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1745 , 4 pages
10.12677/ML.2019.74072

The Application of “i + 1” Theor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iting Ch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July 25th, 2019; accepted: August 9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16th, 2019

ABSTRACT

Krashen’s “i + 1”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which has a posi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oth teachers’ teaching and foreign students’ acquisi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i + 1” theory in teaching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Krashen’s Theory, Vocabulary, Teaching

“i + 1”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 应用

陈霁婷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 烟台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6日

摘 要

克拉申的“i + 1”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留学生的习得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i + 1”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克拉申理论,词汇,教学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克拉申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1] ,其中“i + 1”理论就来源于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被认为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它是用来解释人们是如何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克拉申认为人们只有理解了信息才能获得语言,也就是说吸收我们能理解的输入内容才能习得语言知识。人们注意力关注的重点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输入的信息。如果我们将人的语言能力看作一块海绵,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向海绵里注水的过程,当这块海绵充分吸收了输入的信息,并且当水分即输入的信息使得这块海绵达到饱和甚至按压就会溢水的状态,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如果输入的信息没有意义,或者由于内在外在原因学习者不理解,那么这样的交际就是无效的。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 + 1”来表示。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上所处的某个阶段。i + 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 + 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 [1] 。“1”是衡量输入语言水平的标准,因为“+2”超出了学习者的能力导致其无法理解,“+0”则没有给学习者留有发展其语言能力的空间。

2. “i + 1”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如果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建构房子,那么词汇便是这间房子的一砖一瓦,没有砖瓦就不能盖房子,没有词汇就不能造句子。因此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基础。虽然克拉申的“i + 1”理论主要是运用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但是我们发现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汉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同样运用到了这个理论。

2.1. “i + 1”理论在总体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i指的是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 + 1指的是下一阶段学习者应达到的水平。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也是针对学习者的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侧重 [2] 。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词汇及其常见的用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教授词汇的基础义项,不会对词语进行扩展教学,有些词学生能够认读即可。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词汇,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进入到初级阶段的学习时,词汇教学的重点便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不仅要教授词汇的基本义还要扩展到词汇的文化意义。除了讲解词汇的一般用法,还要讲解词汇的搭配、近义词、反义词等,帮助学习者构建二语词汇网络。到了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重点又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变化。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掌握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基本具备了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熟练、准确运用这些词语的能力。有些词语的义项有很多,初中级阶段学生只学习了一些常用的义项,高级阶段的学生可以作为扩展学习来习得另外一些义项。如,动词“打”有17个义项,初级阶段只教学生“殴打、打人”这个义项,这就是i,到了中高级阶段教学生“发出;从事;表示某种方式”这些义项,就是1。

2.2. “i + 1”理论在单个词汇教学时的体现

在克拉申的“i + 1”理论中,i到i + 1阶段的跨越是学习者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上下文、语境、图片和教具等这些教授词汇的中介就是“1”。

从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某一个词语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的含义,而是将这个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感知词语的基本内涵,自然而然地习得该词。比如:对于“代沟”一词的学习,可以放在这样的语境当中:

迈克:爷爷,你觉得这首歌好听吗?

爷爷:这唱的是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

迈克:爷爷,这是周杰伦的歌,我们同学都喜欢听他的歌。

爷爷:爷爷老了,跟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歌不一样。

迈克:爷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代沟。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语境来帮助学习者理解“代沟”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因为迈克和爷爷年龄相差很大,所以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心理距离,这就是“代沟”一词的基本含义。

借助图片来引导学生掌握新词的做法是,教师在介绍一个新词时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习者直观地感受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比如:在讲“龙”这个词语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中国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中国龙的形态。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教师还可以展示一张西方的龙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一下两种龙有什么不同。比如:西方的龙通常有翅膀,而中国的龙没有;西方的龙能喷火,中国龙会喷水,等等。由此可见,教师不仅借助了图片来解释词汇,还利用词语的文化内涵,使得学习者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是“1”的具体应用情况。

3. “1”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选择

在克拉申的“i + 1”理论中,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输入的信息必须是学生可理解的信息。所谓“可理解信息”就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如在上文提到教师在讲解“代沟”一词时,讲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习者自己感知。不难发现教师设置的语境中出现的词语、句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因此学生可猜测出词语的基本含义。这说明教师要设置可理解的词汇教学材料。

“1”的趣味性也是学生能否由“i”进入到“i + 1”的重要因素 [3] 。语言的学习既是枯燥的,也可以是有趣的。毋庸置疑有趣的课堂氛围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既感到有趣又尽可能多的习得词汇是考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上文中提到讲解“龙”这一词语时,引入了文化的因素。正因为东方的龙与西方的龙不一样,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出一系列有关文化的词语。可见,文化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这说明教师要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克拉申还强调听力活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 [1] 。有些儿童在刚来到第二语言的新环境时,他们往往很沉默,不会主动开口说话,而是通过听来吸收可理解的输入,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二语学习者多跟中国人交流、课下多听中文歌曲、多看中国电视电影等,通过听力吸收词汇。

4. “i + 1”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克拉申的“i + 1”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理论的运用不仅为汉语教师词汇教学的方式提供了指导,而且充分锻炼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这个理论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克拉申认为“说”的教学没有必要,只提供给学生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通过听来吸收这些输入,便能自然而然地学会表达。这一观点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不利的,检验学习者是否完全掌握了词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考察学习者是否将这些词汇准确地运用到交际话语中。如果不开口表达,教师就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语言学习应该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齐头并进的过程,忽略了哪一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而且“1”是一个不确定的值,到底输入多少才是合适的、有效的,我们无法衡量。“i + 0”无法发挥其语言能力,“i + 2”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难以理解。那么如何科学地输入“1”就需要汉语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实际汉语水平,适当地运用,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4] ,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更为重要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文章引用

陈霁婷. “i + 1”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i + 1” Theor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4): 546-5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72

参考文献

  1. 1. 刘珣.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172-175.

  2. 2. 常晓晋. “i + 1”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J]. 说文解字, 2007(8): 129-130.

  3. 3. 黄媛清. 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在民办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广场, 2018, 90(6): 66-67

  4. 4. 孟丹. 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方法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48): 207-2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