,表达水平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在所有细胞中均要稳定表达,其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成体干细胞的一个进化周期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进化阶段以“侧重表达四类管家基因中的一类”为基本特征,藉此将八类细胞划分为四对,第二进化阶段以“相对平等地表达四类管家基因”为基本特征。

经络板块中,处于第一进化阶段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一般是以固定不变地侧重表达四类管家基因中的一类为主;处于第二进化阶段的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一般是以有选择性地侧重表达四类管家基因中的一类为主,能够在更多不同的干细胞巢中长期生存,干细胞结构功能形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多能干细胞巢·外巢中的“君主”必须是处于第二进化阶段的 C 448 1 成体干细胞,即以“相对平等地表达四类管家基因”为基本特征,其统辖的“臣佐使”成员相应地变得复杂多样,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因此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进化。显而易见,人体内一种 C 448 1 多能干细胞巢·外巢依序出现第一等级至第七等级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巢的先后更替,不仅是此 C 448 1 多能干细胞的一个进化周期,也是其子细胞第一等级 C 448 n 1 成体干细胞的一个进化周期。

致谢

2020年12月12日,忻州师范学院卢银吉教授打电话过来推荐阅读文献 [10],我在2018年看过相关报道,回复说文献 [10] 揭示了中国传统硬气功的物质基础。2021年8月6日,卢老再次发来关于文献 [10] 的科普文章,我回复说正在撰写和推敲本文的具体内容。认真地阅读卢老发来的那篇文章后,我对“干细胞迁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于是在本文中增加了第五章节,谨在此表示对卢银吉教授衷心的感谢。

文章引用

张建新. 多能干细胞巢群落的起源进化及其在经络系统中的功能——浅析中医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和任脉的膻中穴
Origin,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 Niches in the Meridian System—Analysis of the Five Shu Acupoints at the Twelve Meridians and Danzhong Acupoint in the Ren Meridian[J]. 中医学, 2021, 10(05): 707-71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5098

参考文献

  1. 1. 王诗琦, 张金生. 中医药调控缺血缺氧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衰老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7): 1129-1134. https://www.cjter.com/CN/10.3969/j.issn.2095-4344.2181

  2. 2. 张明娟, 张建新. 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构成中医经络系统[J]. 中医学, 2021, 10(1): 67-79.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1008

  3. 3. 张建新. 从中医角度探讨干细胞巢内的干细胞组成及其基本功能——干细胞巢及其群落就是经络系统的腧穴[J]. 中医学, 2021, 10(3): 291-303.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3040

  4. 4. 张建新. 从进化论角度探讨干细胞分化及其干细胞巢分布规律[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50): 7571-7578. http://www.cjter.com/CN/10.3969/j.issn.2095-4344.2016.50.018

  5. 5. 李瑞, 赵百孝, 王娜, 等. 试论五输穴与原穴脉气循行流注的一致性[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4): 225-22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6-2157.2006.04.002

  6. 6. 武国富, 任路. “气街”“四海”论治情志病[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3): 142-143. https://doi.org/10.13193/j.archtcm.2012.03.142.wugf.026

  7. 7. 和俊燕, 侯中伟. 膻中之“膻”读音考辨[J]. 中医学报, 2019, 34(11): 2476-2478, 2486. https://doi.org/10.16368/j.issn.1674-8999.2019.11.570

  8. 8. Morarach, K., Mikhailova, A., Knoflach, V., et al. (2021) Diversification of Molecularly Defined Myenteric Neuron Classes 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Nature Neuroscience, 24, 34-46.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36-x

  9. 9. Sato, T.S., Handa, A., Priya, S., Watal, P., Becker, R.M. and Sato, Y. (2019) Neurocristopathies: Enigmatic Appearances of Neural Crest Cell-Derived Abnormalities RadioGraphics, 39, 2085-2102. https://doi.org/10.1148/rg.2019190086

  10. 10. Benias, P.C., Wells, R.G., Sackey-Aboagye, B., et al. (2018)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 Scientific Reports, 8, 4947.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8-23062-6

  11. 11. Huang, Y., Xu, Z., Xiong, S., et al. (2018) Repopulated Microglia Are Solely Derived from the Proliferation of Residual Microglia after Acute Deple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1, 530-540.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18-009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