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768 , 6 pages
10.12677/ML.2021.92053

国家叙事视域下翻译的叙事张力重置研究

韩若冰,阮红梅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1年3月11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2日

摘要

本文基于国家叙事的视角,以Mona Baker的叙事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探讨在智库报告类政治外宣材料的英译中如何运用“叙事张力重置”这一翻译策略达到再叙事的目的。研究发现,叙事张力重置可以从语义和句式结构两个层面予以实施,通过修辞转换、句式变异和成分变异等技巧,实现凸显叙事目的、消弭文化冲突、优化外宣效果的功能,从而对建构国家形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国家叙事,叙事张力重置,国家形象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ension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Narrative

Ruobing Han, Hongmei R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Mar. 11th, 2021; accepted: Apr. 15th, 2021; published: Apr. 22nd, 2021

ABSTRACT

Guided by Mona Baker’s narratology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narrative tension reconstruction” to realize “re-narr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publicity documents, including think-tank reports.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ens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syntactic and semantic devices. Techniques such as rhetoric transformation, sentence variation and component deviation can be employed to fulfill the narrative purposes in translation, including mitigating cultural conflicts, enhancing language intensity and optimizing narrative effect.

Keywords:Nation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ension, National Imag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主张,提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非关系的研究,扩大对中非友好合作的宣传,为中非友好合作提供智力支撑,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并同时推出其系列英文译本。

《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英译本属于外宣类政治性文本,其出版目的是使非洲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切实了解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合作成果以及给非洲社会带来的改变。笔者参与了该系列报告中的其中一部——《中欧非三方合作》的英译,该书主要介绍中国、欧洲和非洲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合作,主要内容包括中非欧三方合作的相关政策、中国对非洲采取的援助和扶持、欧洲在非洲的相关行动、以及三方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和取得的相关成果,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正式出版。

翻译不可避免涉及到语言与文化差异,如何通过翻译这一行为传达信息,同时弱化文化间的壁垒与冲突,增强语言力度和宣传效果,是译者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笔者以Mona Baker的叙事学理论为宏观指导思想,探讨“叙事张力重置”这一手段在智库报告英译中的应用。

2. 国家叙事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国家叙事是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赵新利、张蓉,2014) [1],其目的是对内凝聚共识、引导认知,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以此获得国际认可。翻译界基于对中西翻译史和当代翻译实践的考察而提出了“国家翻译实践”的概念,它是指国家机构为主导的、采用最佳翻译资源配置和组合、通过翻译实践实现战略目的国家行为。与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对内强化意识形态等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倪秀华,2012: 25) [2]。“国家叙事”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一部分,与“国家行为”、“国家战略”、“国家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翻译社会实践”、“翻译主体”等主题密切相关(任东升、高玉霞,2015: 93) [3]。

根据Somers (1992, 1997) [4] [5] 和Somers & Gibson (1994) [6] 提出的模式,国家叙事属于“公共叙事”的范畴。“公共叙事”被定义为由社团和机构组织(如家庭、宗教团体、教育机构、媒体和国家机构等)所叙述并在其中传播的故事(Baker, 2006) [7]。就本文而言,“机构组织”即为该翻译项目的发起方——中国非洲研究院,其“叙述的故事”就是中欧非三方合作的内容、成效与存在问题,而对这些内容的“传播”,既包括对国内受众的传播,也包括对国际受众的传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叙事张力”这一概念,从国家叙事的视角分析智库报告的英译如何通过叙事张力重置手段的运用实现叙事效果的优化。

3. 叙事张力重置在翻译中的实践分析

“张力”(tension)本来是物理学的概念,后来美国“新批评”派文学理论家艾伦·退特将其借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中。在这里“张力”并非仅仅是一个隐喻修辞,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概念而发挥作用。该词的来源,是通过去掉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的前缀形成的,因此“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文本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融合。Leech & Short (2007) [8]、申丹(Shen, 1995) [9] 为了考察小说文体特征,将“张力”这一概念引入叙事学研究分析,王树槐(2013: 66) [10] 则将小说中的张力划分为“语义张力”和“节奏张力”予以进一步探讨。由于语言表达的本身常常就是一种叙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翻译可以视为一种“再叙事”(Baker, 2006) [7]。站在“再叙事”的角度看,翻译的过程也必定涉及到对于原文叙事张力的“重新设置”。“叙事张力重置”这一策略也已被用于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如吕奇、王树槐2020a;2020b) [11] [12]。

任何语篇都是由单词连接成为语句,再由语句间的组合形成段落和篇章。词组和语句都承载着传情达意的功能,以实现语篇的叙事目的。接下来,本文将从语义和句式结构两个层面分别考察叙事张力重置在外宣文本翻译的运用。

3.1. 智库报告翻译的语义张力重置

语义张力重置指的是译者使用隐喻的明晰化、转移修辞、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充满活力(王树槐,2013: 66) [10]。

3.1.1. 隐喻的明晰化

(1) 峰会的能力建设行动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译:In order to provid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young Africans, 10 Luban workshops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 are going to be set up under the Capacity Building Action of the Beijing Summit in Africa.

鲁班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被称为“土木建筑鼻祖”。中国人善于借用古代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当今的城市、道路、工作坊、赛事等。比如:中山市(孙中山)、志丹县(刘志丹)、玉祥门(冯玉祥)、“祖冲之”杯数学竞赛,不仅可以纪念、缅怀这些名人的伟大功绩和贡献,同样这些朗朗上口的名字,也容易被人铭记。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鲁班工坊的英文译法为“Luban workshop”,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并未表现出来。因此,在Luban workshop后添加了注释,阐明原文所隐藏的内涵。

(2) 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

译:We will train 1,000 elites for African countri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yan Project (a pioneer project).

在中国文化当中,人们常借用某一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感。大雁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大雁随着季节变更南北迁徙,定期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在大雁迁徙的过程中,领头的大雁奉献最大,暗含着具有领导能力以及榜样作用的个体。“头雁计划”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音译过来。笔者又附加上其隐含的含义,增强了这个词的语言张力和感染力,使国外读者可以了解到大雁这一意象的内涵,进而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

(3) 中国因其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发展速度和世界影响力正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之一。

译:China is becoming one of the backbones of global governance due to its size of econom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peed and global influence.

“中坚力量”指的是在团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与“中流砥柱”意思相近。如果译成important,会显得较为苍白;译成mainstream也无法展现原文表达中“支柱性”的作用。backbone指的是“脊柱、顶梁柱”,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比喻为脊梁,不仅与原文叙事的内涵相同,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张力。

3.1.2. 夸张

(4) 中国在非洲没有殖民主义的负担,且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译:Throughout the ages, China has never practiced colonialism in Africa, and Sino-Africa friendship enjoys a long history.

“负担”表示已经实施的某些事件对现在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果翻译成“burden”会让读者产生疑惑,因为于他们而言,如果中国曾实施过殖民策略,对中国来说是好事,怎么会是负担呢。因此,笔者在此处添加了一个时间段“throughout the ages”,强调中国“始终没有”在非洲实施过任何殖民主义,从而凸显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5) 英国很清楚凭借一国之力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

译:For UK, it is obvious that security, in a real sens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 the strength of any single country.

“一国之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原文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体现出原作者不希望并且英国也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实现真正的安全。笔者翻译成any single country,增添强调的力度,使译文重现了原作者的态度和目的。

3.2. 智库报告翻译的句式结构张力重置

句子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徐凡等,2013:20) [13]。同一句话,不同结构、排列顺序的差异都会对语句的张力产生影响。句式结构张力主要指译者通过对文体的考量,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句子结构、重心和句法成分,重现或增强原文的叙事张力。(吕奇、王树槐,2020b: 57) [12]。

3.2.1. 句子成分变异

(6) 坚持“非洲需求,非洲同意,非洲参与”原则

Adhere to the “Africa-needed, Africa-agreed, and Africa-participated” principle.

笔者没有使用从属结构,而是将原文的名词词组转换成形容词,以一个整体概念展示给读者,将具体内容和盘托出,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到这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连字符的使用将原则内容构成复合词,起到前置定语修饰的作用,避免歧义。

3.2.2. 句式结构变异

1、省略及改写

(7) 就在非合作来说,英国要比中国积极得多,中国则比较被动。

译:In terms of cooperation in Africa, UK is more proactive.

从过往历史来看,就中欧在非洲开展的合作而言,欧洲参与的时间更长,经验也相对更多。此处,作者目的是要突显英国的主动性。但由于本书的受众主要包括西方国家及非洲的读者,如果遵循原文结构译成:In terms of cooperation in Africa, UK is much more active than China, while China is more passive,这样很可能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采用省译的策略,只需要译出“英国方面更加积极”这一层面的信息即可。这样的再叙事正是为了体现国家翻译实践的目标,即通过翻译来维护政治、外交、经济等层面的整体利益(任东升、高玉霞,2015) [3]。

(8) 对中国在非洲的存在,西方一方面继续指责中国为“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和组织近年来频繁对我国提出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的要求。

译:In recent years, Western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put forward demands for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n Africa.

此处的划线部分,作为内宣材料可以使国内读者了解到在中非合作方面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局面。但如果作为外宣材料,译文则需要对“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这些对国家形象不利的表述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笔者采用省略负面信息、同时改写句法结构的再叙事策略,以实现凸显核心信息的效果。同时注意到“频繁”一词的语言张力过强,特别是与“提出要求”搭配时,显得西方国家及组织过于强势、而中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因此笔者将“频繁”一词也相应进行了省略处理。

(9) 遵守和维护现行国际体系的中国最为符合英国——一个实力和地位相对衰落中的既有大国的利益。

译:As a partner that observes and maintain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China i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Britain.

原文在“英国”的后面采用破折号引出后置修饰结构,对英国进行了补充描述,原句的张力主要集中在破折号后的部分。但是,如果完全依照原文信息翻译,这样的译文有可能会在英国的读者引起的负面情绪。考虑到这一信息并非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意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笔者在译文中删除了可能会引起冲突的部分,同时将句子的张力前置,通过添加介词短语as a partner…,凸显中国作为英方的合作伙伴这一角色。

2、倒装结构

英文的表达习惯是将重要的事情提前表达,即将话语中需要突出、强调的信息放在句首,也就是所谓的“首核原则”(吕奇,王树槐,2020b) [12]。

(10) 西方大国意识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国际问题,必须依靠既有大国与中国等新兴国家之间的合作。

Western powers realize that they must rely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to provide global public goods and to deal with international issue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基于话语的结构与语义,深刻把握文本的叙事目的。这句话的前提是“西方大国意识到必须依靠既有大国与中国等新兴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国际问题”的目的。笔者在翻译时,将表示目的的后半部分前置,利用宾语从句以及不定式表目的这样的句式,梳理句子逻辑,使表达更清晰,叙事目的也更加明确。

4. 结语

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和文化适应层面的操作,更重要的是照应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以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诉求。本文采用叙事张力重置策略,对智库报告外宣翻译策略做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宣翻译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任务的复杂性,译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政治素养,在忠实原文本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手段和方法重构叙事框架,解决文化、政治、外宣方面容易引起歧义和冲突的关键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全球话语建设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根本目标。

文章引用

韩若冰,阮红梅. 国家叙事视域下翻译的叙事张力重置研究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ension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Narrative[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2): 384-3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2053

参考文献

  1. 1. 赵新利, 张蓉. 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 2014(1): 97-101.

  2. 2. 倪秀华. 建国十七年外文出版社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考察[J]. 中国翻译, 2012(5): 25-30.

  3. 3. 任东升, 高玉霞. 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 中国外语, 2015(3): 92-97+103.

  4. 4. Somers, M. (1992) Narrativity, Narrative Identity, and Social Action: Rethinking English Working-Class Formulation. Social Science History, 4, 591-630. https://doi.org/10.1017/S0145553200016679

  5. 5. Somers, M. (1997)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lass Formation Theory: Narrativit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Social Theory. In: Hall, J.R., Ed., Reworking Clas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Y and London, 73-105.

  6. 6. Somers, M. and Gibson, G. (1994)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In: Calhoun, C., Ed.,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Blackwell, Oxford and Cambridge MA, 37-99.

  7. 7. Baker, M. (2006)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099919

  8. 8. Leech, G.N. and Short, M.H. (2007) Style in Fic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arlow.

  9. 9. Shen, D. (1995)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0. 10. 王树槐. 译者介入, 译者调节与译者克置——鲁迅小说莱尔, 蓝诗玲, 杨宪益三个英译本的文体学比较[J]. 外语研究, 2013(2): 64-71.

  11. 11. 吕奇, 王树槐. 汉学家蓝诗玲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语义张力重置[J]. 外文研究, 2020(2): 72-80+108-109.

  12. 12. 吕奇, 王树槐. 蓝诗玲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句式结构张力重置[J]. 外国语文研究, 2020(1): 56-65.

  13. 13. 徐凡, 朱巧明, 周国栋. 篇章分析技术综述[J]. 中文信息学报, 2013(3): 20-32+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