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040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018
普罗提诺“太一”说的美学思想分析
李晓慧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6日

摘要
把宗教和美学合流是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特点。在普罗提诺所继承的柏拉图上升审美阶梯理念中,他明确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阶的审美历程,即从物体的美上升到灵魂的美,再到理智的美,最后回归到美本质的“太一”上去,在普罗提诺的观点里只有与神合一才能从宗教的迷狂中获得清醒达到至高无上的纯净的审美体验。美即神的理念后来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和近代宗教美学的相关观念。其思想从“美在整体”到“美在上帝”,最后为关注到人本身的焦点提供了可以参见的视角。
关键词
普罗提诺,太一,三一本体,物体美,灵魂美

An Analysis of Plotinus’s Aesthetic Thought of “The Grandest One”
Xiaohui Li
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5th, 2022; accepted: Dec. 25th, 2022; published: Jan. 6th, 2023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religion and aesthetics is characteristic of Plotinus’s aesthetic thought. In Plato’s idea of ascending aesthetic ladder inherited by Plotinus, he clearly described how to ascend from the lowest beauty to the ladder of beauty itself, that is, from the beauty of objects to the beauty of the soul, to the beauty of reason, and finally to the “The Grandest One”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In Plotinus’s view, only by uniting with God can we get a purely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is sober and supreme from religious fanaticism. That is, the idea of beauty and god later influence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medieval Christian aesthetics and modern religious aesthetics. His thoughts range from “beauty in the whole” to “beauty in God”, and finally provide a visual angle f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ocus of people themselves.
Keywords:Plotinus, The Grandest One, Trinity, Object Beauty, Soul Beau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普罗提诺的思想整体上被视为对柏拉图哲学的吸收和深化,故而归属于新柏拉图主义的范围,罗素称其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人”不无道理。古希腊传统哲学是讲究理性至上主义的、明晰的、确定的,严格地把控着诸如灵感之类的迷狂心态对理性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尤其体现在普罗提诺身上,他提出的神秘的“太一”(The Grandest One)思想高高地凌驾于理性之上沟通理性和感知,是终极的最终本源,是至善的,富有绝对的统一性和单纯性,能够将不可言说的本源性观察作为立足点,由此成为中世纪美学的起源。对于普罗提诺而言,柏拉图思想是不可回避的关键,他是建立在对其思想的批判性接受中形成自己的别具特色的观念。对于普罗提诺来说第一原理“太一”神,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具有完满的、自足的、包罗万象的特征。首先,它是万物终极本源,最高真理,具有绝对性、超越性;其次,它是至善和神,“神是自因的,因为对神自身和属于神的东西来说,神就是神,第一个自我,那个超越的自我。” [1] 对于人来说这种关系是微妙的,神秘的,变化莫测又把握起来巧妙无比的。本文将就“太一”与美之间的承继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其学说与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继承关系。
2. 普罗提诺的三一本体论
在柏拉图的“论美”中谈及人的幸福的论述中美与人的幸福之间存在疏离的关系,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使得人生和幸福之间存在松弛的联系。奥古斯丁的美学批判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神所给予的,属于精神和信仰的部分。这是希腊哲学中一直所追求的通过修养人的理性,从而获得思考美和丑,善与恶的能力。这种观点的支持与引领下,奥古斯丁认为人们的自由意志是坏的本源,它导致了人拥有和自己能力不想匹配的能力。除却神来说,人不应该能自我完善,这是理性的狂妄自大,这种思想的谬误在于企图运用理性了解它不可能知道的世界,包括上帝本身的相关问题。普罗提诺充分吸收了他们的观点,对于美的超验意义来看,普罗提诺代表着古希腊哲学向中世纪神学进行过渡的阶段,他的美学思想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说:
在普罗提诺看来形而上本体论需要建立起一个理论的基础,这样总揽美学和伦理学才能够使之成为可能,这是他美学研究的起点。所谓的“三一本体”指的是“太一”、“理智”、“灵魂”三个位格,普罗提诺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将这一理论推进。在普罗提诺看来这三者是拥有严格的等级关系的,其中,“太一”是最高位的神,是至善和万物的根本源头,通过“流溢”的方式产生“理智”,“理智”再次“流溢”成为“灵魂”。从总体上看,“太一”是种自上而下的逐渐衍生和播散的过程。那么位属于最后一级的“灵魂”则因其不完满性而先天地残缺低下,其中或有损失,或整体性上的不完整。在这种状态下的人需要通过自身建构,形成一种“灵魂的阶梯”,逐步攀升,将纯粹的“悉心凝视”状态靠近“太一”,并最终回归到“太一”的怀抱里,进入神人以合的浑然融洽的精神状态中去。
从这个角度看,“太一”虽然流溢出万物创生万物,但“太一”却无法创造万物,因为它无法通过空无的虚空介质凭空创造出具象的物。凡是“物”大都具有明晰的色相,性质,质地的呈现,努斯之神是从“太一”中流溢出来的第二个本体,塑造着生命的本源,规定着“一和多”。作为最靠近“太一”的神圣性它虽然无法聚敛住本属于“太一”的自身原初性本貌,但是却作为一种生产物,保留了“太一”的本质属性,分属了“太一”。作为一个“一”将“多”控制在内,第三位格的本体“灵魂”则代表诸多的个别事物的分属于。而人类的灵魂中间拥有欲望,在欲望的催动下使得自身分裂成为众多。灵魂或者可以自身运动创造出理智的接近物,或者可以下行成为质料相关的可感物,这种可感物是美的,并且是复杂多变的实在物质,那么其中不可避免地就拥有“恶”的属性。这种不够完满性也促成了事物的独特魅力:较之“太一”它催生出无数个有形的、有缺陷的个体,分有着其最终的终极目的,但有因其有限性和残缺性导致无法直接飞升成为最为合理的整体,那种潜在的和谐性虽然促使着它不断靠近,也在消解自身过程中有所耗费。这也就是“三一本体论”的那种独特的魅力。类似于柏拉图的美的上升阶梯,普罗提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要灵魂本体顺着上升之路回归到太一,最终达到凭临美的汪洋大海。自此,从低级到高级,他认同于经由此路可以达到一种灵魂的净化,这是祛除邪恶的不二法门,其中的关键是要经由审美得以实现。
3. 物体美到理智美的攀升
在美学观念上,普罗提诺如前所述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由女先知第奥提玛之口,说道要通过上升之路将形体之美上升到灵魂美再到法律体系之美,制度之美到学问知识之美,最高的阶梯之上。普罗提诺用自己的理解结合宗教的观点将这一思想得以升华。但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否定了肉体之美,在普罗提诺观点中却没有对此进行完全的否定,对此可以说普罗提诺是在批判地继承着前者的观点,所谓的物体之美在普罗提诺看来他认可自然之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但物体之美始终只能归属于一种较低的等级,在普罗提诺的观点中看来,只有灵魂之美在属于较高的等级序列,“不在体积的雄伟壮大,而在于学问,在于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在于心灵”,灵魂之美更加真实、可信,是评价一个人在道德上的重要关键,美丑善恶全系于此,如若失掉这样的本性则会导致无法体验到美的本身,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美的本因就是神。不但美源出于神,善亦是如此。” [2]
但因为人的灵魂是种有缺陷的状态,它的不完满导致核心环节的缺失,真正的灵魂美是与善好同源的,不可名状的,它们都是从神而来的。而神的庄严,肃静,至善至美导致了其周围的一切接近物都沾染上同等的光辉,当然,因为距离的远近,分得的光辉是不一样多的,这种渐次递减的关系也印证着普罗提诺认为的光晕效应。美既然是在神身上附着的,并且是智慧长存的,“神自身就是理智,神的本质就是理智。” [1] 理智里面包含着美作为原初的第一原理。对待理智美的态度上,普罗提诺认为,虽然理智美不是某种具体的美,有着完整的形式,但确是其他美的原因,通过视觉其次通过听觉来进行感知,那么也可以这样说,理智美的获得是原初的,需要依靠自然方式得到,不是纯然的形式而是从比它低一等级的衍生物中去获得,其间还需要经过灵魂美才能实现。
普罗提诺认为世俗美是一种原本粗野的质料,在天然的、未经驯化之中显得十分朴野,但在这个时候还不能称其为存在,而是一种接近于丑的现实,没有破格提升为美的最高阶段。而且需要知道,普罗提诺是反对毕达哥拉斯派的讲究“结构”、“对称”等尺寸比量的方法来研究美的,以及质料和其中的理性,普罗提诺认为只有内在的理性才能确定其存在。由此可见,对于普罗提诺这种形而上学风格的哲学家而言,并不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质料上来把握美,物质质料无法理解美。因此,普罗提诺认为,因为灵魂美是必然的上升阶段,所以人从物体美、肉体美当中得到的快感的感触会变成一种催动力,促使灵魂不断追求自己的本性,当它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的时候也就是发现自己的美的时候,所以灵魂美、理智美都是种自我回归的方式。然后普罗提诺认为通过“内视力”人们可以通达上界,他说,“刚刚被唤醒时,它(内视力)实在是太微弱而无法承受那终极的辉煌显赫,因此必要训练灵魂首先习惯于觉察一切高贵的追求,然后习惯于觉察美的作品——这作品非凭艺术劳作,却仰善名远扬的人之德而产生,最后,你必须寻找那些塑造了此等优美形式的人的灵魂。” [1] 那么灵魂是如何达到对善的静观和追求的呢?美与丑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如何实现的?巴门尼德式的时间观本体论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关于永恒,我们如何看待此等问题的?其实普罗提诺认为通过艺术人们可以实现对真理的感知,“艺术不是感知觉感知的存在,艺术是理智界的存在,是万物的形成原理的本原,是万物内在的光辉。” [3] 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艺术并不源于人的思维,艺术是理智界的存在。理智的存在源于太一流溢生成的数、理智范畴和形成原理,艺术和艺术的生成与理智的结构性具有相关性。” [3]
4. 美对灵魂的召回
对神圣性的追求,对不可言说的永恒之“是”的渴望构成了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神学式的解读。“而善,居其上,是美的源泉,同时也是美的本原:原初善和原初美拥有同一居所,因此,自始自终美的位置在彼处。” [1] 也许是因为世俗世界里丑的存在,我们时常处在对自己无所知的地步,在普罗提诺看来这种“不知”就是丑,所以在向着上界的美回归的时候需要了解我们自身。普罗提诺认为人的内在存在理性,普罗提诺认为“美在理念”,“物体中的美在于分享了一种来自神明的理性而产生。”人们应该把自己当作是美本身,“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处于无蔽之地,而是此岸,是兼具物体美和灵魂美的特质的生物对于彼岸之美,“因此,重复一下,那惟一可名之为善的东西,万物维系于它,而它无所维系,惟如此它才真正成为全部渴望的对象。它必是不动的,而万物环绕它,如同圆周环绕那放射出全部半径的圆心。” [1]
普罗提诺把它们看作是对上帝的抒写,是纯洁的,不为物类进行沾染。灵魂始终在追求理性的本源,这是一种原初的动力,自动而发,不可断绝。同时,普罗提诺也区别了美与善,在他看来美善之间对比,善要高于美,因为“美本身是较年轻者,善是年长者”,普罗提诺强调美与善的区别说明,美是事物应有的秩序,从物理美到灵魂美,最终达到理智美。“灵魂的个体化并不需要身体作为质料来实现,因灵魂比身体高贵。” [4] 这是事物之间应有的秩序,而对于人来说,他的一切行动都要依赖于这样的秩序,无序者不能活,至善是万物存在的源泉和终极目的,没有至善万物不成其为存在。再者,美是通过灵魂修炼之后的结果,没有人不为美而倾倒,人的本性中都有追求于美的回归本能,这样说来,美是人的精神家园。最后,普罗提诺认为,美的行动和美的生活方式因灵魂上的美的原因而变得美,生命的存在都需要依赖于有至善的追求作为其可能,最终人们走向的是终点的静谧和伟大、和谐和融洽的人神合一境界,即沐浴在神的恩泽和光辉里获得自由和长存的快慰。
普罗提诺讲三一本体,认为美是最高存在,万物的依存,是生命的,理想的和智慧的。我们的灵魂有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至善(美),这是因为,人的灵魂可以感知到美,因知觉到神而变得和平、宁静、安详,观照美就是一种人生的超拔,对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超越。因此,正如普罗提诺所言,美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在人的内心当中的不断溯源的本能冲动,人性植根于此。人认识美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身神圣性的过程。真、善、美的统一是太一、灵魂、理智三者的统一。三者前后相继,彼此观照出现。回归本体的终端需要在建立起一套正确的序列,普罗提诺的“太一”说正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一种灵魂学说,其目的的意义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运用审美的方法感知和实现美的目的同时也实现灵魂上的完整性的本能冲动。这在于人心来说其建构之功不言而喻,因为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溯源的庇护所。
理智美便成为了我们共通上界和达到自我了解的重要途径,摆脱掉丑的“无知”现实,不断走向“知”的深处,从中获得欣喜、快乐、幸福。普罗提诺认为要用我们的内视觉去观察以便获得本源的切近体验。正如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真理的光芒如同太阳般刺目,无法令人直视,我们要想回归于本源也并非简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打磨灵魂,使其光洁,模仿可以使得我们的精神实现超越自然的突破。普罗提诺说:“美是最本真存在物,而丑是与存在相异的本原:且丑物亦为原初恶,因此与它相异的那一面是善,同时也是美,或者说亦善亦美,如此便得到了这既向我们揭示美善,也向我们揭示丑恶的同一种方法。” [1]
5. 结语
对于形式和质料层而言,艺术的功用远超越浅层的形态上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美的范式要进入到上一层境界,通过自然物到达心灵,这种高于自然的表现手段在柏拉图以后进行了改造变得更加接近美的理念。而普罗提诺对于模仿则表现出更为热忱的态度,他认为艺术是对智慧的模仿。所以,在普罗提诺看来艺术美的现实作用是巨大的,他曾说过,“若有什么是真正照着智慧本身创造的,我们认为,那就是艺术。”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美学思想,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是在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过渡。
文章引用
李晓慧. 普罗提诺“太一”说的美学思想分析
An Analysis of Plotinus’s Aesthetic Thought of “The Grandest One”[J]. 哲学进展, 2023, 12(01): 94-9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18
参考文献
- 1. 普罗提诺. 九章集[M]. 应明, 崔峰, 译.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17.
- 2. 陆扬. 析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美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8(2): 85-89.
- 3. 陈中雨. 普罗提诺的美善观及其太一论[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 濮荣健. 普罗提诺的“太一”和奥古斯丁的灵魂观[J]. 宗教学研究, 2022(1): 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