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273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5294

课程思政视域下《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中华女子学院《财政学》课程为例

国晓丽

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15日

摘要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身蕴含着天然的思政元素。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实施与保障,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财政学》课程开展了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是课程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二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设计;三是借助项目教学法、强化体验式学习,促进课程思政作用充分发挥;四是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参与能力的过程考核,以保障课程思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课程思政,财政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aking Public Finance Course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aoli Guo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r. 8th, 2023; accepted: May 8th, 2023; published: May 15th, 2023

ABSTRACT

Public finance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which contains nat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focus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guarant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Public Finance course of Finance major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a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that integrat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Fir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second is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irdly, utiliz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promote the full pl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of the curriculum; The fourth i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and highlight the process assessment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bility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l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blic Finance, Reform in Teach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把课程思政贯穿于“三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力争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展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 。

《财政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财政学研究的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包含财政理论基础、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与政策四个模块的内容,属于宏观经济范畴,又与政治问题相联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即蕴含着天然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时代背景和政策形势,扎根中国大地教学,梳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改革进展和制度变化,深入挖掘课程中涵盖的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不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经世济民的担当与爱国情怀。伴随着课程思政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要由原来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要由教学转向教育,通过浸润熏陶、启发引导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使学生们善于思考、感悟、鉴别和体验,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财政学》课程目标融入思政元素

2021年,中华女子学院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且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调课程建设在以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上增加素质目标 [2] 。《财政学》课程提炼了课程素质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作用。一是,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财政现状与财政问题及我国的财政实践,深入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重要基础;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等重要命题。二是,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思维和大局观。三是,通过参与社会调查或作业任务,引导学生透过财政现象、探索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同时深入体验国家治理与个人小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财政治理的成效,增进学生浓厚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 《财政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内容设计

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先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新发展理念、大国责任、科学探索精神、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四个自信、税收法制观念、风险防范意识与底线思维等方面展开,表1是财政学包含的主要思政元素及教学设计。

Table 1.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eaching design in public finance

表1. 财政学包含的主要思政元素及教学设计

4. 项目教学法与体验式学习相互融合促进课程思政作用充分发挥 [4]

为拉近财政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关注财政现象和学习兴趣,除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常规教学方法外,运用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是个推进课程思政作用充分发挥的不错的选择。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把不同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让学生参与完成的任务(项目),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学习,学生更容易明白财政问题、财政现象或财政政策及其背后的国家财政治理的意义,从而促进思政元素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常结合课程内容会给学生布置以下项目任务,供学生选择完成。比如:

任务一“我为家乡社保做代言”:请同学们查询资料、了解和熟悉自己家乡的社会保险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政策或者医疗保险政策,各地有差异),选择其中一种地级市的社保政策,向当地居民调研其参加社保的意愿和其参保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社保政策中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并且请同学以社会保险代言人的身份,向你所访谈的对象宣传该社保政策的优势和好处,特别针对未参保的居民如何劝说其参加社保。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及宣传方案。

任务二“我在北京话民生”或“我在家乡话民生”:请同学通过调查问卷或者个别访谈形式,以北京为调研目的地,从当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交通堵塞、学区房与入学难、气候问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与情况、城乡居民理财观与幸福感、当地金融机构女性从业人员工作压力与幸福感、地区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等选题中任选其一展开调查,完成“我在北京话民生”系列调查报告。根据财政学学习的知识,从财政视角探讨以上民生问题并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居家上课期间,请同学以家乡为调研地结合线上调研等形式完成“我在家乡话民生”系列调查。

任务三“财政支出我知道”:请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从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基础设施投资、财政在乡村振兴中的投资性支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财政投资性支出、社会保险支出、财政扶贫支出、财政补贴共9个主题中选择其一,分工合作完成主题汇报。汇报的内容要积极正能量,可借助数据、案例等较好的呈现出我国政府在各个财政支出项目上的进展,体现出我国政府财政治理中的成绩。同时,针对小组发现的问题,提出小组的思考并给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要求负责汇报的同学演讲汇报时,内容熟练,语言流畅,呈现出自信大方、仪态得体、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任务四“透过发票看税收”:请同学准备一张电子发票或纸质版发票拍照提交,并根据财政学中学到的知识,介绍这张发票中传递了哪些税收知识。

上述项目任务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课外项目任务带动、调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项目学习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与行动、责任与动力,不仅锻炼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观察并思考和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加有效地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体验学习中自然加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学生奋发努力的学习动力。

5. 突出对学生参与能力的过程考核以保障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参与能力的过程考核,以保障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5]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提高形成性考核即平时考核的比重至50%。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出勤情况、材料自学情况、案例讨论参与情况、小组或个人任务完成情况及个人课堂参与和纪律表现、课堂汇报展示等环节。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是指期末笔试考试或者一份结课调研报告。期末笔试考试是对学生所学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考核;调研报告是通过调查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财政学的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期末考核中适当增加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题目的考查。

6. 《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与不足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从教师方面来看,一是《财政学》课程初步构建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初主要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课堂思政的呈现,体系不够完整、思考不够全面。 2021年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提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后,《财政学》课程思政内容和案例更加丰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不断成熟,逐步形成了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挖掘、课堂思政呈现及课后思政作用发挥等环节在内的课程思政体系。二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财政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中华女子学院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由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进行打分,进而形成教师教学评价成绩,该成绩能够较充分的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课程的教学效果。2020年~2022年金融学专业《财政学》的学生评教成绩不断提高,分别为90.5分、92.6分和93.6分,可以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不断提高,其中2021年以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必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财政学》天然具有思政的基因,加上近几年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学生一定是课程思政的受益者。一是《财政学》课程思政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政策和国家预算等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及课程思政内容的切入,促使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学生的力量去关注和关心身边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如2021年5月,本人指导金融学专业5名本科生完成《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湖湘地区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思想建设探究》调查报告,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二等奖。该调查完全尊重了学生们自己的意愿进行选题,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实地走访和调查,足以显示了当代女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赤字之心及社会责任感。二是《财政学》课程思政的作用由课堂延伸到课下,课程中小组任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授课中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去参与了解社会并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学习中学生认真完成课程任务,课下学生积极组队形成课题小组,开展对金融经济相关问题的调查探究,本人给予积极地支持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2021年和2022年指导6个小组学生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及本科生科研项目1项。其中,2021年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县域地摊经济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基于安徽、江西、贵州三省县域的调查”,于2022年顺利结题并被评为校级结题优秀。三是部分学生的毕业意向里选择去财政局、国税局等部门做公务员,甚至有学生选择报考财政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财政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当然,《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课程思政案例需要更丰富的积累和更有代表性的筛选;课程中如何将给学生设计的课程任务以比较恰当的量布置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而又不成为学生的负担需要深入地思考。再如,《财政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在说教,更需要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上述问题的改进,离不开专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实践,当然也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实时和适时地引导和思政教育。

总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积累期、处于走向社会前的重要储备期,教师系统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价值观的成型和情感心理的成熟,必将起到积极的正向影响和正确的引导作用,必将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也有助于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中华女子学院2020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校级立项“课程思政视域下《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国晓丽. 课程思政视域下《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华女子学院《财政学》课程为例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urriculum—Taking Public Finance Course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5): 2168-217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294

参考文献

  1. 1. 茆晓颖. 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 78-81.

  2. 2. 章晓雯. 课程思政在高校财政学教学中的融入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22): 188-189.

  3. 3. 王娣. 基于创新意识的高校财政学课程建设与优化探索[J]. 上海商业, 2021(5): 161-163.

  4. 4. 游振宇. 课程思政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的运用——以铜陵学院《财政学》课程为例[J]. 铜陵学院学报, 2021, 20(6): 112-115.

  5. 5. 赵和楠. 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 逻辑、困境及取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0(9): 71-7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