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572 , 10 pages
10.12677/ML.2022.105124

明代回鹘文文献《高昌馆课》的语言研究

景治强,刘林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2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3日

摘要

本文以明代《华夷译语》回鹘文文献《高昌馆课》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明代翻译机构四夷馆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源流,分析了《高昌馆课》在《华夷译语》中的文献地位,对其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语言材料进行了整理,考察了《高昌馆课》中各类关键词语的分布情况,以及汉文–回鹘文的翻译情况,以期为《华夷译语》的语文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明代回鹘文文献,《华夷译语》,《高昌馆课》,语言特征,语文学与历史学价值

A Linguistic Study of Uyghur Literature Gaochang Guan Ke in the Ming Dynasty

Zhiqiang Jing, Lin Li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tional General Languag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Research Center,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Apr. 6th, 2022; accepted: May 13th, 2022; published: May 23rd, 2022

ABSTRACT

Taking the language of the Ancient Uyghur literature Gaochang Guan Ke in the Hua Yi Yi Yu in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b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the translation agency SiyiGuan in the Ming Dynasty, analyzes the document value of Gaochang Guan Ke in the Hua Yi Yi Yu, arranges the language materials with research value, and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keywords in Gaochang Guan K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Ancient Uyghur,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philology and history of Hua Yi Yi Yu.

Keywords:Ancient Uyghur Literature in Ming Dynasty, Hua Yi Yi Yu, Gaochang Guan Ke, Linguistic Features, Philology and Historical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有史以来,我国历朝历代中原地区与周边的民族地区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系。这就促进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与周边地区的游牧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同语言、文化的接触。当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语言、文字的翻译问题。在不懂得彼此语言文字的情况下,需通过译者作为媒介,才能够进行交流与沟通。长期以来,译者在中原与周边民族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搭建语言桥梁的关键作用。

明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既要恢复经济,又要稳定局势。面对前代的残余势力以及周边的不稳定因素,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与对边境地区的管理策略成为明朝廷施政纲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永乐年间(1403~1424),明朝的统治根基相对稳固,国力显著增强,明成祖在对外交往方面沿袭明太祖“怀柔远人”的方针,而且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对外,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国家,在宣扬国威的同时不断拓展对外关系;对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实行安抚政策,树立中央机构的政治威信。

学界对《高昌馆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对《高昌馆课》概况的介绍(胡振华,黄润华1978) [1];探讨《高昌馆课》的历史学价值(胡振华,黄润华1982) [2];从《高昌馆课》看西域与中原的经济交往(陶勇2006) [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高昌馆课》窥探明代汉语在西域各地的通行情况,以及对新疆地区汉语研究的启示价值(马克章2014) [4];从《高昌馆课》看明代汉语在西域的发展变化(马克章2015) [5];基于附录于拉德洛夫《福乐智慧》维也纳抄本影印本中的一封《来文》,对回鹘文文本中的问题进行了校勘,并分析了该文献的特点和价值(米热古丽·黑力力,阿卜拉江·玉苏普2017) [6]。本研究着眼于《高昌馆课》文本本身,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全面地整理、归纳,同时探讨文本的语言特征及汉文–回鹘文翻译问题。

2. 四夷馆产生与发展源流

2.1. 四夷馆的发轫

由于对外交往、中央–边地沟通交流的频繁进行,明朝廷需要大量精通番语文字的翻译人员,永乐五年(1407),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翻译学校兼中央翻译机构——四夷馆,便应运而生了。四夷馆的设立及其进行的翻译教学活动,在古代教育史、翻译史上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件。可以说最早的有组织进行的多语种翻译教学活动以明代四夷馆的设立为开端。四夷馆的设置是明朝廷对外交往频繁的产物,因此其实用性也非常突出(李国钧,王炳照;吴宣德1999) [7]。

作为中央翻译机构与翻译学校,四夷馆的设立离不开明王朝的政策支持,也体现了明代的现实社会需要。明天子积极的对外交往、对内安边的态度以及重视文教的政策是四夷馆得以设立的前提,明代的各民族大融合趋势以及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是明朝廷设立四夷馆的主要原因。

明朝廷之所以设立四夷馆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以及中央翻译机构,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国内方面,各民族的交往活动十分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朝廷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需要有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专业人员;国际方面,由于互市贸易的不断发展,在与各国的往来之中,明朝廷对翻译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2.2. 四夷馆的发展

明朝在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安抚。据《明太祖实录》卷三十“洪武元年八月戊寅”记载:

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还自广海,入见。上问广西两江、黄岑二处边务。璟言:“蛮夷之人性习顽犷,散则为民,聚则为盗,难以文治,当临之以兵,彼始畏服。”上日:“蛮夷之人性习虽殊,然其好生恶死之心未尝不同。若抚之以安静,待之以诚意,谕之以道理,彼岂有不从化者哉?”(《明太祖实录》卷三十,梁鸿志1941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9页)

明成祖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沿袭明太祖的怀柔政策。据《明太宗实录》卷十五“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辛酉”记载:

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以边地降虏有叛去者,请举兵讨之。敕谕福曰:“夷虏谲诈,不可凭恃,自古则然。但今朝廷大体当以诚心待之,《春秋》驭夷之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盖彼之来既无益于我,则其去也亦何足置意。况其同类颇众,其间必有相与为亲戚者。今若以兵讨叛,其未叛者亦将置疑。不若姑听其去,但严兵备,固疆圉,养威观衅,顺天行事。如造次轻举,后悔无及。”(《明太宗实录》卷十五,梁鸿志1941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6页)

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二十一“翰林院”条载:

“凡四方番夷翻痒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

由此可知,四夷馆设立之初,有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正德六年(1511)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增设暹罗馆。

另据《增定馆则》卷十三“文史·建馆舍”条载:

看得本馆原设八馆,分列东西。后于正德年间增设八百一馆,比因地方狭隘,遂建在本馆东北大门之内。今欲再开一馆,更无空地。及查旧制,夷使远来教译,工部给与官房在坐。今来使已有三员,从人又不下数名,所有学馆住房通各议建。缘外夷初入京师,籍以传习尚,当不废关防。若使馆舍隔远,窃恐关防未便。如蒙题行工部,委官看估,就于本馆之西,接连回回馆地方兑易官地,起盖暹罗馆一所,并造夷居一所,于教习关防,斯为两便。 [8]

各馆所教习文字的具体情况如下:鞑靼馆教习蒙古文,负责翻译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地区各民族的往来文书;女直馆教习女真文,负责翻译女真各部的往来文书;西番馆教习藏文,负责翻译以土番为主的西部地区的往来文书;西天馆教习梵文,负责翻译今印度等地的往来文书;“回回馆”教习波斯文,负责翻译西域地区的往来文书;百夷馆教习傣文,负责翻译木邦军民宣慰司所辖地区的往来文书;高昌馆教习畏兀儿文,负责翻译今新疆地区的往来文书;缅甸馆教习缅甸文,负责翻译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所辖地区的往来文书;八百馆教习傣文,负责翻译八百大甸宣慰司所辖地区的往来文书;暹罗馆教习泰文,负责翻译今泰国等地的往来文书(王雄1987) [9]。

3. 《高昌馆课》在《华夷译语》中的地位

“译语”是指汉字与其他各族文字的互译,元朝时已经有各国译语的汇编,称为《华夷译语》。明朝的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分别编撰了不同类型的《华夷译语》。洪武本《华夷译语》沿袭了元朝译语的编写体例,明朝其他版本的《华夷译语》则是在洪武本的基础上编辑完成的。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需要编辑的供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华夷译语》是四夷馆使用的主要教材,这早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

《华夷译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华夷译语》是指明代编撰的诸蕃语言与汉语的对译辞书,狭义的《华夷译语》指明洪武(1368~1398)年间编撰的《华夷译语》(乌云高娃,刘迎胜2002) [10]。学界一般将明代的《华夷译语》分为甲、乙、丙三种版本,也被称为洪武本、永乐本(四夷馆本)、会同馆本。甲种本是指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命火源洁与马沙亦黑编撰的蒙汉对照的分类词汇集《华夷译语》;乙种本是指永乐五年(1407)四夷馆设立之后,由各译馆编纂的作为四夷馆教材的《华夷译语》;丙种本是指明末茅瑞征辑录的番汉语言对照分类词汇集,被用作会同馆教材的《华夷译语》。

陈了《华夷译语》之外,四夷馆应该还有其他辅助势其他辅助教材。例如,鞑靼馆曾将原来用畏兀儿体蒙古文书写的《元秘史》用汉字加以注音并译成汉文作为教材(何忠礼2004) [11]。此外,万历(1573~1620)年间曾任四夷馆提督官的王宗载编撰的《四夷馆考》是一部教学参考书,类似于今天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的《英美概况》、《中英、中美关系史》等教材,这也是学习语言必备的指导书(张文德2000) [12]。

清代江蘩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前后编撰完成了《四译馆考》(10卷),书中记载了当时存世的《华夷译语》的情况,这些译语是明代四夷馆及清代四译馆编辑的译语。收录各馆译语的具体情况如下:

“卷一,回回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七页,存馆杂字九百一十四。卷二,西番馆,存馆来文一部计二十页,存馆杂字七百六十三。卷三,暹罗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二页,存馆杂字七百六十三。卷四,高昌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五页,存馆杂字九百一十四。卷五,百译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五页,存馆杂字九百零一。卷六,缅甸馆,存馆来文一部计二十页,存馆杂字一千零七。卷七,西天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五页,存馆杂字六百一十。卷八,八百馆,存馆来文一部计十页,存馆杂字八百四十五。”

北图古籍珍本丛刊本《华夷译语》中收录有《华夷译语》、《增定华夷译语》(存二卷)、《高昌馆课》、《高昌馆译书》(一卷)、《高昌馆杂字》(一卷)、《回回馆杂字》(一卷)、《回回馆译语》(一卷)、《译语》、《百译馆译语》(一卷)、《西天馆译语》(一卷)、《西番译语》(一卷)、《暹罗馆译语》(一卷)、《八馆馆考》(一卷)等。其中《华夷译语》与《增定华夷译语》是译语词汇的汇编,其他各馆译语则包括杂字、诏敕与来文等内容。此处收录的《华夷译语》版本较为复杂,既有明刻本与抄本,也有清刻本与抄本。不同版本称谓也有不同,或称“译语”或称“杂字”,汇总有西天、鞑靼、高昌、“回回”、西番、百译、暹罗等馆的译语。这些译语从体例来看大部分应该是四夷馆本《华夷译语》。

《高昌馆课》是据明抄本影印的,收录了来文原文与汉文译文以及汉文敕谕与番文译文,从内容来看“来文”部分主要有四种:其他地区的进贡表文,使者请求返回的奏章,边防官员对边防情况的奏报以及地方长官请求加升职务的上书。

1) 其他地区的进贡表文

“哈密地面差来使臣都督佥事力伯颜答,大明皇帝前叩头奏:先年因地方不安,少差人来进贡,如今路途平稳,今差使臣到京朝见,将骟马十匹、西马四匹进贡去了,望朝廷收留的怎生恩赐,奏得圣旨知道。”[13]

2) 使者请求返回的奏章

“哈密地面差来使臣都督佥事力伯颜答,仰望天皇帝洪福,奴婢每来京进贡,求讨回去,乞赐织金缎子二匹、青二匹、素二匹、磁碗、磁碟乞赐与的,奏得圣旨知道。” [13]

3) 边防官员对边防情况的奏报

“分付守边官军知道,俱各谨慎,或有贼人在边墙外打围牧放,谨守地方,差人哨瞭,如有贼人走过边内,即调大军捉获,重罪不饶。” [13]

4) 地方长官请求加升职务的上书

“火州地面千户亦思麻因叩头奏,奴婢是安定卫所管的头目,在边效力年久,未蒙升赏,羊儿年土鲁番抢掠,也曾效力,仰望天皇帝怜悯,照例加升都指挥职事,奴婢在边好用心补报,今为此奏得圣旨知道。” [13]

与洪武本《华夷译语》中收录的来文与译文的格式不同,《高昌馆课》中先录入来文,然后录入相应的译文。从上述译文来看,句子接近白话,除个别地方语句不通之外,基本能够明白意义。《高昌馆课》中的大部分文书都是反映新疆各地进贡的,这既体现了各地区在政治上对明王朝的臣属关系,也表现了新疆各地与中原地区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胡振华,黄润华1978) [1]。学界的研究认为,高昌馆来文至少有三种版本,日本东洋文库藏《高昌馆来文》收15篇,匈牙利学者李盖提(Lajos Ligeti)在《东方学报》发表的来文收41篇,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高昌馆课》的来文89篇,有回鹘文译文的85篇,是高昌馆来文中篇数最多的版本(胡振华,黄润华1982) [2]。

4. 《高昌馆课》中关键词的分布情况

《高昌馆课》的语文学、历史学价值在于,它所记录的部分内容能够在《明实录》《明史》等明代重要文献中找到对应的相关事件描述。我们对《高昌馆课》89篇来文中的包含关键信息的词语依序整理、罗列如下:

4.1. 地区名称

1. 哈密;2. 哈密;3. 哈密;5. 哈密;6. 哈密;8. 火州;9. 火州;10. 哈密;11. 哈密;12. 土鲁番;13. 土鲁番;19. 哈密;20. 哈密;21. 亦力把力;22. 亦力把力;23. 哈密;24. 哈密;26. 火州;27. 火州;28. 哈密;29. 哈密;30. 把丹沙;31. 把丹沙;34. 哈密;36. 曲先、曲克、土鲁番;38. 高昌;40. 哈剌怀;41. 土鲁番;42. 高昌;43. 阿速;45. 哈密;48. 土鲁番;49. 火州;50. 柳城;51. 曲先;52. 哈密;53. 速坛;55.兀端;57. 巴丹沙;59. 曲先;60. 土鲁番;61. 兀端;62. 黑娄;66. 土鲁番;67.高昌;68. 迤西;69. 畏兀尔;70. 西域;71. 高昌;72. 把丹沙;73. 迤西;74. 曲先;76. 哈剌怀;77. 柳城;78. 兀端;79. 剌术;80. 火州;81. 高昌;82. 哈密;84. 哈剌怀;85. 曲先;86. 柳城;87. 兀端;88. 亦里把里。

根据清代著名学者江蘩在《四译馆考》一书所载,高昌馆职责所在的范围包括“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鲁陈、亦力把力、黑娄”等地,他还写道:“正统(1436~1449)以后,有哈喇火州、畏吾儿、哈失哈儿、高昌、归化寺等处皆来贡,其地东至哈密,西连亦力把力,南抵于阗、北接瓦剌、东南至肃州……”《高昌馆课》诸函所涉及的地方有哈密、高昌、柳城、兀端、曲先、火州、把丹沙、吐鲁番、亦力把力等近二十处之多。从地名构成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与今地名相同,如“哈密”;二是与今地名相异,如“土鲁番”对应今“吐鲁番”;三是同一地名两种用字方式,如第二十一函称“亦力把力”,在第八十八函称“亦里把里”。从《高昌馆课》各函件所代表的地区来看,其东连敦煌,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南接于阗,不但包括了今日新疆的全部地区,而且还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全部地区。

4.2. 地区长官姓名

8. 萨哈剌;14. 速坛阿黑麻;15. 速坛阿黑麻;16. 速坛巴牙;17. 速坛阿黑麻;18. 速坛阿黑麻;25. 满剌马哈麻;26. 撒哈剌;30. 速坛马黑麻;31. 速坛马黑麻;32. 满剌马哈麻;33. 满剌马哈麻;35. 速坛阿力;36. 吐吐台;37. 羽奴思;38. 马黑麻;39. 速坛满速尔;40. 陕得克;41. 速坛阿力王;42. 哈尼克;43. 阿把把吉儿;44. 也先卜花;45. 陕巴;46. 太师阿巴巴吉儿;47. 也先卜花;48. 阿黑麻;54. 速坛马黑麻;55. 镇抚阿思蛮;56. 速坛阿黑麻;57.马哈麻;58. 满剌阿黑麻;59. 兀也思王;60. 马哈木;63. 忠顺王陕巴;64. 速鲁坛马黑麻;65. 速坛满速尔;66. 也先卜花;67. 阿黑麻;69. 真铁木儿;70. 阿黑麻王;71. 阿黑麻;72. 真铁木儿;73. 兀也思王;74. 马黑麻;75. 速坛阿力王;76. 也先卜花;77. 哈林;78. 亦卜剌新;79. 镇抚阿思蛮;80. 千户亦思麻因;81. 马黑麻;82. 羽奴思;83. 也先卜花;84. 马哈木;85. 兀也思王;87. 指挥哈林;88. 火者王头目马哈木;89. 罕东左卫都督只克。

《高昌馆课》所录的各函件均未注明年、月、日等时间信息以及函件写就的具体地点,但以其中的一些函件的内容对照相应时期的史书记载,还是可以推断出大致的时间来的。吐鲁番来文节所提到的地区长官名字,按其世系排列,有阿力速坛(在位年代1469~1478)、阿黑麻王(在位年代1479~1504)、满速儿王(在位年代1505~1545)、马黑麻王(在位年代1571~?)等。

吐鲁番地区也密力火者早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就遣使向中央政府入贡。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阿力称速坛,势力逐渐壮大,开始着手扩张地盘。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攻占了哈密城,夺取了哈密王的印绶,并俘虏了他的母亲。《高昌馆课》第四十一函写的就是速坛阿力王的使臣满刺马哈麻进贡之事,奏折上写道:“得了哈密城池印信,照例进贡。”便指此事。对此,《明史·西域传》也有记载;“(成化)九年春,袭破其城,执王母,夺金印,分兵守之而去。……阿力修贡如故。一岁中,使来者三。”

4.3. 使臣姓名

1. 把把格;2. 都督佥事力伯颜达;3. 都督佥事力伯颜达;5. 把把亦速;6. 把把亦速;8. 罕完;9. 罕完;10. 法虎尔丁;11. 法虎尔丁;12. 火只亦思麻因;13. 火只亦思麻因;14. 哈只马哈麻;15. 哈只马哈麻;17. 火只法虎法虎尔丁迭尔必失;18. 火只法虎法虎尔丁迭尔必失;19. 把把格;20. 把把格;21. 拾剌马合木舍;22. 拾剌马合木舍;23. 都督佥事力伯颜达;24. 都督佥事力伯颜达;25. 哈只;26. 罕完;27. 罕完;28. 法虎尔丁;29. 法虎尔丁;30. 火只忽辛敏哈秃;31. 火只忽辛敏哈秃;32. 哈只;33. 哈只;34. 镇抚阿思蛮;36. 火只罕慎;37. 都督赛亦虎仙;39. 火只舍黑;41. 满剌马哈麻;42. 佥事格格捏;45. 火只也先;46. 亦思麻因;47. 火只;49. 铁木尔;50. 法虎尔丁;51. 敏哈秃;52. 火只;53. 火只法虎尔丁;54. 火只答剌罕;55. 阿力;56. 火只法虎尔丁;57. 哈只;58. 敏哈秃;59. 罕完;61. 火只舍黑;62. 阿力平;63. 都督罕慎;64. 马哈木;65. 参政象加失里;66. 都督昂克孛罗、火只忽辛敏哈秃、副使指挥马哈麻、火只法虎尔丁;67. 都督赛亦虎仙;68. 都督土儿;70. 赛亦倒剌伯斤;71. 都督卜答失力;72. 都督昂克孛罗;73. 火只忽辛;74. 长男马哈木;75. 罕慎;76. 皮尔马哈麻;81. 都督昂克孛罗;82. 参政象加失里;83. 长男火只雅牙;85. 火只忽辛敏哈秃;86. 都督赛亦虎仙。

进贡使臣团的首脑多为担任所在地区重要职务的官员,如第二函中的“都督佥事力伯颜达”、第三十四函中的“镇抚阿思蛮”、第三十七函中的“都督赛亦虎仙”、第六十五函中的“参政象加失里”;有些使臣多次担任使臣团的负责人,如“力伯颜达”、“法虎尔丁”、“把把格”、“哈只”等,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边疆各地的行政长官对朝贡之事的重视程度。他们往往会选派职级较高、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并且具有多次进贡经验的官员来主持此事,以促使进贡事宜的顺利进行。

4.4. 贡物名称

1. 骟马十匹、西马四匹;5. 骟马二匹、玉石皮条;8. 马六匹、五斤重玉石一块;10. 骟马四匹、硇砂(药材)皮条;12. 骟马四匹、金钢钻、皮条、眼镜;14. 西马四匹、玉石四斤;16. 西马四匹、骟马六匹;17. 阿鲁骨马四匹;19. 阿鲁骨马二匹、羚羊角三十枝;21. 骟马三匹、西马二匹;23. 金钢钻、番红花、骟马二匹;26. 马十匹、玉石一块;28. 玉石、硇砂、皮条;30. 西马二匹、阿鲁骨二匹、骟马九匹;32. 阿鲁骨马二匹、骟马三匹、金钢钻、番红花;34. 阿鲁骨二匹、梭服剪绒、番红花;35. 各样方物;37. 大西马四匹、小西马四匹、各样方物;39. 玉石、眼镜;40. 大西马二匹、阿鲁骨马二匹;42. 金钱豹一项、花豹一项、各样土产物件;43. 镔铁腰刀一把,骟马九匹;45. 青白西马四匹,小驼二只,;46. 镔铁腰刀四把、番红花五十斤、眼镜二十面;47. 玛瑙二块、大西马十匹;48. 大西马四匹;50. 玉石一块、珊瑚二枝、番红花五十斤;51. 骟马二匹、眼镜二十面;55. 狮子一项、哈剌虎一项;56. 西马二匹、金钱豹一项;57. 小西马二匹、骟马二匹、玉石二块重五斤;61. 狮子一项、小驼二只;62. 土产方物;63. 大西马四匹、阿鲁骨马二匹、眼镜二十面、鉄角皮二十条;64. 狮子一项、金钱豹一项、镔铁腰刀二把、鱼牙靶刀四把、玉石二块;65. 土产各样方物;66. 骟马十匹、哈剌虎剌一项、小驼二只;67. 珊瑚二枝、玛瑙二块、羚羊角二枝、番红花五十斤;68. 小西马二匹、花豹一项;69. 大小骟马二十匹;71. 狮子一项、金钱豹一项、骟马九匹、各样方物;72. 马匹方物;73. 西马四匹、铁角皮五十条;74. 各样方物;76. 珊瑚二块、番红花五十斤、硇砂二十斤;77. 西马二匹、骟马二匹;78. 缎绢物件;79. 阿鲁骨马二匹、哈剌虎剌一项、花豹一项、镔铁腰刀二把、金钢钻一百块;81. 大西马十匹、花豹一项、珊瑚四枝、玛瑙二块、各样方物;82. 金钢钻一百块、镔铁腰刀四把、银鼠皮五十张、骟马六批;84. 西马四匹、小驼一只;85. 各样方物;88. 阿鲁古马。

贡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一是当地特产的牲畜,如骟马、西马、阿鲁骨马、小驼等;二是珍奇异兽类,如狮子、金钱豹、花豹等;三是奇石珠宝类,如玉石、玛瑙、金钢钻、珊瑚等;四是当地的手工艺制品,如镔铁腰刀、眼镜等;五是当地的药材,如硇砂、番红花等。这些函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风物的大致状貌,由此也可想见当地人民大致的生活情景——以游牧业为主。在第四十二函、第六十二函、第六十五函中也分别出现了“各样土产物件”、“土产方物”、“土产各样方物”等叙述字样,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4.5. 朝廷赐物名称

1. 胸背通袖膝襕、青红布匹;3. 织金缎子二匹、青二匹、素二匹、磁碗、磁碟;6. 衣物、银汤瓶、银壶瓶;9. 织金缎子、素青缎子、磁碟;11. 衣服表里、金绣胸背缎子、磁壶;15. 银壶、金碗、磁碗碟;18. 蟒龙、磁碗、磁碟;20. 衣服表里、金壶、金碗、磁碟;22. 胸背缎子、磁碗、磁碟;24. 大红缎子、白缎子、金壶银壶;27. 衣服胸背缎子、素青缎子、红绢、磁碗、磁碟;29. 织金胸背缎子、红锦、紫锦、洗白衣服;31. 织金缎子、素青缎子;33. 玉壶、玉带、膝襕、蟒龙汤瓶;39. 金银洗面盆、黄剪绒、皮帽、毡衫、各色绢布;40. 应用的物件;43. 金瓶金碗、各色花素磁器;44. 玉带、蟒龙缎子、汤瓶、马鞍;45. 大红织金紵丝衣服二件、大帽一顶、金带二条;46. 织金蟒龙紵丝、通袖膝襕缎子、各色绢布;47. 应用的物件;49. 玉带蟒袍;52. 衣服表里、汤瓶、磁器;59. 衣服胸背缎子、磁碗磁碟;62. 各色织金缎子、汤瓶、马䩞;64. 大红蟒龙缎子、通袖膝襕缎子、金银汤瓶、各色花素紵丝;67. 大红织金紵丝、黄花缎子、古姑帽子、金银洗面盆;70. 织金黄花缎子、锁金幔子、金台盏、银汤瓶、虎儿斑绢;72. 大红织金蟒龙缎子,通袖膝襕缎子、花素紵丝、虎儿斑绢、汤瓶、马鞍;76. 大红织金胸背缎子、通袖膝襕缎子、汤瓶、马鞍;88. 彩缎表里。

从整理的函件来看,边疆各地方进贡后,多会请求朝廷给予一定的回赐。这些赐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丝织品,如织金胸背缎子、红锦、紫锦、洗白衣服等;二是金银制品,如金壶、金碗、银壶、银汤瓶、马鞍等;三是瓷器,如磁碗、磁碟等。明代西域来华使臣分成进贡到京使臣、奏事到京使臣、寄住使臣等三种类型,从《高昌馆课》诸函内容来看,大多属于第一种类型。从物品的属性和价值来看,这些回赐物品多比较稀缺、昂贵,对制作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价值上要远远高于进贡之物。

这些函件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廷对待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方略是以安抚为主,对其要求的进贡行为也多是出于政治需求的考虑。从贡物和回赐之间的巨大悬殊可以明显看出:经济上谋取高额利益应是西域地区遣使入朝的根本动力。对西域各地方的来京朝贡活动,明朝中央更看重的实是进贡行为本身,即地方通过进贡行为强化自己臣属的意愿,中央通过进贡行为确认民族地区的归属关系。至于贡品的多少,是否准时倒在其次。明太祖说:“宁使物薄而情厚,勿使物厚而情薄。”总之,“厚往薄来,柔远人之道”,是明朝历代皇帝经略民族聚居地区的基本国策。

5. 《高昌馆课》的翻译问题

从《高昌馆课》汉文与回鹘文内容上的对应情况来看,来文是由汉文逐字直译为回鹘文的。因为,来文回鹘文部分的语法完全不符合阿尔泰语系语言SOV型的语法规则,不能正确反映当时畏兀儿语的语法特点,但从一些动词的词尾音节上还是能够窥测一些词法上的形式变化。其中,有些词语还会采用直译 + 音译的方式,即根据汉文词义直译后,再用汉语音译的形式作二次标注,其间用回鹘文草写字母[b]隔开。我们对来文中的直译 + 音译词进行了整理,情况如下:

1. qəy差,Ginɡ京,taw讨,si赐,ⱪunɡ红,bѳz布,onɡ望,di的;2. qəy差,sən先,yin因,am安,luk tuw路途,ün稳,daw到,Ginɡ京,onɡ望,di的,si赐;3. qəy差,Ginɡ京,taw讨,si赐,di的;5. qəy差,Ginɡ京,lən min怜悯,di的,si赐;6. qəy差,daw到,Ginɡ京,taw讨,si赐;8. yin因,am安,qəy差,Ginɡ京,wun闻,yanɡ lay仰赖;9. qəy差,daw到,Ginɡ京,on完,onɡ望,si赐;10. qəy差,luk tuw路途,yanɡ lay仰赖,am安,daw到,Ginɡ京,si赐;11. onɡ望,si赐,di的;12. qəy差,Ginɡ京,di的;13. qəy差,luk tuw路途,sin辛,ɢinɡ京,gəw久,lən min怜悯,si赐,di的;14. qəy差,luk tuw路途,si赐,di的;15. qəy差,daw到,Ginɡ京,taw讨,si赐,di的;16. gən间,qəy差,ji只,yin因,luk tuw路途,am安,jaw yi依照,si赐;17. qəy差,di的,kaw lən-ɡən可怜见,si赐;18. qəy差,taw讨,gi给,si赐,di的;19. qəy差,sin辛,daw到,Ginɡ京;20. qəy差,Ginɡ京,taw讨,lən min怜悯,si赐;21. qəy差,law劳,daw到,Ginɡ京,;22. qəy差,taw讨,lən min怜悯,gi给,si赐;23. qəy差,jaw yi依照,sən先,lən min怜悯,di的,si赐;24. qəy差,Ginɡ京,gəw久,taw讨,lən min怜悯,si赐;25. qəy差,sin辛,taw讨;26. qəy差,uun闻,si赐;27. qəy差,taw讨,si赐,ⱪunɡ红,di的;28. qəy差,,law劳,daw到,si赐;29. qəy差,Ginɡ京,gəw久,taw讨,si赐,ⱪunɡ红;30. qəy差,jaw yi依照,sən先,;31. qəy差,Ginɡ京,taw讨,si赐;32. qəy差;33. qəy差,daw到,Ginɡ京,taw讨,onɡ望,lən min怜悯,si赐;34. qəy差;35. ɡəw久,jaw照,qəy差,wun文;36. yən间,qəy差,lən nən连年,fuw赴;37. ɡəy皆,kamday感戴,ɡəy差,si赐;38. ju主,luy si累世,yin因;39. qəy差,jaw yi依照,daw到,Ginɡ京,si赐;40. qəy差,ɡəy皆,jaw照,kamday感戴,kaw lən-ɡən可怜见,sə些;41. ɡəw久,qəy差,wun xəw文书,jaw照,Ginɡ京,fuw赴,onɡ望;42. ju主,yin因,ɡunɡ功,funɡ封,zəw爵,bən颁,ɡi给,ɡon管,xu束,junɡ众,qon传,jaw照,tə特,qəy差,onɡ望,si赐,qinɡ诚,ɡinɡ敬;43. yanɡ lay仰赖,gü居,qəy差,di的;44. jaw yi依照,sən先,daw到,Ginɡ京,tu途,junɡ中,sin əmke辛苦,lənmin怜悯,si赐,di的;45. yanɡ仰,muw慕,jaw照,te特,qəy差,qu si绸丝,ding顶,di的;46. qəy差,ong望,suy岁,jaw照,xang赏,gi给,qu zi绸子,si赐;47. luy xi累世,xang赏,kam day感戴,qəy差,suy岁,ong望,lən min怜悯,sə些,di的;48. xeng升,xang赏,ong望,lən min怜悯,jaw照,si赐;49. qəy差,Ging京,ong望,taw讨,;50. qəy差,luk tuw路途,yanɡ lay仰赖,am安,daw到,Ginɡ京,wun xuw文书;51. qəy差,ong望di的,si赐;52. qəy差,gü居,sin əmgə辛痛苦,Ging京,ong望,si赐;53. qəy差,daw到,Ging京,on完,taw讨,si赐,gü居,gəw久,lən min怜悯;54. gü居,qəy差,gəw久,fuw赴,jaw yi依照,tung通,wum闻;55. yanɡ lay仰赖,jong众,qəy差,fuw赴,qing诚,ging敬,baw表;56. qəy差,tung通,di的,lən-ɡən可怜见,biaw表,ging敬;57. qəy差,kəm遣,fuw赴,Ging京,lən-ɡən可怜见,ong望;58. ong王,qəy差,gəw久,jaw照,wun xew文书,si赐;59. qəy差,fuw赴,taw讨;60. fadu法度,lən min怜悯;61. wun xəw文书,jaw照,si赐;62. si赐;63. gəy皆,kamday感戴,jaw照,qəy差,si赐;64. jung众,yanɡ lay仰赖,qəy差,am安,quzi绸子,wun xiw文书,ong望,si赐,di的;65. qəy差,yin因,jaw照,fuw赴;66. qəy差,ong望,di的,gi给;67. quzi绸子,wun xiw文书,si赐;68. gəw久,xeng升,xang赏,ong望,jaw照,;69. fan xeng蕃盛;70. Si yuw西域,fuy妃,si赐,ong望,di的;71. qəy差,fuw赴,Ging京,xang赐,kam day感戴,gən间,wun xiw文书,si赐;72. gü居,Si yuw西域,duw都,gən减,qəy差,ong望,si赐,di的;73. gən间,qəy差,yin因,jaw照,ong望;74. gü居,xeng升,xang赏,qəy差,qang长,ong望,lən min怜悯,jaw照;75. qəy差,tuw途,jung中,uy违,fan ləw犯了,li理,ding定,di的,fa du法度,gi duw皆都;76. yang仰,muw慕,qəy差,ong望;77. gəw久,xang赏,baw表,qeng诚,ging诚,ong望,lən min怜悯,di的;78. di的,tuw途,jung中,law əmgə劳苦,sə些,doon缎,si赐;79. yanglay仰赖,wun xiw文书;80. gon管,gəw久,xeng升,xang赏,ləw掠,lən min怜悯,jaw照,baw报;81. jaw照,qəy差,si赐;82. qəy差,gü居,ong望,suy岁;83. luy xi累世,xang赏,jang长,nam男,xeng升,suy岁,lən min怜悯,xiw授;84. xang赏,jaw照,gi给,kam day感戴;85. kam day感戴,qəy差,wunxiw文书;86. yiw又,jung中,sin辛,ong望,kaw lən-ɡən可怜见,sə些,di的;87. duw都,lən nən连年,si赐。

我们认为,同时使用意译和音译两种方式可能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阅读函件的人员有可能只通晓回鹘文,也有可能通晓汉文和回鹘文两种文字,如此一来,字义与字音互相佐证,便于阅读函件的人员充分、准确地掌握书信的内容;二,作为高昌馆平时辅助课业的教材之一,《高昌馆课》的翻译风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翻译习惯,能够便于其掌握高频出现词语的汉语读音,养成一定的翻译习惯;三,有些汉文词语为专用名词,如第一函中的“Ginɡ京”、第七十函中的“Si yuw西域”,其他高频出现的非专用名词大多数为动词,也有一些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很可能是出于函件格式的具体要求所需。

6. 结语

四夷馆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我国翻译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四夷馆为教学之需所编撰的各种教材,保存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历史的原始材料。《高昌馆课》(《高昌馆来文》)记录了明中央政府与西域地区交流往来的情况,无论对于历史学研究,还是语言文字学研究,它都具有非常宝贵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基于《高昌馆课》的语言材料,结合明代其他相关文献,对四夷馆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源流作了探讨,并分析了其在《华夷译语》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对其中的重要信息关键词作了整理,并探讨了《高昌馆课》中汉文–回鹘文的翻译问题,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项目“《华夷译语》回鹘文文献的语言研究”(主持人:景治强,编号:10762WX2003)、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华夷译语》回鹘文文献的语言研究”(主持人:景治强,编号:XJ107622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景治强,刘 林. 明代回鹘文文献《高昌馆课》的语言研究
A Linguistic Study of Uyghur Literature Gaochang Guan Ke in the Ming Dynasty[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5): 932-9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24

参考文献

  1. 1. 胡振华, 黄润华. 《高昌馆课》介绍[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2): 56-60.

  2. 2. 胡振华, 黄润华. 明代高昌馆来文及其历史价值[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1): 46-51.

  3. 3. 陶勇. 从《高昌馆课》看西域与中原的经济交往[J]. 新疆地方志, 2006(3): 57-63.

  4. 4. 马克章. 明代《高昌馆课》与汉语在西域[J]. 语言与翻译, 2014(4): 21-25.

  5. 5. 马克章. 从《高昌馆课》看明代汉语在西域的发展变化[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5, 24(4): 32-35.

  6. 6. 米热古丽•黑力力, 阿卜拉江•玉苏普. 《高昌馆来文》及其翻译简论[J]. 民族翻译, 2017(3): 15-24.

  7. 7. 吴宣德.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明代[M]. 李国钧, 王炳照, 主编.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8. 8. (明)吕维祺, 等, 辑. 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四译馆增定馆则[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9. 王雄. 明朝的四夷馆及其对译字生的培养[J]. 民族研究, 1987(2): 62-69.

  10. 10. 乌云高娃, 刘迎胜. 明四夷馆“鞑靼馆”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4): 62-68.

  11. 11. 何忠礼.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2. 12. 张文德. 王宗载及其《四夷馆考》[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0(3): 91-102.

  13. 13.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经部[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