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7747 , 7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434

混沌美学

——浅析藏密曼陀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周文静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摘要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维度的陶冶日渐成为大众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基于此,宗教的文化与艺术设计也开始普遍跃入人们的视域,其中有关藏密曼陀罗的艺术设计尤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曼陀罗常指一种花的学名,同时也特指宗教中复杂而神秘的符号。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藏密曼陀罗是一种具有绝对中心的圆形或方形以及一切辐射状或球状的排列组合。曼陀罗图形不仅常出现在寺院建筑布局上,还日渐显现在现代化艺术设计当中,并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与生机。再者,藏密曼陀罗不断分形而自相似的构型正完美诠释了混沌学的表征,本文就将借用混沌理论的相关概念探索藏密曼陀罗所反映出的混沌美学特征,得出将它的装饰性图案、空间构型以及混沌哲学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混沌,藏密曼陀罗,现代艺术设计

Chaos Aesthetics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ibetan Mandalas in Modern Art Design

Wenjing Zho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Oct. 16th, 2023; accepted: Dec. 14th, 2023; published: Dec. 22nd, 202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quality of life, the cultivation of spiritual dimens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other major goal of public life. Based on this, religious culture and artistic design have also generally begun to jump into people’s vision, among which the art design of Tibetan mandalas is particularly common and representative. The mandalas often refers to the scientific name of a flower, but also be defined as a complex and mysterious symbol in religion. The psychologist called Carl Jung regards Tibetan mandalas as a circle or square with an absolute center and any arrangement of radial or spherical shapes. Mandala graphics not only often appear in the temple building layout, but also increasingly emerge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bursting out the gushing vitality. It is remarkable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continuous fractal and self-similar Tibetan mandalas perfectly interpret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aos.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chaos theory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os reflected in Tibetan mandalas and the concrete ideas of applying its decorative patterns,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chaos philosophy into modern art design.

Keywords:Chaos, Tibetan Mandalas, Modern Art Desig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藏传佛教艺术囊括了建筑、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诸多范畴。随着交通与信息等媒介的快速发展,该文化也逐渐被发掘并进入了大众群体的视野,作为藏传佛教标志的藏密曼陀罗便是个例子。除了繁琐而精密的视觉享受之外,藏密曼陀罗涵盖的哲学理念还能让人们重新认识物质世界,实现心灵上的净化。

曼陀罗概念在西方早有传播,这受益于心理学家荣格发现了曼陀罗在系统上的规律并将其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举措。在他与卫礼贤合作出刊的《金花的秘密》一书中就详细表征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崇高美学。正如日本学者松长有庆所言,“现代人被曼荼罗的深度哲学性和思想神秘美丽的象征性表达所吸引,这并不奇怪” [1] 。国内学者对曼陀罗的艺术研究目前大多集中于宗教文化内涵上。例如,张法探究了印度形教中的曼陀罗“产生出时间作用中的是–变–幻–空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2] 。学者扎曲则以佛教与印度教中曼陀罗为研究对象,从曼陀罗“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以及符号组合和内核的能指寓意”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中印文化的差异 [3] 。然而直至目前,鲜少有学者对藏密曼陀罗的艺术特征以及现实中的设计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事实上,藏密曼陀罗不仅遍布为人所熟知的各类寺庙,还已慢慢渗透进大众日常生活中,这也为研究藏密曼陀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研究素材。

纵览携有藏密曼陀罗元素的设计可发现,不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的表现形式,藏密曼陀罗皆呈现出变化统一而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动态特点,这与混沌理论中的思想要略不谋而合。混沌理论对“混沌”一词的定义并非是完全的混乱和随机的堆积,而是在整体的系统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有序的无序或是无序的有序” [4] 。该要点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对“道”的理解,即强调“相反相成、阴阳合一、一中有二、二中有一……有了奇特的呼应” [5] 。故而,混沌理论的概念适用于研讨中国的藏密曼陀罗特性及其在现代艺术设计方向的复杂应用。鉴于此,本文试图系统化地去阐释藏密曼陀罗的混沌特性并具体化分析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思路以期获得新的价值启示。

2. 藏密曼陀罗的溯源与分类

2.1. 藏密曼陀罗的溯源探析

曼陀罗常指代一种热带草本植物,《阿弥陀经》中就有载:“昼时六夜,天雨曼陀罗华。”除此之外,曼陀罗更是来源于宗教的一类图形。因该词来源于梵文,由“Mandala”音译而来,曼陀罗也亦被书写成曼荼罗或蔓陀罗,指涉各类圆形或近似的图案。宏观来看,曼陀罗这一元素包揽了建筑、绘画、服装等艺术领域,还象征着神圣而和谐的极乐世界。在中国藏传佛教中,曼陀罗又被称作为“坛场”,代指功德圆满、大彻大悟的聚集之地,喻指佛的境界。为此,本文并非狭隘地将曼陀罗元素定义于有形而可视可触的符号,而是同时研讨其无形的哲学意义。

2.2. 藏密曼陀罗的形式种类

大体来看,藏密曼陀罗图像显示出圆方相交特征,但在历史长河中,它早幻化出千差万别的形态。若是按造型特征分类,藏密曼陀罗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羯磨曼陀罗,并称“四曼为相”。大曼陀罗亦是绘画曼陀罗,“大”是生成万象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与空大,常采用红、白、蓝、黄、绿五色去描绘浩瀚无垠的宇宙和诸佛菩萨的形象,亦称“尊者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佛与菩萨手持的莲花、刀剑、石杵、法轮以及印契等,通常被修行者视作诸佛菩萨的化身而去敬拜。法曼陀罗则通过梵音种子的形式来象征诸佛陀的地位。种子即最初的字母,故而法曼陀罗亦叫做“种子曼陀罗”。羯磨曼陀罗则是通过描绘诸佛菩萨的动作可形成一个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像。

3. 藏密曼陀罗的混沌特征

美国物理学家福特(Ford)曾言:“宏观层次上混沌的存在已是一种无可争辩的现实。” [6] 近年来,人们愈发意识到混沌无所不在于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的组成、形态抑或是功能等方面。对于自然界中流动分岔的河水、弯曲延伸的海岸线、脉络多变的树叶以及其他屡见不鲜的景观,大众貌似能够明晰地辨认出它们大致形态。然而,当我们将其持续放大至微观层面去考察会发现,它们根本上是复杂而难以定义的,在不规则之间又存在着“神奇的跨尺度的自相似性” [5] 。有序与无序表征了各类事物和其运动的过程,这是不可分割的一组辩证关系,近代牛顿理论却将这对关系彻底分开。直至20世纪70年代,混沌理论的出现动摇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统治地位,重申了两者动态转化的特性,将极端化的两端绘作“一个连续的谱” [6] ,让秩序与失序相互转换编织出一种瑰奇的美学。可见,混沌理论其发展影响不止步于科学领域,更是波及了艺术与文学领域,是对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又一次巨大冲击,对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3.1. 吸引子点:藏密曼陀罗的中心秩序

藏密曼陀罗给观众的初印象是其显著的秩序化:经由看似规律的组合排列最终塑形成从正中心向四周围扩散开来的图案。世界各种文明或多或少皆有着对中心权力的强烈崇拜的思想传统,大众常将其当为看做视觉的中心,同时也是宇宙的中心。再者,发散式的藏密曼陀罗图像带给观者以惬意又舒心的观感,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也受到了现代社会人群的好奇关注和偏爱。

诚然,藏密曼陀罗一贯的中心秩序可调用混沌理论中的“吸引子点”(attractor)概念去理解。混沌理论指出,任何既定的系统内部模式化的涌现(the emergence of patterning)均源于吸引子点。吸引子点中最简单存在形式的便是“点”,即“动态系统中心存在一个固定点,所有的轨道趋近于它” [7] 。举例来说,该“点”就像是一个钟摆因为摩擦力的作用自然而然趋向的一个特定位置。曼陀罗的绝对中心便是其整个图像系统内部的吸引子点,不间断地吸引、牵制着四周的图像符号,这也侧面反应出人们潜意识中对稳定、规律、可预测的世界的幻想追求。

3.2. 分形运动:藏密曼陀罗的自相似性

“分形”与“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有着密切关系。前文提及藏密曼陀罗的绝对中心是一个吸引子点,那么作为更加复杂、不稳定的藏密曼陀罗图像系统便是所谓的“奇异吸引子”。奇异吸引子是多维空间中无限变化的点的集合,每个奇异吸引子都有它的吸引子“点”或者是“区” [5] 。最著名的奇异吸引子当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动力气象学家洛伦兹所提出的洛伦吸引子(Lorenz Attractor)。因其在多维相空间内的投射影像酷似一只振翅蝴蝶,洛伦兹将这种复杂动力系统内部长期发生的连锁反应叫做“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扇一扇翅膀,便可能引起德克萨州的一场龙卷风。奇异吸引子对初始条件十分依赖,微小的变动都会左右最终的结果。奇异吸引子的维度通常是“分形”的,因为它处在“抻、拉、折、叠的过程中,会出现自相似” [5] 。“分形”(fractal)一词派生于拉丁语“fractus”,意为“碎片”,在此基础上,混沌学进一步将它阐释为一种跨越不同尺度地重复对称而无限内嵌的图形,其特征就是规则中的不规则。

神圣的藏密曼陀罗构型与分形运动有着自然生成的联系。传统上的藏密曼陀罗虽无法割舍圆和方形要素,但它绝非是一成不变。再者,经由积岁累月的磨砺,它也含纳了现代化的各种概念因素。学者张小平指出,藏密曼陀罗的几何构型需要修行者进行宗教式的“观想”行为,这与混沌学中观察者的主观投入和观察对象的不可预测有着相似性 [5] 。另外,佛教讲究中庸之道,在生死、善恶、因果等极端的两极架起了桥梁,这也与混沌理论摒弃二元论而重视事物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有所契合。回归至藏密曼陀罗的话题,无论是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还是羯磨曼陀罗的艺术造型,它们皆能被视作是整个宇宙的“器世界”,“器”是可容纳一切事物的物,近似于美术中的写实,能够目睹察觉,存有真实性。而藏密曼陀罗中所表征的梵音种子、莲花、手持以及诸佛陀都是人们所构建的“情世间”。“情”指代散发外放的感情,是抽象而难以捕捉的。如果我们用器世间与情世间来审视人类本身的话,会发现人是情器并存的世间,是结构完美的具象化的藏密曼陀罗 [8] 。人体脊柱是支撑中心的须弥山;血管如同源远流长的山川河水;明眸双眼仿若日月熠熠生辉。以上所提的肉体身躯为人的器世间,而形、声、闻、味、触的五感则是人的情世间。因此,笔者认为几何图形藏密曼陀罗是对混沌宇宙的一种分形,同时人体也是须弥世界的缩影与分形,或者说,茫茫大众皆是曼陀罗。鉴于万事万物对绝对中心点的定位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作为奇异吸引子曼陀罗的最终分形结果所呈现出的形象也千差万别。

4. 藏密曼陀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既然人体是具象化的藏密曼陀罗,那么将藏密曼陀罗的元素注入进现代设计中,从而将世界万物众生分形运动的哲学内涵可视化不免是一个破旧立新的举措。

4.1. 装饰性图案

解构并重构图案是现代服装设计中较为普遍的图案设计手法之一。英国时尚教父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在其2013的秋冬男装设计当中巧妙地将教堂建筑中习以为常的玻璃窗图案应用到男士西服设计之中(图1)。他从诸多色彩中遴选出三色,以红色为视觉的绝对中心,将蓝色和橙色充当花瓣轮廓的颜色。与此同时,他还特意放大了花的造型,使得教堂玻璃的装饰性图案在保留宗教特征的同时迎合了现代人群的审美要求。

藏密曼陀罗中大量的诸佛菩萨的形象、动植物、法器以及几何元素具有浓烈的装饰作用,能够充分彰显宗教的独特魅力。上述案例启示设计者们可适当删减藏密曼陀罗中繁琐的细节装饰而保留能够反映图案特色的元素,加之揉进现代流行元素进行重构。例如,通过现代的手法绘画藏密曼陀罗可丰富插画设计领域的内容素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抑或是,设计者可借由数码烫画、印花等技术将装饰性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当中。

Figure 1. A picture of Alexander McQueen autumn/winter 2013 men’s suit

图1. 亚历山大麦昆2013秋冬男士西服图

4.2. 空间构型

藏密曼陀罗分形的几何构图在现代设计中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克莱尔·古德温(Clare Goodwin)是美国一位精神病理疗师,同时也是一名艺术家。他专注于探索曼陀罗世界30余年,独创了一本精神自我疗愈的涂色书(图2)。他将曼陀罗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简化成单一的线条创作,把色彩的想象任务转接给涂鸦者或是看客。其留白特点将审美体验和艺术二创的主动权交予涂鸦者手中,同时赋予他们以疗愈心灵的力量,与时俱进地满足了现代发展的市场需求。涂鸦者手持的画笔便是一只即将振翅的蝴蝶,可能引起曼陀罗色彩重组上的飓风。

Figure 2. The cover of “Mandalas Lotus”

图2. 《遇见莲花》封面图

藏密曼陀罗圆方相交的整体或局部布局亦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如图3将具有曼陀罗图形的圆状特点应用到局部,其主体的图案置于服装的正前方以及两侧双袖。如此一来,即使该曼陀罗图样繁琐难辨也能在排列布局上锁定它的主体地位,而两侧分形的图案又增添了该服装在视觉上动态变化的特征。由此可见,通过在藏密曼陀罗的线条纹样、方圆相交、五色对比的特征中凝练出适宜的构图理念可提升产品的视觉美感和功能感。

4.3. 混沌象征

藏密曼陀罗元素所表征出混沌的哲学价值赠与了现代艺术设计者标新立异的灵感,设计不再只是一个产出的过程,更是一个“向内转”的过程,让人们实现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升华。

图3. 图案局部布图

现如今,电子技术对大众生活的不断侵入,具体的实体空间和人类已被生成一个个信息的符码。基于该现状,一贯从日常凡物中汲取灵感的意大利平面设计师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创作出《电子曼陀罗》(Technological Mandala)系列的作品(图4)。作品中,诸多颜色和形状的电子元件通过藏密曼陀罗绝对中心结构和几何图形的形式,呈现出一个具备秩序感的系统,为宇宙搭建了一副模型。除了倾心于藏密曼陀罗图形中圆与方环环相扣的几何特征,他还深谙其宇宙结构本源的象征涵义。世界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联系、偶然与必然的随机转化、技术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皆为混沌理论的核心思想。莱昂纳多·乌利安试图理解这些联系,将技术系统的元件再生产为现代艺术作品,试图重新唤起人们记忆中的精神净土以及对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Figure 4. One of the “Technological Mandala” series artworks

图4. 《电子曼陀罗》系列作品之一

5. 结语

作为佛教艺术文化的载体,藏密曼陀罗是器世界与情世界的统一,更是具象化的芸芸众生。其从绝对中心向秩序地四周发散的几何表象下所蕴含混沌,是作为初始条件的绝对中心因任意微小差异产生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为我们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若将藏密曼陀罗应用至现代艺术设计当中,我们一方面需要保留其瑰丽悠久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图像元素、空间结构以及哲学意义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脱离完全的宗教意义,持开放的态度,并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去拓宽它的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领域。

注释

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m.weibo.cn/1842477582/3634368490264237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26580029/

图3来源:网页引用, https://www.ebay.com/itm/324547871011?mkcid=16&mkevt=1&mkrid=711-127632-2357-0&ssspo=tvRBH-0wRsu&sssrc=4429486&ssuid=&widget_ver=artemis&media=COPY

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leonardoulian.com/works/technological-mandala-52-solaris-2/

文章引用

周文静. 混沌美学——浅析藏密曼陀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Chaos Aesthetics—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ibetan Mandalas in Modern Art Design[J]. 设计, 2023, 08(04): 3524-353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34

参考文献

  1. 1. 索南多杰. 藏密曼荼罗之艺术探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92-96.

  2. 2. 张法. 曼陀罗: 印度宗教美学的原型以及基本内容[J]. 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 2020(3): 153-158.

  3. 3. 扎曲. 论佛教与印度教中的“曼荼罗”文化[J]. 西藏研究, 2012(5): 38-45.

  4. 4. Hayles, N.K. (1993) Chaos and Order: Complex Dynamics i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5.

  5. 5. 张小平. 倏忽之间——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卡锡小说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0, 46, 56, 292, 355.

  6. 6. 李浙生. 倏忽之间——混沌与认识[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1, 159.

  7. 7. Capra, F. (1996) The Web of Life. Harper Collins, London, 130.

  8. 8. 蔡东照. 神秘的曼荼罗艺术[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56.

期刊菜单