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2935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3109

李贽人本主义思想的三重表现

杨晨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3日

摘要

从李贽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敢于创新、敢于批判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强调,对个体情感的重视,即他思想中深切的人本主义色彩。他思想中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上,追求政治、教育平等和个性解放;二是表现在“人必有私”的人性论上,他强调了私欲对人的动力作用;三是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他宣扬“真心”,反对“假心”,强调真情实感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

李贽,人本主义,平等,人必有私,童心

The Triple Expression of Li Zhi’s Humanism

Chen Ya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Feb. 22nd, 2023; accepted: Mar. 14th, 2023; published: Mar. 23rd, 2023

ABSTRACT

Li Zhi’s thoughts reveal his spirit of daring to innovate and criticize, and more importantly, reveal his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hi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hi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emotions, namely, the deep humanistic color in his thoughts. The strong humanistic color of his though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quality of all people, pursuing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individual liberation. Second, it is reflected i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at “every man has his own private interests”. Third,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he advocated “sincerity”, opposed “insincerity”, and emphasize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rue feelings.

Keywords:Li Zhi, Humanism, Equality, People Have Selfish Motives, Childlike Innoce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李贽向来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这种独特性格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主观上,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他赞同顺应自然的启蒙思想,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强调要顺应民意;客观上,他生活的环境是远离内陆、海运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泉州,社会风尚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对人民封建意识的冲击是巨大的。

李贽六岁亡母,少年孤独,跟随祖辈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喜洁净,这逐渐使他形成了喜净厌浊的心理定式和情感选择,从而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讲究与严苛,他自然而然地远离人群,孤独感进一步加深。他的独立意识就在孤独感中逐渐形成。孤独与自立是李贽自我意识萌芽的第一步,正是这第一步,才有将来他对普罗大众产生那颗悲悯心的每一步,他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心,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喊,对“人必有私”的理解,都是源于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虽然李贽从未明确地喊出口号说要以人为本地思考,但是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他人本主义思想的源泉。在李贽的心里,人民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李贽曾直戳了当地写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人伦矣。” [1] 李贽关注人民的日常生活,体恤民情,关心人民生活疾苦,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2. 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儒家思想与新商品经济思想的冲突开始越发暴露,加之李贽从小就目睹平民生活的艰辛,所以他更强调思想的解放,反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平等观。

(一) 政治平等

儒家的“民本思想”只注重平民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平民的政治地位。所有统治者都通过强调“仁”政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强调“忠”“孝”“礼”“义”,用三纲五常麻痹人民的神经,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巩固封建统治阶级地位的目的。由此,李贽提出“政治平等”的观点,主张人民“自治”“自理”。他认为封建统治者用忠、孝、礼、义等道德标准对人民进行精神上的统治是没必要的,他们这是利用人民的善良与无知,对人民进行欺骗,是用道德的外衣伪装自己的阶级统治:“将民实自治,无客别有治世之方欤?是故恬焉以嬉,遨焉以游,而民自理也。” [2]

因为李贽认为只有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人们不仅经济地位平等,在政治地位上也应当享有同等的地位。这种人人平等的“民本思想”在晚明是巨大进步,为后来民主思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此外,李贽还认为,平民身上的高尚品德和优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那些圣人并无不同。

(二) 教育平等

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允许平民接受教育,但是平民真正能接受的教育却是十分有限的。在内容上,明朝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提倡忠孝礼义,这种封建伦理专制教育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导致社会难以进步。古代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他提倡男女平等,提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就好比现在让所有的中小学生不学语数外,全部改学“四书五经”,那孩子们的思想就会很狭窄,看不到的丰富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所以李贽提出“思想自由”。他以身作则,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虽然他尊重孔子,但不把孔子的话当作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对于“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尊女卑的谬论,李贽更是进行了强烈反驳;他开学堂,收女弟子也是因为他相信人人平等。

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所有中国儿童都能够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发达地区的儿童则能享受更加先进的教育,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李贽生活的明朝,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可能想到的,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无疑是科学的,有利于实现我们自身价值的。因此,教育不能成为统治者约束人民思想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促进人民素质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手段。

(三) 个性解放

李贽指出个人在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发展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己的独特个性,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他鼓励人们都去追求个性解放,以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李贽的这一思想,意味着长期受奴役的人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更意味着个体人格独立、心灵自主和精神自由开始得到唤醒。

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李贽追求政治、教育、主体的平等,具有进步意义。他追求平等,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人价值实现,都是他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人平等被写进宪法,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于同等地位,政治、经济、教育都在努力向平等靠近,希望有一天地区之间都能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平等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理想。虽然平等是没有绝对的,但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的平等,但是放眼我国现代社会,这似乎还只是一个规范性表达,社会的许多隐形优先权仍然是难以消除的问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问题就科学对待,要从普及教育公平入手,我们要更加行之有效地进行教育普及工作,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平等问题存在很多缺失,有城乡缺失,地区缺失,阶层缺失,配置缺失。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政府与高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出台相关政策,如西部人才开发计划。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山区支教、西部支教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教育平等事业添砖加瓦。

3. “人必有私”的人本主义人性论

(一) 人必有私的正当性

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的天性,正是因为有私欲,人才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付出时间和劳动,私欲是人们工作的动力,所以他极其反对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无私说”,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日安其身于鲁也决矣。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现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根虚实,无益于视。抵乱聪耳,不足采也。” [3] 在这段话中,李贽直面人性,正视人性,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人皆有私心的事实,从服田、居家、为学、为官几个角度揭示了私心在人们工作创业中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如果不给他司寇、相国这样高的职位,他也不会在鲁国待着。因此李贽认为“无私”虽然是好听的话,但却是假话,是没有人能完全做到的空话,甚至是欺骗人的话。

无可争议的是,人一定是有欲望的,而且这个欲望不用老师父母教,更不是看书习得的,所以李贽认为这是天生的,那么既然这是天生的,就是人人皆有,所以李贽认为即便是儒家先圣贤孔子,也是追求富贵的:“圣人虽曰‘视富贵如浮云’,然得之亦若固有。” [3] 为什么这么说?在孔子做鲁国丞相的三个月里,生活锦衣玉食,虽然他视富贵如浮云,但他并没有排斥这种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对富贵也是有追求的,他和平民百姓一样,也有私欲。他还进一步思考,认为孔子等圣人把自己的思想当作自己获得名利的工具,那么多信徒愿意跟随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认同,而是被这些圣人利用了私心并受到了诱惑:“夫所谓仙与佛与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好名也,故以名教诱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故以死惧之;老氏知人贪生也,故以长生引之。皆不得已权立名色以化诱后人,非真实也。唯颜子知之,故曰夫子善诱。” [4] 所以李贽叛逆地认为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并不是偶然,而是人为。

(二) 历史名臣的私心

那些历史上尽职尽忠的功臣名将难道不是无私的吗?他们为国效忠,有的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李贽认为,这些人也是有私心的,他们为了获得个人的名利,展现了很多令人赞叹的优秀品质,这些人在历史上大都获得了好的名声,死前的生活也是非富即贵,这便是他们所追求的私心。李贽还很讨厌那些表面一套实际一套的虚伪的道学家,如耿定向等人。这些人满嘴都是对“人性之私”的厌恶,但是他们自己却根本做不到“公心”,简直是虚伪至极。明明所作所为是“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 [5],却一张口就要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本欲利他” [5],这种人标榜自己孔孟信徒,却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这哪里是孔子所说的言顾行的所作所为呢?

总而言之,李贽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历史忠臣还是那些虚伪的道士,都无需去排斥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自私的天性,这是没必要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接受这样的现实,有助于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这是李贽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

李贽十分强调“私心”的重要性,强调“私心”对人的动力作用,但是这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四百多年前的思想观点,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李贽的思想显然不是十分成熟。他过分夸大了“私心”对一个人的作用,并不是人人都会因为自己的私心发奋努力,有的人坚持不住可能最后放弃了,有的人甚至动起了歪脑筋走上歧途,这都是他所没有深入探讨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正视自己,更不能放纵自己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无法挽回的选择,果真如此的话,肯定逃不过法律的惩罚。此外,他只强调了作为单独个体的人的“私心”,而没有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使命和理想考虑在内,这是他思想的缺陷,但也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不能去责怪李贽,因为“私心”跨越了整个封建伦理。我们不仅要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要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和汗水,更要加强民族的荣辱视。

4. 以“童心为真”的人本主义文学创作

李贽的《童心说》是他的一篇重要文章。“童心”源于禅佛思想的“真心”,《童心说》一直在讨论“真”与“假”的区别。“童心说”也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富含他人本主义思想。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6] 李贽认为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心之初,人要保持童心,展现出本真的自我,保持这种真实的状态,才能立言行事皆以“真”为根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童心”,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真心,这个人就不再真诚,而一个不真诚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而李贽的“童心说”所倡导的就是对真诚之心的保护。这种思想观点立足于人的真实感情,以情为本,以真为本,最终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状态。

在明朝,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武器,甚至在文学艺术的传播上都做出了严格规定。统治者要求只能出演符合三纲五常等儒学伦理的戏剧,要宣扬所谓的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伦理纲常,文学艺术成为宣扬三纲五常的工具。李贽十分反对这样的文学艺术,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在不接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前提下写出发自真心的文章,而那些看似符合统治者要求的文章其实都不是出自“真心”的,是出于“假心”。

李贽在《童心说》里说:“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借懂子弟,迂阔门徒云耳。药医治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邃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7] 意思是说,即便是出自“真心”的思想或观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社会,圣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是针对他们当时的情况的而言的,所以经验不能一尘不变地为人所用,而应该看情况地灵活应变,开拓思想。所以他主张思想解放,在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写文字即可,无需过多在意别人的告诫或经验之谈。此外,李贽重视作者多过作品本身,他认为一个遵从自己内心的、真诚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就是好,否则不管他的用词再华丽也是虚言,不值一提。所以他认为在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将自我放在第一位,作品放在第二位,因为作品是一个人自我思想的体现,是一个人思想的结晶,没有独立的、自由的、真实的自我,就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文章中传达了的对人的“真心”的重视,对“真”的赞美和对“假”的鄙视,对不受传统儒学思想影禁锢之人的褒奖,和对满嘴假话全是虚文之人的厌恶,是一种极其重视自我价值的思想,主体意识明确,把人本身放在了一个至高的位置,这是李贽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童心说”上的又一展现。

5. 结语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上都有不同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李贽以他非凡的前瞻性和过人的胆识,创立了以“童心说”为主的思想体系。四书五经在很长的历史中都被奉为经典,是大家公认的教科书,但是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对四书五经盲目信任,不加思考地学习,没有人敢把它打破,直到李贽的出现。他肯定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私心的正当性,他的“童心说”是对传统道德将人视为道德的存在、无视人性的直接反驳。

从李贽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敢于创新、敢于批判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强调,对个体情感的重视,即他思想中深切的人本主义色彩。这种敢于突破权威的思想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不谋而合的,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和新思路,对于我国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以成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资源。

文章引用

杨 晨. 李贽人本主义思想的三重表现
The Triple Expression of Li Zhi’s Humanism[J]. 哲学进展, 2023, 12(03): 615-61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3109

参考文献

  1. 1. 李贽, 著, 张建业, 主编. 答邓石阳∙焚书(卷一)∙李贽文集(七卷本)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 2. 李贽. 郑大桃序∙焚书(卷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8.

  3. 3. 李贽, 著, 张建业, 主编. 道古录∙焚书(卷七)∙李贽文集(七卷本)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 4. 张建业, 张岱. 焚书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5. 5. 李贽, 著, 张建业, 注. 焚书∙续焚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6. 6. 李贽, 著, 张建业, 译注. 焚书·续焚书∙童心说[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46.

  7. 7. 李贽. 童心说∙焚书(卷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